《三维地质雷达探测技术规程标准文本.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维地质雷达探测技术规程标准文本.docx(2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ICS07040CCSA78DB36江西省地方标准DB36TXXXX-2023三维地质雷达探测技术规程Technicalspecificationfor3dgroundpenetratingradardetection2023 -XX-XX 实施(征求意见稿)2023-XX-XX江西省市场监督管理局目次前言II1范围12规范性引用文件13术语和定义14一般规定25探测准备46探测流程67数据处理与资料解译78风险管控及处置措施129成果提交13附录A(资料性附录)成果报告编写15附录B(资料性附录)三维地质雷达探测记录表17附录C(资料性附录)三维地质雷达探测现场记录表18附录D(资料性附录)
2、复测记录表19附录E(资料性附录)异常体验证现场记录表20附录F(资料性附录)地质雷达探测病害记录表21附录G(资料性附录)地质雷达探测病害记录卡22本文件按照GBTl.l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规定起草。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这些专利的责任。本文件由江西省自然资源厅提出。本文件由江西省自然资源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本文件主要起草单位:江西省地质局物化探大队、江西省瑞华国土勘测规划工程有限公司、南昌市市政设施事务中心、东华理工大学、江西省交通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南昌市测绘勘察研究院有限公司、江西省物化探地质工程有限公
3、司。本文件主要起草人:。三维地质雷达探测技术规程1范围本文件规定了三维地质雷达探测的术语和定义、一般规定、探测准备、探测流程、数据处理与资料解译、风险管控及处置措施、成果提交等内容。本文件适用于江西省城镇道路(机动车道、非机动车道、人行步道)、广场、堤坝、高速公路及地下基础设施沿线等区域三维地质雷达探测,多通道二维地质雷达探测可参考本文件执行。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JGJZT87建筑工程地质勘探与取样技术规程JGJ/T
4、437城市地下病害体综合探测与风险评估技术标准CJJ/T8城市测量规范CJJfT73卫星定位城市测量技术规范RISN-TG024道路塌陷隐患雷达检测技术导则T/CMEA2-2018道路塌陷隐患雷达检测技术规范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 1三维地质雷达3dgroundpenetratingradar利用短脉冲电磁波对某区域探测,采用阵列天线激发、接收技术,经数字信号处理,能够形成高密度电磁波数据的一种地质雷达。3.2介电常数dieIectricconstant物质在外加电场作用下储存极化电荷的能力,是一个点的电位移与电场强度的比值。3.3相对介电常数relativedielec
5、tricconstant介质的介电常数与真空中介电常数的比值。3.4中心频率centerfrequency天线通频带频率的算术平均值。3.5采样率sampIingrate每个采样周期的采样点数。3.6采样时窗SamPlingwindow地质雷达信号采集的时间范围。3.7空洞void地下土体中自然发育或人工形成的洞体,洞体净高应不小于0.3m。3.8脱空cavityunderneathpavement道路硬质结构层间不连续接触的空隙,空隙净高应小于0.3m。3.9疏松体100Selyinfilledvoid密实度明显低于周边土体的不良地质体。3.10富水体water-richvoid含水量明显高
6、于周边土体的不良地质体。3.11干扰源iinterferencesource影响道路路面探测信号质量、数据信噪比的各种干扰因素。3 .12风险评价riskevaIuationofundergrounddisease根据路基病害的类型、埋深、规模及周边环境影响等孕险环境与致险因子,评估地下病害对道路危害性影响程度,划分安全风险等级,并提出相应的风险控制建议。4 一般规定4.1 仪器设备4.1.1 三维地质雷达系统主要由三维雷达探测车、多通道地质雷达主机、天线、定位装置及数据处理软件组成。4.1.2 三维地质雷达技术性能指标及要求应符合表1的规定。表1三维地质雷达性能要求序号参数类别性能指标技术要
7、求1系统性能系统增益150dB2时窗4ns-40960ns3技术性能系统信噪比110dB4测试性能水平定位误差5cm5测深测量误差20cm6A/D转换位数16bit4.1.3三维地质雷达使用功能要求应符合表2的规定。表2三维地质雷达使用功能要求序号功能类别功能名称功能要求I实时采集位置标记同步触发同步采集2显示方式图谱显示3数据处理参数编辑整理及编辑、信号分析、增益调整4滤波处理滤波背景消除、反褶积、偏移归位、数据平滑、地形校正4.2 探测单位4.2.1资质应具有行政主管部门核发的有效期内的测绘甲级资质(含工程测量)具备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证书(CMA证书):需包含地下病害体检测相关参数。4.
8、2.2人员探测工作人员应满足以下要求:a)项目负责人应具有从事地下病害体探测项目管理经验,有地下病害体探测领域相关专业背景或教育培训经历,具备物探、岩土、道路或测绘相关专业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称,且从事地下病害体探测相关工作3年以上;b)技术负责人应掌握地下病害体探测的相关专业知识,具有地下病害体探测领域相关专业背景或教育培训经历,具备物探、岩土、道路或测绘相关专业高级专业技术职称,且从事地下病害体探测相关工作5年以上;c)作业人员应具有地下病害体探测领域相关专业背景或教育培训经历,经技术培训和施工安全培训合格后方可上岗;d)以上人员应为探测单位正式员工,且与探测单位签订全日制劳动合同。4.3
9、安全保障安全保障工作应包括不限于以下内容:a)保护探测工作相关资料的安全和知识产权;b)探测前应开展安全培训,设置专职安全员;c)保障设备、车辆及系统的运行安全:d)确保各方人员和财产的安全;e)作业应符合交通管理部门相关规定,穿戴反光安全服、佩戴警示灯,所有设备均粘贴反光条;D不应将未经管理单位授权的探测成果传递给其他任何单位或个人;g)不应对外泄漏或发布任何与探测工作相关的信息,不应将未经授权的探测信息用于其他用途。5探测准备5.1 技术准备应组织学习作业流程和设计指南,明确相关技术要求和施工注意事项,以及常见故障解决方法,文明安全施工。5.2 雷达天线频率天线频率应根据工作目的、探测深度
10、及所探测的目标等综合分析选定,探测深度与天线频率参考数据见表3,并应符合下列规定:一一当多种频率的天线均能满足分辨率条件时,宜选择频率相对较低的天线;一一当多种频率的天线均满足探测深度条件时,宜选择频率相对较高的天线。表3探测深度与天线频率参考数据天线主频(MHZ)1002004006009001300及以上有效探测深度潮湿环境5321.00.3(m)干燥环境7541.01.50.55.3 探测类型5.3.1定期探测以下道路区域应开展定期探测工作,探测周期需满足如下要求:a)曾探测出存在地下病害体的路段,修复后在一定时间周期内应加强探测,探测周期不宜超过6个月/次;b)学校、医院、主要景区、主
11、要商业街区等人流密集区域道路,探测周期不宜超过1年/次;c)重点管线区域、大型地下穿越工程沿线及周边区域道路,探测周期不宜超过1年/次;d)城市主干路、快速路探测周期不宜超过1年/次,次干路探测周期不宜超过2年/次,支路探测周期不宜超过3年/次。5.3.2专项探测应根据实际情况和相关要求及时安排探测工作,发生以下情况之一,即应开展专项探测工作:a)地铁隧道盾构、非开挖管道铺设、深基坑围护等地下工程,分别在施工前、施工中、竣工后开展周边道路地下病害体探测,施工跨度超过6个月的应加密探测;b)历史上发生过道路塌陷事故的区域,对周边路段灵活安排地下病害体探测工作;c)汛期及汛期后、地下水位突然变化、
12、道路荷载增加、岩溶发育期、地震断裂带等地下岩土环境变化区域道路,根据自然环境变化造成的影响情况安排探测;d)重点保障项目、重要大型活动、外交、大型体育赛事等文体活动举办地周边道路区域,活动举办前3个月内进行探测;e)其他潜在安全风险区域,在周边影响路段灵活安排地下病害体探测工作。5.3.3应急探测5. 3.3.1发生以下情况之一,即应开展应急探测工作:一刚发生过(24小时内)塌陷事故;一建(构)筑物、道路交叉路口或管线(道)累计沉降量超限,或地面出现明显沉降或塌陷区域:一一地面累计沉降量报警或地下工程发生渗水、涌水、漏砂等险情时;一对地下管渠或其附属设施进行排查、探测或养护工作中发现渗漏、破损
13、、损坏等隐患;一管理单位认为的其他需要进行应急探测的情形。5. 3.3.2应急探测工作应满足如下要求:一承担应急探测的单位需成立应急探测专项组,在项目所在地区有固定的办公场所或者常驻办公点,配备组长和技术工作人员,仪器设备保持常年在位;一应急探测专项组具备24小时全天候应急响应能力,从接受任务开始计时,人员、设备在2小时内到达现场并开展工作。5.4 仪器设备准备探测工作所需仪器设备应并做好以下准备工作:a)应对测距轮进行标定,标定距离不小于200m,误差大于1%。时需重新标定;b)地质雷达应定期进行检定或校准、期间核查,未经检定、校准或已超出检定、校准有效时间的仪器不应用于探测工作;O若采用多
14、台雷达工作,应在同一已知地质异常体上方检查设备与探测要求(如探测深度、分辨率)的一致性。5.5 资料收集工作开展前应收集以下资料:a)探测区域相关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地球物理等资料;b)探测区域地形图、地下管线图资料;C)工程相关施工图纸等资料;d)历年相关道路探测成果资料。5.6 现场踏勘现场踏勘应完成以下主要工作:a)掌握探测区域工作环境条件、地形地貌、交通条件、路面破损情况等;b)了解干扰源的类型及位置;C)核实收集资料的可靠性。5.7 探测环境探测环境应满足以下要求:a)探测过程中宜确保探测区域路面无障碍物,宜保持探测路面平整;b)探测过程中探测区域表面宜保持干燥,相对湿度宜小于90%
15、;c)工作温度宜满足-10C40Cd)场地有水的情况,电缆、天线接头应做防水处理,利用防水布保护天线;e)应尽量避开地面金属物或空中高压电线的电磁波干扰,宜选择电磁波环境较简单的区域布置地质雷达测线。6探测流程6.1 现场探测现场探测工作应按照JGJ/T437的要求执行。6.2 测线布置原则6.2.1测线束长度、间距应使探测的异常体连续、完整,便于追踪;测线束布设应使三维地质雷达数据尽可能覆盖整个探测区域。6.2.2测线宜避开地形及其他干扰的影响06.2.3测线宜通过已知点布设,对重点区域或异常体宜适当加密或网状布设。6.3系统标定采用三维地质雷达探测时应开展以下系统标定工作:一应对测距轮进行
16、标定,标定距离不小于200m,误差大于1,须重新标定;一若采用多台雷达同时工作,应在已知地质目标上方检查仪器一致性。6.4数据采集6. 4.1数据采集(见附录B)应按照下列要求执行:一优先选择屏蔽天线,当多种频率的天线均能满足探测深度要求时,宜选择频率相对较高的天线;一车载设备数据采集过程中,车速宜小于30kmh;一一当电磁干扰不明显且探测深度较大时,可选择非屏蔽的低频天线;一测区位于城市道路上,测线宜沿车道行进方向布设,优先采用三维地质雷达探测,探测覆盖范围应搭接;在基坑等非道路区域探测时,测线宜沿场地长边方向布设;一一普查时测线间距不宜大于2.0m,详查时测线间距不宜大于1.0m。6. 4
17、.2现场记录校核应按照下列要求执行:一应及时记录信号异常,并分析异常原因,必要时进行复测;一一应及时记录各类干扰源及地面积水、变形等环境情况;一一发现疑似道路病害体异常时,应做好标记,并进行复核;一探测区域局部不满足探测条件时,应记录其位置和范围,待具备探测条件后补充探测;一现场记录宜包含探测地点、主要测试参数、测线编号、测线位置、地面异常环境等内容(见附录C)O7. 4.3现场采集数据质量检查和评价应符合下列规定:一一探测数据的信噪比应满足数据处理、解释的需要;一重复观测的数据与原数据记录应一致性良好;一一记录信息应完整,且与数据记录保持一致;一数据信号削波部分不宜超过全剖面的5%;一数据剖
18、面上不应出现连续3道的坏道。7数据处理与资料解译7.1 数据处理7.1.1 一般规定7.1.1.1 处理流程和处理方法应保持简单。按真实性、规则性和一致性的原则,以达到提高数据信噪比、压制干扰和凸显地下管线、构筑物、异常体的目的。7.1.1.2 处理时雷达数据应带有坐标信息。若采用RTK方式进行测线束的定位测量,宜对测量数据进行后差分处理,以提高定位测量的精度。7.1.2 处理流程及要求7.1.3 .1处理流程三维地质雷达资料处理流程见图1。图1三维地质雷达资料处理流程8. 1.2.2处理要求数据处理的常用方法主要有:时间零点校正:时间零点校正应与实际地面位置对应,以保证探测数据深度准确性。增
19、益调整:增益方式可选线性增益、平滑增益、反比增益、指数增益、常数增益等;以突出信噪比为目的,应尽可能保持数据的相对振幅关系及动力学特征。一滤波:滤波方式可选低通、高通、带通滤波等;首先对数据进行频谱分析,得到较为准确的频率分布范围,然后设定滤波参数,进行滤波处理。一一噪声衰减:包括去直流漂移、背景噪声消除等,处理要求如下: 在噪声衰减过程中,应注意保持振幅能量的相对关系; 选择有代表性的剖面检查噪声衰减效果; 噪声衰减后的雷达数据信噪比应有所提高,衰减的噪声数据中应无明显的有效信号。一反褶积处理: 选择反褶积前后有代表性的地质雷达剖面和振幅谱,检查反褶积处理方法、参数应用的合理性; 反褶积前后
20、应达到压缩子波,提高纵向分辨率的目的; 探测数据反射信号弱、信噪比低时,不宜进行反褶积处理; 采用反褶积压制多次反射波干扰时,反射子波宜为最小相位子波。偏移处理: 使图谱中绕射收敛,在有效波范围内无画弧现象; 探测数据反射信号弱、信噪比低时,不宜进行偏移处理。可采用空间滤波的有效叠加或道间差方法,提高异常信号连续性、独立性和可解释性。一显示:包括灰度和彩色显示;以突出有效异常体为目的,对图谱进行色标调整,以获得最佳视觉效果。 .1.2.3质量控制资料处理环节中应对数据处理流程和参数全面检查,对处理结果实施抽查,发现处理结果不符合要求的,应按要求重新处理:a)结合原始数据,对单个处理步骤的必要性
21、和处理流程的合理性进行100%检查;b)结合处理后雷达图谱,对处理方法中相关处理参数的设置进行100%检查;O处理结果中均匀、随机抽取测区内不少于20%的雷达图谱,并做下列检查: 对雷达电磁波单道波形的初至拾取、零点漂移现象进行检查; 对雷达图谱的干扰压制、增益等处理情况进行检查; 对地下异常体的显示情况进行检查。2. 2资料解译7. 2.1解译前的资料准备在资料解译前宜准备以下资料:a)清晰、信噪比高的三维地质雷达图谱及测线束坐标数据;b)三维地质雷达探测现场记录;O前期收集的各类资料;d)具有查看不同方向切片功能的解译软件。8. 2.2解译流程及要求9. 2.2.1解译流程三维地质雷达资料
22、解译流程见图2。图2资料解译流程7.2.2.2解译要求数据解译工作应按以下要求进行:a)宜通过多个不同方向切取三维雷达数据形成图像,至少包含纵横向垂直剖面和时间切片;b)宜根据三维地质雷达不同方向切片的同相轴及振幅、相位和频率等属性特征提取异常体,异常体分类详见表4;表4异常体分类表异常体类型异常体描述地下异常体由自然原因形成的地质异常体,如空洞、脱空、疏松、富水等地下病害体、岩溶、采空区等:由建设期间的质量、或运营期间的自然损坏等原因,导致人工设施出现的缺陷或问题,如路基脱空、堤坝掏空、管线及检修井结构破坏、暗涵暗渠内部坍塌、人防巷道内部坍塌等。地下建(构)筑物人工建设而形成的各类地下建(构
23、)筑物,如公路、桥梁、堤坝、地下管线、地F管线检修井等构筑物、暗涵暗渠、人防巷道、地铁隧道等地卜.建筑。c)重点异常体解译,除采用纵横向垂直剖面和时间切片外,还可采用任意方向切取垂直剖面、电磁波属性技术等综合解译;d)应根据踏勘资料及探测现场记录的干扰源资料,排除干扰异常体。影响地质雷达探测的典型干扰源详见表5;表5影响地质雷达探测的典型干扰源分类干扰源类型典型干扰源地上干扰临近建筑物、过街天桥、高架桥、指示牌、金属栅栏、车辆等电磁干扰路灯、架空线缆、地下线缆、地铁设施等e)将有效异常体与经过验证的异常体图谱进行比对分析,确定异常体的属性;0进行地下病害体解译时宜结合地面变形、管线破损和历史塌
24、陷等调查资料及测区地质资料进行综合分析;g)进行管线解译时在雷达剖面异常处(双曲线顶部)应结合该深度的切片进行对比分析确定;h)确定异常体的位置、尺寸、埋深,并在雷达切片上进行注释;i)开展大面积三维地质雷达数据解释工作时,宜优先采用人工智能雷达图谱异常体识别技术进行自动识别,再由技术人员针对识别出的异常体进行定性解译,常见地下异常体的三维地质雷达图谱特征见表6。表6常见地下异常体的三维地质雷达图谱特征异常体图像特征振幅相位与频谱时间切片垂直剖面管线金属管线顶部呈带状异常,随着时间、深度变大,带状异常先变宽再变窄平行于管线剖面:顶部水平同相轴发育,多次波发育且随时间、深度变大而减弱垂直于管线剖
25、面:顶部表现为双曲线形态:绕射波明显:多次波明显整体振幅最强顶部反射波与入射波反向:频率高于背景场非金属管线平行于管线剖面:顶部水平同相轴发育,多次波发育且随时间、深度变大而减弱垂直于管线剖面:顶部表现为倒悬双曲线形态:绕射波明显;多次波明显整体振幅强顶部反射波与入射波同向;频率高于背景场管涵顶部呈带状异常,随着时间、深度变大,带状异常宽度无变化平行于管线剖面:顶部水平同相轴发育,多次波发育且随时间、深度变大而减弱垂直于管线剖面:表现为正向连续平板状形态,在管涵边界处绕射波较发育:多次波明显整体振幅强顶部反射波与入射波同向;频率高于背景场表6常见地下异常体的三维地质雷达图谱特征(续)异常体图像
26、特征振幅相位与频谱时间切片垂直剖面空洞顶部呈与空洞水平形状相近的闭合图形,图形内部色系单一,随着时间、深度变大,图形形状随着空洞的变化而变化,图形内部逐渐变成。似球形空洞反射波组我现为倒悬双曲线形态:似方形空洞反射波表现为正向连续平板状形态:绕射波明显:多次波明显。整体振福强顶部反射波与入射波同向,底部反射波与入射波反向:频率高于背景场。脱空雪花状,顶部呈与脱空水平形状相近的闭合图形,图形内部色系较单一。顶部形成连续的同向性反射波组,表现为似平板状形态:多次波明显。整体振幅强顶部反射波与入射波同向,底部反射波与入射波反向;频率高于背景场。疏松体严重疏松体顶部呈与疏松水平形状相近的闭合图形,图形
27、内部呈雪花状,随着时间、深度变大,图形形状随着疏松的变化而变化。顶部形成连续的同向性反射波组:多次波较明显:绕射波较明显;内部波形结构杂乱整体振幅强顶部反射波与入射波同向,底部反射波与入射波反向;频率高于背景场。一般疏松体顶部形成连续的同向性反射波组:多次波不明显:绕射波不明显;内部波形结构较杂乱。整体振幅较强顶部反射波与入射波同向,底部反射波与入射波反向;频率高于背景场。富水体顶部呈与富水体影响范围大小相近的闭合图形,图形内部色系单一,随着时间、深度变大,图形形状随着富水体影响范围的变化而变化。顶部形成连续的反向性反射波组:绕射波不明显;底部反射波不明显。顶部反射波振幅强,衰减快顶部反射波与
28、入射波反向,底部反射波与入射波同向;频率低于背景场。7.3异常区域复测与验证7.3.1异常区域复测应对异常区域进行复测,复测记录表见附录D。对于疑似空洞、脱空的异常区域100%复测,其它异常体视情况更测,一般宜不少于总数的50%;应测时,可采用三维或二维地质雷达网格化加密布置测线(束)复测;加密测线束布设宜满足以下要求:a)沿道路方向的测线束长度宜超过异常区域沿道路方向长度两边各不小于IOm范围;b)垂直道路方向的测线束根据实际道路条件尽可能延长;c)采用二维雷达复测时,复测测线间距原则上不大于Im,且超出异常体区域范围外仍需布置不少于2条测线;d)确定异常体范围后,在实地用喷漆做标记,在附近
29、明显的地方标注其点号、实测异常体位置坐标,并将相关信息填写于附录A。7.3.2异常体验证7.3.2.1异常体验证前应进行场地危险源辨识,作业过程中应避开地下市政设施。7. 3.2.2异常体验证应验证异常体类型,确定异常体位置、平面面积、垂向尺寸、埋深等属性。8. 3.2.3异常体验证点的数量应符合下列规定:a)空洞、脱空应全部验证;b)地下管线探测时隐蔽点验证数量不少于总数的5%,且不少于3处;O其它地下异常体的验证数量宜不少于复测量的30%,且不宜少于3处。9. 3.2.4异常体验证的方法应符合下列规定:a)验证方法可选用钻探、坑探、钎探、动探等方法;b)验证点一般应布设在地下异常体的雷达图
30、谱异常反应最强部位或中心部位;O对采用单一方法探测的地下异常体,当不具备钻探、坑探、钎探、动探等作业条件时,可选用其它物探方法进行验证。10. 3.2.5当采用钻探法进行验证时应符合下列规定:a)钻探操作,钻探、坑探、钎探、动探验证完成后的回填应按JGJ/T87执行;b)每回次钻孔进尺不宜大于0.2%宜采取减压、慢速钻进或干钻等方法;C)宜采用内窥设备记录地下异常体影像。7.3.2.6异常体验证信息应根据采取的方式和现场情况填写于附录Eo7.3.2.7异常体验证完成后应根据验证结果修正相关探测结论、完善解释成果。7.3.2.8异常体验证完成后应根据验证结果对探测成果进行评价。8风险管控及处置措
31、施8.1 针对隐患风险等级评估,可按照JGJ/T437执行,根据风险发生可能性与风险后果,划分为I、II、IILIV、V五个等级,相关风险管控对策可按表7执行。表7地下病害体处置对策风险等级控制对策1(很低)对地卜.病害体区域进行巡视和定期探测,巡视频率不少于1次/3月,探测频率不少于1次/半年:如地下病害体风险等级变化按相应级别采取措施11(较低)暂时不用工程处理:对地下病害体区域进行巡视和定期探测,巡视频率不少于I次/月,探测频率不少于1次/3个月;如地卜.病害体风险等级变化按相应级别采取措施I11(中等)建议工程处理;处理前进行巡视,频率为1次/15天:定期探测,频率不少于1次/月;处理
32、后应进行处理效果探测;如地下病害体风险等级变化按相应级别采取措施W(较高)尽快工程处理;处理前进行巡视,频率为1次/3天,定期探测,频率不少于1次/7天;处理后应进行处理效果探测;如地下病害体风险等级变化按相应级别采取措施V(极高)立即工程处理:处理前进行巡视,频率为1次/天;处理后进行处理效果探测:如地下病害体风险等级变化按相应级别采取措施8.2 针对探明的空洞或脱空隐患,应进一步分析形成原因,并采取相应的处置措施:一因排水管道渗漏形成的隐患,应立即对破损管道进行修复,随后回填或注浆加固处理。一因地下工程施工(深基坑支护、非开挖管道铺设、城市轨道交通盾构等)形成的隐患,应立即停止施工作业并查
33、明原因,再进行回填或注浆处理。一因废弃管道、箱涵等形成的隐患,应拆除相应设施,处理完成后进行回填或注浆加固处理。一因暗浜、暗塘等不良地质体引起的隐患,应查明形成原因,采取相应措施处理。9成果提交1.1 成果报告9. 1.1要求成果报告应符合下列要求:一一成果报告章节安排合理、图文表一致、前后呼应;一综合报告的分析充分,解释推断符合地质实际,对主要问题有明确的结论和建议;一附图附表齐全,附图附表应包括地质雷达探测病害记录表(见附录F)、地质雷达探测病害记录卡(见附录G)O10. 1.2内容成果报告应包含下列内容:前言:项目概况、目的任务、工作时间、以往工作程度、工作量完成情况等地质与地球物理特征
34、:工作区地形地貌和地质条件、地球物理特征;一一工作方法与质量评述:方法原理、工作布置、工作方法与质量评述;一一资料处理解释:资料处理与解释方法、成果分析及解释;一结论与建议:任务完成情况、取得的主要成果、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下一步工作建议。9.2资料汇交9.2.1成果底稿、底图类成果报告(包括正文、附图、附表、附件、数据库、审批文件等)的编写见附录A。9.2.2测绘资料类观测记录、测绘成果等。9.2.3外业原始资料类地质雷达探测病害记录表(见附录F)、地质雷达探测病害记录卡(见附录G)、照片、工作总结(小结),相关质量检查记录等。各种仪器记录形成的以图纸、照像图纸和底片、磁盘(带)等介质保存的
35、原始数据,相关质量检查记录。9.2.4中间性综合斐料类室内整理、数据处理形成的中间性成果及相关质量检查记录等。9. 2.5技术管理文件类立项文件、设计书、指示性文件、重要技术措施材料、质量体系运行的相关文件、申报奖励材料等。附录A(资料性附录)成果报告编写A.1概况A.1.1目的与任务任务来源、任务内容及目的。A.1.2测区概况测区范围、所属行政区划、自然地理、交通、经济、人文气象等干扰、施工条件情况。A.1.3工作依据项目合同、设计及执行的相关技术标准。A.2斐料采集A.2.1工作方法地质雷达探测原理、中心频率的选择、采集参数的选择、工作布置、定位测量原理方法等。A.2.2试验工作试验工作内
36、容及结论。A.2.3资料采集过程三维地质雷达采集、复测采集、补测采集等情况。A.2.4完成工作量及质量评述A.2.4.1雷达探测预计和实际完成探测区域的长度或面积。A.2.4.2雷达探测预计和实际完成的测线长度。A.2.4.3资料采集质量评价。A.3资料处理与解译A.3.1资料处理资料处理包括:a)资料处理流程;b)资料处理参数;c)资料处理完成工程量及质量评价。A.3.2资料解译资料解译包括:a)资料解译基础资料;b)解译流程与方法;C)主要异常体解译。A.4工作成果A.4.1异常体的类型和三维地质雷达图谱特征。A.4.2异常体分布及数量。A.4.3主要异常体成因分析。A.4.4异常体更测与
37、验证。A.5结论与建议结论与建议包括:a)取得的主要成果、方法应用效果分析等;b)存在的问题及建议。A.6附图、附表成果图件应符合下列规定:a)成果图件应层次清晰,图式、图例、注记和比例尺等要素齐全;b)测线束、测点、验证点等应根据测量成果展绘;O附图、附表应包含地质雷达探测病害记录表(附录F)、地质雷达探测病害记录卡(附录G);d)典型异常体的三维地质雷达图谱、狂测图谱、验证照片、异常体内窥图像等。e)根据工作任务目的按设计需要提供相应的附图附表。附录B(资料性附录)三维地质雷达探测记录表表B.1三维地质雷达探测记录表(模版)工程名称:工程地点:现场负责人/联系方式:天气:仪器型号/编号:天
38、线主频(MHZ):时窗(ns):文件号测线方向测线位置描述测线起点/终点测线长度(m)备注/异常情况操作员:记录员:日期:第页洪页附录C(资料性附录)三维地质雷达探测现场记录表表C.1三维地质雷达探测现场记录表(模版)工程名称:道路名称:探测单位:仪器型号/编号:天线主频(MHZ):时窗(re):道同包编号起终点车道状况方向道路长度(m)进场时间结束时间备注/异常情况起点终点机动车道非机动车道测线位置示意图操作员:记录员:日期:附录D(资料性附录)复测记录表表D.1复测记录表(模版)工程名称:工程地点:现场负责人/联系方式:天气:仪器型号/编号:天线主频(MHZ):时窗(ns):道!向距:异常
39、体编号号文件编号测线方向道路名称测线相对位置描述测线起点/终点测线长度(m)备注终点操作员:记录员:日期:第页/共页附录E(资料性附录)异常体验证现场记录表表E.1异常体验证现场记录表工程名称:异常体编号异常体位置描述解译人验证人验证方式验证日期验证结果异常体类型异常体埋深(In)异常体净深(m)异常体尺寸(In)验证位置草图(异常体位置示意、异常体规模、范围、区域及周边附属物分布情况、验证孔位、现场照片、异常体内窥图像等,可另附图片)第页/共页附录F(资料性附录)地质雷达探测病害记录表表F.1地质雷达探测病害记录表(模版)项目名称:道路名称:探测日期:序号文件组-J病害组-J:病3属性隐患风险评价等级病害区域位置描述病害中心坐标信息病害区域描述处置建议经咬度车道类型面积(m2)影响深度(m)净空值(m)操作员:记录员:日期:第页洪页附录G(资料性附录)地质雷达探测病害记录卡表G.1地质雷达探测病害记录卡道路病害属性道路塌陷隐患风险评价等级面积m3尺寸m纬度埋深m/净空Cm经度所在位置三维雷达图谱二维雷达图谱现场照片内窥镜照片百度地图缺陷周边管线示意图缺陷周边管线及风险等级初步成因分析图例三n9.小偈木e污JK处置建议?网殴空口产A松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62570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