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心理健康论文】幼儿童话欣赏心理特点初探.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幼儿园心理健康论文】幼儿童话欣赏心理特点初探.docx(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幼儿童话欣赏心理特点初探童话作为最受幼儿喜爱的一种文学体裁,一直是幼儿园课程内容的主要载体。长期以来,人们对幼儿(欣赏主体)在欣赏童话作品时究竟有哪些特点缺少专门的研究,这直接或间接地导致童话欣赏活动的盲目性、程式化和简单化.为此,笔者以文学心理学、审美心理学以及儿童文学接受的有关理论为基础,对36岁幼儿在童话欣赏过程中的感知、想象、理解和情感等审美心理特点进行质与量相结合的研究,以期为幼儿童话欣赏教育提供一个新的视角。一、幼儿童话欣赏的特点在研究中,笔者根据童话的情节发展和情感变化的结构,选择了简单型、重复型和复杂型三类童话(依次为小蚂蚁和豆芽兵会动的房子和白色的蛋),让36岁幼儿(每个年龄
2、组抽样选取20名幼儿,共60名幼儿)倾听童话录音。笔者随时观察、记录幼儿在听故事时的表情和行为,并要求幼儿听完录音后完成以下任务:在与故事内容有关和无关的备选小图片中,挑选出与故事有关的人物、事件、背景图片,按故事情节的发展排列顺序,再要求幼儿把听到的故事完整地讲一遍,以了解幼儿对故事内容的感知情况;把故事的最后一段内容画成图画,再对图画进行解释,以了解幼儿在符号与表象的转换中,为故事添加了哪些想象的成分:在与故事内容有关的和无关的拟人化人物情绪脸谱图中,根据故事情节挑选合适的情绪脸谱图,并用语言描述,以了解幼儿对人物情绪的识别能力和匹配能力;针对故事人物回答你喜欢谁?为什么?不喜欢谁?为什么
3、,以分析幼儿对故事寓意的理解。通过小样本的调查,笔者初步发现36岁幼儿的童话欣赏具有如下心理特点。(一)感知的特点笔者在感知项目的调查中发现:在对人物的感知上,34岁幼儿都知道作品中有哪些人物,但对人物的外貌、语言、行为以及心理活动等细节缺乏完整把握;5-6岁幼儿对作品所有人物细节的感知才逐渐丰言起来。在对环境的感知上,幼儿普遍能感知故事发生的环境背景,但34岁幼儿对环境尚不能准确把握,如在故事小蚂蚁和豆芽兵中,他们把小蚂蚁、蚂蚁爸爸妈妈和蚂蚁哥哥姐姐一起随意地放进红手套房子里;56岁幼儿则能按故事原文把蚂蚁们摆放在各自的房间。在对情节的感知上,多数3-4岁幼儿常常只记住作品的高潮,忽视作品的
4、开头和结局,有的还颠倒了事件的顺序:56岁幼儿对情节感知能力很强,能将童话的所有事件有序地、完整地讲述出来。另外,无论哪个年龄阶段的幼儿在情节感知项目上的平均分都要大大高出人物K环境”感知项目,这是因为幼儿往往对传奇般的、新鲜的、刺激的故事情节发展有一种预期。同时,幼儿更易接受也更加喜欢声音、色彩等形式美特征鲜明的童话作品,这一点在年龄越小的幼儿身上体现得越明显。(二)想象的特点从调查结果看,幼儿童话想象有两个倾向:自我性,即幼儿在接受作品时,往往把自我的、主观的经验投射到作品中,因而常常出现一些与故事无关的联想。这些情节是原文中没有的,但完全是幼儿熟悉的生活经验的再现,说明他们的想象带有自我
5、的、主观的色彩。游戏性,即儿童接受文学作品的过程,在一定意义上就是将作品中的人物转化成手中的玩具,然后进行一场搭积木式的游戏活动。笔者在调查中观察到,幼儿如同搭积木一般,把小蚂蚊K甲壳虫和豆芽兵当成手中的玩具,边画边讲,边讲边画,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故事一一描绘出来。(三)理解的特点调查结果表明,幼儿的童话理解水平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步提高。一方面表现为从自我经验层面向社会价值层面发展,具体来看,34岁幼儿只能从自身经验出发进行理解,如问到喜欢谁时,多数幼儿回答喜欢小蚂蚁。追问为什么喜欢小蚂蚁时,有的说因为可以拿到手上玩。“有的说:、因为小蚂蚁不咬人。”这时,他们的理解常常和作品的意蕴没有
6、多大关系。5-6岁幼儿开始能从社会价值层面理解作品,真正感受到作品蕴涵的所谓人性的东西,他们几乎致地选择了豆芽兵,因为豆芽兵帮助小蚂蚁赶走甲壳虫,帮助小蚂蚁搬房子“。另一方面表现为从具体形象向理性抽象过渡,但仍然以形象性的理解为主。他们的理解是和作品中的形象分不开的。而少数56岁幼儿能离开具体形象,作出概念性的理解,如:粗心大意不好。K关心帮助别人是好的。”(四)情感的特点在研究中,情感项目调查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情感共鸣,二是情感识别。幼儿在情感共鸣方面表现出两个特点:易入难出,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达到了忘我内入迷”的境界,幼儿忘记了这是一个虚构的、不真实的童话世界。比如他们在倾听和复述小蚂蚁
7、和豆芽兵时,表情、语调和语气一直随着小蚂蚁的情感变化而变化。为什么幼儿欣赏作品时情感如此投入呢?美国文学理论家乔治普莱认为,在他们接触文学作品的时候,甚至不能很好地将现实生活和艺术世界区分开来,他们时常将艺术中描写的人物、事件当作真实的现实来感知。“有一定的年龄差异,56岁幼儿比34岁幼儿情感反应强烈。34岁幼儿在倾听和复述故事时,面部表情远远不如56岁幼儿丰富,甚至有些年龄较小的幼儿听着听着就走神了。在情感识别方面,34岁幼儿中近半数只能识别童话中大多数人物的情感模式,只有个别幼儿能识别作品中全部人物的情感模式:56岁幼儿中有半数以上能识别作品中全部人物的情感模式。因此,年龄较大的幼儿产生的
8、情感共鸣也相应地要强烈许多。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我对小、中、大班幼儿童话欣赏的年龄特征作了进一步归纳。小班幼儿在欣赏童话时,不能在头脑中形成完整的文学意象,对声音、色彩等形式美属性十分敏感,基本没有创造想象的成分,甚至产生无关想象,常在经验和形象的基础上理解人物形象的意义,情感认知水平与情感共鸣水平都较差,不能真正进入欣赏情境。中班幼儿差异较大,有的幼儿童话欣赏水平接近或相当于大班幼儿的水平,有的仍停留于小班阶段,可以说中班阶段是一个过渡阶段。大班幼儿在欣赏童话时,感知完整,能在头脑中形成完整的文学意象,特别对情节这一难度较大的内容美属性的感知水平大幅度提高,有一定的创造想象成分,能填补作品空
9、白,理解人物形象的意义,个别幼儿共至能以理性语词理解人物形象的社会意义,情感认知水平迅速提高,情感共鸣强烈,很快就能进入欣赏情境。从总体来看,小班幼儿的童话欣赏水平较低,中、大班幼儿的童话欣赏水平迅速提高并且较为接近。这就说明,以4岁为界,4岁之前幼儿(即小班幼儿)的童话欣赏处于一种阶段水平,46岁幼儿(即中、大班幼儿)的童话欣赏处于另一种阶段水平。这与皮亚杰对27岁幼儿前运算阶段的两个子阶段的划分是致的,他将24岁阶段看作是象征思维阶段,46岁阶段看作是直觉的半逻辑阶段。本研究的这一结论表明,对幼儿来说,童话欣赏心理的发展与认知心理发展有密切联系。二、教育建议通过分析幼儿童话欣赏的特点及年龄
10、阶段特征,并根据在幼儿原有水平上促进幼儿和谐发展的教育原则,笔者对幼儿童话欣赏教育提出如下建议。(一)关于目标1.小班:让幼儿反复感知同一作品,充分感受作品的色彩、声音等特征,并掌握大部分情节;在直观形象水平上理解作品主要形象的意义:专注地欣赏作品并获得快乐。2 .中班:充分感受作品,能创造性地想象和复述完整的作品和某些细节,感受生动形象性词语的美感并喜欢学说这些词语:在直观形象的水平上理解作品形象的社会意义:能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并对常见的情感进行选择和匹配.3 .大班:在广泛欣赏作品的同时,能创造性地豆述作品,填补作品的空白,促进想象力的发展:对作品形象的社会意义,逐渐从直观形象基础上的理
11、解过渡到概念和现象基础上的理解;能产生共鸣和移情,并能对复杂的情感进行选择和匹配。(二)关于内容1 .小班:选择形象生动,符合幼儿生活经验,具有鲜明声音、色彩特征的童话,即具有音乐感和画面感,情节、情感变化单纯的童话。2 .中班:选择形象奇特、较为夸张、情感变化丰富、情节发展较复杂的作品,篇幅可长可短,以适应不同发展水平幼儿的需要。3 .大班:选择题材广泛、情节与情感变化复杂的童话,作品篇幅可适当增加,可以给幼儿欣赏一些中外著名童话的原著;增加作品数量,以满足大班幼儿的童话欣赏褥要。(三)关于活动组织1 .小班:创设亲切、温馨的欣赏氛围,吸引幼儿的注意,激发幼儿的情绪,使之尽快进入欣赏情境;以适当的语气、语调,言有感情地介绍童话作品,充分表现作品蕴含的意味;多次组织幼儿欣赏同一篇图文并茂的作品。2 .中班:充分调动所有幼儿的心理要素,使之与作品相互作用,使不同水平的幼儿都能进入欣赏状态;欣赏同一作品的重算量可根据作品的情节、情感变化的复杂程度和幼儿兴趣灵活决定。3 .大班:适度加快欣赏进程,增加作品欣赏的数量,扩大幼儿阅读面;组织形式更为自由,可以在专门的文学活动中进行,也可以在日常用餐前后、午睡前、游戏后进行。教师指导可适当减少,鼓励幼儿大胆复述、表演作品:组织多种形式的讨论活动,使幼儿感受、体验、理解作品的意蕴,学习精彩的语句,获得情感升华。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62568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