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明清建筑篇.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0明清建筑篇.ppt(14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北京紫禁城,北京紫禁城筹建于明成祖永乐(公元1404年公元1424年)五年,兴建于永乐十五年至十八年。整个营造工程由侯爵陈圭督造,具体负责是规划师吴中。紫禁城位于都城正中,中轴线穿过皇城正中,也就是穿过紫禁城中三大殿、三大宫。紫禁城正门为正南面的午门,也被称为“五凤楼”。午门是宫城中最高的一座门,朝中大赦、献俘等重大仪式都在午门举行。其北门为神武门,东门为东华门,西门为西华门。紫禁城作为明清两代的宫城,分为外朝、内廷两个部分。外朝是皇帝办公的地方。举凡国家的重大活动和各种礼仪,都在外朝举行。外朝由天安门端门午门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组成的中轴线和中轴线两旁的殿阁廊庑组成。内廷是皇帝后妃生活的地方,
2、包括中轴线上的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御花园和两旁的东西六宫等宫殿群组成。,坐落于北京的紫禁城,宛如一幅立体的绘画作品,宏伟壮观,气势恢弘。更是一座巨大的皇城四合院。紫 禁城精湛无比的艺术设计,庄严雄伟的皇家气派,严整通达的建筑布局,气宇轩昂的建筑结构,金碧辉煌的建筑装饰,优美律动的檐、角线条,令每一个观者叹为观 止。紫禁城是人类建筑史上最伟大的艺术奇葩,是世界文化历史遗产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更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标记。,紫禁城角楼,天安门城楼,坐落在广场北端的天安门城楼虽饱经沧桑却依旧朝气蓬勃、威严四仪。天安门是北京城的眼睛,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象征。天安门城楼始建于明永乐十五年(公元1417年)
3、,是明代皇城的正门,当时叫“承天门”,有承天启运之意。刚开始修建的时候,可不是现在看到的这个模样,而是五座木牌坊,后来改建成九开间门楼。清顺治八年(公元 1651年),清世祖福临重新修建这座城楼。建国后,人民政府又重建了城楼上的木建筑、加厚城墙,才成了现在的样子。明、清两朝,这儿是禁地,到公元1911年清王朝覆灭为止,除了皇亲贵族,老百姓不准过往。它最大的用途,是国家有大庆典(如皇帝登基、册立皇后)时在此举行“颁诏”仪式。而如今只要有机会,你随时都能登上这座城楼,去眺望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广场天安门广场。,明清皇家园林,承德避暑山庄避暑山庄占地564万平方米,环绕山庄婉蜒起伏的宫墙长达万米,是中国
4、现 存最大的皇家园林。避暑山庄借助自然和野趣的风景,形成了东南湖区、西北山区和东北草原的布局,共同构成了中国版图的缩影。宫殿区建于南端,是皇帝行使极 力、居住、读书和娱乐的场所,至今珍藏着两万余件皇帝的陈设品和生活用品。避暑山庄这座清帝的夏宫,以多种传统手法,营造了120多组建筑,融汇了江南水 乡和北方草原的特色,成为中国皇家园林艺术荟萃的典范。,避暑山庄分四部分宫殿区是皇帝处理政务和帝后居住的地方,包括“正宫”、“松鹤斋”、“万壑松风”和“东宫”(已 毁)四组建筑。正宫是宫殿区的主体建筑,包括9进院落,分为“前朝”、“后寝”两部分。主殿叫“澹泊敬诚”,是用珍贵的楠木建成,因此也叫楠木殿。各种
5、隆 重的大典都在这里举行。其后的殿堂分别叫“四知书屋”、“烟波致爽”、“云山胜地”等,是皇帝处理朝政、读书和居住的地方。“烟波致爽”殿是一座五开间平 房。1860年,英法联军进攻北京,清帝咸丰逃到避暑山庄避难,在这座房子里批准了中俄北京条约等几个卖国条约。,宫殿区,普陀寺乘庙以大红台为主体建筑,普陀寺乘庙建筑藏式风格,“天然风景胜西湖”的湖区,苑景区的精华基本上在湖区,康熙曾夸耀说,“天然风景胜西湖”。湖区虽然没有颐和园的昆明湖那么大,但是由于洲岛错落,湖面被长堤和洲岛分割成5个湖,各湖之间又有桥相通,两岸绿树成荫,山庄主要的风景建筑又都散落在湖区的周围,因此显得曲折有致,秀丽多姿。湖区的风景
6、建筑大多是仿照江南的名胜建造的,如“烟雨楼”,是模仿浙江嘉兴南湖烟雨楼的形状修的。金山岛的布局仿自江苏镇江金山。湖中的两个岛分别有两组 建筑,一组叫“如意洲”,一组叫“月色江声”。“如意洲”上有假山、凉亭、殿堂、庙宇、水池等建筑,布局巧妙,是风景区的中心。“月色江声”是由一座精致 的四合院和几座亭、堂组成。每当月上东山的夜晚,蛟洁的月光,映照着平静的湖水,山庄内万籁俱寂,只有湖水在轻拍堤岸,发出悦耳的声音,“月色江声”的题 名便是由此而来。,承德烟雨楼,平原区主要是一片片草地和树林。当年这里有万树园,园内有不同规格的蒙古包28座。其中最大的一座是御幄蒙古包,直径达7丈2尺,是皇帝的临时宫殿,乾
7、隆经常在此召见少数民族的王公贵族,宗教首领和外国使节。,山峦区,被小州屿分隔成形式各异、意趣不同的湖面,用长堤、小桥、曲径纵横相连。湖岸曲逶,楼阁相间,层次丰富,一派江南水乡风光。建筑采用分散布局之手法,园中有园,每组建筑都形成独立的小天地。山庄72景就有31景在湖区。,山峦区,烟雨楼,颐和园,颐和园是清代的皇家花园和行宫,前身清漪园,颐和园是三山五园中 最后兴建的一座园林,始建于1750年,1764年建成,面积290公顷(4400亩),水面约占四分之三。乾隆继位以前,在北京西郊一带,已建起了四座 大型皇家园林,从海淀到香山这四座园林自成体系,相互间缺乏有机的联系,中间的“瓮山泊”成了一片空旷
8、地带,乾隆决定在瓮山一带动用巨额银两兴建清漪园,以此为中心把两边的四个园子连成一体,形成了从现清华园到香山长达二十公里的皇家园林区。,长廊,长廊,佛像阁,乾隆皇帝南巡回京后模仿无锡惠山园修建的谐趣园,在万寿山后边,还有一组仿西藏布达拉宫的建筑群。,颐和园主要由万寿山和昆明湖组成,水面占全园的四分之三。,由十七孔桥、龙王庙和西堤将昆明湖装点起来,又巧妙地利用了中国园林艺术的借景手法,将远处的西山和玉泉山群峰纳入游人的视线,湖光山色,交相辉映,美不胜收。,颐和园后湖,天坛是中国现存最大的古代祭祀性建筑群。双重坛墙使其有内、外坛之分。俯视全坛,发现它南部呈方形,象征地象,北部为圆形,象征天象,这一构
9、思正 好印证了古老的“天圆地方”之说。实事上现在人们所称天坛主要是指内坛,它是圜丘和祈谷两坛的总称。圜丘坛在南、祈谷坛在北,而连接南北两坛的轴线是一座 砖石台,这座台基称作“神道”,又名“海墁大道”或“丹陛桥”,它寓意上天庭是要经过一段遥远而漫长的路程。位于南部的圜丘坛是皇帝冬至日祭天的地方,它又被称作拜天台、祭台等等。圜丘坛建于明嘉靖九年(1530年,在清乾隆十四年(1749年)时曾大加扩 建。明朝时的圜丘是用蓝色琉璃砖做成,间或掺杂一些汉白玉,而清朝扩建后坛面均换成了艾叶青石。该坛圆形以象征天,分有三层,且每层坛面的石块及四周的栏 板数与台阶数,均为九或九的倍数,这应该算是圜丘设计的绝妙处
10、所在。您可知,中国古代是以奇数为阳数,而九又为“阳数之极”,故而这里有“上天九重”之 意。最上层石坛正中有一圆形石板俗称“天心石”,站立其上高声说话或发出敲击之声,即刻会起宏亮的回音。,天坛环丘坛,私家园林,怡园苏州著名园林之一。1882年,清代浙江宁绍台道顾文彬始创,是集祠堂、义庄、住宅、花园于一体的官宦府北,现可游览部分是其后花园。怡园,占地面积八亩,集苏州诸园之长而成,园布局以复廊为界隔东西两部,东部曾是明代尚书吴亮旧宅,现有四时潇洒亭,坡仙琴馆、石听琴室、拜石轩及著名景点建筑,长廊迴贯,庖中罗列名木传石,其中“东安中峰”为园名峰。西部,以拙政中园为蓝本,北掘地为池,池南园中心位置是藕香
11、榭主体建筑。西北部叠石参照环秀山庄,狮安邱壑、磴道奇曲、洞窟诡异。建筑有“碧 梧栖凤馆”、“画舫斋”、“牡丹厅”、“面壁亭”、“小沧浪”、“螺髻亭”、“金栗亭”诸人文景观,特别是嵌入长廊墙体的书条石书法艺术成为苏州诸园之 冠。解放后,怡园由顾家后人捐给国家,于一九八二年成为省级文保单位。,苏州园林,怡园在造园手法上,博采众长,把历代园林风格揉合一体,集众锦于一园,至今一百多年,基本保持原有格局,成为城市山林闹中取静的典范。,拙政园,涵青亭所在位置 东园建筑类别 园园林建筑,以亭的变化为多。亭是一种只有屋顶而没有墙的小屋,玲珑轻巧,一般由屋顶、柱身和台基三部分组成。在 园林中可点景、观景,又可供
12、人小憩、纳凉、避雨。拙政园不仅亭多,而且形式不一。涵青亭居于一隅,空间范围比较逼仄。但造园家以高大的白墙作底,建了一座组合式的半亭,一主二从,主亭平座挑出于水面之 上,犹如水榭,两侧副亭略向后退,朝左右展开,似廊又非廊,主亭发两只戗,副亭发一只戗,整座亭子犹如一只展翅欲飞的凤凰,给本来平直、单调的墙体增添了 飞舞的动势。斜倚亭边美人靠小坐,天光云影水间,锦鲤遨游,荷莲轻荡。,秫香馆所在位置 东园 建筑类别 馆 秫香,指稻谷飘香,以前墙外皆为农田,丰收季节,秋风送来一阵阵稻谷的清香,令人心醉,馆亦因此得名。秫香馆为 东部的主体建筑,面水隔山,为单檐歇山结构,室内宽敞明亮,长窗裙板上的黄杨木雕,共
13、有 48幅,缘据行家考证,一部为西厢记,另一部为金玉如意。其中西厢记一出中,有“张生跳墙会鸳鸯”、“拷红”、“长亭送别”等场景,雕镂精 细,层次丰富,栩栩如生。夕阳西下,一抹余辉洒落在秫香馆的落地长窗上。加上精致的裙板木雕,把秫香馆装点得古朴雅致,别有情趣。,天泉亭所在位置 东园 建筑类别 亭 是一座重檐八角亭,出檐高挑,外部形成回廊,庄重质朴,围柱间有坐槛,可以坐歇欣赏。四周草坪环绕,花木扶疏。亭北平岗小坡,林木葱郁。亭子之所以取“天泉”这个名字,是因为它的下面有一口井,此井终年不涸,水质甘甜,因而被称为“天泉”。据乾隆长洲县志记 载,元朝大德年间,这一带有一座寺庙叫大宏寺。又过了百来年,馀
14、泽和尚居住在这里,并建了一所“东斋”。斋前有井,称“天泉”。苏州是个水乡泽国,河多、桥多、井也多,但被载入史册的则不多见。王心一建“归园田居”时,保留了这井,也使园中平添,芙蓉榭所在位置 东园 建筑类别 榭 榭是我国古代一种很美的建筑形式,凭借周围风景而构成,形式灵活多变。芙蓉榭屋顶为卷棚歇山顶,四角飞翘,一半 建在岸上,一半伸向水面,灵空架于水波上,伫立水边、秀美倩巧。此榭面临广池,池水清清,是夏日赏荷的好地方。漫步芙蓉榭,凭栏四顾,可见满池青翠,粉黛 出水,风流丽质似亭亭玉立的仙子在碧波中美目流盼,微风骤起,掀起一片绿浪,送来阵阵荷香尽情领略荷花的娇美、幽雅和高洁的风骨。,缀云峰 所在位置
15、 东园 建筑类别 峰 兰雪堂北,山峰高耸在绿树竹荫中,山西北双峰并立,取名“联璧”。缀云峰、联壁峰为归园田居的园中景点。王心一 归园田居记,兰雪堂前有池,“池南有峰特起,云缀树杪,名之曰缀云峰。池左两峰并峙,如掌如帆,谓之联壁峰。”两峰为明末叠石名家陈似云作品,所用湖 石,玲珑细润,以元末赵松雪山水画为范本。缀云峰的形态自下而上逐渐状大,其巅尤伟,如云状,岿然独立,旁无支撑。1943年夏夜,缀云峰突然倾圮。后 来,在园林专家汪星伯的指导下,重新堆成了这座高达两丈、玲珑夭矫的奇峰,如今此峰苔藓斑驳,藤蔓纷披,不乏古意。,玉兰堂 所在位置 中园 建筑类别 堂 玉兰堂,是一处独立闭的幽静庭院,它处在
16、拙政园主人居住区与花园的交界部位,是园主会见宾客与处理日常事务的主 要场所,玉兰堂高大宽敞,院落小巧精致。南墙高耸,好似画纸,墙上藤草作画,墙下筑有花坛,植天竺和竹丛,配湖石数峰,玉兰和桂花,色、香宜人。玉兰堂曾名“笔花堂”,与文徵明故居中的“笔花堂”同名。这显示了当初园主王献臣与文徵明之间不同一般的亲密关系;再则,“梦笔生花”也是古时文人对创作 灵感的一种追寻。在此读书作画,实是人生的莫大享受。,雪香云蔚亭所在位置 中园 建筑类别 亭 雪香,指梅花。云蔚,指花木繁盛。此亭适宜早春赏梅,亭旁植梅,暗香浮动。周围竹丛青翠,林木葱郁,绕溪盘行,颇有城市山林的趣味。亭为长方形,在池中西部土山上,外观
17、质朴而轻快,亭内匾额“山花野鸟之间”为当代书画家钱君匋所书。,海棠春坞 所在位置 中园 建筑类别 庭院 倚虹长廊蜿蜒,玲珑馆东侧花墙分隔的独立小院是海棠春坞。造型别致的书卷式砖额,嵌于院之南墙。院内海棠数株,初春时分万花似锦,娇羞如小家碧玉秀姿艳质,有超群绝类之美。文人墨客为之动情讴歌。庭院铺地用青红白三色鹅卵石镶嵌而成海棠花纹。院内茶几装饰图案均为 海棠纹样。处处有景点题,庭院虽小,清静幽雅,是读书休憩的理想之所。,见山楼 所在位置 中园 建筑类别 楼 山楼三面环水,两侧傍山,从西部可通过平坦的廊桥进入底层,而上楼则要经过爬山廊或假山石级。它是一座江南风格 的民居式楼房,重檐卷棚,歇山顶,坡
18、度平缓,粉墙黛瓦,色彩淡雅,楼上的明瓦窗,保持了古朴之风。底层被称作“藕香榭”,沿水的外廊设吴王靠,小憩时凭靠 可近观游鱼,中赏荷花,远则园内诸景如画一般地在眼前缓缓展开。上层为见山楼,陶渊明有名句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此楼高敞,可将中园美景尽收 眼底。春季满园新翠,姹紫嫣红;夏日薰风徐来,荷香阵阵;秋天池畔芦荻迎风,寒意萧瑟;冬时满屋暖阳,雪景宜人。原先,苏州城中没有高楼大厦,登此楼望 远,可尽览郊外山色。相传此楼清咸丰年间太平天国忠王李秀成的办公之所。见山楼高而不危,耸而平稳,与周围的景物构成均衡的图画,荷风四面亭 所在位置 中园 建筑类别 亭 荷风四面亭,亭名因荷而得,座落在园
19、中部池中小岛,四面皆水,湖内莲花亭亭净植,湖岸柳枝丝丝婆娑,亭单檐六 角,四面通透,亭中有抱柱联:“四面荷花三面柳,半潭秋水一房山。”用在此处十分贴切。尤其是联中的“壁”字用得好,亭子是最为开敞的建筑物,柱间无墙,所以视线不受遮挡,倍感空透明亮,虽然无壁,然而三面河岸垂柳茂盛无间,四周芙蓉偎依簇拥,不是密密匝匝地围成了一道绿色的香柔之墙吗?动人的夸张和丰富 的想象,使这座岛上的小亭愈发显得多姿多彩,亭亭可人。风吹墙动,绿浪翻滚,清香四溢,色、香、形俱佳。春柳轻,夏荷艳,秋水明,冬山静,荷风四面亭不仅 最宜夏暑,而且四季皆宜。若从高处俯瞰荷风四面亭,但见亭出水面,飞檐出挑,红柱挺拔,基座玉白,分
20、明是满塘荷花怀抱着的一颗光灿灿的明珠,香洲 所在位置 中园 建筑类别 楼 香洲为“舫”式结构,有两层舱楼,通体高雅而洒脱,其身姿倒映水中,更显得纤丽而雅洁。香洲寄托了文人的理想与 情操。香洲,用的是屈原笔下“芳洲”的典故,楚辞中有“采芳洲兮杜若,将以遗兮下女”的句子。古时常以香草来比喻清高之士,此处以荷花景观来喻意香 草,也很得体。在中国古典园林众多的石舫中,拙政园香洲大概称得上是造型最为美观的一个。船头是台,前舱是亭,中舱为榭,船尾是阁,阁上起楼,线条柔和起 伏,比例大小得当,使人想起古时苏州、杭州、扬州一带山温水软、画舫如云的景象。香洲位于水边,正当东、西水流和南北向河道的交汇处,三面环水
21、,一面依 岸,由三块石条所组成的跳板登“船”,站在船头,波起涟漪,四周开敞明亮,满园秀色,令人心爽。烈日酷暑,此地却荷风阵阵,举目清凉。香洲船头上悬有文徵 明写的题额,后人还专门为之题跋。香洲这条旱船,建筑手法典雅精巧,引人入胜,使人感到一种对高洁人格的追寻。,松风水阁 所在位置 中园 建筑类别 阁 松、竹、梅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被称作“岁寒三友”,在文人写意园中,尤爱栽种这类用以“比德”的植物,来表达主人 的思想感情。松树经寒不凋,四季常青,古人将之喻作有高尚的道德情操者。松之苍劲古拙的姿态常被画入图中,是中国园林的主要树种之一。松风水阁又名“听松 风处”,是看松听涛之处。这座水阁攒尖方顶,空间
22、封闭,由廊间小门出入,其余三面采用半墙加半窗的结构。屋顶出檐特大,飞檐起翘尤高,表现出翩翩欲飞、飘 逸轻灵的风采,整座建筑不是采用规整的正南正北方向,而是斜过45度角,凌空架于水上,可避阳通风,最适宜于夏天观景。亭侧植有黑松数株,有风拂过,松枝 遥动,松涛作响,色声皆备,是别有风味的一处景观。,梧竹幽居 所在位置 中园 建筑类别 亭 建筑风格独特,构思巧妙别致的梧竹幽居是一座亭,为中部池东的观赏主景。此亭外围为廊,红柱白墙,飞檐翘角,背 靠长廊,面对广池,旁有梧桐遮荫、翠竹生情。亭的绝妙之处还在于四周白墙开了四个圆形洞门,洞环洞,洞套洞,在不同的角度可看到重叠交错的分圈、套圈、连 圈的奇特景观
23、。四个圆洞门既通透、采光、雅致,又形成了四幅花窗掩映、小桥流水、湖光山色、梧竹清韵的美丽框景画面,意味隽永。“梧竹幽居”匾额为文徵明 体。“爽借清风明借月,动观流水静观山”对联为清末名书家赵之谦撰书,上联连用二个借字,点出了人类与风月、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亲密之情;下联则用一动一 静,一虚一实相互衬托、对比,相映成趣。,小飞虹苏州是水乡,拙政园是水园,有水必有桥。拙政园里有石板桥、石拱桥等,小飞虹的型制很特别。是苏州园林中唯一的廊 桥。取南北朝宋代鲍昭白云诗“飞虹眺秦河,泛雾弄轻弦而命名”。朱红色桥栏倒映水中,水波粼粼,宛若飞虹,故以为名。虹,是雨过天晴后横跨大地的一架 绚丽的彩桥,古人以虹喻桥,
24、用意绝妙。它不仅是连接水面和陆地的通道,而且构成了以桥为中心的独特景观。小飞虹桥体为三跨石梁,微微拱起,呈八字型。桥面 两侧设有万字护栏,三间八柱,覆盖廊屋,檐枋下饰以倒挂楣子,桥两端与曲廊相连,是一座精美的廊桥。,此亭从顶部到底座及四周窗格均为正八角图案,是园中最精致华丽的建筑物之一。在留听阁船台,回头望塔影亭,顿觉美妙至致。狭长的纵向水系拉开了层次,隔了一定的距离,水湾的纵深感就增强了,那攒尖的八角亭印入水中,宛如宝塔,端庄怡然。真亭假塔,虚实相连,不失为西部花园中 一个别致的景观。在拙政园中,有两处景观与宝塔有关。一处是在倚虹亭看远借的园外北寺塔,还有一处便是这借水景而成的塔影亭。在中花
25、园中看到的宝塔是实体,而在西花园中看 到的宝塔是虚体。不论是真塔远望,还是假塔近观,都让人产生丰富的联想,留下深刻的印象。塔影亭所处的位置并不显眼,已到了花园的尽头。聪明的主人在水源 将尽处筑了一个小亭,若将整个西园比作一首旋律优美的乐曲,那么塔影亭 就是最后一节音符。嘎然而止的乐曲让人觉得突兀,而此处有了塔影亭则组成了完整的乐章。更妙的是,不光有亭,还有影,就如曲终遗音余韵不绝,让人回味。,浮翠阁 所在位置 西园 建筑类别 阁 笠亭山上有一座八角形双层建筑,高大气派,煞是引人注目。山上林木茂密,绿草如茵,建筑好像浮动于一片翠绿浓荫 之上,因而叫做“浮翠阁”。造型高耸凌空,立面槅扇饰有精美图画
26、。登阁眺望四周,但见山清水绿,天高云淡,满园青翠,一派生机盎然,令人心旷神怡,乐不思 返。扇亭、笠亭、浮翠阁,地理位置依次是临水、山中、山巅,它们形态各异,大小不一,由低至高,循序渐进,犹如音阶中的哆、唻、咪,一气呵成,使人陶醉在 这动听的旋律里。,在扇亭后的土山上还有一小亭,称“笠亭”。“笠”即箬帽,亭作浑圆形,顶部坡度较平缓,恰如一顶箬帽,掩映于枝繁叶茂的草 树中,摒弃了一切装饰,朴素无华。山小亭微,搭配匀称,衬以亭前山水,俨然一戴笠渔翁垂钓,悠然自得。前人曾写词赞道:“花间萝蹬一痕青,烟棱云罅危亭。笠檐蓑袂证前盟,恰对渔汀。红隐霞边山寺,绿皱画里江城。槐衙柳桁绕珑玲,坐听啼莺。”与谁同坐
27、轩和笠亭是两种不同的园林建筑艺术造型,也是在古典园林中较少见的象形建筑。亭、轩结 合,浑然一体,留园,中国四大名园之一:扬州个园,简介清代扬州曾有“园林甲天下”之誉,至今还保留着许多优秀的古典园林,其中历史最悠久、保存最完整、最具艺术价值的,要算坐落在古城北隅的“个园”了。1988年个园被国务院授予“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建筑特点个园由清代嘉庆年间两淮盐业商总黄至筠在明代“寿芝园”的旧址上扩建而成。园虽不大,但处处体现出造园者独具匠心之处,值得一提的是个园的叠石艺术,采用分峰用石的手法,运用不同石料堆叠而成“春、夏、秋、冬”四景。,个园建于清代中叶。因园主爱竹,园内遍植竹子,因竹叶的形状象“
28、个”字,故以“个园”名之。竹是中国古代文人喜欢歌颂和表现的题 材,认为它是清高、有节气的象征。苏东坡曾有“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使人瘦,无竹使人俗”之语。个园面积约30亩,但由于布局巧妙,显得曲折幽深,引人入胜。扬州园林,素以叠石为胜。,个园就是一个以假山堆叠精巧而著名的园林。造园工匠们选用褐黄石、太湖石、雪石和状如竹笋的石笋,叠成四组假山,表现春夏秋冬四季景色,称为四季假山。春景,在竹丛中选用石笋插于其间,取雨后 春笋之意。夏景,是在浓荫环抱的荷花池畔,叠 以湖石,使人感到仲夏的气息。人们称赞这一组假山叠得好,说它是“夏山苍翠而如滴”。表现秋景的是坐西朝东的黄山石,这座假山叠得最好,也
29、最高大,长达五 十 米,峰峦起伏,山热雄伟,登山四望,使人有秋高气爽之感。冬景是用 白色的雪石堆砌,象征隆冬白雪。游园一周,如经历春夏秋冬四季。另外个园中楼台厅馆巴各俱特色,园的正前方为“宜雨轩”,四面虚窗,可一览园中全景,园的后方为抱山楼,楼上下各有七楹,西联夏山,东接秋山,东边是通黄石假山的复道廊,楼下走廊南墙上嵌着刘凤浩撰竹园记刻石。,金山寺,杭州西湖西湖,是一首诗,一幅天然图画,一个美丽动人的故事,不论是多年居住在这里的人还是匆匆而过的旅人,无不为这天下无双的美景所倾倒。阳春三月,莺飞草长。苏白两堤,桃柳夹岸。两边是水波潋滟,游船点点,远处是山色空蒙,青黛含翠。此时走在堤上,你会被眼前
30、的景色所惊叹,甚至心醉神驰,怀疑自己是否进入了世外仙境。而西湖的美景不仅春天独有,夏日里接天莲碧的荷花,秋夜中浸透月光的三潭,冬雪后疏影横斜的红梅,更有那烟柳笼纱中的莺啼,细雨迷蒙中的楼台-无论你在何时来,都会领略到不同寻常的风采。,西湖十景形成于南宋时期,基本围绕西湖分布,有的就位于湖上。苏堤春晓、曲苑风荷、平湖秋月、断桥残雪、柳浪闻莺、花港观鱼、雷峰夕照、双峰插云、南屏晚 钟、三潭印月,西湖十景个擅其胜,组合在一起又能代表古代西湖胜景精华,所以无论杭州本地人还是外地山水客都津津乐道,先游为快。新西湖十景是一九八五年经过杭州市民及各地群众积极参与评选,并由专家评选委员会反复斟酌后确定的,它们
31、是:云栖竹径、满陇桂雨、虎跑梦泉、龙井问茶、九溪烟树、吴山天风、阮墩环碧、黄龙吐翠、玉皇飞云、宝石流霞。其它景点还有保叔挺秀、长桥旧月、古塔多情、湖滨绿廊、花圃烂漫、金沙风情、九里云松、梅坞茶景、西山荟萃、太子野趣、植物王国、中山遗址、灵隐佛国、岳王墓庙,杭州西湖,杭州灵隐寺,杭州灵隐寺,杭州灵隐寺,杭州灵隐寺,杭州玉皇飞云,北京四合院,是由东、西、南、北四面房子围合起来形成的内院式住宅。北京四合院作为老北京人世代居住的主要建筑形式,驰名中外,世人皆知。首先,它的历史十分悠久。自元代正式建都北京,大规模规划建设都城时起,四合院就与北京的宫殿、衙署、街区、坊巷和胡同同时出现了。据元末熊梦祥所著析
32、津志载:“大都街制,自南以至于北谓之经,自东至西谓之纬。大街二十四步阔,三百八十四久巷,二十九巷通。”其 次,四合院的构成有独特之处。它的院落宽绰疏朗,四面房屋各自独立,又有游廊连接彼此,起居十分方便;封闭式的住宅使四合院具有很强的私密性,关起门来自 成天地;院内,四面房门都开向院落,一家人和美相亲,其乐融融;宽敞的院落中还可植树栽花、饲鸟养鱼、叠石迭景,居住者尽享大自然的美好。此外,四合院虽 为居住建筑,却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是中华传统文化的载体。四合院的营建极讲究风水,风水学说,实际是中国古代的建筑环境学,是中国传统建筑理论的重要 组成部分;四合院的装修、雕饰、彩绘也处处体现着民俗民风和
33、传统文化,表现出人们对幸福、美好、富裕、吉祥的追求,如以蝙蝠、寿字组成的图案,寓意“福寿双全”;以花瓶内安插月季花的图案寓意“四季平安”;而嵌于门簪、门头上的吉辞祥语,附在抱柱上的楹联,以及悬挂在室内的书画佳作,更是集贤哲之古训,采古今之名句,或颂山川之美,或铭处世之学,或咏鸿鹄之志,风雅备至,充满浓郁的文化气息,有如一座中国传统文化的殿堂。,很 多人研究四合院就把它固化在北京城内,其实整个中国的建筑传统就是一个四合院的文化。如果你去参观山西的乔家大院、平遥古城,你就会发现,即使是中国历史 上的商人也都遵从着那种建立在儒家哲学基础上的人文哲学。到了苏州园林中,人们在惊叹步移景异的如画如梦的鬼斧
34、神工之中去体验中国历代文化经营所创造出的 建筑哲学。曾陪一位国外建筑师访问苏州园林后,得出的结论让我们惊愕,他说:真正伟大的建筑不是产自建筑师之手,而是由哲学家、思想家、学者创造的。就像 眼前看到的这片园林,它实质上是一个家,或者是一个书斋,或者是一个古代的办公室,它又像一个园林,而这种园林又能成为东方文化的代表。如果把它作为一个 家来看待,那么人身在其中会忘却这个家有几个客厅、卧室,或者说它们的大小、高度,让它们领略的是园中的景,如果把它作为一个园林看待,而隐没在景色之中 的房屋,房屋中的陈设,又是主人精神和灵魂的最佳写照。中国的画坛巨奖齐白石曾说,事物妙在似与不似之间,没有技巧的技巧,或者
35、说金庸的武侠的小说中写的“手中无剑,心中有剑”,这是最佳的档次和境界。,山西大园,山西晋中古民居,乔家大院是祁县乔家“在中堂”的宅院,“在中堂”是闻名海内外的商业资本家乔家第三代乔致庸的堂名。乔家大院始建于清乾隆年间,后又在清同治、光绪年间及民国初年多次增修,时间虽跨越了两个世纪,却保持了建筑风格的浑然天成。乔家大院占地 平方米,由幢大院个小院共间房屋组成。从高处俯瞰,整体为双喜字型布局,城堡式建筑。四周高达余米的全封闭水靡砖墙内,院与 院相衔,屋与屋相接.,平遥古城,徽式建筑由 于特定的人文地理环境和历史条件,在我国安徽省南部、江西省东北部和浙江省西部至今还完好地存留了数以万计的明、清时期的
36、古民居,也新建了更多同种风格的 建筑。这就是被称之为中国建筑史上的瑰宝之一的徽派建筑,它们或依山、或傍水,高低错落,灰白色的墙(亦称为粉墙)、青黑色的瓦(亦称为黛瓦),别有韵味 的马头墙,在青山绿水的掩映下,秀美、宁静,如画如歌。徽居高墙耸立、四隅封闭、形同城堡,当是生存、生活之需要所致。其最主要、最直接的原因是、也只能是安全的需要。从皖南地区民居村落发生、发展的历史中不难看出这一点。,旧时徽州城乡住宅多为砖木结构的楼房。明代以楼上宽敞为特征。清代以后,多为一明(厅堂)两暗(左右卧室)的三间屋和一明四暗的四合屋。一屋多进。大门饰以山水人物石雕砖刻。门楼重檐飞角,各进皆开天井,通风透光,雨水通过
37、水枧流入阴沟。,对于明代家具风格特点的了解和掌握,是我们欣赏家具、鉴定家具时所必须具备的条件。明代家具的风格特点,细细分析有以下四点:造型简练、以线为主严格的比例关系是家具造型的基础。我们看以上图中的明代家具,其局部与局部的比例、装饰与整体形态的比例,都极为匀称而协调。如椅子、桌子等家具,其 上部与下部,其腿子、枨子、靠背、搭脑之间,他们的高低、长短、粗细、宽窄,都令人感到无可挑剔地匀称、协调。并且与功能要求极相符合,没有多余的累赘,整体感觉就是线的组合。其各个部件的线条,均呈挺拔秀丽之势。刚柔相济,线条挺而不僵,柔而不弱,表现出简练、质朴、典雅、大方之美。结构严谨、作工精细明代家具的卯榫结构
38、,极富有科学性。不用钉子少用胶,不受自然条件的潮湿或干燥的影响,制作上采用攒边等作法。在跨度较大的局部之间,镶以牙板、牙 条、圈口、券口、矮老、霸王枨、罗锅枨、卡子花等等,既美观,又加强了牢固性。明代家具的结构设计,是科学和艺术的极好结合。时至今日,经过几百年的变 迁,家具仍然牢固如初,可见明代家具的卯榫结构,有很高的科学性。,装饰适度、繁简相宜明代家具的装饰手法,可以说是多种多样的,雕、镂、嵌、描,都为所用。装饰用材也很广泛,珐琅、螺甸、竹、牙、玉、石等等,样样不拒。但是,决不贪多 堆砌,也不曲意雕琢,而是根据整体要求,作恰如其分的局部装饰。如椅子背板上,作小面积的透雕或镶嵌,在桌案的局部,
39、施以矮老或卡子花等。虽然已经施以装 饰,但是整体看,仍不失朴素与清秀的本色;可谓适宜得体、锦上添花。木材坚硬、纹理优美从以上图片中,可以明显看出,明代家具的木材纹理,自然优美,呈现出羽毛兽面等膝陇形象,令人有不尽的遐想。充分利用木材的纹理优势,发挥硬木材料本 身的自然美,这是明代硬木家具的又一突出特点。明代硬木家具用材,多数为黄花梨、紫檀、鸂鶒木等。这些高级硬木,都具有色调和纹理的自然美。工匠们在制作 时,除了精工细作而外,同时不加漆饰不作大面积装饰,充分发挥、充分利用木材本身的色调、纹理的特长,形成为自己特有的审美趣味,形成为自己的独特风 格。这是明代家具的又一特点。,不作大面积装饰,充分发
40、挥、充分利用木材本身的色调、纹理的特长,形成为自己特有的审美趣味,形成为自己的独特风 格。这是明代家具的又一特点。,明代家具的风格特点,概括起来,可用造型简练、结构严谨、装饰适度、纹理优美四句话予以总结。以上四句话,也可说四个特点,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联 系、共同构成了明代家具的风格特征。当我们看一件家具,判断其是否是明代家具时,首先要抓住其整体感觉,然后逐项分析。只看一点是不够的,只具备一个特点 也是不准确的。这四个特点互相联系,互为表里,可以说缺一不可。如果一件家具,具备前面三个特点,而不具备第四点,即可肯定他说,它不是明代家具。后世模 仿上述四个特点制的家具,称为明式家具。,一、玉延
41、亭此处原有一片竹林,取“万竿戛玉、一笠延秋”诗意而名。“万竿戛玉”即风吹竹林摇摆而发出玉石响声。亭中角董其昌草书石刻:“静坐参众抄,法谭(谈)适我怯”。二、坡仙琴馆石听琴室室分东西两部,东为“坡仙琴馆”,悬吴云手书额并加跋,旧藏宋代苏东坡“玉涧流泉琴”,并图东坡小像,故名。西即“石听琴室”,昔顾文彬得翁方纲手书“石听琴室”旧额,加跋悬于宅内。庭中角湖石如伛偻老人作俯首听琴状。三、拜石轩岁寒草庐 宋米芾爱石成癖,见怪石即拜,故称为“米颠拜石”,此轩北面庭院多奇石,特名“拜石轩”。南面天井遍植松柏、冬青、方竹、山茶,皆经冬不凋,凌寒独茂,故又称“岁寒草庐”。方竹为怡园特色之一。,四、石舫此室外两面
42、皆湖石,屋作舫形,室内家具原均系白石砍削成,故名“石舫”,又称“白石精舍”。五、画舫斋松籁阁此斋作画舫形,帮名。旧时斋北为一片松林,绿溪种樱桃、紫薇、石榴、梅杏之树,花开四时不绝,落英缤纷,松荫满径,为园中最幽处,曲园先生摘司空表圣句颜之曰:“碧涧之曲,古松之阴”。六、碧梧栖凤楼馆取白居易“楼凤安于梧,潜鱼东于藻。”诗名而名,吴观乐书匾跋曰:“新桐初到么凤迟来,徒倚绿阴,渺渺兮予怀也。”馆藏桐荫深处,桐下植凤尾竹,以符馆意。七、面壁亭旧传“达摩折苇渡江,止嵩山少林寺,终日面壁而坐。”此亭面对石壁,壁间有镜,使人面壁对镜,故名。,西方美术史,在蘇州吳江松陵鎮與同里鎮之間,一個佔地一百餘畝、由私人
43、出資建造的園林“靜思園”正在進行最後的施工。園主陳金根說,九月十一日中秋節那天,靜思 園將正式對公眾開放。屆時,蘇州將結束半個世紀來沒有私家造園的歷史。過去,蘇州私家園林的主人多是文化修養較高的官宦人家。誰也沒想到,接上蘇州私家園 林“文脈”的第一人,竟是農民出身的企業家陳金根。一九八八年,陳金根就開始手準備造園,廣泛搜集各種精美的園林構件。為了運回一塊重一百三十六噸的靈璧巨石,他不惜出資在安徽靈璧修了三座 橋、五公里道路。從一九九三年起,在蘇州園林設計院和同濟大學幾位著名設計師的指導下,他組織一批能工巧匠奮鬥十年,終於建成了這座被費孝通命名為“靜思 園”的園林。幾乎與陳金根同時,雕刻家蔡廷輝
44、在蘇州古城內的木谷弄也建造了一座名為翠園的私家園林。因為佔地面積只有四百多平方米,所以翠園早在二一年就建成了。蔡廷輝的翠園用於自己居住,而陳金根的靜思園則打算對遊人開放,收取門票。對於靜思園、翠園的藝術價值,人們各有評價。蘇州園林設計院院長賀鳳春等專家認為,它們從佈局、結構、意境等方面已經具備了蘇州園林的基本條件,是中斷半個多世紀的蘇州私人造園史的接續,具有一定的歷史意義。(李燦、馮源、蕭春飛),水假山 由太湖石组成的水假山中最显眼的第一景,即是耸立碧水池中头戴僧帽脚踏芦苇长衣飘浮,凌波由西往东缓缓而来,这就是众所周知的“达摩一苇渡江”禅宗名典。每当雨季池水满盈,水假山道路即被水淹没,人临其上
45、,如行水中,给人以清、爽、凉的感觉,真是“水得山而媚,水赖石以变。”,布达拉宫是西藏自治区内最完整最宏伟的一座古建筑。布达拉是普陀罗(普陀)的译音,意即菩萨住的宫殿,相传公元七世纪时,吐蕃赞普松赞干布与唐联 姻,为迎娶文成公主而建成此宫,今尚存法王修法洞和观音佛堂两处早期建筑。现有建筑群为17世纪中叶五世达赖受清朝册封后开始兴建,并经过历代达赖不断扩 建而成。1959年前,布达拉宫是五世达赖之后历代达赖喇嘛生活起居和从事政治活动的场所,是旧西藏政教合一的统治权力中心,从七世纪起,先后共有九个赞 普(藏王)和十位达赖在这里居住过。布达拉宫由红山南麓奠基,缘山而上,依势迭砌,从平地直达山顶,几乎占
46、了整座玛布山(红山)。布达拉宫高117米,东西长360米,外观13层,实为 9层,面积约12万平方米,殿宇巍峨,金顶辉煌,共有佛堂、经堂、灵塔殿、习经室15000多间(按西藏建筑计算办法以柱计算)。整个建筑系石木结构。用 块块方石垒砌,高大宽敞的殿堂墙上绘有各种色彩鲜艳的壁画,室内陈设有几十万个用金、银、铜、玉和檀香木等雕铸的大小佛像,造型生动。集中体现了藏族人民 高度的建筑成就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宫顶宫 城占地41公顷,包括四大部分:红山之上的红宫、白宫、山后的龙王潭和山脚下的雪。其中红宫为历代达赖的灵塔殿和各类佛堂,位于整个建筑的中心和顶 点,也是须弥佛土和宇宙中心的象征;白宫合抱于红宫外
47、侧,是历代达赖的宫殿、大经堂、噶厦政府机构和僧官学校等,达赖的寝宫位于白宫最高处,又称日光殿;龙王潭为布达拉宫后园,方圆3公里,中为湖,湖中小岛上建有龙王宫和大象房等;雪在布达拉宫脚下,其中安置有噶厦政府的监狱、印经所、作坊、马厩,周围是宫墙和碉堡。站在红山脚下,可以看到布达拉宫的整体布局,由下到上分别是雪、白宫和红宫,充分体现了藏传佛教中欲界、色界、无色界 的三界说,通过建筑布局艺术的对比、夸张和渲染,表现了佛法的神威,令人在千年之下,仍望之而生对天国佛境的凛遵之感,一、玉延亭此处原有一片竹林,取“万竿戛玉、一笠延秋”诗意而名。“万竿戛玉”即风吹竹林摇摆而发出玉石响声。亭中角董其昌草书石刻:“静坐参众抄,法谭(谈)适我怯”。二、坡仙琴馆石听琴室室分东西两部,东为“坡仙琴馆”,悬吴云手书额并加跋,旧藏宋代苏东坡“玉涧流泉琴”,并图东坡小像,故名。西即“石听琴室”,昔顾文彬得翁方纲手书“石听琴室”旧额,加跋悬于宅内。庭中角湖石如伛偻老人作俯首听琴状。,感谢各位专家!,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62558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