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2细胞膜及其表面1.ppt
《002细胞膜及其表面1.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002细胞膜及其表面1.ppt(25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二篇 细胞膜及其表面,第二篇 细胞膜及其表面,细胞膜的分子结构和特性 细胞表面及其特化 细胞膜与物质转运 细胞膜与细胞识别 膜受体与细胞的信号转导 细胞膜与医药学,第五章 细胞膜的分子结构和特性molecular structure and character of the cell membrane第一节 膜的化学组成,一、膜脂(一).磷脂,膜脂主要包括磷脂、糖脂和胆固醇三种类型:磷脂:膜脂的基本成分(50以上);包括甘油磷脂和鞘磷脂二类;1.甘油磷脂:1).具有一个极性头和两个非极性的尾(脂肪酸链)(心磷脂除外);2).脂肪酸碳链碳原子为偶数(多数由16,18或20个组成);3).有饱和
2、脂肪酸(如软脂酸)及不饱和脂肪酸(如油酸)之分;,2.鞘磷脂(sphingomyelin,SM):在脑和神经细胞膜中特别丰富。以鞘胺醇(sphingoine)为骨架,与一条脂肪酸链组成疏水尾部,亲水头部也含胆碱与磷酸结合。原核细胞、植物中没有鞘磷脂。,鞘磷脂,一、膜脂(二).胆固醇,存在真核细胞膜上,含量约膜脂的1/3,植物细胞膜中含量较少;功能:提高膜的稳定性,调节流动性,降低水溶性物质的通透性。,胆固醇分子结构(A)及其在细胞膜中的位置(B),一、膜脂(三).糖脂,约占5以下,神经细胞膜含量高,约占5-10;两性分子,含糖而不含磷酸,由一个或多个糖残基与鞘氨醇的羟基结合;糖脂结构变化复杂,
3、神经节苷脂是神经元细胞膜中的特征性成分。,脂质体是根据磷脂分子可在水相中形成稳定的脂双层膜的趋势而制备的人工膜。直径251000nm不等;脂质体的类型:脂质体的应用:1.研究膜脂与膜蛋白及其生物学性质;2.脂质体中裹入DNA可用于基因转移;3.在临床治疗中,脂质体作为药物或酶等载体;,脂在水中的行为,二、膜蛋白,占核基因组编码蛋白质的30%左右;根据与脂分子的结合方式分为:1.整合蛋白(integral protein);2.外周蛋白(peripheral protein);3.脂锚定蛋白(lipid-anchored protein);,二、膜蛋白(一).膜内在蛋白质,1.内在/整合/镶嵌膜
4、蛋白(intrinsic/integral/mosaic membrane proteins):非水溶性蛋白,形成跨膜螺旋,与膜结合紧密,需用去垢剂才能从膜上洗涤下来;2.内在膜蛋白与膜脂结合的方式:膜蛋白的跨膜结构域与脂双层分子的疏水核心的相互作用。跨膜结构域两端携带正电荷的氨基酸残基与磷脂分子带负电的极性头形成离子键,或带负电的氨基酸残基通过Ca2+、Mg2+等阳离子与带负电的磷脂极性头相互作用。,某些膜蛋白在细胞质基质一侧的半胱氨酸残基上共价结合脂肪酸分子,插入脂双层之间,进一步加强膜蛋白与脂双层的结合力,还有少数蛋白与糖脂共价结合。3.X射线晶体衍射技术分析跨膜蛋白:,二、膜蛋白(二)
5、.膜外在蛋白质,1.外在(外周)膜蛋白(extrinsic/peripheral membrane proteins):水溶性蛋白,靠离子键或其它弱键与膜内表面的蛋白质分子或脂分子极性头部非共价结合,易分离;2.脂质锚定蛋白(lipid-anchored proteins):通过磷脂或脂肪酸锚定,共价结合。分为两类:,1).糖磷脂酰肌醇(GPI)连接的蛋白:用磷脂酶C(能识别含肌醇的磷脂)处理细胞,能释放出结合的蛋白。许多细胞表面的受体、酶、细胞粘附分子和引起羊瘙痒病的PrPC都是这类蛋白。2).另一类脂锚定蛋白与插入质膜内小叶的长碳氢链结合。,三、膜糖类,膜中的糖约占膜重量的2%10%,糖含
6、量的多少依细胞的不同而不同;细胞质膜上所有的膜糖(membrane carbo-hydrate)都位于质膜的外表面,内膜系统中的膜糖都位于内表面;动物细胞质膜上的膜糖种类:葡萄糖、半乳糖、甘露糖、岩藻糖、氮乙酰葡萄糖胺、氮乙酰半乳糖胺和唾液酸7种;膜糖的存在方式:糖脂或糖蛋白;MN血型抗原和ABO血型抗原:,整合蛋白,跨膜多肽链以螺旋的方式穿过脂质双层,外周蛋白,脂锚定蛋白,integral protein;,lipid-anchored protein,peripheral protein;,A typical single-pass trans-membrane protein.Note
7、that the polypeptide chain tra-verses the lipid bilayer as a right-handed a helix and that the oligosaccharide chains and disulfide bonds are all on the noncytosolic surface of the membrane.Disulfide bonds do not form between the sulfhydryl groups in the cytoplasmic domain of the protein because the
8、 reducing environment in the cytosol maintains these groups in their reduced(-SH)form.,糖与多肽连接的两种方式,MN血型糖蛋白在红细胞膜中的结构方式(多肽链含有131个氨基酸残基。在脂质双层中约有30个氨基酸残基以螺旋通过),第五章 细胞膜的分子结构和特性molecular structure and character of the cell membrane第二节 膜的分子结构,膜的分子结构模型 E.Gorter和F.Grendel(1925):“蛋白质-脂类-蛋白质”三夹板质膜结构模型;J.D.Robe
9、rtson(1959):单位膜模型(unit membrane model);S.J.Singer和G.Nicolson(1972):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fluid mosaic model);K.Simons et al(1997):脂筏模型(lipid rafts model);Functional rafts in Cell membranes.Nature 387:569-572,细胞膜的研究历史,E.Overton(1895)用植物的根毛做实验,发现脂溶性物质很容易进入细胞,而水溶性的物质却不能。Overton实际上发现了亲脂性(lipophilic)物质与细胞的关系;Langmu
10、ir(1917)提出了脂单层的概念,是20世纪初膜结构研究的基础,导致了脂双层的发现;E.Gorter和F.Grendel(1925)根据对红细胞的研究,首次提出质膜的基本结构是双脂分子层;,Danielli和Davson(1935)提出“双分子片层”结构模型(lamella structure model),即“蛋白质-脂类-蛋白质”三夹板质膜结构模型,又叫三明治模型(Sandwich model);J.D.Robertson(1959):单位膜模型(unit membrane model)整个膜厚度约为7.5,强调蛋白质为单层伸展的片层折叠;S.J.Singer和G.Nicolson(19
11、72):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fluid mosaic model),根据免疫荧光技术、冰冻蚀刻技术的研究结果提出;,M.K.Jain and H.B.White(1977)提出,板块镶嵌模型:在流动的类脂双分子层中存在许多大小不同,刚度较大的彼此独立移动的类脂板块(有序结构“板块”)。板块之间被流动的脂质区(无序结构的“板块”)分割。膜功能的多样性可能与板块的性质和变化有关。,K.Simons et al(1997):脂筏模型(lipid rafts model);Functional rafts in Cell membranes.Nature 387:569-572 富含胆固醇和鞘磷脂的
12、微结构域(称微区)。介于无序液体与液晶之间动态结构;在低温下为抗去垢剂膜(detergent resistant membranes,DRMs);象一个蛋白质停泊的平台,与膜的信号转导、蛋白质分选均有密切的关系;,在Langmuir水盘中展现脂单层,Danielli-Davson片层膜结构模型(修改后1954),J.D.Robertson的单位膜结构模型,单位膜模型,Cell Membrane,液态镶嵌模型示意图,Mechanisms of raft clustering.(a)Rafts(red)are small at the plasma membrane,containing only
13、 a subset of proteins.(b)Raft size is increased by clustering,leading to a new mixture of molecules.This clustering can be triggered in different way.,脂质双层具有不同的脂筏结构,外层微区主要含有鞘磷脂、胆固醇及GPI-锚定蛋白;内层微区主要含许多酰化的蛋白质,特别是信号传导蛋白等;脂筏在膜内形成的平台,一方面使许多蛋白质聚集在脂筏内,便于相互作用;另一方面,提供了有利于蛋白质变构的环境,使蛋白质形成有效的构象;脂筏不仅存在于细胞膜,而且也存在于
14、高尔基体膜上;,Summary:structures about biomembrane.磷脂双分子层是组成生物膜的基本结构成分,尚未发现膜结构中起组织作用的蛋白;但在脂筏中存在某些有助于其结构相对稳定的功能蛋白。蛋白分子以不同方式镶嵌在脂双层分子中或结合在其表面,膜蛋白是赋予生物膜功能的主要决定者;生物膜是磷脂双分子层嵌有蛋白质的二维流体;,第五章 细胞膜的分子结构和特性molecular structure and character of the cell membrane第三节 膜的特性,一、膜的不对称性(一).膜蛋白分布的不对称,ES(extrocytoplasmic surface
15、):质膜的细胞外表面;PS(protoplasmic surface):质膜的原生质表面;EF(extrocytoplasmic face):质膜的细胞外小页断裂面;PF(protoplasmic face):原生质小页断裂面;,膜蛋白的不对称性是指每种膜蛋白分子在细胞膜上都具有明确的方向性和分布的区域性;膜蛋白的不对称性是生物膜完成复杂的在时间与空间上有序的各种生理功能的保证;跨膜蛋白跨越脂质双分子层有一定方向性;糖蛋白糖残基均分布在质膜的ES面;某些膜蛋白只有在特定膜脂存在时才能发挥其功能。如:蛋白激酶C结合于膜的内侧,需要磷脂酰丝氨酸的存在下才能发挥作用;线粒体内膜的细胞色素氧化酶,需要
16、心磷脂存在才具活性;,一、膜的不对称性(二).膜脂分布的不对称,糖脂仅存在于质膜的ES面,是完成其生理功能的结构基础;脂质双分子层中,各层所含的磷脂种类有明显不同;无论在任何情况下,糖脂和糖蛋白只分布于细胞膜的外表面,这些成分可能是细胞表面受体,并且与细胞的抗原性有关。,二、膜的流动性(一).膜脂的流动性,膜脂的流动性;脂肪酸链越短,不饱和程度越高,膜脂的流动性越大;温度对膜脂的运动有明显的影响;在动物细胞中,胆固醇对膜的流动性起重要的双向调节作用;膜脂的种热运动方式:沿膜平面的侧向运动(基本运动方式);脂分子围绕轴心的自旋运动;脂分子尾部的摆动;双层脂分子之间的翻转运动;,膜脂运动的几种形式
17、,二、膜的流动性(二).膜蛋白的运动性,荧光抗体免疫标记与细胞融合实验显示膜蛋白的流动性,荧光抗体免疫标记实验显示:成斑现象(patching),膜蛋白流动性的证据:成帽现象(capping),二、膜的流动性(三).影响膜流动性的因素,膜的流动性受多种因素影响;脂肪酸链的长度和不饱和程度;胆固醇与磷脂之间的比值;卵磷脂和鞘磷脂之间的比值;膜蛋白的影响;其他因素:温度、酸碱度、离子强度等;膜流动性的生理意义:质膜的流动性是保证其正常功能的必要条件。当膜的流动性低于一定的阈值时,许多酶的活动和跨膜运输将停止;如果流动性过高,又会造成膜的溶解;,细胞膜的冰冻蚀刻图,第六章 细胞表面及其特化cell
18、surface and specificity第一节 细胞外被与胞质溶胶,细胞表面:细胞膜+细胞外被+细胞外基质;细胞表面的功能:保护细胞,使细胞有一个相对稳定的内环境;参与信号的识别和信息的传递;参与细胞运动;维护细胞的各种形态;与免疫、癌变等有十分密切关系;,一、细胞外被,细胞外被:动物细胞表面的一层富含糖类物质的结构,称为细胞外被或糖萼(glycocalyx)。往往与膜蛋白或膜脂共价结合;细胞外被的功能:Mediate cell-cell and cell-substratum interactions.Provide mechanical protection to cell.,Sim
19、plified diagram of the cell coat(glycocalyx),二、胞质溶胶,细胞表面结构示意图,膜骨架:膜骨架的概念:指细胞质膜下与膜蛋白相连的由纤维蛋白组成的网架结构,位于细胞质膜下约0.2厚的溶胶层;它参与维持细胞质膜的形状并协助质膜完成多种生理功能。膜骨架的功能:维持质膜形状并协助质膜完成多种生理功能;,红细胞的生物学特性:血影(ghost):红细胞经低渗处理破裂后,释放出内容物,留下一个保持原形的空壳;膜骨架赋予红细胞质膜既有很好的弹性又具有较高强度;红细胞质膜蛋白及膜骨架:经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析,血影成分主要有:,血影蛋白:由结构相似的链、链组成
20、异二聚体,两个二聚体头与头相接连形成四聚体;锚蛋白(ankyrin):与血影蛋白和带3蛋白的胞质部相连,将血影蛋白网络连接到质膜上;带3蛋白:阴离子载体,通过交换Cl-,使HCO3-进入红细胞。为二聚体,每个单体跨膜12次;血型糖蛋白:单次跨膜糖蛋白,有131个氨基酸,N-端在膜外侧,结合16条寡糖链;C-端在胞质面,链较短,功能尚不明确,与MN血型有关,与带4.1蛋白相连;,红细胞质膜蛋白及膜骨架问题提出的依据:没有细胞器;质膜是惟一的膜结构;行程:500,000米,要多次穿过小于自身直径一半的微小通道;又要经过心脏内瓣膜涡流冲击;要在脾脏内经受少氧、低pH值的不利条件;但始终保持结构的完整
21、;所以,骨架系统赋与了红细胞质膜的刚性与韧性。,膜骨架的构成:血影蛋白四聚体游离端与短肌动蛋白纤维(约1315单体)相连,形成血影蛋白网络。通过两个锚定点固定在质膜下方:1.通过带4.1蛋白与血型糖蛋白连结;2.通过锚蛋白与带3蛋白相连;这一骨架系统赋与了红细胞质膜的刚性与韧性,得以几百万次地通过比它直径还小的微血管、动脉、静脉。,(A)考马斯亮蓝染色的胶;(B)表示凝胶上主要蛋白质的位置。,第六章 细胞表面及其特化cell surface and specificity第二节 细胞表面的特化结构,一、微绒毛,质膜常带有许多特化的附属结构。如:微绒毛、褶皱、纤毛、鞭毛等等,这些特化结构在细胞执
22、行特定功能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由于其结构细微,多数只能在电镜下观察到。,微绒毛(microvilli):是细胞表面伸出的细长突起,广泛存在于动物细胞表面;直径约为0.1。内芯由肌动蛋白丝束组成。肌动蛋白丝之间由许多微绒毛蛋白(villin)和丝束蛋白(fimbrin)组成的横桥相连;微绒毛的功能:扩大了细胞的表面积,有利于细胞同外环境的物质交换。如小肠上微绒毛,使细胞表面积扩大了30倍。,小鼠小肠上皮细胞的冰冻断裂电镜照片M为线粒体,MV为微绒毛,冰冻蚀刻示小鼠肾曲管上皮细胞微绒毛,彩色扫描电子显微镜照片看到的气管表面的花粉和尘埃,二、细胞内褶,皱褶(ruffle):细胞表面的扁形突起,也称为片
23、足(lamellipodia).在巨噬细胞的表面上,普遍存在着皱褶结构,与吞噬颗粒物质有关。SEM image of alveolar(Lung)macrophage attacking E.coli.(Show ruffle on the cell surface),内褶:内褶(infolding)是质膜由细胞表面内陷形成的结构,以相反的方式扩大了细胞的表面积。这种结构常见于液体和离子交换活动比较旺盛的细胞。,三、纤毛和鞭毛,纤毛和鞭毛:纤毛(cilia)和鞭毛(flagella)是细胞表面伸出的条状运动装置。二者在发生和结构上并没有什么差别。,Human sperm,第六章 细胞表面及其特
24、化cell surface and specificity第三节 细胞间的连接,第六章 细胞表面及其特化cell surface and specificity第四节 细胞外基质,细胞外基质(extrocellular matrix,ECM)的结构组成:是指分布于细胞外空间,由细胞分泌的蛋白和多糖所构成的网络结构;主要的功能:连接和支持细胞的框架,负责组织的构建;维系胞外基质三维结构及成份的变化,改变细胞微环境从而对细胞形态、生长、分裂、分化和凋亡起重要的调控作用。胞外基质的信号功能;,macromolecular orgnization of ECM,一、氨基聚糖和蛋白聚糖(一).氨基聚糖,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002 细胞膜 及其 表面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62558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