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浆岩成因导论课件第四章 不同构造环境的岩浆岩组合成生.ppt
《岩浆岩成因导论课件第四章 不同构造环境的岩浆岩组合成生.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岩浆岩成因导论课件第四章 不同构造环境的岩浆岩组合成生.ppt(8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四章 不同构造环境的岩浆岩共生组合,大洋盆地的岩浆岩共生组合 岛弧/活动大陆边缘岩浆岩共生组合 稳定大陆的岩浆岩共生组合,20世纪60年代,随着板块学说的建立,岩浆成因和岩浆岩成分变化规律被赋予了全新的地质构造含义。不同岩浆岩岩石系列与全球构造的关系,也即岩浆岩组合在不同地区重复出现,成分变化和分布规律与构造背景的关系引起了地学界的广泛重视。目前,人们已识别出地球上有三种主要的岩浆系列。即拉斑玄武质、钙碱质及碱质系列,每个系列都由侵入地壳中或喷出于其上的一组紧密相关的岩浆岩组合组成。当用板块构造理论考虑问题时,人们进一步认识到这三种岩浆系列以及岩浆岩的共生组合有着完全不同的分布特点。,20世
2、纪 80年代以来,把岩浆岩岩石学与大地构造学密切结合的研究有了更大的发展,人们系统地总结了不同的岩浆系列以及板内,边缘盆地,岛孤等各种构造环境的岩浆作用、岩浆岩组合以及岩浆成因机制,从而使得岩浆岩大地构造学作为一门新的地质学科日趋完善。,当今科学发展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各学科的相互渗透交叉、地质学中的板块构造学、岩石学与地球化学的发展,以及分析手段、分析精度的提高,使总结岩石学特征与大地构造环境关系方面的论文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出来。正如已故张文佑教授在岩石学研究的发刊词1981中所说,由于学科相互渗透和边缘学科的不断涌现,一个新的分支学科-岩石大地构造学正在形成。它是介于岩石学、大地构造学和地球化
3、学之间的一个边缘学科。,许多地球物理资料表明,地球表层(包括地壳在内的整个岩石圈)由一些厚50150Km的刚性块体板块(Plate)结合而成,这些板块依附着于塑性较大的软流圈之上。由于地幔对流和地幔物质从洋中脊涌出所形成的新洋壳向两侧扩张,就引起板块的运动,产生大洋板块和大洋板块、大洋板块和大陆板块以及大陆板块和大陆板块之间的相互作用。各板块内部是相对稳定的区域,岩浆活动不如板块边缘地带强烈。,卡迈克尔(I.S.E.Carmichael)根据板块学说,从全球构造观点出发,对火成岩组合进行了详细的划分:(一)大洋盆地玄武岩组合1、洋中脊玄武岩(深海拉斑玄武岩)2、大洋岛屿火山岩系列(二)岛弧和大
4、陆边缘的安山岩及其共生的火山岩1、现代安山岩及其伴生的玄武岩和流纹岩2、地槽火山岩 即细碧岩角斑岩,(三)大陆拉斑玄武岩区1、溢流拉斑玄武岩及其相当的侵入岩2、分异的拉斑玄武岩床3、辉绿岩岩墙群4、拉斑玄武岩与碱性玄武岩混合的岩区5、层状基性侵入体(四)大陆深源的镁铁质岩浆1、大陆碱性玄武岩和霞石岩岩浆系列2、煌斑岩3、成分极端的火山岩系列超钾质岩浆系列碳酸岩金伯利岩(五)大陆深成岩区的岩石1、花岗质杂岩2、前寒武纪斜长岩体3、造山带超镁铁质岩同心环状超镁铁质杂岩阿尔卑斯型超镁铁岩,一、大洋盆地的岩浆岩共生组合 大洋盆地构成了地球表面积的2/3以上,其底部在沉积层之下广泛覆盖着大洋拉斑玄武岩,
5、这些火山岩主要产生于大洋脊,一些大洋岛和海山火山岩则是地幔热缕的活动产物。,洋中脊的地貌特征,大洋脊是不断增生新洋壳的地方,大洋岩石圈沿大洋脊向两侧扩张,其下方处于塑性状态的上地幔物质随之逐渐上升。至一定高度时,地幔物质即发生部分熔融而生成拉斑玄武岩浆,于大洋脊上方形成新的玄武质洋壳,新产生的洋壳在拉张应力作用下又不断地向两侧运动。整个大洋壳主要由这种拉斑玄武岩组成。,洋中脊的岩浆活动示意图,洋中脊的扩张是主动还是被动?,Mid-ocean ridge,Sea level,洋脊系统的地幔物质涌出与洋壳生长,沉积物,熔岩,岩墙杂岩,辉长岩,正在岩浆房结晶,层状堆晶橄榄岩,亏损的方辉橄榄岩,上升的
6、熔融体,洋中脊的结构,典型的洋壳结构,沉积物,熔岩,岩墙杂岩,辉长岩,层状堆晶橄榄岩,上地幔,层状堆晶辉长岩,这个洋壳结构与蛇绿岩套相同吗?,Oceanic Crust and Upper Mantle Structure,Typical Ophiolite,Figure 13-3.Lithology and thickness of a typical ophiolite sequence,based on the Samial Ophiolite in Oman.After Boudier and Nicolas(1985)Earth Planet.Sci.Lett.,76,84-92.,
7、Layer 1 A thin layer of pelagic sediment,Oceanic Crust and Upper Mantle Structure,Figure 13-4.Modified after Brown and Mussett(1993)The Inaccessible Earth:An Integrated View of Its Structure and Composition.Chapman&Hall.London.,Layer 2 is basaltic Subdivided into two sub-layers,Layer 2A&B=pillow bas
8、altsLayer 2C=vertical sheeted dikes,Oceanic Crust and Upper Mantle Structure,Figure 13-4.Modified after Brown and Mussett(1993)The Inaccessible Earth:An Integrated View of Its Structure and Composition.Chapman&Hall.London.,Layer 3 more complex and controversialBelieved to be mostly gabbros,crystalli
9、zed from a shallow axial magma chamber(feeds the dikes and basalts),Layer 3A=upper isotropic and lower,somewhat foliated(“transitional”)gabbrosLayer 3B is more layered,&may exhibit cumulate textures,Discontinuous diorite and tonalite(“plagiogranite”)bodies=late differentiated liquids,Oceanic Crust a
10、nd Upper Mantle Structure,Figure 13-3.Lithology and thickness of a typical ophiolite sequence,based on the Samial Ophiolite in Oman.After Boudier and Nicolas(1985)Earth Planet.Sci.Lett.,76,84-92.,Layer 4=ultramafic rocks,Ophiolites:base of 3B grades into layered cumulate wehrlite&gabbro Wehrlite int
11、ruded into layered gabbrosBelow cumulate dunite with harzburgite xenolithsBelow this is a tectonite harzburgite and dunite(unmelted residuum of the original mantle),1、大洋脊火山岩组合 除表层的沉积物外,大洋脊的岩石自上而下有:枕状构造的拉斑玄武岩、粒玄岩、辉长岩、绿片岩相角闪岩相的基性变质岩、超镁铁岩类,大洋底的岩石类型是拉斑玄武岩,大多属于橄榄拉斑玄武岩。,大洋中脊的侵入岩组合,主要岩石为辉长岩和橄榄岩。辉长岩有两类,一类是早
12、期结晶分异形成的堆晶岩;另一类是由强烈分异后残余熔体形成的辉长岩。橄榄岩也有两类,一类是地幔岩部分熔融后残留下的;另一类是结晶分异作用的产物。大洋中脊下部的温度和地热梯度表明,洋脊拉斑玄武岩浆是在小于30 km深度内,由部分亏损地幔橄榄岩经2030%的部分熔融产生的。当岩浆喷出至大洋壳表层时形成枕状构造的熔岩,于地下形成粒玄岩和辉长岩。产于辉长岩下部或洋脊裂谷壁的蛇纹石化橄榄岩可能是玄武岩浆的分异产物,也可能是部分熔融的残余固相。,1-含橄榄石斑晶的普通深海拉斑玄武岩平均成分 2含斜长石斑晶的普通深海拉斑玄武岩平均成分 3夏威夷拉斑玄武岩平均成分 4日本伊豆箱根地区无斑拉斑玄武岩平均成分 5日
13、本伊豆箱根地区无斑钙碱性系列早期火山岩的平均成分,大洋脊、夏威夷及弧状列岛的玄武岩,大洋拉斑玄武岩的特征:1、斑晶或为橄榄石或为斜长石,或两者兼而有之。基质矿物是橄榄石、斜长石、单斜辉石和铁矿物,常含有玻璃质及结晶的矿物雏晶。2、镁铁比值低,FeO*/MgO=0.7-2.2,Fe2O3/FeO0.4,而CaO含量高,高钛(TiO2为0.72.3%),P2O5含量低(0.25%)3、K2O含量低(0.4),但Na2O含量较高,仍属于高碱拉斑玄武岩 4、以相对高的Al2O3和Cr含量,以及大离子亲石元素(LIL),如Rb、Cs、Sr、Ba、Zr、U、Th低和轻稀土亏损或平坦型稀土模式区别于大陆和岛
14、弧拉斑玄武岩。而K/Rb比值高(5002000)5、Rb/Sr、Th/U比值低,而且(87Sr/86Sr)0也很低(0.7029-0.7035)。,洋中脊稀土元素配分模式图,大洋拉斑玄武岩具有较低的FeO*/MgO比值,系部分熔融程度高所致,当上地幔橄榄岩发生部分熔融时,K、Rb、Sr、Ba以及稀土元素等易首先进入熔体相,而且Rb比K、Sr更易被融入熔体相。经历了多次熔融旋回的地幔橄榄岩的K/Rb比值愈来愈高,而Rb/Sr比值愈来愈低,因此较晚地质时期,由亏损上地幔橄榄岩部分熔融生成的拉斑玄武岩,具有高的K/Rb比值和低的87Sr/86Sr。,亏损地幔的贡献大洋地壳的形成,洋中脊岩石的特征,1
15、)典型的洋中脊玄武岩(MORB/OFB)是橄榄拉斑玄武岩,包括海底熔岩和岩墙群。2)不同地点的MORB具有很窄的主元素变化范围,表明许多洋中脊岩浆的源区和岩浆形成和演化的过程是类似的。3)洋中脊玄武岩大部分由亏损地幔部分熔融形成,少部分由富集地幔部分熔融形成。它们分别称为NMORB与EMORB。4)NMORB与EMORB在主元素组成上没有差别,在微量元素的组成上有差别。EMORB富集不相容元素。,2、大洋岛屿火山岩组合 大洋岛屿火山岩岩石类型繁多,不同岛屿形成不同的岩石系列,Carmichael等1974曾划分出以下岩石系列:霞石岩响岩系列 碧玄岩碱性玄武岩响岩系列 碱性玄武岩粗面岩(响岩)系
16、列 钾质碱性玄武岩粗面岩(响岩)系列 橄榄拉斑玄武岩石英粗面岩(流纹岩)系列 拉斑玄武岩低铝安山岩石英粗面岩(响岩)系列,大洋岛火山岩组合共同特征:(1)大洋岛屿和海山多由碱性系列的火山岩组成,碱性橄榄玄武岩占主导地位,伴生粗面岩和响岩。火山岩的成分随喷发时代而变化。如夏威夷群岛最初为拉斑玄武质火山喷发,晚期为碱性玄武岩,年代越轻,出露位置越高的熔岩流中,碱性熔岩比例越大,碱性越强,出现碧玄岩、霞石岩等SiO2强烈不饱和的火山岩。大洋岛屿的火山岩都是年轻的,有的至今仍在喷发。,(2)碱性橄榄玄武岩含标准矿物霞石,含大量实际矿物橄榄石,呈斑晶和基质产出,辉石为含钛的普通辉石。拉斑玄武岩有两种辉石
17、,一种为钙质的透辉石,另一种是贫钙的紫苏辉石或易变辉石,橄榄石只呈斑晶出现。(3)K/Rb 比值为500,87Sr/86Sr初始比值具有较宽的变化范围0.702-0.706,稀土元素模式为具有富轻稀土贫重稀土的特征。(4)与大洋拉斑玄武岩相比,稍富K2O,较贫Na2O(5)大洋岛屿的母岩浆是地幔岩石部分和完全熔融产生的玄武岩浆,经结晶分异作用产生不同类型的岩石组合。,在大洋深海平原上形成的火山岛屿(如夏威夷群岛)和无数海山,是大洋盆地内部的岩浆活动的产物,与大洋中脊相比,大洋盆地内的岩浆活动规模要小得多。夏威夷群岛火山链是大洋岛火山岩的典型代表,火山链由北西向排列的一系列火山岛组成。,夏威夷群
18、岛位于北太平洋上,总面积为6.425平方英里,人口数约为110万人,首府位于欧胡岛上的檀香山(honolulu)。夏威夷属于海岛型气候,终年有季风调节,每年温度约在摄氏26度至31度。整个夏威夷群岛均是火山爆发而形成的大大小小岛屿,主要的八个岛屿分别是:欧胡岛(oahu)、茂宜岛(maui)、大岛(big island)、可爱岛(kauai)、莫洛凯岛(molokai)、拉纳岛(lanai)、尼豪岛(niihau)及卡霍奥拉韦岛(kahoolawe)。,夏威夷群岛是群岛中最大的岛屿,岛上的基拉韦厄和冒纳罗亚火山都是世界上活动力旺盛的火山。,二、岛弧及活动大陆边缘岩浆岩共生组合 岛弧及活动大陆边
19、缘带是地球上大规模岩浆活动的地区,广泛生成不同类型的岩浆岩组合,岩浆岩的性质、分布受着大地构造环境和构造发展阶段的制约。,主要的岩石系列如下:(一)拉斑玄武岩系列(TH)和钙碱性系列(CA)的火山岩(二)橄榄安粗岩系列(三)碱性橄榄玄武岩系列(四)细碧岩角斑岩系列(五)阿尔卑斯型超镁铁质岩体和蛇绿岩套(六)阿拉斯加型环状超镁铁质岩体(七)花岗质岩体,东太平洋俯冲带及海沟-山弧系,俯冲带的热结构,俯冲洋壳的脱水和部分熔融,岛弧岩浆活动的时空变化,岛弧岩浆活动的时空变化,1)岛弧火山岩存在成分极性,从俯冲带向岛弧方向,依次出现拉斑玄武岩浆系列、钙碱性岩浆系列和碱性岩浆系列 2)岛弧岩浆岩的岩石类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岩浆岩成因导论课件第四章 不同构造环境的岩浆岩组合成生 岩浆岩 成因 导论 课件 第四 不同 构造 环境 组合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62554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