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体力学ppt课件第五章 地下硐室围岩稳定性分析.ppt
《岩体力学ppt课件第五章 地下硐室围岩稳定性分析.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岩体力学ppt课件第五章 地下硐室围岩稳定性分析.ppt(11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五章 地下洞室围岩稳定性分析,5.1 概述5.2 围岩重分布应力计算5.3 围岩的变形与破坏5.4 围岩压力计算5.5 围岩抗力与极限承载力,地下洞室是指人工开挖或天然存在于岩土体中作为各种用途的构筑物。地下洞室的分类按用途:矿山巷道(井)、交通隧道、水工隧道、地下厂房(仓库)、地下军事工程按洞壁受压情况:有压洞室、无压洞室按断面形状:圆形、矩形、城门洞形、椭圆形按与水平面关系:水平洞室、斜洞、垂直洞室(井)按介质类型:岩石洞室、土洞按应力情况:单式洞室、群洞,在岩体中开挖地下洞室,必然会破坏原来岩体内相对平衡的应力状态,并在一定范围内引起岩体天然应力状态的重分布。岩体的强度和变形特性是否适
2、应重分布以后的应力状态,将直接影响地下建筑物的安全。为了正确评价地下建筑的稳定性,除进行必要的地质分析外,对围岩应力分布特征的分析和计算,也是评价围岩稳定性所必须的环节。在地下工程(井巷、隧道、洞室等)工作期内,安全和所需最小断面得以保证,称为稳定。,地下工程稳定性可分为两类:1)自稳能长期自行稳定的情况,如天然石灰岩溶洞、某些金属采矿场等。通常不需要进行支护。2)人工稳定需要依靠支护才能达到稳定的情况,如煤矿中的软岩巷道、表土洞室等,由于次生应力场的作用形成破碎带。,地下工程自身影响范围达不到地面的,称为深埋,否则称为浅埋。深埋地下工程存在如下力学特点:1)可视为无限体中的孔洞问题,孔洞各方
3、向的无穷远处仍为原岩体;2)当埋深Z达到巷道半径或宽高之半的20倍及以上时,巷道影响范围内的岩体自重可忽略不计;原岩水平应力可以简化为均匀分布,通常误差不大(在10%以下);3)深埋的水平巷道长度较大时,可作为平面应变问题处理。其他类型巷道或作为空间问题,或作为全平面应变问题处理。,对于地下工程稳定性问题,首先要分析研究岩体在工程开挖后的应力、位移的分布特征及其规律,并作出稳定性评价;然后根据评价结果,决定是否采取支护加固措施以及如何支护加固和加固的形式。地下工程的稳定性问题目前主要通过三个途径来分析解决,即解析分析方法、数值分析方法和实验方法。,解析方法是指用一般数学力学方法通过计算可以取得
4、闭合解的方法。当地下工程围岩能自稳时,围岩处于全应力-应变的峰前曲线段,岩体属于变形体范畴,可以使用任何变形体力学方法研究。对于应力应变不超过弹性范畴时,适宜用弹性力学方法研究;否则采用弹塑性力学或损伤力学方法研究。一旦岩体的应力应变超过峰值应力和极限应变,围岩进入全应力应变的峰后曲线段,岩体处于刚性滑移和张裂状态,此时适宜采用刚性块体力学的方法,或实验力学的方法,有时甚至可采用初等力学的方法研究。,能自稳的岩体,当然不需要支护。岩体处于峰后破坏状态时,不可能自稳,要依靠支护才能达到人工稳定。因此,凡有支护的场合,支护背靠的或紧邻的岩体一定是破碎的,而不会是弹性状态或弹塑性状态没有破裂的岩体。
5、解析方法可以解决的实际工程问题是很有限的,但通过对解析方法及其结果的分析,可以获得一些规律性的认识。,围岩应力重分布问题计算重分布应力围岩变形与破坏问题计算位移、确定破坏范围围岩压力问题计算围岩压力有压洞室围岩抗力问题计算围岩抗力,洞室围岩力学问题,第六章 地下洞室围岩稳定性分析,6.1 概述6.2 围岩重分布应力计算6.3 围岩的变形与破坏6.4 围岩压力计算6.5 围岩抗力与极限承载力,洞室开挖后,周围的岩石在一般情况下(侧压力系数3)必然会在半径方向上发生伸长变形,在切线方向上发生压缩变形,这就使原来径向上的压缩应力降低,切向上的压缩应力增高,而这种降低和增高的程度随着远离洞壁逐渐减弱,
6、达到一定距离后基本无影响。通常将应力的这种变化称为应力重分布(即原始的应力状态变化到新的平衡的应力状态的过程)。把应力重分布影响范围内的岩体称为围岩。围岩内的应力称为围岩应力或二次应力(相对与天然应力)或重分布应力,也就是地下开挖扰动后在围岩中形成的新的应力。重分布应力与围岩性质、洞形、洞室受外力状态有关。,一、无压洞室围岩重分布应力计算,(一)弹性岩体中圆形水平洞室的围岩应力计算及应力分布特征假设条件:(1)围岩是均质、各向同性、线弹性、无蠕变特性;(2)巷道断面为圆形,其半径为R0。(3)巷道深埋(Z20R0),忽略围岩内的岩体自重,即巷道顶、底板处的天然应力是相等的;(4)巷道的长度远大
7、于巷道断面尺寸,可作为平面应变问题来研究。,1、静水压力式天然应力场,静水压力式天然应力场产生的条件:地壳深处,由于高压和高温,原岩应力有时可认为是静水压力状态。适用问题:原岩应力是静水压力状态加上上述假设条件,就构成了结构和荷载都是对称的轴对称平面应变圆孔问题。常见的工程中,圆巷和圆井为此类问题。求解方法:这个问题在弹性力学中已经得到了解决,即按照弹性力学中的厚壁筒受均匀压力求解。,由于是轴对称的平面问题,为便于研究,通常将要研究的对象置于极坐标系中,坐标原点在圆形巷道的中心。在围岩中一点(r,)处取一微小单元体,是宽度为dr、内弧长为rd、厚度为单位厚度的圆环体的一小段,如右图(仅考虑自重
8、应力,且侧压力系数K0=1)。对这个微元体进行受力分析,建立平衡方程为:其中,r、径向应力、切(环)向应力,压为正,拉为负。,微元体在应力的作用下必然要发生位移,位移与应变之间根据应变的定义有:几何方程几何方程与平衡方程通过广义虎克定律(本构方程)联系起来:其中,ur径向位移;r、径向和环向应变。,在上述假设条件下,边界条件可表示为:内边界:r=R0,r=0(无支护,在巷道壁面上,径向应力完全解除,临空,径向上无约束);外边界:r,r=p0(p0为原岩应力。远离巷道的地方,应力不受开挖影响,保持原岩应力状态,由于是静水压力状态,因此,各方向应力相等,显然半径方向上应力也等于原岩应力)。对上述方
9、程进行联立求解,得任意点r处应力计算公式为:,公式讨论(关于原岩应力为静水压力式条件下圆形洞室围岩应力分布规律的几点结论):,(1)公式代表了巷道开挖后的应力重分布结果,也就是次生应力场的应力分布(见右图)。可见,开挖后,径向应力r减小了,切向应力增大了,往围岩深部,应力渐趋于与原岩应力一致;(2)径向应力r和切向应力的分布与角度无关,说明次生应力场也是轴对称的;(3)由于r0,因此径向应力r和切向应力均为平面主应力,且切向应力为大主应力,r为小主应力。(4)应力大小与弹性常数E和无关;,(5)巷道周边壁面上,径向应力r=0,切向应力=2p0,为单向应力状态,切向应力在巷道壁面处达到最大,且与
10、巷道的尺寸无关。如果2p0超过岩石弹性强度极限时,围岩将进入塑性状态。如果岩石是弹脆体,则当2p0超过围岩的单轴抗压强度时,围岩将破坏;(6)如果定义应力集中系数k:则周边的k=2。为次生应力场的最大应力集中系数;(7)如果定义以1.05p0或r0.95p0为巷道影响圈边界,则影响圈半径约为5R0;工程上有时以10%作为影响边界,则影响半径约为3 R0。,2、一般天然应力场,一般情况下,由于各种原因,原岩应力并不是静水压力状态。此时,在前述假设条件下,并且竖向原岩应力为p0,横向应力为K0p0,与静水压力问题相比,本问题主要是原岩应力水平方向和铅直方向不相等。对于圆形巷道,就构成结构对称,荷载
11、仅对称于竖轴和横轴,但不是轴对称问题。,对于这样的问题,一般运用已有的解答采用分解(将原岩应力进行分解)和叠加的办法来解决。通常将原问题分解为两个问题:问题I是静水压力式问题,即结构和荷载均为轴对称的问题。垂向和水平应力均为压应力,其大小为p1=(1+K0)p0/2。问题II是水平、垂向应力值相等但方向不同(当K01时,垂向为压应力,水平为拉应力)的问题。垂直方向应力为 p2=(1-K0)p0/2,水平方向应力为-p2。原问题的解=问题I的解+问题II的解。叠加原理问题I的解前面已经知道了。问题II可以再分解为两个柯西课题(参见弹性力学)。,求解得原问题的解为:,公式讨论:,(1)当K0=1时
12、,问题转变为静水压力问题。轴对称问题是特例。(2)围岩内应力分布规律:,公式讨论:,洞壁上的r0,r0,为单向应力状态,而随变化,大小与与洞室尺寸R0无关。当=0、180o,=3p0-K0p0=(3-K0)p0;当=90、270o,=3K0p0-p0=(3K0-1)p0。当K0=0时,=p0+2p0cos2。则=0(横轴),=3p0;=45,=p0;=90(竖轴),=-p0(为拉应力)。当K01/3时,洞顶底(=90、270o)处0,即出现拉应力,而洞壁两侧帮出现较高的压应力集中。,公式讨论:,(3)洞壁上的重分布应力的分布规律洞壁处,即r=R0,上述公式简化为,当K0=1/3时,=0、180
13、(横轴)处,=8p0/3;=45,=4p0/3;=90、270(竖轴)处,=0。即测压力系数K0=1/3时,洞顶底正好不出现拉应力。当1/3K03时,洞壁周边均为压应力且分布较均匀;K0=1时即为静水压力式。当K0=3时,=90、270(竖轴)处,=8p0/3;=0、180(横轴)处,=0。即测压力系数K0=3时,洞两帮正好不出现拉应力。当K03时,洞壁两侧帮(=0、180o)处0,即出现拉应力,而洞顶底出现较高的压应力集中。,结论:当3K01/3时,巷道周边不出现拉应力;K03时,将出现拉应力;K0=1/3或K0=3时,恰好不出现拉应力。K0=0时,=90处拉应力最大。所以,K0=0为最不利
14、的情况,K0=1为最稳定的情况。,公式讨论:,(4)主应力状况由上面的解答中r=0即sin2=0,得主应力平面(该面上剪应力为零)角度为0、90、180、270。即水平和铅直平面为主应力平面。其余截面上均有剪应力。,(二)弹性岩体中非圆形洞室的围岩应力计算及应力分布特征地下工程常用的断面一般为:立井圆形;巷道(隧道)梯形、拱顶直墙。较少使用的断面为:立井矩形;巷道(隧道)矩形、圆形、椭圆形、拱顶直墙反拱。对于非圆洞室,围岩应力的计算一般是很复杂的,通常利用复变函数加以解决。,1椭圆洞室椭圆形洞室在工程实际中不常见,但通过对椭圆洞室周边弹性应力分析,对于如何维护好洞室,从定性上很有启发意义。在一
15、般原岩应力状态(p0、K0p0、K01)下,深埋椭圆巷道周边切向应力公式为:,其中,m椭圆轴比(竖轴与横轴之比);自竖轴起算的角度。,公式讨论:,(1)等应力轴比当切向应力处处相等时的椭圆巷道竖轴与横轴之比称为等应力轴比。令d/d=0,得m=K0,代入公式,有=(1+K0)p0。可见,此时,与无关,即巷道周壁各点切向应力相等。因此,等应力轴比为m=1/K0。等应力轴比对地下工程是最稳定的,因此又称为最优(佳)轴比。等应力轴比与原岩应力的绝对值无关,只与K0有关。因此,由K0可以确定等应力轴比:当K0=1时,m=1,即椭圆长短轴相等,最佳断面是圆形;当K0=0.5时,m=2,椭圆竖轴是横轴的两倍
16、,最佳断面为竖的椭圆;当K0=2时,m=0.5,椭圆横轴是竖轴的两倍,最佳断面为横的椭圆。可见,椭圆的长轴平行于原岩最大主应力方向,且轴比满足m=1/K0时为最佳。实际工程中,只要条件许可,巷道断面应尽量满足或接近最佳轴比。否则就需要采取加强支护或其他措施。,(2)零应力轴比当不能满足最佳轴比时,则考虑到岩体的抗拉强度最弱,可找出并满足一个不出现拉应力的轴比,即零应力轴比。周边各点要求的零应力轴比不同,通常优先照顾顶点和两帮中点这两处关键部位的零应力轴比。顶点处:=0,=-p0+K0(1+2m)p0。当K01时,0,不会出现拉应力;当K01时,不会出现拉应力。K01)。因此,零应力轴比为m=2
17、/(K0-1)(K01)。由上面的分析可见,顶点和中点是不矛盾的。当K01时应照顾两帮中点。,2矩形和其他形状断面洞室矩形和其他形状断面洞室周边应力的计算很复杂,不同断面的计算公式不同,没有通式。一般采用光弹试验和有限元方法来解决。同时,矩形和其他断面围岩应力分布也很复杂。周边切向应力也是大的应力,应力大小与弹性参数无关,而与原岩应力的状态、巷道形状参数有关。应力在有拐角的地方往往有较大的集中,直边往往有拉应力。,结论:,椭圆形洞室长轴两端点应力集中最大,易引起压碎破坏;短轴两端易拉应力集中,不利于围岩稳定各种形状洞室的角点或急拐弯处应力集中最大,如正方形或矩形洞室角点等。长方形短边中点应力集
18、中大于长边中点,而角点处应力集中最大,围岩最易失稳。当岩体中天然应力水平分量和铅直分量相差不大时,以圆形洞室围岩应力分布最均匀,围岩稳定性最好。当岩体中天然应力水平分量和铅直分量相差较大时,则应尽量使洞室长轴平行于最大天然应力的作用方向。在天然应力很大的岩体中,洞室断面应尽量采用曲线形,以避免角点上过大的应力集中。,(二)塑性岩体中圆形水平洞室的围岩应力计算及应力分布特征弹塑性力学分析方法,在岩体内开挖洞室后,周围的应力将发生明显的变化,形成围岩应力。其中切向应力较原岩应力大。由于岩体的弹性极限是有限的,因此一部分围岩中的应力可能超过岩体的弹性极限,则可进入塑性变形阶段,而围岩应力没有超过弹性
19、极限的区域仍处于弹性变形阶段。因此,在围岩中可形成塑性区和弹性区。位于塑性区的围岩在强大的围岩应力作用下,可发生塑性变形甚至达到破裂而松动。因此,通常将围岩中围岩应力超过岩体的弹性极限而出现塑性变形和破裂的部分称为塑性松动圈(塑性区)。,塑性松动圈的出现,使圈内一定范围内的应力因释放而明显降低,而最大应力集中由原来的洞壁移至塑性圈与弹性圈交界处,使弹性区的应力明显升高。弹性区以外则是应力基本未产生变化的天然应力区(或称原岩应力区)。塑性区的形状和范围,是确定加固方案、锚杆的布置和松散地压的主要依据。,弹塑性理论求解塑性圈内的围岩重分布应力,1基本假设(1)深埋圆形水平巷道,无限长;(2)原岩应
20、力各向等压;(3)围岩为理想弹塑性体。2基本方程在上述假设条件下,为轴对称问题。对弹性区和塑性区应分别考察。在弹性区,应力满足的方程与前面相同(平衡方程、物理方程、几何方程)。在塑性区,平衡方程为:,强度准则方程(因为塑性区岩体往往处于极限平衡状态,各应力间满足强度方程极限平衡问题)为:可见,塑性区内有两个未知应力两个方程,可以求解而不需要几何方程和物理方程(实际上塑性区的物理方程即应力应变关系是很复杂的非线性关系)。,(C-M准则),3边界条件分别列出弹性区和塑性区边界满足的条件。对于弹性区,其外边界为很远处的原岩应力区,内边界为弹性区与塑性区的交界面(上述假设条件下该交界面为圆形)。塑形区
21、的外边界为弹形区和塑形区的交界面,内边界为巷道壁面。在弹性区与塑性区交界面上,应满足应力连续条件。弹性区的外边界:r,r=p0;弹性区与塑性区的交界面处,r=Rp,re=rp,e=p;巷道壁面处,r=R0,r=0(无支护)或r=p(支护反力)。,4解答上述方程联立求解并考虑边界条件,可得弹性区与塑性区的应力计算公式和塑性区(塑性松动圈)半径Rp的计算公式。弹性区应力:塑性区应力:,5公式讨论(1)塑性区应力(包括洞壁处)与c、p有关,与原岩应力p0无关;(2)塑、弹性圈交界面上的重分布应力取决于p0和c、,而与p无关;(3)指数(1-sin)/2sin可理解为拉压强度之比。由莫尔圆与强度直线的
22、几何关系可知,强度直线与横轴的交点可看作莫尔点圆,代表三轴等拉的抗拉强度,即cctg;而单轴抗压强度c=2ccos/(1-sin);二者之比为(1-sin)/2sin。,二、有压洞室围岩重分布应力计算,引水隧道属于有压洞室。由于洞室内壁上作用有较高的内水压力,使围岩中的重分布应力比较复杂。应力变化过程:1)围岩最初处于开挖后引起的重分布应力之中;2)进行支护衬砌,使围岩重分布应力得到改善;3)洞室建成运行后洞内壁作用有内水压力,使围岩中产生一个附加应力。,弹性厚壁筒理论,在一内半径为a,外半径为b的厚壁筒内壁上作用有均布内水压力pa,外壁作用有均匀压力pb。在内水压力作用下,内壁向外均匀膨胀,
23、其膨胀位移随距离增大而减小,最后到距内壁一定距离时达到零。附加径向和环向(切向)应力也是近洞壁大,远离洞壁小。,厚壁筒厚度很大时,即b,且pbp0时,则b2/(b2-a2)1,a2/(b2+a2)0,有若有压洞室半径为R0,内水压力为pa可见,有压洞室围岩重分布应力r和由开挖以后围岩重分布应力和内水压力引起的附加应力两项组成。前项为重分布应力;后项为内水压力引起的附加应力值。,内水压力使围岩产生负的环向应力,即拉应力。当这个环向应力很大时,则常使围岩产生放射状裂隙。内水压力使围岩产生附加应力的影响范围大致也为5-6倍洞半径。,由内水压力引起的附加应力值:,第六章 地下洞室围岩稳定性分析,5.1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岩体力学ppt课件第五章 地下硐室围岩稳定性分析 体力 ppt 课件 第五 地下 围岩 稳定性 分析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62527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