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基础.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基础.ppt(4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1,第二章 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基础,2,第一节 环境承载力论,一、环境承载力概述 1、环境承载力的概念 某一时刻,某种环境状态或条件下,某一区域环境对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支持能力的域值。当前出现的种种问题都是与人类社会的发展活动与环境承载力之间出现冲突造成的。环境承载力可做为衡量人类社会经济发展活动与环境协调程度的一个依据。,3,2、环境承载力的特点(1)客观性与主观性的结合客观性:一定环境条件下其大小是客观的。主观性:其指标及数值将因人类社会行为内容的不同而不同,而且人类可以通过自身的行为,特别是社会经济行为来改变环境承载力的大小,控制其变化方向。(2)区域性和时间性地区不同,时间、范围不同,环
2、境承载力也不同。,4,3、环境承载力的衡量指标,5,湄洲湾深水良港为例 1、港口资源指标。岸线长度、可建深水泊位、港口吞吐能力等。2、水资源指标。引水投资、可供水量等。3、土地资源指标。可供工业开发使用的土地面积。4、大气输送扩散能力指标。该指标主要用大气输送扩散能力和效应来表示。5、海域污染物扩散自净能力指标。主要用海域污染物扩散自净能力和效应来表示。6、污染承受能力指标。在大气污染物中,选SO2作为指标;在水污染中,主要选取COD、油类、总磷作为指标。,6,根据环境承载力确定发展方案:1)分别比较各个发展方案的环境载荷量(EBQr)和环境承载力(EBCr),从而可将发展方案分为两类:第一类
3、,EBQrEBCr,表示这些发展方案对环境的作用超出了环境承载力;第二类,EBQr EBC的修正方案,将其余的修正方案并入第二类。3)属于第二类的发展中选出社会经济效益(SEE)最大的方案即为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统一的优先方案。,7,4、对环境承载力的不同观点(1)悲观主义:完全从环境保护主义出发,将一切坏现象森林破坏、沙漠化、水土流失、能源危机、环境污染等)均视为承载能力被突破。“短板效应”:认为制约人口进一步增长或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的资源与环境因素构成了环境承载力的短板,将这些因素的承载极限视为环境承载力的极限。忽视了短板的相对性。(2)乐观主义:完全从技术发展的立场出发,认为任何环境问题都
4、可被技术的不断创新所克服,否定了承载力的存在。,8,5、关于环境承载力突破的思考(1)人类经济直接或间接地使用40%的初级净光合产物,而光合作用并无增加。(2)土地退化一旦发生很难恢复(代价昂贵)。(3)能源需求越来越大,核聚变取能还是相当遥远的事。,9,1、环境的“资源观”环境作为一种资源,它包含了两层涵义:一是指环境的单个要素(如土地、水、气候、动植物、矿产等)以及它们的组合方式(环境状态);二是指与环境污染相对应的环境纳污能力,即环境自净能力。,二、从环境质量评价到环境承载力的确定,10,一定时空条件下环境对人类社会经济发展活动的支持能力有限,环境要素的供应量和产出速度有限环境要素组合方
5、式的形成速度极其缓慢环境的自净能力有限,应根据环境资源的有限的支持能力来确定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方向和速度,11,2、环境质量指标与环境质量评价 环境质量指标仅仅局限于污染物在环境要素中的含量和浓度上,因此,在实践中目前的环境质量概念只能作为污染程度的同义词来解释。环境质量评价是一项估计在人类社会行为的作用下环境质量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并在此基础上判断它对人类社会生存发展需求满足的程度,但它无法起到判断经济发展与环境是否协调的作用。,12,三、环境承载力的实质内涵1、从哲学层次上看:环境承载力是表征环境系统属性的客观量,环境系统活力的表现,是环境系统产出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的表现。2、从技术层次上
6、看:随着技术水平的提高,可采取适当的措施改善环境限制因子,则可提高环境承载力。即客观性并不是一成不变的,相反,它可因人类对环境的改造而发生变化。,13,3、资源承载力动态与组合逻辑斯蒂曲线,人类在经济活动过程中,应有目的地寻找环境限制因子并降低其限制强度,以使环境承载力在质和量两个方面向人类预定的目标变化。,14,(1)指数型增长:在利导因子起主要作用时,系统只有发展而无平衡机制,是一种不能持久的过程。(2)逻辑斯蒂型(S型)增长:随着生态位的迅速被占用,一些短缺性生态因子逐渐成为限制因子。系统只有平衡而无发展,是一种没有生命力的发展过程。(3)组合逻辑斯蒂型(新 S型)增长:生态系统通过改变
7、优势种,调整内部结构或改善环境条件等措施,旧的限制因子又逐渐让位给新的利导因子和限制因子。系统在交替增长中不断演替进化,不断打破旧的平衡,出现新的平衡。具有持续的发展能力,又具备一定的自我调节功能,能自动跟踪其不断演变着的生态环境。,15,第二节 环境价值论一、环境价值环境提供产品和服务的总价值(一)环境价值的类型与构成 1、环境价值的综合分析,16,2、环境的总经济价值(TEV)环境的总经济价值=工具价值+内在价值(1)工具价值:指某物品在使用之时满足某种需要或偏好的能力,工具价值是使用价值(UV)。可分为直接使用价值、非直接使用价值和选择价值。,直接使用价值(DUV):指环境资源直接满足人
8、们生产和生活需要的价值。非直接使用价值(IUV):指从环境所提供的用来支持目前的生产和生活的各种功能中间接获得的效益。选择价值(OV,又称期权价值):为了保存或保护某一环境资源以便将来使用而产生的支付意愿。,17,(2)内在价值:某种物品与生俱来的内在属性,是一种存在价值,它与人们是否使用它没有关系。内在价值是非使用价值(NUV)。TEV=UV+NUV=(DUV+IUV+OV)+NUV,潜在的基础功能:即环境的原始特征,具有“原始价值”。它们比我们已知的功能更重要,因为它们将环境的各种因子“胶”在一起,而且这种“胶水”具有经济价值。因此,环境的总经济价值应该高于其所有单项功能的价值之和。,18
9、,(二)环境的公共物品属性1、公共物品公共物品: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物品。纯公共物品:一般具有规模经济的特征,消费上不存在“拥挤效应”,不可能通过特定的技术手段进行排他性使用,否则代价将非常高昂,如国防、国家安全和法律秩序等。准公共物品:介于私人和纯公共之间的物品。,19,2、环境公共物品与环境价值 环境资源是典型的公共物品,它的消费具有明显的排他性。但是,环境资源大多数不是纯公共物品,而是准公共物品,因为随着环境污染和破坏的日趋严重,任何对环境资源的使用都不可能不影响其他人享受环境资源的质量。环境具有公共物品的特性决定环境价值无法通过竞争性的市场加以反映。,20,(三)环境外部性 1、外
10、部性:指在实际经济活动中,某个微观经济单位对其他微观经济单位造成的非市场性(没有通过市场机制反映出来)的影响。,对受影响者不利的外部影响称为外部不经济性或负外部性;对受影响者有利的外部影响称为外部经济性或正外部性。,21,2、环境影响外部性对环境价值的影响:环境损失、环境收益都是以“外部性”方式存在的,不可能通过自由竞争的市场体系表现出来,这就决定了环境价值无法通过市场得到反映。,任何对环境造成污染的个体或单位,并不承担相应的责任,而把损失转嫁给社会或国家承担。任何由于环境改善而产生的提高人体健康水平、资产增值和美学景观享受等有益的效果,也没有体现在改善者的收益核算中。,22,二、正确的价值观
11、1、环境价值的误区2、建立正确的价值观价值反应主体与客体之间的特定关系。(1)主体的需要是客观的,社会的(不是某具体人或集体的),主休需要受社会发展阶段的局限性。(2)任何客体,只有当它与主体发生联系成为主体活动的一部分时才成为价值的对象。,价值关系的载体是客体与主体两个方面,离开任何一方,价值都无从谈起。而且,同一个客体,与不同的主体发生联系,成为不同活动的组成部分时,所形成的价值也会不同。,23,(3)客体的价值是在自然属性基础上获得的社会属性。客体的价值不是自然生成,只有当主体在认识和改造客体的社会活动中,将自己的主观愿望在客观对象中展现以后,客体才会显现它的价值。客体的价值属性不是类似
12、于物理、化学或生物学意义上的纯自然属性,也不是由主体根据自己的主观愿望随意赋予客体的,而是在客体的自然属性的基础上,通过主体的社会实践活动后获得的社会属性。,24,三、环境价值的体现 1、认识环境价值层次(1)响应主体(人类社会)需求的价值(2)符合需求价值(3)满足需求价值,25,2、环境价值定量化不同发展阶段人类对环境的需求不同,所以价值是多维的。为了便于和现行的国民经济核算方法接轨,可用二维矢量表示。EV=U+V U是实部,环境价值中目前可用货币表示的部分,如某些自然属性。V是虚部,不能用货币表示的部分,如环境状态的价值。,26,第三节 协同发展论,一、协同发展论的思想 可持续发展的核心
13、是在每一个历史阶段中社会、经济、环境三大系统的协同发展问题。为此,要协调好以下3个问题:1、人类社会物质财富的增长与人群生活质量的提高、消费方式的选择。2、人类社会物质财富的增长与环境条件、环境状况 3、人类社会物质财富的增长在经济系统内部各产业、行业部门中的分布,27,二、发展行为场与环境状态场1、行为空间“发展行为场”的描述,A=(X,Y,Z,T)A:发展行为X:行为的层次Y:行为的范围Z:行为的性质T:行为的阶段,28,发展行为场,行为的层次,宏观战略层次:城市性质和经济结构,中观管理层次:城市功能区的布局,微观技术层次:产品品种、生产工艺,行为的范围,大尺度范围:国家级和国际之间的行为
14、,中尺度范围:一个流域的开发,小尺度范围:一个区的开发,行为的性质,行为阶段,单一的,复杂的,十分复杂的,筹划阶段,建设阶段,运行阶段,及后续处理技术,29,2、状态空间“环境状态场”的描述,30,第四节 全球生态系统学说,31,由各自独立又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组分构,成的统一整体,就是一个系统。,生态系统是一定空间内由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组成的一个生态学功能单位,32,一、生态系统的特点,主要观点是:生物与环境不可分割;生物与非生物在成分上功能上统一。,33,生态因子之间的作用(1)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相互制约。(2)生态因子之间不可替代,只有各因子之间恰当的配合,才能对生物发挥
15、有益作用。(3)在一定限度内,可以通过调节限制因子来有效地管理生态系统,使系统发挥最大的效益。限制因子:在一定空间和时间条件下,对生态系统产生主要影响的某一生态因子。,34,35,五大环境问题,自然灾害 生态破坏 资源耗竭 环境污染 人口剧增,不和谐的音符,二、生态平衡破坏,36,自然灾害,天文灾害,地质灾害,气象水文灾害,生物灾害,天体撞击、太阳辐射异常电磁异暴、宇宙射线,火山、地震、岩崩,水灾、旱灾、风暴、冰雹、雪灾、热浪、寒潮,病虫害、森林火灾、物种灭绝,37,38,资源耗竭,39,环境污染,40,人口剧增,人口剧增的结果使得上面所有的问题都被大大地放大了,41,环境问题对人体健康和生产
16、率造成的主要后果,42,三、生态系统学说与新地球观(一)新地球观:地球是不同于任何已知的其它星体的特殊星球。其特殊性在于“它是一个靠生命捕获、转移和储存太阳辐射能;靠生命过程驱动地球表层的物质循环;靠生命来调节、控制和保护它自己的远离天体物理学、热学和地球化学平衡状态的复杂的开放系统。”生命是这个地球(表层)系统的中心。,43,(二)新、旧地球观的对比,44,(三)生态系统学说与新地球观的关系 地球上的各个生态系统和地球现有的状态是靠生命与生命活动调节、控制和维持的结果。生态系统学说与新地球观都提示并遵以下规律: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约规律 物质输入输出的动态平衡规律 物质转化与再生规律 相互适应与
17、补偿的协同进化规律 环境资源的有效极限规律,45,(四)生态系统学说和新地球观是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依据 自然界的每一部分,其生物和它们的非生物环境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彼此之间进行着连续的能量物质交换,从而形成一个自然整体。它们都有向稳定、成熟的阶段发展的特性,而成熟稳定阶段即是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46,平衡是有条件的,当外界干扰超过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平衡被破坏,表现为生物与环境之间不协调。这种不协调因其固有的自我调节能力而在很长时间内不被发现。系统的稳定性直接依赖于系统结构的复杂度和系统内物种的多样性。,47,人类是系统主体,其生存和繁衍必须依赖于自然环境这个客体,人类又是其中的一个分子,其生命活动的每一部分自然地融入该客体中,并作为主体影响、改变和维持着自然环境系统。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开发活动,给生态系统和地球所带来的威胁,将直接影响到人类自然的可持续性。,48,所以,既要满足人们的需求和愿望,又不破坏自然,并使其能持续地供给人类生存和繁衍所需,这就要求我们保护好地球上的生命,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解决好发展与限制的矛盾。此乃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所在。,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62515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