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地理.ppt
《历史文化地理.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史文化地理.ppt(7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六章 历史文化地理,第一节 人才分布的地理变迁,何谓人才?列宁说,人才是精明强干的人。辞海中说,人才是指有才识学问的人,德才兼备的人。辞源中说,人才是指有才学的人。当今的人才概念是指为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进行了创造性劳动,在某一领域、某一行业或某一工作上做出较大贡献的人。,可见,人才是一个历史的范畴,不同的历史时期有它不同的含义。任何社会都不乏各种优秀人才,中国古代社会也是如此。政治家、经济家、军事家、文学家、教育家、艺术家等大量涌现,他们在社会历史上起过重要的作用。,西汉人才分布最密集的地区为齐、鲁、梁、宋地区(相当于今天的山东、河南)、关中地区、成都平原、东南地区。两汉时期的文学家主要分布
2、在中原地区(南阳、陈留、河南、汝南、颍川)、关中地区(京兆、扶风)、齐鲁地区(北海、齐郡、鲁国)一带,东南地区由于少儒学而多文学,所以沛国、会稽一带仍有较多文学家分布。看来,东汉人才重心有向东及东南迁移的趋势。,三国是人才大量涌现的时期,各种精英尽显才智。魏、蜀、吴的人才以籍贯豫州者最多,其次是扬州、荆州、兖州和徐州。西晋时期,人才的重心转移到了司州,但豫州仍有“人士常半天下”之称。扬州此时却退到第四的位置,永嘉之后,大量北方士人南迁。在南迁的人才中,豫州第一,有89人。其他如徐州、兖州、并州也较多,司州从原来的第一位退至第五位。十六国时期,在统计的北方124位人才中,秦州最多,有28人。其次
3、为并州、平州、雍州、凉州、司州,而豫州已无一人。东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地区出了160个文学家,而南方地区出了386个文学家,南北比例为7.1比2.9。南方的吴、会、荆、襄地区文学家最为密集,北方的中原和齐鲁地区的文学家仍有较大的比例。,在唐代,新唐书和旧唐书中记载的人物有1889人。其中,关内道530人,河南道401人,河东道224人,河北道409人,山南道43人,淮南道58人,江南道147人,陇右道45人,剑南道19人,岭南道13人。可见北方地区仍占多数。,唐代有宰相357人,北方326人,占总数的91.3,南方31人,占8.7,北方优势明显。唐代艺术家的分布则集中在关内道、河南道、江南道及河
4、东道。就关内道来说,多集中在关中平原,河南道多集中在河南府、郑州、虢州,江南道多集中在润州、常州、苏州、湖州、杭州和越州,河东道多集中在河中、太原两府。在这些艺术家的籍贯中,南北还是存有差异的,唐前期北方占80,南方为20,后期北方为71,南方为29。说明唐后期的经济、文化重心在向南发展。,从文学家看,南方有258人,北方有414人,南北比例为4.15.9,中国的文化重心还在北方。从进士看,河南省有184人,河北有160人,陕西有149人,江苏有115人,山西有96人,山东有77人,甘肃有59人,福建有56人,浙江有50人,江西有35人。进士也大多集中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宋、辽、金时期,随着中国
5、政治经济中心的东移南迁,文化教育的中心也随之南迁。具体说,北宋与南宋的南北文化差异巨大。北宋时,北方仍是人才的重要地区,河南、河北、山东、山西诸省人才仍然众多,只有陕西人才稍少,南方江苏、四川、浙江等省人才超过陕西,位居第二集团。,南宋时,两浙的人才最为密集,福建位居第二,江西居第三,四川居第四。两浙路、江南东路、江南西路、福建路的人才占全国的53多,北方人才稍显匮乏。从文学家分布看,辽、北宋时,南方有226人,北方只有159人,南北比为5.84.2。金、南宋时,南方为505人,北方为189人,南北比为7.32.7,南北差距进一步拉大。北宋各省的进士分别是河南196人,福建138人,浙江132
6、人,江苏104人,山东99人,江西91人,河北88人,四川84人,安徽53人,陕西53人。虽然南方进士的人数已经超过北方,但河南仍为全国进士最集中的地区之一。南宋时,浙江、福建、江西、四川、安徽诸省成为进士人数最多的地区。,元代进士最多的地区分别是浙江(72人)、江西(68人)、河北(51人)、河南(49人)、山西(40人)、山东(33人)江苏(26人)、福建(21人)。北方地区进士人数有所回升,但南北差距仍然存在。元代文学家497人中,南方336人,北方161人,南北差距也还存在着。,明朝,从明史列传及进士分布看,浙江和江苏仍是人才最多的地区,江西、安徽居次。明朝的89位状元,集中在南直隶、
7、浙江、江西、福建,北方只有21人。明朝的1340位文学家中南方有1165人,北方只有175人,南北比为8.71.3。南北比例达到历史时期的最大差。,清朝进士以江苏最多,浙江其次。状元112人中,苏南居多。在清朝的1740位文学家中,南方有1479人,北方只有261人,南北比例为8.51.5,南北差异仍很大。,第二节 学校书院的分布变迁,书院起源于唐代,兴盛于宋代,是中国古代教育史、学术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教育组织形式,从唐中叶到清末,经历了千年之久的办学历史,并形成了一套独具他色的办学形式、教授方法、管理制度等教育模式,使源远流长的传统私学趋于成熟和完善。、中央官府设立,用于收藏、校勘和整理图书
8、的机构。、民间设立,供个人读书治学的地方。从宋朝开始,书院作为一种教育制度正式形成。、也有叫书屋的,如鲁迅笔下的三味书屋。,唐末至五代期间,战乱频繁,官学衰败,许多读书人避居山林,遂模仿佛教禅林讲经制度创立书院,形成了中国封建社会特有的教育组织形式。书院是实施藏书、教学与研究三结合的高等教育机构。书院制度萌芽于唐,完备与宋,废止于清,前后千余年的历史,对中国封建社会教育与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唐、五代时,全国书院的分布为:浙江6所,福建6所,江西13所,湖南8所,四川5所,贵州1所,陕西2所,山东1所,山西1所,河南4所。南方书院占优。,北宋时,以讲学为主的书院日渐增多。南宋时随理学的
9、发展,书院逐渐成为学派活动的场所。宋代最著名的有四大书院:江西庐山的白鹿洞书院、湖南长沙的岳麓书院、河南商丘的应天府书院、河南登封的嵩阳书院。书院大多是自筹经费,建造校舍。教学采取自学、共同讲习和教师指导相结合的形式进行,以自学为主。它的特点就是为了教育、培养人的学问和德性,而不是为了应试获取功名。,湖南衡阳石鼓书院 石鼓书院位于湖南省衡阳市北石鼓山下。江西庐山白鹿洞书院 位于江西省庐山五老峰南麓后屏山下(星子县白鹿镇境内),湖南长沙岳麓书院 岳麓书院位于湖南长沙南岳七十二峰最末一峰的岳麓山脚 河南登封嵩阳书院 嵩阳书院,位于河南省登封市区北2.5公里嵩山南麓 河南商丘应天书院 应天书院,又名
10、睢阳书院、南京书院。位于商丘县城南,宋代书院的分布情况为:河北3所,山西4所,上海4所,江苏29所,浙江156所,安徽20所,福建85所,江西224所,山东9所,河南11所,湖北17所,湖南70所,广东39所,海南2所,广西10所,四川31所,贵州1所,陕西4所,香港1所。以东南沿海的省份多。,元代书院分布为:北京3所,河北12所,山西10所,上海4所,江苏6所,浙江49所,安徽15所,福建11所,江西95所,山东23所,河南12所,湖北10所,湖南21所,广东9所,广西1所,四川5所,贵州3所,云南1所,陕西7所。,明代书院发展到一千两百多所,但其中有些是官办书院。一些私立书院自由讲学,抨击
11、时弊,成为思想舆论和政治活动场所。最著名的有江苏无锡东林书院。明朝统制阶级曾先后4次毁禁书院,然而书院有着顽强的生命力,多次毁而不绝,在严酷的政治压迫下,书院师生宁死不屈。东林书院的对联写到:“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明朝的书院分布为:北京6所,河北70所,山西61所,辽宁7所,上海5所,江苏66所,浙江199所,安徽99所,福建107所,江西287所,山东69所,河南112所,湖北69所,湖南103所,广东151所,广西71所,四川63所,贵州27所,云南68所,陕西28所,甘肃8所,青海1所,宁夏2所,海南17所,香港1所。,清代书院达2000余所,但官学化
12、也达到了极点,大部分书院与官学无异。到了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诏令各省的书院改为大学堂,各府、厅、直隶州的书院改为中学堂,各州县的书院改为小学堂。至此书院退出了历史舞台。,清代书院的分布:北京18所,天津15所,河北150所,山西107所,内蒙古5所,辽宁18所,吉林11所,黑龙江2所,上海37所,江苏116所,浙江397所,安徽95所,福建162所,江西322所,山东149所,河南277所,湖北120所,湖南276所,广东338所,广西182所,四川362所,贵州141所,云南228所,陕西109所,甘肃62所,青海3所,宁夏11所,新疆4所,海南39所,台湾52所,香港31所。,第三节
13、 学术文化的地理特征,战国时期,群雄割据,各地学术文化特色十分鲜明。如秦国学术文化以法家为尚,重严刑苛法;而齐国学术开明,讲求顺其自然;楚国重巫信鬼,神秘文化发达。,西汉时期齐鲁一带重经术,是儒家文化发源地。鲁国紧守经学,而齐国除此而外,黄老之学、纵横之学也较发达。三晋是战国法家与纵横家重地,故西汉仍是法家人物多,纵横学发达。淮南与吴越地区诗赋最为发达,其次是儒学、黄老之学、阴阳五行之学等。蜀地文学、文字学最发达,黄老学也有一定的地位。三辅地区接受法家学说和纵横家学说多,而极少接受儒学影响,其他如语言学、文学也有一定的成就。,东汉时期经学的发展,使区域文化的特色大大减弱。比如西汉时巴蜀地区文学
14、、黄老之学、小学等较为发达,特色鲜明,但到了东汉与豫兖青徐司地区一样,经学成为学术文化的主体成分。到了三国西晋时期,由于分裂割据的政治局面,造成了学术文化特色的再度鲜明。河南、南阳、兖豫一带为玄学重要流行地区,而青徐滨海地区玄学与经学并重,其他地区保持着汉代以来的学术特色。,隋唐时期是文化十分发达的朝代,这个时期的文学、宗教、歌舞、教育、绘画在中国历史上都有其重要的地位。唐代儒学在北方的山东兖州、南方吴中最为发达,长江上游的蜀中儒学也比隋代发达。从文风上看,初唐时六朝颓靡绮艳之风盛行,南方文风占统治地位;在中唐和盛唐,陈子昂、杜甫、李白、韩愈和柳宗元文风气势动摇了六朝绮艳之风,北方的文风成为一
15、时之风,到晚唐时李商隐和杜牧的感伤情调和温庭筠、李煜的脂粉气息,影响了文风。不过应该看到,唐代北方文化在势力上对南方有压倒的优势,故南北文化的对抗并不明显。,宋代是理学最昌盛的时代。宋代的学术地域特色仍较明显,东南地区胡瑗、范仲淹的学术有较大的影响。在中国北方张载创立的关学和洛阳程颐等创立的洛学影响最大,朱熹创立的闽学也有较大影响,后世将程颐的洛学与闽学结合,形成程朱理学,成为官定的哲学,其影响直到近代。由吕氏家族创立的中原文献学,又称吕学,南渡后因吕好问移居婺州,故形成婺学,或者金华学。别外在川陕地区蜀学也影响深远,而四川的史学也影响较大。,由于社会发展背影不同,宋代南北学风上差异较大。北方
16、的士子往往长于经学,而南方的士子多长于诗赋。北方地区学术积累深厚,士子为学忠厚质朴,故学风笨拙求实;而南方地区学术积累浅薄,为人敏捷而长于阐发,故南方学风灵巧。在对经与传的态度上,北方学者多疑传,以求实为本,而南方学者多疑经,大胆激进,元代浙江的史学家、哲学家和文学家最多,但江西的经学家和书院居全国首位。明清以来,考证学在江南,理学在河北。在南方地区经世致用之学勃兴。,第四节 僧人、寺观的分布与宗教文化的发展,一般认为佛教为东汉明帝时从西北传人中国,留有白马驮经的传说。两汉之际佛教传人中国后,最初主要在中国北方地区的洛阳等地流布,后逐渐传布中国其他地区。,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朝重在传播经学,而南
17、朝重在崇尚建筑,庐山东林寺和建康道场寺为两个中心,南北佛教分域鲜明。北方僧人更多。北方僧人的分布更均衡,而南方地区相对更集中。这个时期的佛教石刻一般主要分布在北方。南方僧尼寺院的数量远比北方少,北方的僧尼寺分布相对比较平均。从高僧活动的分布来看,南方地区则明显比北方地区多。南方的入藏经典224种659卷,而北方只有106种共353卷总的来看,北方的佛教基础广泛,更加世俗化,而南方的佛教学术研究更发达。,隋唐宋元是中国佛教兴盛发达的时期,形成了天台宗、禅宗、律宗、密宗、净土宗等大的流派。据有的学者统计了唐代的555个高僧籍贯,有14都出于江南东道,河东道和京畿道次之。唐代后期南方的江南东西道等道
18、僧人数有较大提高,其他地区仍是分布较少,有的地区还在下降。体现了唐代后期文化和宗教中心南移的趋势。,宋代北方总数为ll5188人,南方总数为327000人,南方僧尼约为北方的3倍。宗教流派上来看,宋代北方多律宗,北宋中期以后禅宗才兴起,南方则以禅宗为主,但在南北各地天台宗、华严宗都有影响,元代崇奉喇嘛教,但在汉族地区,禅宗、天台宗、华严宗也仍在流传。明代随着蒙古统治从中原退出,喇嘛教也在内地衰落,汉族的佛教宗派流行起来,特别是禅宗、净土宗的影响很大。总的来看,在明清时期,由于内地各地区经济文化交流扩大,佛教的地域差异缩小。,第五节 中国风俗文化区的历史演变,秦汉时期分成三个大的风俗区,即塞上塞
19、外风俗区(塞上风俗区、塞外风俗区)、黄河中下游风俗区域(秦关中风俗区、魏地风俗区、周地风俗区、韩地风俗区、陈地风俗区、赵地风俗区、燕地风俗区、齐地风俗区、鲁地风俗区、宋地风俗区、卫地风俗区)淮汉地南风俗区(巴蜀及西南夷风俗区、楚地风俗区、吴地风俗区)。,1.塞上、塞外风俗区:以畜牧业为主的生产方式,尚武、简朴,2.黄河中下游风俗区秦汉时期经济文化重心,可分为以下亚区:关中亚区:物产丰富,风俗不纯。魏地亚区:古“三河”之地,风俗大致相同。韩地亚区:郑地俗男女亟聚会、颍川尚忠、南阳夸奢。陈地亚区:其俗巫鬼。齐地亚区:人物辐辏,有鱼盐之利,尊贤而尚功。,燕地亚区:愚捍少虑,敢于急人。宾客相过,以妇相
20、待。赵地亚区:今河北中部“丈夫相聚游戏,悲歌慷慨。女子游媒富贵,遍诸侯之后宫”太原、上党一带号“难治”。鲁地亚区:有圣人之教,西汉去圣久远,俗趋商贾,多伪巧。宋地亚区:重厚多君子,好稼穑。卫地亚区:郑卫之音,好气任侠。,3淮汉以南风俗区:待开发区。巴蜀亚区:俗不愁苦,亡凶年忧。楚地亚区:不忧冻饿,信巫鬼,重淫祀。吴越亚区:轻死易发。,东汉以后儒学为主,中原地区风俗逐渐趋同,三国后南北分裂,江淮不断开发,南北朝后,地域风俗形成南北之间的明显差异。,隋唐以来,随着地方一级政区的变化,风俗区才有了一些变化。(秦风俗地区、梁州风俗区、豫州风俗区、兖州风俗区、冀州风俗区、扬州风俗区、荆州风俗区下面也有许
21、多亚区,与汉代稍有差异)。宋代中国文化中心东移南迁,南北文化风俗仍差异很大。明清时期风俗区划可分为直鲁、松辽、晋绥、豫襄、秦陇、川滇黔桂、两粤、客赣、闽潮、苏浙、徐淮、荆江、湖湘等区。,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讲的是在中国复杂多样的地理环境下,各地人文景观与文化风貌的差异。由于地理环境的差异,在文化上中国北方与南方,东部与西部地区都存在明显的不同。“骏马秋风晋北,杏花春雨江南”就是中国古人对于地域文化差异的形象描述。,南北差异与地理环境关系,常听人说:“北方人憨厚、率直、大方;南方人精明、善变、会估算”。这道出了南方、北方人在性格方面的地域差异。我国地域辽阔,类似这样的文化现象的地域差异很大,表现比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历史文化 地理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62501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