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与社会学科的核心素养与教学途径的实现.ppt
《历史与社会学科的核心素养与教学途径的实现.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史与社会学科的核心素养与教学途径的实现.ppt(6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历史与社会学科的核心素养与教学途径的实现,关于素养、地理素养、地理核心素养,1.素养:在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中:“素养”是指一个人平时的修养,而“修养”是指人的综合素质,包含四种基本含义:培养高尚的品质和正确的待人处世的态度,求取学识品德之充实完美;科学文化知识、艺术、思想等方面所达到的一定水平;逐渐养成的待人处事的正确态度;智力,性格。综合上述含义,“素养”可以定义为个人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的基本条件,是由训练和实践而获得的技巧或能力,包含了个体平时修习而成的知识、能力、品德、观念、方法等。根据其属性不同,可以将素养分门别类。例如,根据应用领域不同,可以将素养学科化,如语文素养、数学素养、地
2、理素养、艺术素养等;根据素养对个体发展的必需程度和功效不同,可以将素养分为一般素养和核心素养。,2.地理素养,“地理素养是指学习者经过地理学习后所养成的比较稳定的心理品格,包括地理知识、地理观点、地理方法、地理能力、地理态度、地理情感等构成要素,可以分为地理科学素养、地理人文素养和地理技术素养等三个部分。地理素养具备综合性、空间性、动态性、终身性、现实性和实践性等基本特点”摘自王向东、袁孝亭在地理素养的核心构成和主要特点,3.地理核心素养,地理核心素养应是地理学中最具学科本质的东西,不应该随着时代和国界的不同而不同;地理核心素养应是最能体现地理学科价值的关键素养,是学科固有的,不应该是通过其他
3、学科的学习能够替代的;地理核心素养应是学生借助地理学习过程中形成的解决实际问题所需要的最有用的地理知识、最关键的地理能力、最需要满足终身发展所必备的地理思维。也就是说,地理核心素养应具备关键性、稳定性、独特性、生长性、实践性的特点。因此,从地理学科教育的价值取向看,地理核心素养应包含地图技能、空间视角、综合思维和人地观念四大方面。,4.核心素养,李家清在核心素养:深化地理课程改革的新指向-文中指出:“地理核心素养应是在地理素养的基础上,更加关注个体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个人终身发展所必须具备的关键素养,其在本质上应是一般地理素养的精髓和灵魂,在数量上是少而精、在功能上是最重要和最必要的地理素养。”
4、“地理核心素养体系包括基于地理空间视角下的地图技能、地理信息技术能力、国际理解、全球意识、人地观念、可持续发展观这六大方面。”钟启泉在核心素养的核心在哪里:三大领域的研究成果有助于加深认识-文中指出:“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借助学校教育所形成的解决问题的素养与能力。核心素养是作为客体侧面的教育内容与作为主体侧面的学习者关键能力的统一体而表现出来的。,地理核心素养的构成,摘自绍兴教科育地理特级教师汤国荣的观点:(一)地图技能 地理教育国际宪章中明确指出:“利用以文字、数据和符号等形式表达的资料,如课文、图片、图表、表格、图解和地图等;利用信息传播、思考、实践和社交等技能去探究从本地到世界各地不同规模的
5、地理课题。从而,地理教育在读写能力、口头表达能力、计算能力和图解能力等方面做出了贡献。它也对个人素质和社交能力的发展,特别在日常生活的空间度量上和在国际了解上有所帮助。”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地图技能的培育也有明确的规定:“掌握阅读和使用地图、地理图表的基本技能,根据需要选择常用地图,查找所需要的地理信息,养成在日常生活中运用地图的习惯;知道电子地图、遥感图像等在生产、生活中的用途。”在全日制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中,对地图技能的要求更进一步,例如,“掌握阅读、分析、运用地图、地理图表和地理数据的技能;用电子地图查询交通、旅游等信息;学会浏览网络GIS地图,查询有关信息;
6、运用简易天气图,简要分析锋面、低压、高压等天气系统的特点;运用地图,归纳世界洋流分布规律,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等等。,(二)空间视角,空间视角是在观察确定地球表层各种事物空间位置关系、空间展开范围和空间排列状态等的学习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学科能力品质,是认识空间位置、空间分布格局所应具备的核心素养。地理是关于人类生存空间的一门学问,注重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和空间结构,注重阐明地理事物的空间差异和空间联系,并致力于揭示地理事物空间运动、空间变化的规律。地理教育国际宪章指出:“地理教育必须有助于发展学生解决当前和未来空间组织问题的地理技能。”美国国家地理标准将“空间观点”作为地理教育应培育的核心
7、观点之一。地球表面上的一切地理现象、地理事件、地理效应、地理过程,统统发生在地理空间之中,空间视角就是对这些地理现象的分布格局和空间关系进行正确透视,涉及“它在哪里”“它是什么样子的”“它是什么时候发生的”“它为什么在那里”等问题。地理对这些问题的揭示,有助于帮助人们正确认识人类与地理环境发展中的空间关系,如空间位置、空间形态、空间组成、空间层次、空间排列、空间格局、空间联系、空间的制约关系等,而上述认识将进一步引导人们深入思考人类如何生活在地球上。因此,培育学生的空间视角应是基础地理教育的又一价值追求。,(三)综合思维,地理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既包括自然、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综合要素及其
8、之间相互关系的综合研究,也包括地貌、水文、气候、植被、土壤、人口、聚落、工业、交通等诸要素及其之间相互关系的综合研究。岩石圈、大气圈、水圈、土壤圈、生物圈等自然地理圈层组成的环境是一个有机整体,地形、气候、水文、生物、土壤等每一要素都作为整体的一部分而存在,与其他要素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同时,自然环境特征影响并制约着人类活动,因地制宜开展合适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是人类唯一的选择。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决定了对地理问题的分析和对人类活动决策的评判必须借助综合思维。地理教育国际宪章指出:“在教导学生时,应以原理来说明现实,并鼓励学生采用质疑或探究的方式进行学习。”“用原理来说明现实”需要运用综合分析、比较分
9、类、归纳演绎、概括推理等多种思维活动,在梳理、分析地理事实的基础上,调用合适的地理原理去阐释地理过程、地理成因以及地理规律等。地图技能的形成需要借助观察、记忆、想象等多项思维活动;空间视角的培育需要空间概念的理解、空间分布的记忆、空间结构的分析、空间联系的想象等多种思维的交叉。,(四)人地观念,地理科学以研究人地关系为主线、探索可持续发展路径为主旨。通过地理学习,除了掌握必要的地理知识、地理技能和地理方法外,更重要的是形成对人的生命发展质量及终身发展所需的地理意识和地理观念。在全日制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中,对地理意识和地理观念有明确要求:“培养学生的全球意识、可持续发展意识与行为及正确
10、的环境观和人地协调观。”在人类的发展历史中,由于未能坚持正确的“人地观念”或对“人地观念”在认识上存在偏差,人地关系恶化的趋势日益明显,如环境污染、资源枯竭、人口膨胀、粮食危机等问题日益突出,已广泛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产与生活中。树立正确的人地观念,领悟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已成为人类的必然选择。可见,地理学习旨在培养学生形成“尊重自然、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意识,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人地协调观念、环境伦理观、科学的人口观和资源观。运用正确的“人地观念”审视人类自身的各项活动,关注人类的命运和人类的终极价值,使学生成为对环境对未来有强烈责任感的现代公民。,地理教学的空间感知能力,地图的空间感知能力及其特
11、点“指个体感受、辨别、记忆、改变物体的空间关系并籍此表达自己思想和情感的能力,表现为个人对线条、形状、结构;色彩和空间关系的敏感以及通过平面图形和立体造型将它们表现出来的能力。”借助空间智力概念,结合地图读图目的,剔除自我的思想和感情表达的主观需求,我们可以简单做出空间感知能力的描述:它指个体感受、辨别、记忆物体空间关系的能力。这里的空间关系包含形态、位置、范围等因素,我们平时常说的方位感、距离感、空间形态感、空间位置感等空间知觉就是空间感知能力的内容。如果我们把空间感知能力应用到地图阅读分析上,根据地图特点结合空间感知能力概念,可以作如下定义:地图空间感知能力指在理解平面地图的符号系统和数学
12、法则的基础上在头脑中形成与地图对应的地理事物的形状、结构、空间关系的感受、辨识、记忆能力。初中地理课程中有许多章节都或多或少涉及对空间的感知。如学习地球自转与公转,就要求我们学生对日地系的空间关系进行感知,这样才能准确认识地球运行规律,深刻理解黑夜白昼更替、产生四季变化等现象成因。地图作为地理学科重要的学习工具,在地理课程中得到大量使用,从概念看,地图是将地理信息通过科学的概括综合,按一定的数学法则,用符号系统表示在一定载体上的图形。可见,地图不像图画直接描绘山川河流的,它用符号方式来描述地理事物,要准确理解地图所记录的地理空间,需要同学们具备良好的空间感知能力。,提高学生地图的空间感知力有效
13、途径,(一)了解地图形成过程,认识空间实体与地图的对应关系,提高空间感知能力(二)掌握地图要素进行空间想象,提高空间感知能力(三)通过填图、绘图训练,提高提高空间感知能力地理教育国际宪章提到的地理学的几个核心问题:对应给出具有地理学科特色的相应能力:(1)空间定位能力;(2)区域差异的比较与概括能力;(3)空间相互作用的分析概括能力;(4)空间分布格局的觉察能力;(5)地理过程的简单预测与合理想象能力。,地理人文素养,地理人文素养主要包括人文地理知识和地理学科中的人文精神两个部分。人文地理知识主要包括人口、聚落、文化、宗教、经济、旅游、人地关系等相关内容。地理学科中的人文精神是指有关“人对自然
14、的基本态度”方面的内容,主要包括全球意识、“尊重自然、人要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意识、“人口道德”意识、“资源道德”意识、“环境道德”意识、国家意识、地理美等内容。,“空间感知”的素养目标,如初中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中的:1-1-1、1-2-4、1-2-7归类至“生存空间”,1-1-2、1-1-3、1-2-5归类至“自然和人文要素特征”,1-2-8、1-2-6、3-3-5归类至“不同区域特色”,1-2-2、1-2-3归类至“区域认知”,2-4-2、3-3-2、3-3-3、3-3-4、3-3-6归类至“人地观”,明确学生应通过运用地图等工具学会描述区域特征,认识地理事物和现象,解决区域存在问题,形成空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历史 社会 学科 核心 素养 教学 途径 实现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62500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