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城镇体系规划 (2).ppt
《区域城镇体系规划 (2).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区域城镇体系规划 (2).ppt(18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全国城市规划师执业资格考试大纲,一、城市规划原理1.4 城市与区域发展的一般规律1.4.1 熟悉城市与区域的相互关系1.4.2 熟悉区域或城镇体系及城乡发展的一般规律 3.3 区域规划与城市规划的关系3.3.1 熟悉区域规划的基本概念及主要内容3.3.2 熟悉区域规划与城市规划的相互关系5.3 城镇体系规划的内容和方法5.3.1 掌握城镇体系规划的主要内容5.3.2 掌握城镇体系规划的工作方法二、城市规划管理与法规城镇体系规划编制审批办法四、城市规划实务1.2.1 熟悉城镇体系规划方案的分析和综合评析,第十四章 区域城镇体系规划,第一节 城镇体系规划的意义、内容和方法,第二节 城镇发展区域条件
2、分析评价,第三节 城镇发展战略与人口城镇化水平预测,第五节 重点地区和主要城市的发展战略规划,第四节 城镇体系结构规划,第一节 城镇体系规划的意义、内容和方法,一、域镇体系的概述,二、城镇体系规划,一、域镇体系的概念、特征及其理论研究进展,城镇体系,是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以中心城市为核心,由一系列不同等级规模、不同职能分工、相互密切联系的城镇组成的有机整体。1、区域必须是相对完整的整体;2、以一个或几个中心城市为核心;3、各城镇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4、各城镇的职能分工和等级规模是不同的。,(一)城镇体系的概念,l城镇体系是以一个相对完整区域内的城镇群体为研究对象。城镇体系只能是区域的城镇
3、体系,而不是把一座城市当作一个区域系统来研究。,含义:,2城镇体系的核心是中心城市。没有一个具有一定经济社会影响力的中心城市,不可能形成有现代意义的城镇体系。,含义:,3城镇体系是由一定数量的城镇组成的。城镇之间存在着性质、规模和功能方面的差别,即各城镇都有自己的特色,而这些差别和特色则是依据各城镇在区域发展条件制约下,通过客观的和人为的作用形成的区域分工产物。,含义:,4城镇体系最本质的特点是相互联系,通过不同区位、等级、规模、职能,城镇之间形成纵向和横向的各种联系,从而构成一个有机整体。仅仅在一定区域空间内分布着大小不等而缺乏相互联系的城镇,这只是一种商品经济不发达时期城镇群体的空间形态,
4、而不是有机整体。,含义:,城乡发展:是指区域内城市、乡村经济社会的相互联系及发展状况。城镇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是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驱动力,城镇体系的发育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城乡的整体发展水平。,(二)域镇体系的基本特征,1整体性。2等级层次性。3动态性。4、关联性。5、开放性。,城镇体系是由城镇、联系通道(道路)和联系流(人口流、资金流)、联系区域等多个要素按一定规律组合而成的有机整体。,特点之一:整体性,城镇体系的各组成要素按其作用大小可以分为许多等级,这就要求在制定某一级城镇体系规划时考虑上下级体制之间的联系。,特点之二:等级性或层次性,城镇体系不仅作为状态而存在,也随时间而发生阶段性变动。这
5、要求城镇体系规划也不断的修正、补充。,特点之三:动态性,(三)域镇体系的发育阶段,1、按社会发展阶段可以划分为:前工业化阶段(农业社会);工业化阶段;工业化后期至后工业化阶段(信息社会)2、按照城镇体系的组织结构演变可划分为:低水平均衡阶段;极核发展阶段;集聚扩散阶段;高水平网络化发展阶段。,城镇体系的演化和发展阶段,因侧重点不同有多种划分方式。,3、城镇体系与城乡整体发展一般规律“城市向心增长”(集聚)“城市离心增长”(辐射)为了使城镇体系得到健康、稳定、持续的发展,有必要通过规划对其作出科学合理引导和调控。协调城镇体系发展中集聚力与辐射力之间的关系,以求得城市与区域的同步发展和区域城乡发展
6、经济、社会、环境效益的统一。,2以中心城市数量多寡组合方式可以分为:单中心体系类型、多中心城镇体系类型。,3按区域的经济类型,可以分为矿区型。农业区类型体系,以及流域型、铁路公路沿线型体系等。,1按行政等级和管辖范围,可以分为全国、跨省域、省域、市域、县域城镇体系5种类型,此外,还有以特殊的地理区域和经济区域为对象的,如沿海,沿江。边境地区城镇体系类型等。,(四)城镇体系的类型,1、国外1)起源16世纪初至19世纪中叶空想理论至四种城市理论:城市自发过程理论;城市有机体理论;城市区域理论;经济一体化理论。2)进展20世纪20年代开始研究;20世纪40-50年代研究其意义;20世纪60年代提出“
7、城镇体系”等;20世纪70年代繁荣;20世纪80年代衰落;20世纪90年代重新焕发生机。,(五)城镇体系研究历程,2、国内建国前设想,梁思成的市镇体系秩序;20世纪50年代卫星城建设;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兴起;20世纪90年代后,全球视角的城镇体系,可持续、整体协调的城镇体系等发展。,二、城镇体系规划,1、城镇体系规划的概念,是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妥善处理各城镇之间、单个或数个城镇与城镇群体之间以及群体与外部环境之间关系,以达到地域经济、社会、环境效益最佳的发展总目标而进行的规划。即依据地域分工原则,依据工业、农业、交通运输及文化科技事业的发展需要,在分析城镇的历史变革,现状条件的基础
8、上,明确各城镇在区域城镇体系中的地位和分工协作关系,确定其城镇的性质、类型、级别和发展方向,使区域内各城镇形成一个明确分工又有机联系的大、中、小相结合协调发展的有机结构。,通过区域人口、产业和城镇的合理布局,协调协调体系内各城镇之间、城镇与体系之间以及体系与外部环境之间的各种经济、社会、环境等方面的相互联系,运用现代系统理论方法,促进区域社会、经济、环境综合效益最优化,实现体系的有机增长。,2、目标,1)城市在区域发展中的重要性,现代区域经济的核心是城市经济我国提出了“要以经济比较发达的城市为中心,带动周围的农村,统一组织生产和流通,逐步形成以城市为依托的各种规模和各种类型的经济区”的方针。1
9、983年起,在全国范围推广了市带县和整县改市的行政体制,扩大了城市的管辖范围。各市领导为了指导城乡兼有的市域发展,客观上提出了编制城镇体系规划的要求。,2)城镇体系规划是实现资源合理布局的手段,城镇体系规划要达到的目标,是要通过区域人口、产业和城镇的合理布局,协调体系内各城镇之间、城镇与体系之间以及体系与其外部环境之间的各种经济、社会等方面的相互联系,运用现代系统理论与方法,努力促进区域社会。经济、环境综合效益最优化,实现体系整体利益的不断增长。,3)城镇体系规划是规划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已经形成了由区域国土规划、城镇体系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城市分区规划和城市详细规划等组成的空间规划系列,
10、城镇体系规划处在衔接区域国土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的重要地位,具有双重性质,既是城市规划的组成部分,又是区域国土规划的组成部分。,作为区域国土规划的组成部分,主要是结合国土资源开发和生产力总体布局,提出规划期人口城镇化的水平、途径和城镇空间分布格局,也涉及到城镇体系的等级规模、职能分工、发挥中心城市的吸引辐射等问题,对城镇发展具有比较宏观的指导意义。作为城市总体规划组成部分,对区域内的各城镇,特别是对中心城市制订城市性质、规模和用地发展方向有指导作用。与区域国土规划相比,城市规划工作的有序性、规范性和滚动性特点更为明确。因此,城镇体系规划工作作为城市总体规划的组成部分,要为各城镇总体规划修编提供区
11、域依据。,4)实践证明:城市发展不能就城市论城市,我国以往的城市规划基本上是以单个城市的合理发展为目标制订的,城市发展的区域研究常常被忽视,因此,在城市的发展建设中带来了许多问题。大量的经验教训使人们认识到就城市论城市的城市规划不符合城市发展规律。,3、性质 多重性4、地位 法定一部分,5、城镇体系规划的任务:,1)综合评价城镇发展条件:发展的历史背景、区域基础、经济基础;2)制定区域城镇发展战略:核心内容是处理好区域发展的均衡与不均衡的关系、划分城市经济区;3)预测区域人口增长和城市化水平;4)拟定各相关城镇的发展方向与规模;5)协调城镇发展与产业配置的时空关系;6)统筹安排区域基础设施和社
12、会设施:基础设施包括:交通运输、水资源、给排水、电力供应、邮电、防灾,服务设施:教育、文化、医疗卫生、体育设施市场7)引导和控制区域城镇的合理发展布局;8)指寻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6、城镇体系规划的内容,(1994年城镇体系规划编制审批办法):综合评价区域与城市的发展和开发建设条件;预测区域人口增长,确定城市化目标;确定本区域的城镇发展战略,划分城市经济区;提出城镇体系的功能结构和城镇分工;确定城镇体系的等级和规模结构;确定城镇体系的空间布局;统筹安排区域基础设施、社会设施;确定保护区域生态环境、自然和人文景观以及历史文化遗产的原则和措施;确定各时期重点发展的城镇,提出近期重点发展城镇的规划
13、建议;提出实施规划的政策和措施。,1998 关于加强省域城镇体系规划工作的通知,制订城市化和城市发展战略。包括确定城市化方针和目标,确定城市发展与布局战略。协调和部署影响城市化与城市发展的全局性和整体性事项。包括确定不同地区、不同类型城市发展的原则性要求,统筹区域性基础设施和社会设施的空间布局和开发时序;确定需要重点调控的地区。按照规划提出的城市化与城镇发展战略和整体部署,充分利用产业政策、税收和金融政策、土地开发政策等政策手段,制订相应的调控政策和措施,引导人口有序流动,促进经济活动和建设活动健康、合理、有序的发展。,确定区域开发管制区划。从引导和控制区域开发建设活动的目的出发,依据区域城镇
14、发展战略,综合考虑空间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确定规划中应优先发展和鼓励发展的地区,需要严格保护和控制开发的地区,以及有条件地许可开发的地区,并分别提出开发的标准和控制的措施,作为政府进行开发管理的依据。确定区域城镇发展用地规模的控制目标。省城城镇体系规划应依据区域城镇发展战略,参照相关专业规划,对省城内城镇发展用地的总规模和空间分布的总趋势提出控制目标;并结合区域开发管制区划,根据各地区的土地资源条件和省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部署,确定不同地区、不同类型城镇用地控制的指标和相应的引导措施。确定乡村地区非农产业布局和居民点建设的原则。包括确定农村剩余劳动力转化的途径和引导措施,
15、提出农村居民点和乡镇企业建设与发展的空间布局原则,明确各级、各类城镇与周围乡村地区基础设施统筹规划和协调建设的基本要求。,第五条省域城镇体系规划的强制性内容包括:(一)省域内必须控制开发的区域。包括:自然保护区、退耕还林(草)地区、大型湖泊、水源保护区、分滞洪地区,以及其它生态敏感区。(二)省域内的区域性重大基础设施的布局。包括:高速公路、干线公路、铁路、港口、机场、区域性电厂和高压输电网、天然气门站、天然气主干管、区域性防洪、滞洪骨干工程、水利枢纽工程、区域引水工程等。(三)涉及相邻城市的重大基础设施布局。包括:城市取水口、城市污水排放口、城市垃圾处理场等。,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二二年八月二
16、十九日关于印发近期建设规划工作暂行办法、城市规划强制性内容暂行规定的通知,2003关于加强省域城镇体系规划实施工作的通知(建规20033号),确定城镇化与城镇发展战略确定区域基础设施和社会设施的空间布局确定严格保护和控制开发的地区,明确控制的标准和措施确定重点发展的小城镇,提出保障规划实施的政策和措施。,城乡规划法中规定,城乡规划是以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根本任务、促进土地科学使用为基础、促进人居环境根本改善为目的,涵盖城乡居民点的空间布局规划。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中所称的城乡规划,包括城镇体系规划、城市规划、镇规划、乡规划和村庄规划。城市规划、镇规划分为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
17、详细规划分为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城镇体系规划是政府综合协调辖区内城镇发展和空间资源配置的依据和手段,城乡规划法 规定,要制定全国城镇体系规划和省域城镇体系规划。城镇体系规划也是市和县城总体规划不可缺少的部分,这是从以下三方面考虑的:一是完善和深化城市总体规划的客观要求;二是完善市带县、镇管村行政体制的要求;三是切实保证发挥中心城市的作用,促使城乡协调发展的要求。,城镇体系规划的任务和内容主要是:(1)摸清区域的基本情况;分析市、县发展条件、发展优势和制约因素,提出区域城镇发展战略、发展目标;(2)区域城镇化水平和途径的预测;城镇体系的规模结构、职能分工和空间布局,区域内重点城镇或
18、中心城镇的发展条件分析及与周围城镇的关联,提出近期发展的重点和生产力布局的建议等;(3)确定区域基础设施,如交通、水资源、能源及社会服务设施等的发展目标与布局;(4)提出实施规划的有关技术、经济政策和措施。省域城镇体系规划的内容应当包括:城镇空间布局和规模控制,重大基础设施的布局,为保护生态环境、资源等需要严格控制的区域。,1)组织方法理论与实践、技术与政策、科学研究与政府行为相结合,同时广泛联系社会公众。2)技术方法系统方法、线性非线性规划方法、多发案比较方法和优化方法等。,7、城镇体系规划的方法,一般分为六个阶段,8、域镇体系规划编制程序,1)规划工作准备阶段,2)实地调查,收集资料和访问
19、座谈阶段,3)调查内容的分析研究阶段,4)规划方案的构思阶段,5)与当地党政领导及有关部门协调规划方案、编写规划报告和编制规划图件阶段,6)组织专家评审和上报审批阶段,1)规划工作准备阶段,主要是组织规划工作的队伍,包括:组建规划领导小组,筹集规划资金 委托专业机构(大学、规划院)组织动员查阅规划区域的背景资料,选择与规划区域相适应的规划理论和方法,准备调查提纲和表格;准备区域的工作底图(1:50000或1:100000),供实地调查和方案构思用。,2)实地调查,收集资料和访问座谈阶段,实地调查:城市、旅游点、主要基础设施、服务设施、代表性企业,区域与城市发展中关键性问题座谈访问:与当地政府主
20、要领导人(市长、书记,县长、书记)座谈,听取他们对本地区的发展设想,以及要解决的关键性问题。各政府部门收集资料:到政府的各职能部门如国土、环保、规划、计划、统计等以及电力、电讯等企业,收集各部门的发展规划、设想以及要解决的关键性问题。获得第一手材料,集思广益。,历史基础分析;发展现状分析;发展条件及制约因素分析,并进行城镇发展条件综合评价。预测:人口及城市化水平预测,区域发展方向预测及资源需求预测等。,3)调查内容的分析研究阶段,调查内容的分析要做到宏观、中观和微观分析相结合。宏观分析:在发展战略、目标和城镇化水平预测等大的方向性问题上要注重宏观分析,与高层次的乃至全国的发展战略、方针政策和预
21、测指标相衔接。中观分析:是城镇体系规划的主要工作领域,既需要分门别类地进行部门分析,也需要进行综合归纳的特点分析。微观分析:主要是根据一些有代表性城镇的典型调查进行比较深入的分析,进一步说明中观的和宏观的分析内容。,首先要在现状分析的基础上进行规划期的发展战略和发展预测研究,充分利用当地的计划部门、经济研究机构等已有的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的远期和远景规划,各有关部门的发展规划,形成观点,制定城镇体系规划的目标、原则和指导思想。,4)规划方案的构思阶段,确定城镇的发展战略、城镇化水平,并进一步构想城镇体系的三大结构(等级结构、职能结构、空间结构)以及城市经济区、城镇体系的支撑系统和城镇发展时序等。在
22、规划预测、方案构思、观点形成过程中要与主管部门及主管的政府领导交流协商,以取得基本的共识。,多方案汇报:向当地党政领导及有关部门汇报规划方案一般有两次。第一次汇报是附有几张主要图件的多种方案汇报(23个方案),目的主要是选择一个可以接受的方案,并听取反馈意见;方案优化:第二次汇报则是一个方案的系列图件(草图)和规划综合报告的征求意见稿。,5)与当地党政领导及有关部门协调规划方案、编写规划报告和编制规划图件阶段,评审稿:通过多方交流与当地党政领导及上级主管部门达到比较一致的认识后,就可以编写规划成果的评审稿。城镇体系规划要按照(城镇体系规划编制审批办法第十五条的要求,必须图件、文本、表格资料齐全
23、。,6)组织专家评审和上报审批阶段,评审后,可根据专家意见,进一步修改文字与图件定稿,报上级人民政府审批。作为城市总体规划组成部分的城镇体系规划一般与总体规划的其他成果一起汇报、评审。,9、规划成果,1)文件文本:规划目标、原则、内容等的规定和指示性要求附件:对文本具体解释,包括综合规划报告、专题规划报 告、基础资料汇编等。2)图纸综合评价图城镇体系规划图基础设施配置图重点地区城镇发展规划示意图等,比例尺:全国 1:2500000省域 1:10000001:500000市(县)域 1:5000001:100000重点地区城镇发展规划示意图 1:500001:10000,10、审批,第十二条国务
24、院城乡规划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组织编制全国城镇体系规划,用于指导省域城镇体系规划、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全国城镇体系规划由国务院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报国务院审批。第十三条省、自治区人民政府组织编制省域城镇体系规划,报国务院审批。报上一级人民政府审批前,应当先经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审议,审议意见和根据审议意见修改规划的情况一并报送。第四十六条 省域城镇体系规划、城市总体规划、镇总体规划的组织编制机关,应当组织有关部门和专家定期对规划实施情况进行评估。组织编制机关应当对原规划的实施情况进行总结,并向原审批机关提出专题报告,经同意后,方可编制修改方案。修改后的省域城镇体系规划应当依照本法第十三
25、条规定的审批程序报批。,第二节 城镇发展区域条件分析评价,一、区位条件与区际联系,二、自然条件与自然资源,三、城镇体系演变的历史基础与现状特点,四、人口与社会经济条件,五、生态环境条件,六、域镇发展条件综合评价,一、区位条件与区际联系,(一)中心城市的吸引范围,在以各级行政区域为单元开展城镇体系规划时,必须分析中心城市的吸引范围,以确定所规划区域城镇体系是否完整。如果中心城市吸引范围明显小于或大于所辖区域,就不是一个完整的地域,因而也不能规划完整的城镇体系,在规划工作中必须说明其不完整性。规划中还可以提出调整行政区划的建议,提出跨行政区域或若干行政区协调规划城镇体系的建议。,(二)区位与地理位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区域城镇体系规划 2 区域 城镇 体系 规划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62462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