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与新农村提纲.ppt
《化与新农村提纲.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化与新农村提纲.ppt(6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三化”同步战略 与新农村建设,中央党校研究室副主任研究员 曾业松,一三化同步发展战略的由来和内涵,(一)世界经济社会发展 的必然趋势,近代以来工业化是经济发展主旋律城镇化是社会发展主旋律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城市问题专家吉斯特:“农业革命使城市诞生于世界工业革命则使城市主宰了世界。”,城乡一体化是社会发展基本方向,马克思:现代化的历史就是乡村城市化的历史.1847年,恩格斯在共产主义原理中提出“城乡融合”概念英国城市学家霍华德在明日的田园城市中倡导“用城乡一体的新社会结构取代城乡对立的旧社会结构”20世纪60年代,美国城市学家刘易斯主张建立城市中心,重建城乡之间的平衡,使全部居民都享受城市生活
2、的益处,(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 的客观要求,建国初期:以农养工工业:强国之本 农业: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二元体制:计划经济、统购统销 工农产品剪刀差等,农业为工业积累资本城乡、工农差别 我国建设的历史经验:农民、农村、农业问题始终是一个关系我们党和国家全局的根本性问题,新农村建设的探索实践 1954年提出四个现代化 1956年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农业发展纲要、人民公社条例 集体化+现代化 楼上楼下电灯电话大寨经验与教训:农村管理制度弊端、政治运动的干扰生产力水平的限制、二元体制的制约,农村改革三十年着力解决三农问题基本问题:发展+公平温饱到小康市场化、工业化、城市化、城乡一体化,三个关键性的
3、转折点、四个阶段1978:家庭承包制,打破僵化集体体制1992: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打破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2002:提出统筹城乡发展战略,推动城乡形成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制度,把全党工作重点转到现代化建设小岗村分田单干,第二年交公粮,还贷款四中全会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尊重农民首创,提出25条政策措施1982年起连续五个一号,进一步推动改革,第一阶段19781984年 农村改革起步阶段,改革农产品流通体制家庭承包造就农户和乡镇企业两市场主体,萌芽于20世纪50年代,停顿于60年代,复苏于70年代的乡镇企业,80年代后快速兴起,解决50%剩余劳动力出路,产值以20%以上速度在增长乡
4、镇企业异军突起,打破“城市搞工业、农村搞农业”二元经济格局,为实现中国特色工业化探索了一条有效途径,成为“伟大创举”,第二阶段 1985年1991年 农村改革深化阶段,十四大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目标乡镇企业年均增速达到42.8%,占国内生产总值26%,差不多“三分天下有其一”,成农村经济主体力量,国民经济重要支柱确立了村民自治制度,第三阶段 1992年至2002年 农村改革突破阶段,1998年农村改革20年,通过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到2010年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奋斗目标”强调“发展小城镇是带动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大战略”2000年中央出台关于促进小城镇健康
5、发展的若干意见:“70年代造田,80年代造厂,90年代造城”,兴起城镇化热潮,以统筹城乡发展为目标,加快形成城乡一体化新格局为目标2003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锦涛同志提出“把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第四阶段 党的十六大以来至目前 农村改革进入历史转变阶段 农村发展进入战略机遇期,为什么要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 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三农”问题历来重要“三农”问题由来已久“三农”问题目前很严重,怎样把三农问题放在全党工作重中之重2004年锦涛提出“两个趋向”重要论断“纵观一些工业化国家发展的历程,在工业化初始阶段,农业支持工业、为工业提供积累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但在工业化
6、达到相当程度以后,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也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2005:提高农业生产能力“三个强化”强化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和农机补贴力度,2004:增加农民收入“两免三补”,2006:推进新农村建设“三个高于”“三农”政策框架基本形成支农政策力度逐年加大,2008: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新格局“四免四补”三个增量明显高于上年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把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为战略任务把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作为基本方向把加快形成城乡一体化新格局作为根本要求,2007: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三个增量,2011:加快水
7、利改革发展把水利放到更加突出战略:生活、生产、生态用水,涉及经济、生态、国家安全2012:加快科技创新,保障农产品供应加大农业科技投入,提出科技创新和推广服务的基本思路,2009: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2010: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把解决“三农”问题提到新的战略高度重农业、农村、农民全面发展;重城市和农村统筹发展,重发展是前提重农民利益是核心重改革是途径,“重中之重”思想内涵,从背景看 传统重农思想建在农业社会基础上 重中之重思想建立在工业化基础上,重中之重与传统重农思想的区别:,从内涵看:传统重农思想重“民力”,不重“民利”重中之重重视生产力发展,更重农民利益
8、。重“民力”,更重“民利”因此,叫新重农思想,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指导思想和主要抓手,总的指导思想 要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变成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认识和共同行动伟大的事业需要共同行动共同行动需要共同认识 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真正变成惠及亿万农民利益的“民心工程”落点在村,重点在民,关键在推进,十六届五中全会 提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五句话”总目标十七大提出两句话:战略任务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战略思路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战略任务把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作基本方向把加快形成城乡发展一体化新格局作为根本要求个“作为”新论述有
9、机联系,体系完整,是指导“三农”工作的总体思路,在工业化、城镇化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前提是统筹城乡发展关键就是“推进”重点在“建设”核心是“社会主义”亮点是“新”,(一)统筹城乡土地利用和规划 解放思想转变思路 探索科学发展道路,合理安排城镇建产业聚集、村落分布、生态涵养等空间布局设计产业地图、环境地图、设施地图三师而行:认识决定高度,能力决定速度,农业产业化、现代化为重点小城镇和新农村建设为重点基础设施建设、公共事业为重点,按照城镇化与工业化相适应的规律钱纳里世界标准模型:工业化率为40%时,城市化率应为65%。2011年,我国工业化水平为40.2%,城镇化水平是
10、50%,城镇化水平仍然落后于工业化水平,一是产业和社会结构转换,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二是城乡人口结构转换,三是城镇空间扩大;四是人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转换,;五是经济要素在城乡之间流动、重组。,城镇化基本内涵,社会发展趋势:工业化、城镇化、城乡一体化,城市化是工业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选择城乡一体化是城市化发展的必然要求城市化是城市人口增长、数量增加、规模扩大的过程,侧重于城市建设和发展城乡一体化是城乡经济、社会、文化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统筹发展过程,侧重于农村建设,发展路径:工业、服务业、农业现代化产业集聚城市化、新农村建设城乡一体同步推进城镇化、城市化、都市化现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新农村 提纲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62458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