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大出版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ppt
《内大出版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大出版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ppt(5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二章,民族是一个历史范畴,马克思主义民族定义及其含义;马克思主义民族定义中国化的内容;民族与其他人们共同体的区别;我国的民族识别工作。民族形成的基本途径和一般规律;民族形成的基本条件。民族发展的一般规律和一般因素,民族发展的两种不同的趋向。民族消亡及其途径和一般规律,民族同化与民族融合的区别;民族消亡的主要标志。,教学目的和要求:,主要内容和逻辑结构:,第一节 民 族,第二节 民族的产生、发展和消亡,第三节 民族与国家,第一节,民 族,一、“民族”概念的出现及含义的演变二、马克思主义民族定义三、马克思主义民族定义中国化的理论与实践,一、“民族”概念的出现及含义的演变,西方学者的研究,古希腊学
2、者最早在荷马史诗中使用过“民族”这个词(伊利亚特),1851年意大利学者马齐提出的观点,1852年瑞士政治理论家布伦奇里提出的观点,中国学者的研究,古代,近代,民族一词不具体指个人和族体而是分开使用的。,1882年王韬在洋务在用其所长一文使用。,1899年梁启超在东籍月旦中,使用了“东方民族”一词。,1903年,梁启超将布伦奇里的民族届说介绍到中国。,1924年孙中山三民主义中提出了他的民族定义。,“民族”一词最早出现于公元前9公元前8世纪古希腊荷马史诗中的伊利亚特当中。在中国最早使用汉文“民族”一词的是王韬,他在洋务在用其所长(1882年)一文中称:夫我中国,乃天下之大国也,幅员辽阔,民族殷
3、繁。,民族概念的最早使用,二、马克思主义民族定义,1913年斯大林在马克思主义与民族问题一书中,首次提出了马克思主义的民族定义。,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人们共同体。,一是民族是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二是民族具有四个基本特征。三是民族是具有相对稳定性的人们共同体。,提出,概念,内容,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共同心理素质,特征,共同语言是民族的一个重要而显著的特征。共同语言是指同一个民族的人们在生产、生活中,彼此之间交流思想感情,交往联系所共同使用的交际工具。每个民族都自己的共同语言,没有共同语言人
4、们就不能结成一个民族。,共同地域是民族的重要特征。共同地域是指组成一个民族的人们长期稳定共同居住、生活的地区,它是民族形成和发展的基础。民族是以地缘关系为基础形成的人们共同体。共同语言、共同经济生活和共同心理素质都是在共同地域基础上形成的。,共同经济生活是民族的又一个重要特征。共同经济生活是指同一民族人们在经济上的联系性、不可分离性和互相依赖的关系。它是组成一个民族的人们在物质资料的生产、交换、消费过程中的组织形式、联系形式和行为方式的总的。,共同心理素质,是民族不可缺少的特征。共同心理素质是指通过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特点表现出的,同一民族人们共同具有的思想、意识、情感、爱好等心理活动。
5、它体现或反映在建筑的艺术和风格、以及文学、语言、艺术、哲学、美学、宗教、道德、音乐、舞蹈、饮食、服饰、社会风尚、风俗习惯等各个方面。,继承和发展性,科学与完整性,针对性和批判性,特点,三、马克思主义民族定义中国化的理论与实践,2005年5月,中国共产党全面总结我国50多年来民族工作的成绩和经验,提出了关于我国民族理论和政策的12条基本观点,其中提出:民族是在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形成的稳定的人们共同体。一般来说,民族在历史渊源、生产方式、语言、文化、风俗习惯以及心理认同等方面具有共同的特征。有的民族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宗教起着重要作用。这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民族定义的新发展。,1
6、,共同历史渊源,2,3,4,5,6,共同生产方式,共同语言,共同文化,共同风俗习惯,共同心理认同,构成民族的六要素,共同历史渊源主要是指民族起源的地缘渊源、族体渊源等。,共同生产方式是指同一民族群体的人们,在经济生活领域中物质资料的生产、交换和消费过程中的组织、联系等行为方式的总和。,语言在民族构成诸要素中占有特殊地位。它既是民族内部相互交往和表达思想感情的工具,又是民族文化的表现形式。,文化是人类有意识的作用于自然界与社会的一切活动及其结果,是一个民族的整个生活方式,它包括了人类通过学习获得的法律、文字、艺术、语言及其创造和传承的信仰、价值、道德、风俗等。,共同风俗习惯指组成一个民族的人们,
7、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方面广泛流行的风尚、喜好、习俗、禁忌,是在普遍流行的价值观念支配下,在生产生活领域的实践活动中长期传承的行为方式。,共同心理认同是指组成一个民族的人们,对本民族自觉的归属感,包括民族成员对民族整体的认同心理和民族成员之间的认同心理。,马克思主义民族定义及其中国化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意义,第一、马克思主义民族定义的四个基本特征,以及中国化的六要素的抽象和理论概括,来源于实践,服务于实践。,第二、它既是区别不同民族的标志,又是把民族与其他人们共同体加以区分的界限。,第三、这一理论的科学性还体现在对我国民族识别工作实践的理论指导上。,怎样认识构成民族的六要素,民族的六个要素在民族的
8、存在和发展中均有特定的内容,每一个特征都在民族特征中处于一定的地位,起着一定的作用,是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由于历史的、现实的和民族自身形成发展过程中的原因,六个要素在每个民族中的表现程度是不同的,这是就民族的一般特征而言的,并非每一个民族在任何条件下,都同时完整地具备这些条件才能成为民族。,民族与其他人们共同体的区别,民族不同于氏族、部落;民族不同于种族;民族不同于阶级;民族不同于宗教;民族不同于国家。,中国的民族识别工作,首先,我们从中国民族的实际情况出发,灵活地运用了马克思主义的民族定义,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结合,在实地调查识别、综合考察研究的基础上,以民族的
9、客观特征和民族的主观意愿为依据和标准,力求稳妥慎重的甄别,从而使民族识别做到了历史性、现实性、科学性的有机统一。,其次,我们在具体的识别工作中,即重视每个民族的特点,包括现实的特点和历史文献反映的特点,充分利用了考古学、民族学、历史学、语言学、民俗学、人类学的相关资料和手段,又重视本民族的意愿,广泛征求各民族人民群众,特别是知识分子和爱国上层人士的意见。,19531957年国务院第一次进行民族识别,进行了各民族社会发展形态的调查,过程,依据,理论依据、事实依据,民族意愿按照“名从主人”的基本原则,民族识别,1、灵活运用民族定义(理论依据);2、注重调查研究(事实依据);3、要求有本民族的代表参
10、与识别;4、尊重民族意愿(名从主人的精神)。,民族识别的原则,第一、1950年至1954年的了解情况、确定对策并取得成果阶段;第二、1954年至1965年的民族识别并对民族支系进行归并阶段;第三、1978年至1987年民族恢复和更改阶段,到1990年全国第四次人口普查时,中国绝大多数的民族成分都已得到确认。,民族识别的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49-1953(全国第一次人口普查)认定了38个民族第二阶段:1954-1964(全国第二次人口普查)认定了15个民族第三阶段:1964-1982(全国第三次人口普查)1965年8月,认定珞巴族 1979年2月,认定基诺族,民族识别的成果,民族识别的意义,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出版 民族 理论 民族政策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62436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