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一期末教材分析.ppt
《八一期末教材分析.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一期末教材分析.ppt(10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期末复习建议,北京市八一中学 初二数学备课组,一、有关期末考试,二、如何进行考前复习,三、具体复习建议,四、新的 十种能力,3,1、命题指导思想 体现基础性,同时突出个性发展,使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收获和提高.体现考试也是学习的过程,创设学习情境,提供学习方法,考查过程性目标.体现好教材的落实和加工处理效果,落实三基,提升能力.,一、有关期末考试,检测功能 检查新授课阶段教与学的状况,及时发现问题,找到差距,调整教学.导向功能 进一步引导教学注重基础落实,进一步体现的考试导向,发展学生能力.,2、考试功能定位,激励功能 发挥考试的激励功能,增强学生学习信心.评估功能 对现阶段教与学的现状作定量的
2、评价,为下一步教学提供依据.,3、考查范围 第十二章 轴对称 第十三章 实数 第十四章 一次函数 第十五章 整式乘除与因式分解 第十六章 分式,7,二、如何进行考前复习,1.要重视发展共性,培养个性。复习过程中,要求学生制定复习计划和期末目标。帮助优生确立主要目标是审题万无一失,解题灵活,综合运用能力强;中等生主要目标是细心检查,基础题中档题不丢分;学困生主要目标是基础扎实,确立知识底线。在操作过程中,要求把学生的各种反馈信息分层,并即时归纳整理,确立复习思路复习重点,加强针对性。既重视学生的共同缺陷,又重视个体的差异特点。,8,二、如何进行考前复习,2、要对学生进行专题复习训练.融合知识的复
3、习于技能训练中,强化学生的内功,向练习要质量,在练习时,从专题知识出发进行定向训练,精讲精练,加强普及提高,加强典型题训练,及时反馈,正确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知识系统观念,按类型做题。教师必须将学生的复习定位在高角度上,精心选编针对性强的练习,让所有学生均有收益,不做无用功.,9,3、要注重单元试卷、综合试卷、学生自我评价的反馈.把每一章节的知识联系在一起复习,加强知识的连贯性,调动学生的复习积极性,提高每节复习课的效果。在这一阶段的复习中要灵活选择时机进行专题测试,在专题测试试卷评析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对本张试卷所反映的情况进行一次书面自我评估。在查漏补缺之后,综合各单元所反映的情况,进行综合性
4、试卷反馈,即有的放矢的进行针对性补缺、定向复习,发现问题,再进行定向突破.,二、如何进行考前复习,10,复习安排:第十二章 轴对称 3课时第十三章 实数 2课时第十四章 一次函数 3课时第十五章 整式乘除与因式分解3课时第十六章 分式 2课时,三、具体复习建议,考题中几何题比例超过35%,因为期中已经有过系统复习,因此没有给更多的课时,11,三、具体复习建议,各章复习整体要求:,教学过程是知识、方法不断展开的过程,复习则是归纳、总结、提炼、升华的过程,要抓住数学思想、方法的总结,核心知识,典型例题的落实,要有认识的高度,注重知识之间的联系,做到重点突出,抓住基础,提升能力。,各章具体要求如下:
5、,12,三、具体复习建议,第十二章轴对称,13,(一)本章知识结构框图,体会构造轴对称解决问题的意识,整体认识:初中几何包括几何图形和几何变换两大部分,几何图形我们已经学过:“图形认识初步”中的直线、射线、线段、角,还有相交线与平行线、三角形、全等三角形,还将要学习四边形、相似形、圆等,几何变换已经学过平移、现在是轴对称,初三还学旋转。通过本章的复习,使学生掌握轴对称的概念,用轴对称的眼光,认识现实世界中存在的大量的轴对称现象,包括认识我们学过的几何图形,特别是角平分线、线段的垂直平分线和等腰三角形,以及与平面直角坐标系的联系,注意等边三角形、直角三角形相关知识的运用。,15,通过在本章的学习
6、,学生逐步体会了轴对称的思想、由特殊到一般的思想、分类讨论的思想、数形结合的思想及方程的思想。学生在本章的学习中基本概念不难掌握,但是综合运用的能力还比较薄弱,因此建议在复习课上应该针对学生易错及难掌握的部分运用题组进行强化训练。,16,(二)误区警示,1注意分类讨论思想:如等腰三角形的周长为20,有一边为8,这时就必须讨论所给的这条边是腰还是底。再比如涉及三角形的高时,通常需要考虑高在三角形的外部还是内部。,17,2应用“三线合一”性质作辅助线时,所作的辅助线不能同时满足两线的性质(如既作中线又作高)3不要认为:在三角形中有一个角等于300,那么它所对的边就一定等于另一条边的一半,前提条件是
7、在直角三角形中.,(二)误区警示,18,(三)专题训练 详见“第十二章轴对称复习建议”,专题一:根据轴对称及线段垂直平分线性质的作图题,例1如图所示,EFGH是一矩形的台球台面,有黑、白两球分别位于A、B两点的位置上,,试问:怎样撞击白球,使白球先撞击边EF反弹后再击中黑球?,19,专题二: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研究轴对称,例2.已知点A(2,3)和点B(3,2),点C是x轴上的一个动点,当ACBC的值最小时,求点C的坐标.,例3.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求直线y=2x+3关于y轴对称的直线解析式。,A,B,20,专题三:线段垂直平分线性质的运用,例4.如图所示,AD是ABC的角平分线,EF是AD的垂
8、直平分线,交BC的延长线于点F,连结AF求证:BAF=ACF,专题四:等腰三角形边与角计算中的分类 讨论思想与方程思想,1已知等腰三角形的一个内角是800,则它的另外两个内角是()2已知等腰三角形的一个内角是1000,则它的另外两个内角是()3已知等腰三角形的周长为24,一边长为6,则另外两边的长是(),专题四:等腰三角形边与角计算中的分类 讨论思想与方程思想,4已知等腰三角形的周长为24,一边长为10,则另外两边的长是()5等腰三角形一腰上的高与另一腰的夹角为30,则它的顶角度数为()6一等腰三角形一腰上的中线把这个三角形的周长分成15cm和18cm两部分,则这个等腰三角形的底边长是(),2
9、3,专题五:等腰三角形背景下的证明题,例.如图,AF是ABC的角平分线,BDAF交AF的延长线于D,DEAC交AB于E,求证:AE=BE,B,F,E,D,C,A,强调利用角平分线构造轴对称(全等),专题五:等腰三角形背景下的证明题,例.已知:如图,点D、E在ABC的 BC边上,ABAC,ADAE.求证:BDCE.,25,第十三章实数,三、具体复习建议,本章应使学生了解数的发展过程,重点掌握三方面内容:1、无理数、实数、平方根、立方根、算术平方根等概念。2、数的运算及相互关系。3、实数与数轴、有序实数对与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点的对应关系。,27,(一)本章知识结构框图,强调数的范围由有理数扩大到实
10、数后,有关概念和运算的变化情况,强调有关概念的联系和区别,28,突出强调两点:一是有关概念的联系和区别,例如,平方根与立方根,乘方运算与开方运算,有理数与无理数等;二是数的范围由有理数扩大到实数后,有关概念和运算的变化情况,实数与数轴上的点、有序数对与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点有怎样的关系等.,29,(二)思想方法:1.数形结合思想:如,在数轴上表示,等.2.转化的思想:如,求一个负数的立方根时,可转化为求一个正数的立方根的相反数。3.类比的思想:如,在实数范围内比较大小,实数范围内相反数、绝对值、倒数的求法可以类比有理数得出。,30,(三)针对学生的易错点进行题组训练,31,错例:(1)16的平方
11、根是4;(2)将36开平方:(3)若,则x=2(4)的平方根是4或4(5)把 当有理数.,概念的理解(开平方、平方根、算术平方根、立方根、无理数、实数),数学符号和数学文字的表示不能统一,32,题组训练 详见“第十三章实数复习建议”一、填空题 1.“4的平方根”用数学式子表示为 _,“4的算术平方根”用数学式子表示为_,2.8的立方根是_,3.3 的立方根是_,4.已知 则 的值是_.,33,的平方根是 _,6.当 时,7.在实数,,0.444,1.414,中有_个无理数.,34,二、选择题 1.和数轴上的点是一一对应的数为()(A)整数(B)有理数(C)无理数(D)实数 2.下面有4个判断:
12、(1)两个实数之间,有无限多个实数;(2)两个有理数之间,有无限多个有理数(3)两个无理数之间,有无限多个无理数;(4)两个整数之间,有无限有整数。其中错误的判断的有()(A)0个(B)1个(C)2个(D)3个,35,3.9的算术平方根是()A.3 B.-3 C.D.三.求下列各式中的x.1.2.x=-8;3.27-64x=0;4.,36,三、具体复习建议,第十四章 一次函数,37,(一)本章知识结构框图,工具性与必然性 后续和深化 统一与融会,38,本章内容是初中阶段函数部分的起始课,作为期末复习,不仅要对本章知识所涉及的概念、性质应用进行梳理,还应与所学过的代数、几何知识进行相应的综合.通
13、过复习还应注意对本章的以下几点认识:,整体认识:,工具性与必然性 后续和深化 统一与融会,工具性与必然性:函数是研究运动变化的重要的数学模型,所以它是学生认识和研究运动变化的世界的工具,同时也是数学知识发展的一个必须经过的阶段,从数,式,方程(不等式)初步完成对一元变量的研究,开始涉及到二元变量的研究,这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我们学习的函数基础知识和一次函数正是研究二元变量的典型代表。,后续与深化:我们这套教材总是把函数的学习安排在方程的学习之后,我们按照代数运算类型划分就将函数作为方程的后续内容.本章在学生对一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组和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等这些以一次(线性)运算为基础的数学
14、模型的已有认识上,从变化和对应的角度,对一次运算进行深入的讨论。,统一和融会:从函数的角度对原有的知识体系站在更高的起点上重新分析,而且这种分析是动态的,统一的,这样不但能加强了知识之间的融会贯通,而且还能提高学生灵活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42,(二)复习方法导引,1现实生活中的数量关系是错综复杂的,复习时一定要从实践中体会一些变量的对应关系,准确地判断它们是什么函数,再根据各自函数的性质寻求解题的最佳途径 2.特别是在确定函数解析式时应分析题设的等量关系,及时找出含有自变量x与函数的等式,其具体方法可以和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类比,43,3函数的图象能直观形象地反映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因此应注
15、意观察图象的变化趋势,注意自变量的取值范围应受实际条件的制约 4注意一次函数与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一次不等式、二元一次方程组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注意一次函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广泛应用,44,(1)数形结合思想求面积.一次函数与坐标轴围成的三角形面积问题是对数形结合思想的最好体现,历年中考题型中都体现了这类数形结合的综合题.,45,(北京市)18.如图,直线y=2x3与x轴交于点A,与y轴交于点B。(1)求A、B两点的坐标;(2)过B点作直线BP与x轴交于点P,且使OP=2OA,求ABP的面积。,B,O,A,x,y,1,(1)数形结合思想求面积.,一次函数与坐标轴围成的三角形面积问题是对数形结合思想的最
16、好体现,(重庆市)在矩形ABCD中,AB=2,BC=1,动点P从点B出发,沿路线BCD作匀速运动,那么ABP的面积y与点P运动的路程x之间的函数图象大致是(),A B C D,B,本题属于:探索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为略高要求.要注重及时从图象中取有用的求解信息,结合图形观察图象的变化趋势,47,(2)利用函数值的大小比较解决实际问题.(临沂)20.直线 l1:y=k1x+b 与直线l2:y=k2x在同一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图象如图所示,则关于x的不等式k1x+bk2x的 解集为()A.X-1 B.x-1 C.X-2 D.无法确定,引导学生从函数角度看问题,B,48,点评:此题属于能根据一
17、次函数的图象求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集,属略高要求,是典型例题.在于引导学生从函数角度看问题,发现一次函数与一元一次不等式之间的内在联系,并能够从图像中找到不等式的解。这类题型是对新教材的很好解读。,(2)利用函数值的大小比较解决实际问题.,(黑龙江)某企业有甲、乙两个长方体的蓄水池,将甲池中的水以每小时6立方米的速度注入乙池,甲、乙两个蓄水池中水的深度y(米)与注水时间x(时)之间的函数图象如图所示,结合图象回答下列问题:(1)分别求出甲、乙两个蓄水池中水的深度y与注水时间x之间的函数关系式;,(2)利用函数值的大小比较解决实际问题.,(黑龙江)某企业有甲、乙两个长方体的蓄水池,将甲池中的水以每
18、小时6立方米的速度注入乙池,甲、乙两个蓄水池中水的深度y(米)与注水时间x(时)之间的函数图象如图所示,结合图象回答下列问题:(1)(2)求注水多长时间甲、乙两个蓄水池水的深度相同;,(3)求注水多长时间甲、乙两个蓄水池的蓄水量相同,y甲=x+2;y乙=x+1,已知函数y1=kx-2和y2=-3x+b相交于点A(2,-1)(1)求k、b的值,在同一坐标系中画出两个函数的图象(2)利用图象求出:当x取何值时有:y10且y20,(2)利用函数值的大小比较解决实际问题.,从运动变化的角度,用函数的观点加深对已经学习过的方程(组)及不等式等内容的认识,构建和发展相互联系的知识体系.,52,(3)一次函
19、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问题(长沙)18.小华准备将平时的零用钱节约一些储存起来,他已存有62元,从现在起每个月存12元;小华的同学小丽以前没有存过零用钱,听到小华在存零用钱,表示从现在起每个月存20元,争取超过小华(1)试写出小华的存款总数与从现在开始的月数之间的函数关系式以及小丽存款数与月数之间的函数关系式;(2)从第几个月开始小丽的存款数可以超过小华?,自变量x为何值时,y1y2,53,解读:这个问题并不复杂,就是要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学问题,把“从第几个月开始小丽的存款数可以超过小华?”这个问题转化为“自变量x为何值时,”这样一个用函数观点来看一元一次不等式的问题。点评:将简单实际问题与一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八一 期末 教材 分析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62429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