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合金凝固理论.ppt
《元合金凝固理论.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元合金凝固理论.ppt(10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一章 合金凝固理论,1.1 相图热力学基础,相图大多是实验测量得到的,但是也可以用热力学计算获得。合金体系中组元之间可以形成单相溶体、单相化合物,也可能是多相混合物。在一定温度、浓度条件下,用自由焓G最低条件可以确定合金的平衡状态。,1.1.1 溶液的自由焓,溶液包括气体、互溶液体及固溶体。若忽略形成固溶体时的应变能,相似。如果xA摩尔A组元与xB摩尔B组元在等温、等压条件下混合形成1摩尔溶液混合前的自由焓=其中 分别为A、B组元的摩尔自由焓混合引起的自由焓变化混合后溶液的摩尔自由焓=,G-xB曲线的形状与有关如果0,W形曲线。,G-x曲线的形状,组元的化学位,这就是切线方程成分为x的溶体中
2、A、B组元的化学位,1.1.2 混合物的自由焓,由于相界面上的原子数量很少,近似地可以忽略界面的能量。多相合金的自由焓就等于各相自由焓的和。设A,B两组元可形成,两相两相的总摩尔数分别是n1和n2两相中B组元的摩尔分数分别是x1,x2,两相的摩尔自由焓G1和G2,合金的摩尔自由焓G合金的平均浓度x两式相除,得到,杠杆定律,混合物的自由焓G与合金成分x呈直线关系;两相混合物的自由焓G与两组成相的摩尔自由焓位于同一直线上。,与扩散的关系,根据最小自由焓原理若=0,理想溶液,A,B原子没有差别,溶质无序下坡扩散,从不均匀-均匀。0,A-B原子对能量较高,溶质偏聚。上坡扩散,从均匀-不均匀。,1.1.
3、3 公切线法则与相图推断,如果已知各组成相在某一温度、压力下的G-x曲线,根据最小自由焓原理,可以确定平衡相的种类及浓度。例如,T1温度时,L,的G如图,可以看出在整个成分范围L相为稳定相。,如果两相的G-x曲线相交,相平衡状态需根据公切线法则确定如图所示若xx2,相稳定;x1xx2,+两相混合物能量最低;平衡相、的成分分别是x1和x2,两相平衡时,合金成分与相成分无关只有公切线上的两点才是平衡相的成分点,同理,如果某一温度T2时,G-x曲线如图,则各成分范围的稳定相依次为xf,三相平衡,在三相平衡时,其中的两相必然两两平衡;因而三相的G-x曲线也必有公切线。平衡成分也是切点。,相图推断与解释
4、,能,1.2 非平衡匀晶转变,匀晶转变:由液相结晶得到单相固体的转变。绝大多数合金系中都包含匀晶转变。两组元在液态无限互溶,在固态也无限互溶的系统称为匀晶系,如Cu-Ni,Au-Ag,Fe-Ni,Si-Ge,Au-Pt,Si-Be等。匀晶系在所有浓度只有匀晶转变。,固溶体凝固过程是选分结晶(新相与母相化学成分不一致),依赖于原子扩散。平衡凝固指合金从液态很缓慢地冷却,使合金在相变过程中有充分时间进行组元间的互相扩散,每个阶段在液相以内、固相以内以及两相之间都能达到平衡,达到平衡相的均匀成份。若冷速较快,则只有固液界面接近于平衡状态由于扩散难以充分进行,液相尤其是固相成分不均匀。,非平衡凝固,固
5、相成分平均成分线偏离固相线;液相平均成分也(略)偏离液相线;非平衡凝固时,结晶的温度范围增大;晶内偏析,影响晶内偏析的因素,a、冷却速度(-固液界面移动速度)b、元素的扩散系数c、相图上液相线与固相线之间的水平距离通过在较高温长时间加热保温(扩散退火或均匀化退火),使异类原子互相充分扩散均匀,可消除晶内偏析。,1.2.1 凝固过程的溶质分布,液相中溶质可以通过扩散、对流均匀化固相扩散系数远小于液相为了简便,在讨论合金的实际凝固问题时,一般不考虑凝固以后固相成份的变化,而仅讨论液相中的溶质原子混合均匀程度对凝固后溶质分布的影响。,平衡分配系数,一定温度下,固/液两平衡相中溶质浓度之比值 K0=C
6、s/CL CS、CL:固、液相的平衡浓度 在较小温度范围内,K0可近似认为是常数,(1)液体中溶质完全混合的情况,设合金的原始浓度C0,截面积为1,长为L的液体柱,从左到右循序凝固,界面平直当S/L界面从X位置向前移动dX距离时,在1dx体积内原有溶质CL dx,现有溶质CS dx,剩余液相浓度的变化dCL 剩余液相的平均浓度:CL(x)=C0(1-X/L)K0-1 固相溶质浓度 CS(x)=K0C0(1-X/L)K0-1=K0C0 fs K0-1固相宏观范围内的成分不均匀现象,称为宏观偏析。,(2)液相中只有扩散,如果液相只有扩散,没有对流,液相成分不能均匀化;L/S界面前沿溶质会出现富集或
7、贫化若平衡分配系数K01,CSCL,溶质贫化。,设k01,首先结晶出的固相浓度较低这样在L/S界面前的液相中溶质的浓度将逐渐增高,而远离界面处的液相成分变化很小。,过渡区稳定区,随着凝固进行,界面前液相中的溶质浓度逐渐升高;同时新结晶固相的浓度也逐渐升高;当界面上的液相成分CL达到C0/K0时,则结晶出的固相成分为CS=K0CL=C0而后结晶出的固相成分保持不变。这时结晶进入稳定状态。稳定状态前的凝固阶段称为过渡区。当然,结晶即将终了时还会出现浓度升高的末端过渡区。若K0l,固相成分出现相反的变化。,根据边界条件x=0,CL=C0/K0,x=,CL=C0仅适用于稳定阶段。界面附近浓度变化增大L
8、,S成分之间的关系,S/L界面处,(3)液体中溶质部分混合,初始过渡区的建立,与液体不混合时一致,有效分配系数,在稳态凝固过程,界面固体成分与液体平均浓度之间的关系Ke称为有效分配系数,影响因素有R:凝固速度:边界层厚度D:扩散系数,稳态凝固过程中,只有界面附近(扩散区)液体成分不均匀,其他部位液相成分是均匀的可以利用类似液相完全混合公式计算溶质分布,有效分配系数,当凝固速度非常缓慢时,R/D 0,Ke K0,即为液体中溶质完全混合的情况;当凝固速度非常大时,e-R/D 0,Ke=1,为液体中溶质仅通过扩散而混合的情况。一般凝固速度介于上面二者之间,,液相混合程度与浓度分布,除了过渡状态以外,
9、液相混合越均匀,固相的成分越不均匀。固相混合程度对偏析的影响呢?,1.2.2 区域熔炼,根据溶质分布规律,如果S相停止扩散,凝固后可在铸锭的一端获得提纯效果;利用这一原理,发展了区域熔炼技术,经过多次区域熔炼,可获得良好的提纯效果。例如K0=0.1,经过5次区域熔炼,前端的杂质含量可降低到原来的1/1000。已经用于金属、单晶硅、有机物等。,1.2.3 成分过冷,纯金属凝固时,理论结晶温度固定,过冷度由温度分布决定;热过冷合金凝固时,理论结晶温度与成分有关;由S/L界面附近温度分布和溶质分布共同决定的过冷度称为成分过冷。,(1)成分过冷条件,设一个K01的合金Co在圆棒形锭模中自左向右顺序凝固
10、,界面前沿溶质仅依靠扩散而混合,近似溶质分布假定液相线为直线,斜率为-m,则液相线随浓度变化的温度当满足下式,出现成分过冷区,(2)影响成分过冷的因素,合金性质液相线斜率m 扩散系数D 分配系数K0,与1差别合金浓度C0,当C00.1%凝固条件温度梯度G 结晶速度R,促进成分过冷,(3)成分过冷与晶体形态,合金凝固时一般会出现成分过冷。晶体的生长形态与成分过冷区宽度、固液界面的微观结构密切相关随着成分过冷区宽度增大,固溶体晶体由平面状向胞状、树枝状形态发展。,1.3 共晶合金的凝固,共晶转变:从一个液相结晶出两个成分不同的固相。共晶转变的产物称为共晶体、共晶组织。许多合金系都含有共晶转变。共晶
11、合金熔点低、铸造性能好,如铸铁、铝合金、26Pb74Sn焊剂等。,1.3.1 共晶组织及其形成机理,初晶形态取决于S/L界面的性质与成分过冷情况固溶体多为树枝状;若初晶为亚金属、非金属或中间相,往往得到规则的外形。,共晶组织形态典型形态包括层片状、棒状、球状、针状、螺旋状、花朵状、树枝(骨骼)状等,球状(短棒状)共晶组织,针状共晶组织,螺旋状共晶组织,树枝状共晶组织,花朵状共晶组织,共晶组织形态与以下因素有关组成相与液相界面的性质,Jackson因子;组成相的相对量,界面能;界面移动速度R;界面附近液体温度梯度;生长的各向异性,等。,(1)金属-金属型共晶组织,两相与液体都具有粗糙界面;如Pb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合金 凝固 理论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62424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