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轮必修3第3课宋明理学.ppt
《一轮必修3第3课宋明理学.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轮必修3第3课宋明理学.ppt(4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课标要求 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第3课 宋明理学,儒学产生,初步发展,春秋,儒家思想演变线索,魏晋南北朝隋唐,正统思想,遭到打击,西汉武帝,秦朝,战国,宋明,面临挑战,三教合一,理学产生,儒学复兴,程颢,程颐,朱熹,陆九渊,王守仁,概述宋明理学发展的三个阶段。北宋理学创立;南宋理学成熟;南宋、明朝理学发展(发展为心学),儒学理论化体系化,背景:中央集权强化。,北宋程颢程颐理学,“天理”是万物的本原。,“三纲五常”伦理道德就是“天理”。,仁与万物俱生。,南宋朱熹理学(集大成者),“理气论”。理与气构成宇宙;理先气后;伦理道德是天理。,“心性论”。人应克制感情,让道德理
2、性支配行动。,明朝王阳明的心学,“宇宙便是吾心”、“心即理也”、“心外无物”人心是万物的本源。,“致良知”的学说,主张“视天下为一家”,发挥了“仁”的思想。,三教图(清)丁云鹏此图绘佛、道、儒三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老子、孔子三人于一图之中,似正在辩经论道,体现了中国古代“三教合一”的社会思潮。画面中,释氏趺坐于菩提树下成为画面主体,老子坐于蒲草之上,与一身士大夫装束的孔子相对。,材料一 据记载:唐代大诗人李白曾隐居深山一心炼丹;号称“诗佛”的王维亦官亦隐;白居易既学炼丹又虔诚礼佛,柳宗元、刘禹锡还公开宣扬自己“援佛入儒”的思想历程。材料二 宋代高僧智园曾经说:“尝谓三教之大,其不可遗也。行正常
3、,正三纲,得人伦之大体,儒有焉;绝圣弃智,守雌保弱,道有焉;自因克果,反妄归真,俾千变万态,复乎心性,释有焉。”,上述材料反映了唐宋时期我国思想文化发展呈现出怎样的历史趋势?对儒学的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一、宋明理学兴起的社会背景:三教合一1、两汉以来,儒学占据了统治地位。2、魏晋南北朝儒学面临严重挑战;原因:社会动荡不安;佛教、道教迅速传播,儒学本身的问题和缺陷。(自孔子到董仲舒,多伦理原则和教条,思辨性、理论性较弱。最主要)3、三教之间相互吸纳渗透4、隋唐时期“三教合一”潮流的出现(1)隋朝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的主张;(2)唐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儒学正统地位开始受到挑战。5、
4、儒学复兴运动吸收佛、道思想,探讨匡时济世的新儒学体系。韩愈率先提出;北宋士大夫们掀起。,二、宋朝的程朱理学,理学理学,是儒家学派回应佛、道关于宇宙、自然的深层思考,并把这些思考与传统儒家对现实人生的关怀联系起来,在宋代确立的以“理”或“天理”为核心的观念系统。是儒学新的表现形式。“理学”一词指两宋时期所呈现出来的儒学,又有“道学”、“性理学”、“新儒学”、“宋学”等几种不同的称法。儒学体系的更新:以“理”或“天理”为核心,既贯通宇宙自然和人生命运,又继承孔孟正宗并能治国的学说理学。以儒家为基础,吸收了佛、道有益的内容,完成了更为理论化、思辩化的过程。,1、理学的产生(1)原因:社会政治根源:两
5、宋时期,在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尖锐的情况下,统治者要求通过调整统治思想,以适应维护统治秩序的政治需要;魏晋以来,三教合一,儒学吸收佛、道有益成分,发展为更为理性、思辨化的新的儒学体系;儒学的复兴和疑古惑经的环境。宋朝建立,农业、手工业得到迅速恢复和大规模发展,在此基础上,科学文化的进步尤其引人注目。(2)条件:宋代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重文轻武,对学术文化较少干涉,学术活跃。儒家知识分子积极参与国家政事,参政议政;言论不当,朝廷仅是贬官离京而已,而且职务并不低。科举产生的士大夫们,注重道德文化修养,注重气节,对儒家经典大义的不断探究成为时尚。,2、思想来源:3、基本含义:4、代表5、统治地位的确
6、立:,宋明理学是以儒学为基础并吸收了A 佛教和道教思想 B 佛教和法家思想C 道家和墨家思想 D 佛教和墨家思想,把儒家的忠、孝、节、义上升到天理的高度,形成一套囊括天人关系的严密思想体系理学(新儒学),北宋:程颢、程颐(“二程”)南宋:朱熹,明初,为了强化思想统治,朱元璋和明成祖大力提倡程朱理学。从此,程朱理学成为官方统治思想。,A,程颢,河南洛阳人,世称明道先生。,程颐,世称伊川先生。,本朝之治以理学为之根底也。义理之学独盛本朝,以程先生(二程)为之宗师也。黄震,6、二程理学思想理学创立,天理是万物的本原(核心)最重要的命题是“万物皆只是一个天理”。理的本质:世界的本原,天下万物都要遵循、
7、永恒存在的普遍原则。这就把儒家传统的“天人合一”思想,用“天人一理”的形式表达了出来,中国上古哲学中“天”所具有的本体地位,现在开始用“理”来代替了,这是二程对中国哲学的一大贡献。天理和伦理道德直接联系,“人伦者,天理也”。认识论:通过“格物致知”的方法把握“理”。,“格物”就是指“即物穷理”。“格”字有二义,一是“来”的意思,格物也就是“达于物”,或者“即于物”的意思;二是“穷至”、“极至”的意思,所谓格物也就是就物而穷理。对于“物”,可训为“事”或“理”。程、朱主张就世间万事万物而体认天理。格物穷理,是教人从待人接物的具体事情中去体认道学家所讲的天理。“致”,有推致和穷尽两重意义,这和“格
8、”字的意义相近。致知是指通过格物达到对于天理的真知。“格物致知”的基本含义就是:通过接触、研究万事万物去认识、体验“理”,最终达到贯通明“理”。格物是致知的基础,致知则是格物的目的和深化。,一物需有一理。万物皆有理。万物皆只有一个天理。天下只有一个理。天者,理也。有理而后有象,有象然后有数。二程遗书,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无所逃于天地之间为君尽君道,为臣尽臣道,过此则无理。性即是理。仁、义、礼、智、信五者,性也。今日格一件,明日格一件,积习既多,然后脱然自有贯通处。二程遗书,四库全书将二程遗书列为“儒家类”的重点内容。,朱熹著书图。朱熹(11301200),号晦庵,是二程思想的集大成者。,在
9、中国历史上,前古有孔子,近古有朱子,此两人,皆在中国学术思想史及中国文化史上发出莫大声光,留下莫大影响。旷观全史,恐无第三人堪与伦比。孔子集前古学术思想之大成,开创儒学,成为中国文化传统中一主要骨干。北宋理学之兴,乃儒学之重光。朱子崛起南宋,不仅能集北宋以来理学之大成,并亦可谓其乃集孔子以下学术思想之大成。钱穆,7、朱熹理学思想理学成熟,朱熹首先提出“四书”之名,对它们加以注释并编著四书章句集注等书。元以后的科举考试,都首重“四书”,并以朱熹的注解作为释读的惟一标准。,1、著述:,四书章句集注,论语孟子中庸大学是熟饭。看其它经是打禾为饭。先读大学以定其规模,次读论语以立其根本,次读孟子以观其发
10、越,次读中庸以求古人微妙处。朱子语类,2、思想:,“理气论”。认为理和气浑然一体,主张理先而气后。把人间的伦理道德和理气论结合起来,认为仁、义、理、智等道德准则,也是天理的反映。心性论:“心有体用”、“心统性情”。性是心之体,情是心之用,心是包括体用的总体。认识论:朱熹说:“致,推极也;知,犹识也。格,至也;物,犹事也。”推尽吾之知识,穷致事物之理,是为“格物致知”。修养(功夫)论:让道德理性来支配和指导行为,“存天理,灭人欲”。(把天理和人欲对立起来),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其中“天理”主要是指A天体运行法则 B社会发展规律C封建道德规范和等级秩序D“天人感应”理论,C,评价:理气论客
11、观唯心主义的观点。心性论:认识论:程朱理学所强调的“格物致知”,并不是要求科学真理,而是明德之善,主要是道德层面的。功夫论朱熹认为三纲五常即是天理,“天理”和“人欲”是根本对立的。人们应克制自己的私欲,顺乎天理.反映了朱熹提出这一主张的根本目的是维护封建社会的统治秩序。但另一方面,在伦理学上则有用理性原则来作为社会普遍道德法则的意义。,格物致知与实践出真知有何区别?,探究,“格物致知”思想的前提是:“理”是在人们心中先天存在的。要把握“理”,就需要通过接触世间万事万物,在体会到各种知识的基础上加强对先天存在的“理”的体验。实践出真知,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去认识、探求事物发生、发展的规律。根据这一理
12、论,规律、真知是通过实践而发现、认识的,而不是人们思想中先天存在的。两者的区别主要在于:人们思想中是否有先天存在的的“理”(或“真知”)。,(1)适应统治需要(对维护专制主义政治制度起了重要作用),成为南宋后长期居于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2)四书章句集注成为后世科举考试依据的教科书,对我国封建社会后期影响很大。(3)影响远及日本朝鲜以至欧洲。,8、程朱理学的影响,朱熹的主张和贡献是 著有四书章句集注 提出“天理是世界的本原”重视主观意志的力量 提出“致良知”学说 A B C D,A,陆九渊南宋思想家,人称象山先生。心学创始人,王守仁明思想家,世称阳明先生。心学集大成者,心是天地万物的渊源,理学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一轮 必修 宋明理学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62366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