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理学基础》课件.ppt
《《毒理学基础》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毒理学基础》课件.ppt(7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毒理学基础,Dept.of Occupational Health and Toxicology,School of Public Health,Guangxi Medical UniversityYueming JIANG M.D.,P.D.,第一部分 毒理学原理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毒理学概述,一、描述毒理学二、机制毒理学三、管理毒理学四、毒理学科学与艺术,第二节 毒理学简史,一、古代与中世纪毒理学二、启蒙时代毒理学三、现代毒理学,第三节 毒理学展望,一、从高度综合到高度分化二、从整体动物实验到替代实验(3R法)三、从阈剂量到基准剂量四、从构效关系到定量构效关系五、从传统毒理学到系统毒理
2、学六、从危险度评定到危险度管理,毒理学与药理学的异同点,毒理学最先是从药理学发展而来。毒理学接触相毒物动力相毒作用相药理学药剂相药物动力相药效相,第二章 毒理学基本概念 第一节 毒性和毒效应,一、外源化学物和毒性 几个基本概念:毒理学,外源化学物,毒性,中毒,毒物 毒物的分类:9大类,第二章 毒理学基本概念 第一节 毒性和毒效应,二、损害作用与非损害作用 1 损害作用:是指影响机体行为的生物化学改变,功 能紊乱或病理损害,或者降低对外界环境应激的反 应能力。2 非损害作用:机体发生的生物学变化在机体适应代偿能力范围内,对其他其他外界不利因素影响的易感性也没增高。,第二节 外源化学物作用于 人体
3、的毒效应谱,一、毒效应谱二、毒作用分类 速发性或迟发性作用 局部或全身作用 可逆或不可逆作用 超敏反应 特异质反应,第二节 外源化学物作用于 人体的毒效应谱,三、选择性毒性、靶器官和高危人群四、生物学标志(biomarker)1.定义:外源化学物通过生物学屏障并进入组织或体液后,对该外源化学物或其生物学后果的测定指标。,2.分类及应用:暴露生物学标志:评价暴露水平及建立生物阈限值;效应生物学标志:确定剂量反应关系,评价危险度;易感生物学标志:鉴定易感个体和易感人群,保护高危人群。,第三节 剂量和剂量-反应关系,一、剂量和暴露特征 生物有效剂量:又称靶剂量,指送大剂量中到达毒 作用部位的部分 急
4、性毒性试验:24h内一次或多次染毒;亚急性毒性试验:在1个月或短于1个月的重复染毒;亚慢性毒性试验:在1个月至3个月的重复染毒;慢性毒性试验:在3个月以上的重复染毒。,第三节 剂量和剂量-反应关系,二、剂量-反应关系和量-反应、质反应 1.剂量-反应关系的意义 2.效应和反应的定义及比较 效应:是量反应,表示暴露一定剂量外源化学物后 所引起的一个生物个体、器官或组织的生物 学改变。反应:是质反应,质暴露某一化学物的群体中出现 某种效应的个体在群体中所占比率。,第三节 剂量和剂量-反应关系,三、量反应和剂量-效应曲线四、质反应和剂量-反应曲线五、毒物兴奋效应六、时间因素,第四节 毒理学的研究方法
5、,体内试验体外试验人体观察流行病学调查,第五节 毒性参数和安全限值,一、毒性参数和安全限值 1 致死剂量或浓度 a 绝对致死剂量或浓度(LD100或LC100)b 半数致死剂量或浓度(LD50或LC50)c 最小致死剂量或浓度 d 最大非致死剂量或浓度 2 观察到有害作用的最低水平(LOAEL),一、毒性参数和安全限值 3 未观察到有害作用水平(NOAEL)4 观察到作用的最低水平(LOEL)5 未观察到作用水平(NOEL)6 阈值:一种物质使机体(人或实验动物)开始发 生效应的剂量或浓度。7 安全限值二、剂量-反应关系比较(一)比较剂量-反应关系(二)药物的治疗指数和安全范围(三)安全范围和
6、暴露范围(四)强度和效能,第三章 外源化学物在体内的生物转运与生物转化第一节 外源化学物在体内的生物转运,一 生物膜与生物转运 1 被动转运:顺浓度差通过生物膜的过程 a 简单扩散 b 滤过 2 特殊转运 a 主动转运:在载体参与下逆浓度通过生物膜 b 易化扩散:在载体参与下顺浓度通过生物膜 c 膜动转运:吞噬和胞饮作用,胞吐作用,第一节 外源化学物在体内的生物转运,二 吸收 1.定义:外源化学物从机体的接触部位透过生物膜 屏障进入血液的过程 2.途径:经胃肠道吸收 经呼吸道吸收 经皮肤吸收 经其他途径吸收(如静脉、腹腔、皮下、肌肉),第一节 外源化学物在体内的生物转运,三 分布 1 外源化学
7、物在组织器官中的贮存 a 蓄积:外源化学物以相对较高的浓度富集 于某些组织器官的现象 b 血浆蛋白贮存库 肝脏贮存库 肾脏贮存库 脂肪组织贮存库 骨骼贮存库 2 特殊屏障(血脑屏障、胎盘屏障),第一节 外源化学物在体内的生物转运,四 排泄 1 经肾脏排泄 2 经粪便排泄 3 经肺排泄 4 其他途径排泄(脑脊液、乳汁、汗液、唾液及毛发和指甲等),第二节 外源化学物在体内的生物转化,一、生物转化的意义二、生物转化酶三、生物转化反应类型(1)相反应,包括:氧化反应 原反应 解反应,三、生物转化反应类型(2)相反应(结合反应)葡萄糖醛酸结合 硫酸结合 谷胱甘肽结合 甲基化反应 乙酰化反应 氨基酸结合影
8、响外源化学物生物转化的某些因素 毒物代谢酶的遗传多态性 毒物代谢酶的抑制和激活,第三节 毒物动力学,一、经典毒物动力学(1)基本概念:速率类型(一级速率过程和零级速率过程)房室类型(2)房室模型和时-量曲线(3)基本参数:表观分布容积(Vd)消除速率常数(Ke)曲线下面积(AUC)半减期(t1/2):外源化学物的血浆浓度下降一半所需的时间 清除率(CL)生物利用度(F):外源化学物进入机体时的吸收率二、生理毒物动力学模型,第四章 毒作用机制第一节 毒物的ADME过程与靶器官,一 从接触部位进入血液循环(一)毒物的吸收(二)毒物进入体循环前的清除 二 从血液循环进入靶部位(一)促进毒物分布到靶部
9、位的机制 1 毛细血管内皮的多孔性 2 专一化的膜转运 3 细胞器内的积蓄 4 可逆性细胞内结合,第一节 毒物的ADME过程与靶器官,二 从血液循环进入靶部位(二)妨碍毒物分布到靶部位的机制 1 血浆蛋白结合 2 专一化屏障 3 贮存部位的分布 4 与细胞内结合蛋白结合 5 从细胞中排出(三)排泄与重吸收 1 排泄 2 重吸收(肾小管、肠粘膜),第一节 毒物的ADME过程与靶器官,增毒与解毒(一)终毒物的形成 1 终毒物:指直接与内源靶分子反应或引起 机体生物学微环境的改变、导致机体结构和功 能紊乱并表现毒物毒性的物质。2 终毒物的分类(4类)亲电子剂 自由基 亲核物 活性氧化还原反应物,第一
10、节 毒物的ADME过程与靶器官,三 增毒与解毒(二)解毒作用 1 解毒:消除终毒物或阻止终毒物生成的生物转化过程 2 分类 无功能基团毒物的解毒 核物的解毒 亲电子剂的解毒 自由基的解毒蛋白质毒素的解毒 3 解毒失败的原因 解毒能力耗竭 解毒酶失活 某些结合反应可被逆转 解毒过程有时产生潜在有害副产物,第二节 靶分子的反应,一、反应的类型 非共价结合 共价结合 去氢反应 电子转移 酶促反应二、毒物对靶分子的影响 靶分子的功能失调 靶分子的结构破坏,第三节 细胞调节功能障碍,毒物引起细胞调节功能障碍(一)基因表达调节异常 1 基因转录调节障碍 2 信号转导调节障碍 3 细胞外信号产生的调节障碍(
11、二)细胞瞬息活动的调节障碍 1 电可兴奋细胞的调节障碍 2 其他细胞活动的调节障碍毒物引起细胞维持功能障碍(一)细胞内部维持的损害(二)细胞外部维持的损害,第四节 修复障碍,损伤修复机制(一)分子修复(蛋白质、脂质、DNA修复)(二)细胞修复(巨噬细胞、施旺细胞)(三)组织修复(细胞的凋亡、增殖、分裂及胞外基质替代)修复障碍及其引起的毒作用(一)修复障碍(二)修复障碍引起的毒性 1 炎症 2 坏死 3 纤维化 4 致癌作用,第十二章 血液毒理学,血液毒理学的概念:研究药物、非治疗性化学剂以 及环境中其他物质对血液和造血器官有害效应的 学科。第一节 外源化学物对血液的损害作用 造血作用 血液毒性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毒理学基础 毒理学 基础 课件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62356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