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视角下的数学教育(压缩版).ppt
《“核心素养”视角下的数学教育(压缩版).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核心素养”视角下的数学教育(压缩版).ppt(14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核心素养”视角下的数学教育,郑毓信(2016,11),简介,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江苏省文史研究馆馆员;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研究与教学工作50多年,曾多次赴英、美与我国港台地区作长期学术访问,意大利、德国、荷兰等多所大学作学术讲演。出版专著32部,论文360多篇,在数学哲学、数学教育、科学哲学等领域有一定影响。,报告的主要内容,一、“核心素养”之慎思(背景);二、“数学核心素养”之我见(理论分析);三、理论的实践性解读(具体的教学建议)。,一、“核心素养”之慎思,“当今世界各国教育都在聚焦对于人的核心素养的培养。”(顾明远)“今天,这个概念体系(指“核心素养”注)正在成为新一轮
2、课程改革深化的方向。”(人民教育,2015年第7期,“社评”),相关事实:教师培训的热门主题,第六届中国小学数学教育峰会:“聚焦数学核心素养”(2015,10,杭州)“核心素养在课堂”(2016,11,南京)“核心素养 下的小学数学发展课堂”研会观摩会”(2016,11,杭州)“经典与超越:核心素养下的课堂教学方式转型”(2016,11,南昌),应当坚持的基本立场,我们既应高度关注教育的最新发展,但又不应盲目地去追随潮流,而应始终坚持自己的独立思考。,更为具体的建议,面对任一新的理论思想或主张,我们都应认真地去思考这样三个问题:(1)这一理论或主张的实质是什么?(2)这一理论或主张对于我们改进
3、教学有哪些新的启示和意义?(3)这一理论或主张又有什么局限性或不足之处?,当前的应有思考,问题1:现今对于“核心素养”的提倡与先前所说的“素质教育”有什么联系和区别?问题2:数学教育界又应如何去落实“核心素养”,特别是,我们是否也应积极地去提倡“数学核心素养”什么又是后者的具体涵义?,有益的比较,“2014年3月,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提出了核心素养概念,为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指明了方向。”,“1997年国家教委印发关于当前积极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提出应着眼于受教育者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其中还特别
4、提到,要建立一整套素质教育运行体系,包括以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为目标的课程体系。”,“1999年6月,一份关于素质教育的标志性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发布,其中明确素质教育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指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的一场深刻变革。”,应有的思考(1),问题1:现今对于“核心素养”的提倡与一般所谓的“素质教育”究竟有什么联系和区别,特别是,“以素养发展为核心的教育”与新一轮课程改革中对于“三维目标”的提倡又有什么不同?,进一步的思考,究竟什么是这里所说的“素养”或“核心素养”?现状:尽管存在不少论述,但在这方面应当说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5、,一个更深的忧虑,在积极提倡“核心素养”的同时,我们又应防止纯粹的“口号操作”与“文字游戏”,因为,这正是教育领域的一个常见弊病,即是口号的频繁更替,以至一线教育工作者忙于应付,甚至感到无可适从。,相关的论述,“从20世纪80年代的素质教育,到2014年以来大热的核心素养;从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到两全、一主动,再到一个灵魂、两个重点,后来又有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因材施教等。可以看出,教育内涵发展的逻辑轨迹基本上是:教育实践中存在什么问题,时代发展提出了什么新要求,在改革中就会增加相应的新内容。”(黎雪原,“在探索中回归,小学教学,2016年第9期),正面的建议:“教育贵在坚持”。,一个实例:
6、“从来没想到,在北京一所不起眼的小区配套学校里,居然有一群人,对三维目标的研究如此执着达8年之久;他们从学科知识走到了知识树,从知识树走到了能力,从能力走到了高位目标,并解决了一系列教学困惑和问题。无论课改形势发生什么变化,都没有动摇他们的研究精神。10年过去了,这所普通学校迅速成长为海淀区第一方阵的佼佼者进校附校是这里面的胜利者,胜在了执着二字。”(人民教育,2011年第6期),应有的思考(2),问题2:数学教育界应当如何去落实“核心素养”?另一应当防止的倾向:认识的极端化与做法上的片面性。,两个相关的论点,(1)应当特别重视传统课程的改变与整合,“基础教育要去学科化”。(2)在数学教育领域
7、中,“核心素养”就可被等同于“核心概念”,从而我们对此也就无须予以特别的重视.,第一种观点:“基础教育要去学科化”,“只从学科的角度出发,不利于学生素养的发展。”(顾明远)“基础教育要去学科化,强调综合”。我们不仅应当积极提倡各个传统学科的综合,也应以“整体性思维”完全取代“学科性思维”。显然,按照这样一种观点,我们在当前就完全没有必要、甚至根本就不应去提及所谓的“数学核心素养”。,一个相关的实践,“清华附小通过核心素养的打底、1+X课程的整合和直接完整性的教学,照亮了孩子人生发展的道路和未来的远景。”(人民教育2015年第13期,特约评论员)“基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1+X课程改革对于当下的基
8、础教育课程改革具有价值引领的意义。”(顾明远,人民教育,2015年第13期),笔者的思考(1),我们事实上即可由数学与数学教育领域中的相关研究获得这方面的直接启示,包括数学中对于“统一性”的追求,以及数学教育中关于“整合数学”的研究。,相关的启示,由相关研究可以看出:数学中不同学科分支的整合决非易事,我们更不应将此简单地等同于相关内容在形式上的简单组合;进而,与唯一强调统一性相比较,我们又应更为清楚地认识多元化与统一性之间的辩证关系,并应注意防止这样一种现象,即是人为地制造某种“统一”。,相关的结论,总之,与唯一强调不同学科的整合相比较,这是课程改革更为重要的一个指导思想,即是我们如何能将“核
9、心素养的培养”这一总体性教育目标落实到各个学科的教学之中,从而既能充分体现各个学科的特点,也能在总体上真正做到各有其长,各尽其职,相互配合,互相促进。,必要的澄清,上面的论述并非是指我们不应对传统的学科教育作出任何改变;恰恰相反,我们应以整体性教育目标为指导积极地去从事学科教育的改革;但同时也应注意防止各种简单化的认识与片面性的观点,即如对于“去学科化”的盲目提倡,乃至将各个学科的教学简单地纳入某个单一的模式。,相关的论述,“课程的整体优化与建设并不一定要取消现在的课程分类和已经有的学科,它的着力点是打破那些已经固定的不同学科之间界线分明的边界,是要穿越那些的近乎僵化的学科与知识界限,使课程内
10、容更加丰富多彩。”(谢维和),第二种观点:“数学核心素养”=“核心概念”,相关的论点(1):“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提出了10个核心素养,曾把这些称之为核心概念,但严格意义上讲,称这些词为概念并不合适本文把这10个词称之为数学的核心素养。”(马云鹏),相关的论点(2),按照高中数学课程标准,“数学核心素养”就是指以下六个概念:数学抽象,直观想象(用数学眼光观察现实世界);逻辑推理,数学运算(用数学思维思考现实世界);数学模型,数据分析(用数学语言表达现实世界)。,笔者的思考,与各种简单化的论点相对照,我们应当更为深入地去思考:“走向核心素养”究竟为我们更好地认识与把握数学教育的基本目标、
11、并由此而进一步改进数学教育教学工作提供了哪些新的启示?,二、“数学核心素养”之我见,基本认识:这是“走向核心素养”给予我们的主要启示:我们应当跳出数学、并从更大的角度去分析思考问题,特别是,究竟什么是数学对于个人发展和社会进步所应发挥的重要作用?,相关的论述,“这次制定课程方案时,学科专家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思考:这门学科在孩子身上能够产生哪些变化?对孩子的素养有哪些贡献?”(张绪培)这也应当成为我们具体界定“数学核心素养”的基本途径。,具体的分析(1),什么是不同学科、特别是数学课与语文课对于学生成长的主要作用?相关的论述:“今天比昨天慈悲,今天比昨天智慧,今天比昨天快乐,这就是成功。”“要通
12、过生命不断的转弯,发现多元的样貌,而不要生活在一元的状态下。”(林清玄),语文教育的主要作用:“什么是生命里重要的事情:一是爱,能爱,能表达爱;二是美,懂美,追求美。三是情,四是义,人要有情有义。五是感动,美好的情感能被激发。”数学教育的主要使命:我们应当通过数学教学让学生一天比一天更加智慧,一天比一天更加聪明,也即应当努力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与理性精神的养成。,具体的分析(2),尽管目前国内所看到的主要是由“核心素养”到“数学核心素养”的发展,但后者不应被看成全新的概念,因为,只要将视野扩展到国际数学教育界,就可看到不少相关的研究:其中都明确提出了“数学素养”这样一个概念。,研究的共同点,对于
13、社会进步与个人发展的高度关注。“一方面是社会的视角:数学素养主要涉及到了社会经济的变化与社会的技术进步,它应当与此相适应并促进社会的整体发展;另一方面,数学素养又与个人的生活密切相关,也即应当聚焦于个人。”(G.Fitzsimons等,“Adult and Mathematics”),研究的不同点,对一部分学者而言,提倡“数学素养”就意味着对于数学教育的更高要求,特别是,我们不仅应当积极提倡所谓的“大众数学”,也应努力实现“数学上普遍的高标准”。但也有一部分学者认为,“数学素养”即是为数学教育提供了“最低标准”。,笔者的观点,基本立场:应当坚持“数学上普遍的高标准”,并应努力做到“少而精”。“
14、数学核心素养”的基本涵义:我们应当通过数学教学帮助学生学会思维,并能逐步学会想得更清晰、更深入、更全面、更合理,包括由“理性思维”逐步走向“理性精神”。这也应当成为数学教育的基本目标。,关键(1):“三维目标”之间的辩证关系,第一,所谓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主要体现了文化的视角,而“文化”的主要特征就在于:这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也即是通过人们的日常生活与工作不知不觉地形成的。也正因此,与数学直接相关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养成,就离不开具体数学知识与数学思维的学习,特别是,人们主要地就是经由“理性思维”的学习与应用逐步发展起了“理性精神”,也即由“思维方法”逐步地过渡到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5、”。,第二,知识应当被看成思维的实际“载体”,从而,“为讲方法而讲方法就不是讲方法的好方法”;但是,又只有以思维方法的分析带动具体知识内容的教学,我们才能将数学课真正“教活”、“教懂”、“教深”。,综上可见,在上述的“三维目标”之中,“思维”应当被看成具有特别的重要性;这也就是指,我们即应将“帮助学生学会思维”看成数学教育的基本目标,或者说,即是将“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看成“数学核心素养”最为基本的一个涵义。,关键(2):“数学地思维”与“通过数学学会思维”,一个基本事实:数学思维并非思维的唯一可能形式,各种不同的思维形式(如文学思维、艺术思维、哲学思维、科学思维等)也都有其一定的合理性和局限
16、性,从而,我们就不应唯一地强调“帮助学生学会数学地思维”,毋宁说,后者事实上即可被看成清楚地表明了“学科性思维”的局限性。,当然,我们并不应因此而完全否定数学思维的研究和学习,毋宁说,这即是对数学教育工作者如何做好这一方面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即应通过数学教学帮助学生学会思维!,相关的建议:切实做好两个方面的研究,(1)立足“数学思维”(数学家的思维方式),并以此作为发展学生思维的必要规范,包括通过与日常思维的比较帮助人们更为深入地认识后者的局限性,并能逐步形成一些新的思维方式等;,(2)立足日常思维:我们并应跳出数学、从更为一般的角度去认识各种数学思想与数学思想方法的普遍意义(和局限性)
17、,从而就可对于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发挥更为积极的作用。,关键(3),“通过数学学会思维”,并非是指如何能够想得更快、又如何能够“与众不同”,而主要是指帮助学生逐步学会想得更清晰、更深入、更全面、更合理。,一个相关的调查,学生眼中的“聪明”?教师的必要引导:“聪明”不只是快,而且要巧,更不应出错,还要能清楚地讲出道理,,结语,我们应当将“帮助学生学会思维”看成数学教育的基本目标,特别是,即应通过数学教学促进学生更为积极地去思考,并能逐步学会想得更清晰、更深入、更全面、更合理,包括由“理性思维”逐步走向“理性精神”。,三、理论的实践性解读(若干具体的教学建议),1.正确处理“动手”与“动脑”之间的关
18、系;2努力养成学生“长时间思考”的习惯与能力;3帮助学生学会“反思”;4努力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实践性解读(一):动手与动脑?,这是当前应当特别注意纠正的一个现象,即是我们在教学中往往只是重视了学生的“动手”,却忽视了如何能够促使他们积极地去“动脑”。,例 1“圆的认识”的教学,基本认识:要想认识圆,必先画圆。教学实录:(1)要求学生用圆规画圆;(2)展示另一种画圆方法(体育老师在操场上画圆),并要求学生对画圆的具体步骤做出总结:第一,定圆心;第二,确定半径。(3)进一步的要求:在先前的图上画半径(半径在哪里?);画直径(画得对不对?),(4)男女生比赛:用绳子画圆。由此引出结论:圆半径的长
19、度不能变。(5)学习单:请你看一看、量一量、折一折,想想圆有哪些特征?(6)想一想:生活中有哪些圆?用到了圆的哪些性质?,分析与思考(1),在学生用圆规画圆以后,我们是否就应通过适当的提问与讨论引发学生的思考,即如“画圆时容易出现什么问题?”“什么又是画好圆的关键?”等等。进而,通过聚焦“圆不圆”这样一个问题,我们又可引发学生做出如下的思考:“究竟什么样的图形是圆?”,分析与思考(2),我们又为什么要布置这样一个任务,即是让学生“看一看、量一量、折一折,想想圆有哪些特征?”这也就是指,圆的基本性质(半径相等、直径相等)真的是量(比)出来的吗?总之,我们在此即应特别重视动手与动脑之间的关系!,更
20、多的实例,在“度量”的教学中,人们往往只是重视了实际操作,包括各种方法与工具的应用,却未能引导学生认真地去思考:“如何量才能更准、更快、更省事?”包括各种度量工具与度量方法是如何得以发现的?,在学生实际从事计算前我们往往也未能引导他们认真地去思考为什么要进行这些计算,从而就容易出现以下的现象:尽管相关的计算或推理导致了某些结果,但其对于解决所面临的问题却没有任何作用;另外,在获得了结果以后,我们显然又应引导他们进一步去思考:如何进行检验?是否存在更快的计算方法?,几何教学中一旦引入了某个概念,如“等腰三角形”、“正方形”等,我们又往往会急于让学生通过实际度量去发现它们的特征性质,却没有认识到其
21、中的很大一部分正是相关“定义”的直接推论,从而真正重要的也就是如何能够引导学生积极地去进行思考,如“什么是等腰三角形?”,“什么是正方形?”,等等。,总之,这正是我们在当前应当注意纠正的一个现象:我们的学生一直在做,一直在算,一直在动手,但就是不想!,例2“角的初步认识”教学中的“三次动手”与“三次提问”(高雅),教材中的处理方式(人教版,二年级上册):(1)由生活实例引出角的概念;(2)通过若干“正例”与“反例”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角的概念。,相关的思考,我们如何能够通过自己的教学促使学生更为积极地去进行思考,特别是,即能由单纯的“动手”转向积极的“动脑”?,具体的教学设计(1),相关教师在教
22、学中同样采取了“由生活实例引出角的概念”这一作法,但在学生们具体地列举了所曾见过的各种各样的“角”以后,教师又提出了这样一个任务:把你头脑中所想的“角”画出来?进一步的问题(问题1):“其中有哪些可以被看成真正的角,也即是数学中所说的角”?,具体的教学设计(2),在实际组织学生对上述问题进行讨论以后,教师又要求学生第二次动手去画角。第二个问题:你们所画的“角”有什么不同?,具体的教学设计(3),第三次动手:“如何能够画出一个与已知角同样大小的角?”必要的聚焦(问题3):角的大小是由什么决定的,或者说,什么是相关的因素,什么又与角的大小完全无关?,相关的启示,尽管我们在此不能直接引入“角”的严格
23、定义,但是,只须很好地加以引导,我们仍可帮助学生较好地掌握“角”这样一个概念,特别是这样一个事实:“角的大小与边的长度无关,而是取决于开口的大小”,从而就为将来的进一步学习、包括引入“角”的严格定义打下了良好基础。,更为一般的结论:判断数学课成功与否的主要标准,无论教学中采取了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或模式,我们都应更加关注自己的教学是否真正促进了学生积极地去进行思考,并能逐步学会想得更清晰、更全面、更深入、更合理。,实践性解读(二):长时间思考的习惯与能力的养成,数学家的一项共识:数学学习十分有益于人们养成“长时间思考”的习惯与能力。但是,我们在现实中又是否过分地突出了学生“即兴思维”能力的培养,以
24、至完全忽视了“长时间思考”的习惯与能力的养成?,相关的论述(1):长时间思考的重要性,“我认为思考问题的态度有两种:一种是花费较短时间的即席思考型;一种是较长时间的长期思考型。所谓的思考能人,大概就是指能够根据思考的对象自由自在地分别使用这两种类型的思考态度的人。但是,现在的教育环境不是一个充分培养长期思考型的环境。没有长期思考型训练的人,是不会深刻地思考问题的。无论怎样训练即席型思考,也不会掌握前面谈过的智慧深度。”(广中平佑),相关的论述(2):应试教育的一个后果,台湾学生在历年国际评比的数学表现,成就表现始终名列前茅,然而学生对于数学的功用、喜爱和自信心的表现却始终是倒数前几名,呈现出高
25、成就、低信心的特征,猜测造成此现象的主要原因来自于考试制度下的数学学习特性,学生为获取较高分数,必须使用适当的的演算法快速求得答案学生少有时间与机会发展自己的思想,学习多为被动、背诵及反复练习的方式。(林福来),一部相关的名著,康纳利(D.Kahneman):快思慢想(Thinking,Fast and Slow),Penguin Books,2011主要结论:这是“日常思维”的一个重要特点,即是“快思”占据主导的地位;然而,尽管其对于人类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现实中却又常常会导致一些系统性的错误。,进一步的思考,我们如何才能帮助学生养成“长时间的思考”的习惯与能力?一些特别重要的环节:我们在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核心 素养 视角 数学 教育 压缩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62347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