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风味与品尝2-香味.ppt
《食品风味与品尝2-香味.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食品风味与品尝2-香味.ppt(27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各种复合调味料的配方(重量,%),(1)五香粉:桂皮43,八角15,陈皮6,小茴香5,花椒25,沙姜6。此粉麻辣带甜,香味浓郁长久。(2)香辣粉:辣椒干45,生姜干35,橘皮10,小茴香5,花椒5,味精少许。此粉具有香、辣、鲜三味。(3)咖喱粉:姜黄80,生姜5,辣椒干3,八角3,桂皮3,花椒3,芜荽子3。此粉色深黄,轻辣重香,是烹调咖喱鸡等中西名菜的必备调味品。,(4)芥末粉:白芥籽80,松花粉20,此粉色黄,味辛辣刺鼻,多用于凉拌。风味独特。(5)怪十香:姜黄9.5,沙姜9.5,生干姜19.0,辣椒14.3,八角14.3,桂皮7.1,花椒9.5,丁香4.8,香椿7.2,芜荽籽4.8。辣根,
2、Wasabia japonica,香味,第一节 嗅觉生理学,嗅觉,嗅觉:指挥发性物质刺激鼻腔的嗅觉神经而在中枢引起的一种感觉其中产生的令人愉快的挥发性物质称为香气产生令人厌恶的挥发性物质称为臭气香气是混合物所致一般用香气值来表示某种物质在香气产生中的作用大小。香气值=嗅觉物质的浓度/阈值,若香气值小于1,则说明该物质在香气产生中没有发生作用。,几种食品中嗅感物质的组成,食物的气味多是由多种挥发物质所组成,香气值(FU),任何一种食品的香气都并非由一种呈香物质单独产生,而是多种呈香物质的综合反映。对香气贡献大的物质,被称为“头香物”。呈香与否还与呈香物的含量有关。香气值(FU)嗅感物质浓度阈值F
3、U1.0,该物质不引起嗅感。FU越大该物质在食物中的引起的嗅感越强。,气味的分类(一),物理化学分类法Amoore的分类法樟脑臭、刺激臭、醚臭、花香、薄荷香、麝香、薄荷香、麝香、恶臭(腐败臭)、甜香。原臭,气味由这些原臭复合而成。Harper的分类法分成44类,如水果味、肥皂味、樟脑臭、醚臭、芳香、香料味、薄荷味、杏仁味、花味、甜味、麝香味、蒜味、鱼腥味、焦味、石炭酸味、汗味、草味、腐败味、粪味、树脂味、油味、腐臭味等。,气味的分类(二),心理学分类法Schutz和Wright的分类法(P104)按嗅盲分类法嗅盲,特异嗅觉缺失,其它嗅觉正常。Amoore的原臭理论(类似于三原色理论)表33嗅细
4、胞受体理论嗅细胞中嗅觉受体的基因至少有1000种,每个嗅细胞只表达1种或几种受体基因。,心理学分类法,先让人闻了许多气味后,把他所感受到的印象用某种基难来判断表达,然后根据分析结果找出气味内在的基本性质。一种是使用语言的描述法,另一种是不用语言为媒介的轮廓法。Schutz采用轮廓法,归纳出9种因子:A因子为辛香味,是对三叉神经刺激的不饱和化合物;B因子为香味;C因子为醚味,含氧元素,属植物气味;D因子为香甜味,像动、植物气味的结合;E因子为油脂味,含N元素,属动物气味,F因子为焦味;G因子为烧硫磺味,H因子为臭树脂味,I因子为金属味等。,嗅细胞受体理论得到了证实,2004 嗅覺生理诺贝尔奖,琳
5、达巴克(Linda Buck,1947-),理查德阿克塞尔(Richard Axel,1946-),琳达巴克 国籍:美国 学位:美国得克萨斯大学医学博士 获奖年龄:现任职地点:美国西雅图弗雷德哈钦森癌症研究中心 理查德阿克塞尔 国籍:美国 出生:年月日 学位: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博士 获奖年龄:岁 现任职地点:美国纽约哥伦比亚大学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因为他们发现了包含个不同基因的大型基因家族,使我们能理解人类为什么能感受到春天紫丁香的香气,并在任何时候都能提取出这种嗅觉上的记忆。,嗅上皮中存在约有万个可被嗅质激活的神经细胞(神经元)嗅感受器。每个嗅感受器的顶部有余根特化的纤毛,纤毛埋在覆
6、盖嗅上皮的黏液层中。在纤毛膜上存在特异的蛋白质,称为受体,当嗅质与这些受体结合后即使嗅感受器兴奋,使之产生电信号,这种信号沿着神经细胞的轴突传送至位于脑前部的嗅觉信息的交换站-嗅球,在嗅球中经过加工后传送至大脑中与思维过程相关的更高级中枢,同时也传送至产生情绪的脑的边缘系统。,单个嗅感受器细胞通常仅表达一种受体基因。组成各类嗅受体的氨基酸链都具有七次跨膜的结构。在细胞外,嗅受体与嗅质特异结合,在细胞内,它又与结合蛋白(蛋白)耦联。这些基因编码的所有受体都是相关的蛋白,但在细节上有差异,这就是为什么它们各自被不同的嗅质分子所激活。-(阿克塞尔和巴克年在细胞),嗅感受器,单个嗅感受器并非仅对一种嗅
7、质起反应,而是可被几种相关分子激活。已经被确定的嗅质有万种,按基本特性相近,嗅质可以分为若干大类。通常每一神经元对同一类嗅质中的几种都敏感,每种嗅质又可兴奋相当数量的神经元。这种交叉组合的编码方式是人类可辨别并记忆多达10000种气味的基础。,嗅球,嗅球有约个明确的微区域嗅小球,数目差不多是嗅感受器种类的两倍。包含同种嗅受体的嗅感受器细胞的轴突聚集于嗅球中的同一嗅小球。在嗅小球中,同种嗅感受器的轴突与单个僧帽状细胞发生联系,而僧帽状细胞再将嗅觉信号传递到大脑皮层的不同微区域。被某种嗅质激活的几种嗅感受器所产生信号最终在皮层被整合加工成与该气味相对应的特定模式,从而使人分辨并意识到是这种气味。,
8、当嗅质和受体结合后,通过纤毛膜内的蛋白激活腺苷酸环化酶,产生环化腺苷酸(),后者作为细胞内第二信使激活纤毛膜上的离子通道。离子通道的开放使纤毛膜去极化,当去极化到一定程度,纤毛便兴奋并发放神经冲动。同时,蛋白也可以通过激活磷酸酯酶,产生三磷酸肌醇()作为第二信使,激活离子通道以及之后的神经兴奋、冲动发放等环节。阿克塞尔和巴克通过记录单个嗅感受器的电信号又揭示,单个嗅感受器并非仅对一种嗅质起反应,而是可被几种相关分子激活。,嗅受体的种类非常多,而每一种相关基因的表达水平又很低。,他们没有直接寻找受体蛋白,而是搜寻仅在鼻腔上皮表达的基因。三个设想:第一,根据其他实验室的结果,嗅受体分子非常类似于眼
9、内光感受器细胞表达的一种分子视紫红质。因为视紫红质属于蛋白耦联受体,这类受体都具有跨膜七次的特征结构,也具有共同的保守序列。巴克便用蛋白耦联受体所共有的保守序列作为探针去筛选大鼠基因库。第二,巴克假定嗅受体成员属于一个蛋白家族,于是她致力寻找具有某些相似性的基因群。第三,这些基因必须只在嗅觉系统上皮组织中表达。这三个设想大大减少了他们的工作量,并最终使他们成功地检测到包含上千个嗅受体基因的新的基因群。,嗅觉特性,1.敏锐个别训练有素的专家能辨别4000种不同的气味.犬类和鳝鱼的嗅觉比普通人的嗅觉约灵敏100万倍,2.易疲劳适应和习惯疲劳、适应和习惯这三种现象会共同发挥作用,很难区别。3.个体差
10、异大对气味不敏感的极端情况-嗅盲4.阈值随人体状况变动疲劳,营养不良,生病时会引起嗅觉功能降低.,嗅觉对身体的影响,(1)呼吸系统-主要是改变呼吸类型。例如,闻到香气时不自觉地深长吸气闻到可疑气味时呼吸短而强,等等。(2)对消化器官的影响-美好的食品香气会促进消化器官运动和胃分泌;不良的腐败臭气会抑制肠胃活动.(3)对循环器官的影响-良好的气味会使人血管扩张、血压下降。心脏冠状动脉狭窄症患者用戊基亚硫酸抢救,除了药理作用外,气味也有影响。(4)对生殖器官的影响-许多动物是通过信息素的气味来寻找配偶的。有些气味能促进子宫运动,有的则仰制、甚至会引起流产。(5)对精神活动的影响 人们闻到美好气味时
11、会身心愉快神情气爽,有解除过度紧张、疲劳的感危而恶臭会使人心烦、焦燥,丧失活动欲望。当人们在集中注意力工作时气味的影响并不严重,但精神松弛时便会增强。,经典嗅觉理论(Theory of olfaction),1.化学理论气味分子的大小、形状及电荷差异等。2.酶理论 3.振动理论,嗅觉的化学理论,1。立体化学理论(锁和钥匙理论)化合物立体分子的大小、形状及电荷有差异,人的嗅觉受体空间位置也有差别。2。外形功能团学说具有特殊功能团的化合物分子吸附在嗅细胞表面,形成定向和有序的状态。否定受体的存在。,立体化学理论,一、化合物的结构特征和气味(A)功能团(B)立体异构二、基本嗅感和化合物的结构特征,第
12、二节 气味与化合物的分子结构 Odor and structure of compound,一、化合物的结构特征和气味,发香团(原子):是指分子结构中对形成气味有 贡献的基团(原子)。发香团:-OH,-COOH,C=O,R-O-R,-COOR,-C6H5,-NO2,-CN,-ONO,-RCOO。发香原子:位于元素周期表中族 族。如:P,As,Sb,S,F。,A 功能团,(1)醇类C1C3的醇有轻快的香气,如甲醇香气清爽C4C6的醇有近似麻醉的气味,如丁醇醉人的香气C710的醇呈芳香味,如庚醇葡萄香味C10以上逐渐无香味。不饱和醇一般香味更强。,A1 脂肪族含氧化合物,(2)醛类低级脂肪醛有强烈
13、的刺鼻的气味。随分子量增大,刺激性减小,并逐渐出现愉快的香气。C8C12的饱和醛有良好的香气,但,-不饱和醛有强烈的臭气。,丙酮有类似薄荷的香气;庚酮-2有类似梨的香气;低浓度的丁二酮有奶油香气,但浓度稍大就有酸馊味;C10C15的甲基酮有油脂酸败的哈味。低级不饱和酮有一定的刺激味,分子量较大的不饱和酮一般有良好气味。(P118),(3)酮类,(5)酸 低级脂肪酸有刺鼻的气味。,(4)酯类 由低级饱和脂肪酸和饱和脂肪醇形成的酯,具有各种水果香气。内酯、尤其是-内酯有特殊香气。,A2.芳香族化合物 此类化合物多有芳香气味。如:苯甲醛(杏仁香气),桂皮醛(肉桂香气),香草醛(香草香气)醚类及酚醚多
14、有香辛料香气。如:茴香脑(茴香香气),丁香酚(丁香香气),A3.萜类 如:紫罗酮(紫罗兰香气);水芹烯(香辛料香气)A4.含硫化合物 硫化丙烯化合物多具有香辛气味。如:葱、蒜、韭菜等蔬菜中的香辛成分的主体是硫化物。(CH2=CHCH2)2S CH2=CHCH2SSCH2CH=CH2 二烯丙基硫醚 二硫化二烯丙基,A5.含氮化合物 食品中低碳原子数的胺类,几乎都有恶臭,多为食物腐败后的产物。如:甲胺,二甲胺,丁二胺(腐胺),戊二胺(尸胺)等,且有毒。A6.杂环化合物 噻唑类化合物具有米糠香气或糯米香气,维生素B1也有这种香气。有些杂环化合物有臭味。如:吲哚 及-甲基吲哚。,B几何异构和旋光性会对
15、气味产生影响,旋光P126顺反,二、基本嗅感和化合物的结构特征,有气味物质的一般特征:具有挥发性;既具有水溶性(才能透过嗅觉感受器的粘膜层),又具有脂溶性(才能通过感受细胞的脂膜);分子量在26300之间。,气味学把植物气味信号定名为五种“气味语言”,即:1.邀请语言:花香引诱昆虫传粉,瓜果成熟后的芳香邀请鸟兽吃它为其播种;2.警告语言:植物平时散发的气味,不让动物和微生物伤害它,意思是“我有毒”;3.驱赶语言:当动物接触它或伤害它时,它散发出比平时更浓烈的气味,以赶走它们;4.呼救语言:有些植物,当使用驱赶语言无效时,就发出求救语言,通知邻近的同种植物帮助它;5.应答语言:邻近植物接到求救气
16、味时,在自身未遭虫灾时也发出驱赶语言(气味),帮助受害者驱赶敌人。,味与药性,1药味甘淡者为滋补药,兼有香味者有杀菌作用,香味愈浓杀菌力愈强;2味辛,嗅之有刺鼻香味者杀菌力最强且广谱;3味苦,嗅之有刺激臭味者能杀虫、杀菌抑菌,多有毒性;4味苦涩,嗅之有酸香味,杀虫力强,亦能杀菌,有毒,但能解化学毒物之毒;5凡难腐的草木皆有芳香,必灭菌;6凡虫害少的草木味必怪异;7苦味浓烈的药杀菌力强,芳香药中亦多杀菌成份;,第三节 食品中气味形成的途径,1、生物合成成长过程中酶合成 2、食品加工(加热、烘烤,氧化)3、微生物作用(也是酶合成)4、射线作用,1。以氨基酸为前体的2。以脂肪酸为前体的3。以羟基酸为
17、前体的4。以单糖、糖苷为前体的5。以色素为前体的,1。生物合成(酶作用),11 以氨基酸为前体,支链氨基酸醇、醛、酸、酯类。苹果、梨、香蕉、番茄芳香族氨基酸酚、醚类香蕉、葡萄、草莓含硫氨基酸葱、蒜、韭菜,以氨基酸为前体生成酯的一般途径,支链氨基酸亮氨酸为前体生物合成苹果和香蕉的特征风味成分,以芳香族氨基酸为前体,酪氨酸和苯丙氨酸,以含硫氨基酸为前体,1)R为烯丙基(CH2CHCH2)形成蒜素2)R为丙烯基(CH3CH CH)形成洋葱气味3)R为甲基和正丙基时形成细香葱气味,半胱氨酸,12 以脂肪酸为前体物的生物合成,(1)由脂肪酸经脂肪氧合酶酶促生物合成的挥发物。前体物多为亚油酸和亚麻酸,产物
18、为C6和C9的醇、醛类以及由C6、C9脂肪酸所生成的酯。例如:己醛是苹果、葡萄、草莓、菠萝、香蕉和桃子中的嗅味物;2t-壬烯醛(醇)和3c-壬烯醇则是香瓜、西瓜等的特征香味物质。,C6,C9醛、醇产生途径,香瓜、西瓜,苹果、葡萄、草莓、菠萝、香蕉和桃子,在食用香菇的特征嗅感物中有1辛烯3醇、1辛烯3酮、2 辛烯醇等的挥发性成分。Tressl等认为,这些含C8和C10的嗅感物的形成途径。,C8,C10醛、醇产生途径,但Wurzenberger的实验表明,亚油酸的C13氢过氧化物在蘑菇匀浆中仅发现有相应的羟基酸并未检出有1辛烯3醇。他认为在香菇中可能存在着另一条亚油酸裂解的途径Cl0氢过氧化物中间
19、体途径.,蘑菇中1辛烯3醇的生成途径,脂肪酸氧化形成的嗅感物质,梨、杏、桃等水果在成熟时都会产生令人愉快的果香,(2E,4z)癸二烯酸乙酯,是梨的特征嗅感物。C8-Cl6的羟基酸能在酶催化下环化,生成r-内酯或-内酮。C8-Cl6的内酯具有明显的明显的椰子和桃子的特征芳香。,13 以羟基酸为前体,在柑桔类水果及其他一些水果中部含有烯萜类化合物,成为这些水果的重要嗅感物质。这些烯萜是生物体内通过异戊二烯途径合成的,其前体据认为是甲瓦龙酸(一种C6的羧基酸)。产物大多呈现出天然芳香:1.柠檬醛、橙花醛是柠檬的特征香气2.薴烯是酸橙的特征香气成分3.-甜橙醛是甜橙的特征嗅感分子4.诺卡酮是柚子的重要
20、嗅感物质,等等。,14 以单糖、糖苷为前体,水果中存在大量的各种单糖:1.构成水果的味感成分2.嗅感成分如醇、醛、酸、酯类的前体物质,无氧糖降解,脱氢酶,醇转酯酰酶,还原酶,酯化酶,以糖苷为前体,十字花科蔬菜的特征嗅感物质有异硫氰酸酯、硫氰酸酯及一些腈类化合物。这些嗅感物的前体是糖苷,即芥于油中的黑芥子素(黑芥子硫苷酸)。其生物合成途径如下:,单糖,15 以色素为前体,番茄中的6 甲基5 庚烯2酮和法尼基丙酮,是由番茄红素在酶的催化下裂解生成.,按照酶的作用方式亦可分为酶直接作用(direct action of Enzyme)酶间接作用(indirect action of Enzyme),
21、酶直接作用(direct action of Enzyme),酶促反应的产物再作用于香味前体,形成香气成分。,酶间接作用(indirect action of Enzyme),发酵食品风味形成的途径是:微生物产生的酶(氧化还原酶、水解酶、异构化酶、裂解酶、转移酶、连接酶等),使原料成分生成小分子,这些分子经过不同时期的化学反应生成许多风味物质。发酵食品的后熟阶段对风味的形成有较大的贡献。,2。微生物作用(action of microorganism),3。加热分解(decomposability of heating),麦拉德反应、焦糖化反应、Strecker降解反应可产生风味物质。油脂,含
22、硫化合物等的热分解也能生成各种特有的香气。,31 热处理方式和气味,烹煮香气低温,短时:水果、乳品原有香气的散失蔬菜、谷物原有香气的散失,有一定的新嗅感物生成肉类等动物性食物非酶反应(羟氨反应,维生素、胡萝卜素分解,多酚化合物氧化,含硫化合物降解)生成大量浓郁香气。所以,果蔬食物不易长时间烹煮。,焙烤香气温度高、时间长。面包、炒米面,炒豆类,咖啡,炒芝麻。非酶反应:羟氨反应,维生素、油脂、氨基酸、单糖、儿茶酚等的降解。油炸香气除了高温下焙烤香气的生成外,还有油脂的热降解,油脂本身的香气。特有香气为2,4葵二烯醛。,32 基本组分的相互作用,Maillard反应,不同种类的糖与氨基酸作用时,将降
23、解产生不同的嗅感。1.麦芽糖与苯丙氨酸反应能产生令人愉快的焦糖甜香;2.果糖与苯丙氨酸反应却产生一种令人不快的焦糖味,但有二羟丙酮存在时,则产生紫罗兰香气。3.二羟丙酮和甲硫氨酸作用形成类似烤土豆的气味,而葡萄糖和甲硫氨酸反应,则呈现烤焦的土豆味。4.在葡萄糖存在时,脯氨酸和异亮氛酸会产生一种好闻的烤面包香;在还原二糖如麦芽糖存在时,形成烤焦的卷心菜味;而在非还原二糖如蔗糖存在时,则产生不愉快的焦炭气味。核糖与各种氨基酸共热时,能产生字富多采的嗅感变化。单独加热只产生硫磺味.,不同种类的氨基酸参与Maillard反应的难易,次序为:羟基氨基酸、含硫氨基酸、酸性氨基酸、碱性氨基酸、芳香族氨基酸、
24、脂肪族氨基酸。,33 基本组分的热降解,(1)糖的热降解温度低,时间短时牛奶糖样香气温度高,时间长时焦糖素(甘苦无香味)单糖,二糖熔融状态发生反应,呋喃类。淀粉等多糖不需熔融态,400度以下:呋喃、糖醛。800度以上:多环,稠环化合物。,(2)氨基酸的热降解,高温时都会发生脱羧、脱氨、脱羰基反应。产生的胺类有不快气味,但产物相互作用生成香气物质。含硫氨基酸H2S,氨,乙醛,半胱胺,噻唑,噻吩。表现为熟肉类香气。杂环氨基酸脯氨酸、羟脯氨酸受热时与食品中的丙酮醛(糖类降解)进一步反应生成面包、饼干、烘玉米和谷物香气的吡咯和吡啶类化合物。,(3)脂肪的热降解,不饱和脂肪酸(P172174)产物为:烯
25、醛,烯醇,烯烃,烷基呋喃饱和脂肪酸甲基酮内酯(低浓度为桃香、乳香,高浓度为油炸气味)短链脂肪酸丙稀醛(高温油烟主成分,对身体有害),34 非基本组分的热降解,(1)硫胺素A。巯基酮,嘧啶,噻唑类B。呋喃类C。含硫和噻吩类(与肉类香气相关)2甲基噻吩熟鸡,牛肉风味3甲基4氧化二噻烷肉、血气味,(2)抗坏血酸热降解,不稳定,热、光照、O2A。无氧热降解B。有氧热降解降解产物为:糠醛,乙二醛,甘油醛。烘烤茶叶,花生香和熟牛肉香的重要成分。,(3)胡萝卜素热降解,不够稳定,遇热或O2易降解。产物:紫罗酮,环氧紫罗酮,茶螺烯酮,二氢猕猴桃内酯,大马宁酮,第四章 食品的风味成分,41 植物性食品的风味,水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食品 风味 品尝 香味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62336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