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中医辨治.ppt
《糖尿病中医辨治.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糖尿病中医辨治.ppt(16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1,遗传环境,胰岛素分泌缺陷生物作用障碍,糖、蛋白质、脂肪、水、电解质代谢紊乱,临床综合征,临床特点,慢性持续血糖升高,急性代谢紊乱,多系统损害等慢性并发症,糖尿病,概念,2,中国的糖尿病人群逐年增加,中国,20岁以上成人糖尿病 9千2百40万(9.7%)世界糖尿病第一大国。此外还有1.48亿人处于糖尿病前期,比例达15.5。,3,糖尿病分型(WHO,1999),1型糖尿病 免疫介导 特发性2型糖尿病其他特殊类型糖尿病 妊娠糖尿病(GDM),1细胞功能遗传性缺陷 2胰岛素作用遗传性缺陷 3胰腺外分泌疾病 4内分泌疾病 5药物和化学品所致糖尿病 6感染所致 7其他与糖尿病相关的遗传综合征,4,“
2、基因节俭”学说,“基因节俭”学说:长期贫穷(吃糠咽菜)基因节俭迅速变富(甜食油腻)基因的改变慢于生活环境的改变。,5,胰岛细胞功能衰竭和胰岛素抵抗2型糖尿病致病机制的核心,Rhodes CJ 32(Suppl.3):313.,6,糖尿病的诊断(WHO,1999),7,糖尿病的治疗,IDF,8,关注医学新方向,世界卫生组织迎接 21 世纪挑战的报告指出:21 世纪医学将从“疾病医学”向“健康医学”发展;从重治疗向重预防发展;从针对病源的对抗治疗向整体治疗发展;从重视对病灶的改善向重视人体生态环境的改善发展;从生物治疗向心身综合治疗发展;从强调医生作用向重视病人的自我保健作用发展。是医学从治“已病
3、”向治“未病”的转移。天人相应整体观念,9,糖尿病前期定义及诊断标准,糖尿病前期(prediabetes)是指空腹血糖受损(impaired fasting glucose,IFG),葡 萄 糖 耐 量 受损(impaired glucose tolerance,IGT)以及二者的合并状态,是一种葡萄糖代谢处于正常与糖尿病间的异常状态,又称为糖调节受损(impaired glucoseregulation,IGR)。根据2006年美国糖尿病协会公布的新的IGT和IFG的诊断标准:空腹血糖在100mg/dL(5.6mmol/L)和125mg/dL(6.9mmol/L)之 间 诊断为IFG;餐后2
4、h血糖在140mg/dL(7.8 mmol/L)和199mg/dL(11.0mmol/L)之间诊断为IGT,10,糖尿病前期相关数据,在我国中年群体中约15%处于糖尿病前期,他们的糖尿病年发病率约为正常人群的6倍。从一个正常人发展到糖尿病必然要经过糖尿病前期这个阶段。国外报道,每年有510的糖尿病前期者转为糖尿病患者。国内的研究表明,糖尿病前期者若不治疗,约67.7的患者可转变为糖尿病,治疗则可使3l46的糖尿病前期者不转为糖尿病。,11,糖尿病前期的高危人群:,我国糖尿病“后备军”主要来自以下6类高危人群:与糖尿病患者有血缘关系的人(父母、子女、兄弟姐妹);40岁以上,体重指数体重(千克)除
5、以身高(米的平方)大于25的肥胖者;有高血压、冠心病和血脂异常的患者;有分娩特大胎儿史者;以往曾有一次或多次出现空腹血糖异常或糖尿病前期,经复查葡萄糖耐量正常者。生活不规律,心理压力大,以及抽烟、酗酒的人群。,12,糖尿病前期患者的综合治疗指南,为更好的防治糖尿病前期,AACE(美国临床内分泌医师协会)糖尿病及代谢紊乱专家组于2008年7月23日制定了糖尿病前期患者的综合治疗指南。该指南强调双重干预策略,即对所有患者进行生活方式干预,对高危糖尿病前期患者进行药物干预。指南主要内容精粹:1.生活方式干预降低血糖及心血管病风险安全有效,适于所有糖尿病前期患者;2.糖尿病前期人群的血压和血脂目标值同
6、2型糖尿病患者。糖尿病前期者体重应减轻5%-10%,并长期维持;3.推荐低脂、适量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富含膳食纤维的饮食;4.高危糖尿病前期患者除生活方式干预之外可考虑药物干预,首选阿卡波糖和二甲双胍。,13,糖尿病指南解析:,现行的降糖治疗模式下通过积极有效的降糖治疗难以有效降低糖尿病患者大血管事件的危险性。因此目前糖尿病的防治策略主要应集中在两个方面:第一、在平稳适度的降糖治疗同时综合干预糖尿病患者所并存的其他危险因素(血脂异常、高血压、肥胖、吸烟等);第二、力争在糖尿病前期阶段积极干预,努力延缓甚至避免糖尿病的发生。对于糖尿病前期患者,治疗性生活方式改善是最经济有效的干预措施。但是对于许
7、多患者仅仅通过生活方式改善并不能获取满意效果,因此需要予以必要的药物干预。在常用降糖药物中,阿卡波糖与二甲双胍被推荐为干预糖尿病前期的理想药物。,14,糖尿病前期中医干预,糖尿病前期中医属于“未病”阶段,与经典记载的“脾瘅”、“食郁”相似。其病机是脾肾亏虚、肝失疏泄的基础上产生湿热、痰浊、气滞、瘀血等病理因素。脾肾亏虚为病之本,痰、湿、瘀为病之标,并有痰湿化热及湿热伤阴的趋势。临床多表现为形体肥胖、腹部增大,或倦怠乏力、纳呆便溏,舌体胖大舌质暗红或有瘀点、舌苔厚腻,脉沉滑或濡缓。提出“健脾补肾调肝、化痰活血”的治则。经验方:生黄芪30、山药30、苍术15、玄参12、葛根15、丹参20、柴胡12
8、、白芍15、川牛膝30、枸杞15、山萸肉15、黄连15、虎杖15、生地15,茯苓15,泽泻15,丹皮12.,15,经方剂量偏小,药味亦少,治疗急危重症,常不取效,于是出现一种趋势,增加相似功效药物,处方药味越开越多,汪昂评价这种现象谓:/分两减而药味渐多,譬犹广设攻围以庶机于一遇也,然品类太繁,攻治必杂,能无宜于此而不宜于彼者乎?0与古人的处方完全不同,/古人立方分两多而药味寡,譬如劲兵专走一路,则足以破垒擒王矣0。仲景经方1两约合今15g。,16,中医辨治糖尿病内容概要,病因病机中医辨治,17,一、病因病机,概述:对于糖尿病的病因,现代医家比较一致的认识有禀赋不足,五脏柔弱;饮食不节,积热伤
9、津;情志失调,郁热伤阴;房劳过度,肾精亏耗;过服温燥,耗液伤阴等。,18,一、病因病机,概述:大都认为是阴津亏损、燥热内盛,阴虚为本、燥热为标。病变涉及五脏六腑,但以肺、胃、肾为主。自当代施今墨、祝堪予创立气阴两虚说和血瘀说以来,各种病机假说被不断地提出,极大地丰富了对糖尿病发病机理的认识,从而提高了治疗糖尿病的临床疗效。,19,一、病因病机,1.脏腑病机论2.气血津液病机论3.瘀、痰、湿、毒病机论4.其他观点,20,1.脏腑病机论,津液代谢正常的保证则需要肝之疏泄正常、心之神宁脉畅、肺之通调有道、脾之运化有权及肾之气化开合有司共同协调完成。灵枢五变所言“五脏皆柔弱者,善病消瘅”,消渴病病机复
10、杂,但总属阴虚燥热、五脏病变导致精微津液代谢失常,是水精失布、五经不行的结果。,21,1.脏腑病机论,(1)肺气虚(2)脾气虚(3)肝气郁结(4)心火心虚(5)肾阴虚与肾阳虚,22,肺与消渴病,肺主宣发肃降,通调水道,朝百脉而主治节。肺为水之上源,敷布津液,肺受燥热所伤,则不能敷布津液而直趋下行,随小便排出体外,故小便频数量多;肺不布津则口渴多饮。肺的功能失常使肺脏不能把脾传输的津液和水谷精微布散全身,则致全身气机失调,全身津液的输布、运行和排泄异常,而出现口渴多饮、多尿尿甜及形体消瘦之证候。,23,脾气虚,糖尿病的发生发展与脾的关系极为密切。禀赋不足,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劳欲过度等诸因素均能
11、直接或间接的影响脾的功能,而致本病的发生。绝大多数患者在整个病程中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脾气虚弱证候。,24,脾气虚,有人认为脾气下脱是糖尿病的基本病机,提出糖尿病的病理改变有二:一是降出大于升入,二是升降无序,而脾气下脱是其基本的病理改变。并认为阴虚燥热、气虚阳衰、血瘀等是糖尿病过程中的标象,脾气下脱是其本,并贯穿整个病程。脾不能散精是糖尿病发病之中心环节。,25,肝气郁结,七情失调,肝气郁结,化火伤阴,上损肺津,中伤胃液,下耗肾水,可发为消渴。肝疏泄功能正常与否是糖尿病发生发展的病机关键。肝郁是糖尿病发生的始动因素,肝火是糖尿病发展的重要因素,肝虚是糖尿病后期的主要病机。气郁加调肝,26,肝与
12、消渴病,从肝的生理功能来看,肝为刚脏,体阴而用阳,开窍于目,性喜条达而恶抑郁,功主疏泄,调畅气机,协调气的升降出入之间的平衡,为人身气机升降之枢。肝为风木之脏,生火之源,疏布少阳生发之气,化生少火,如熙熙之阳蒸发精微物质濡养全身,从而保证全身正常的生理功能。在病理上,郁怒伤肝,肝疏泄失职,全身气机紊乱,郁而化火,火邪内淫,可耗气伤津,致脏腑功能失调。灵枢五变曰:“怒则气上逆,胸中一蓄积,血气逆留转而为热,热则渭肌肤,故为消瘅。”刘河间三消论说:“消渴者耗乱精神过违其度,而燥热郁盛之所成也。”黄元御在四圣心源中说:“消渴者,足厥阴之病也凡木之性,专欲疏泄,疏泄不遂,则相火失其蛰藏。”,27,肝与
13、消渴病,木火刑金,肺脏功能失司则不能布散水津以润脏腑,阴灼津伤,津液耗竭,则口干舌燥,烦渴多饮;若肝失疏泄,气郁化火,下劫肾阴则可使肾之封藏失职而见多尿,甚则如膏如脂;肝郁则木不能达,可致胃失和降,脾失健运,升降失常,气机不利,郁而化火,肆虐中宫,胃阴被灼,食入即化,则消谷善饥;肝失调达,横逆侮脾,肝脾不和,脾失健运,精气不升,升化无源,水谷精微不能输布于脏腑而营养四肢百骸,故见神疲纳呆,虚胖乏力,或日渐消瘦,时有便溏;气郁化火,燔灼中土,可见便秘。,28,心与消渴病,灵枢五变云“其心刚,刚则多怒,怒则气上逆转而为热,热则消肌肤,故为消瘅”。证治要诀曰:“消心之病,用心过度致心火上炎,渴而消。
14、”心火灼津,津不上承则口渴多饮;若思虑太过,情志郁结,令心火独亢于上,肺为心火所焚,肺不布津,则咽干口渴,引水自救;敷布失令,津液直趋于下,则多尿。精神 心与消渴病之关系主要表现为始为心火,之后肺脾肾阴虚燥热,不断耗气伤阴,进而累及于心,致心气阴耗伤,心体受损,心用失常,心脉瘀阻,心神不安,遂形成消渴病心病。,29,肾阴虚与肾阳虚,自张仲景提出“消渴,小便反多,以饮一斗,小便一斗,肾气丸主之”之后,历代医家把肾虚致消渴作为主要病机之一,其主要症状尿多而甜。糖尿病以肾虚立论者多责之于肾阴不足,总结诸医家之临床经验,皆强调“治肾为本”,可知“其本在肾”。因肾虚不能司膀胱开合,开多合少,固摄无权,精
15、微不藏而走泄,造成津液亏乏,水亏则火炽,发为糖尿病。,30,肾阴虚与肾阳虚,消渴病虽与肺、胃、肾三脏有关,但肾阴不足、肾气不固贯穿本病的始终,均宜滋阴清热、补肾固摄为治疗大法。故而张景岳指出:“无论上、中、下三消,宜急治肾,以便肾气渐充,精血渐复,则病自愈”。肾阳不足,命门火衰,则上不能蒸化水谷以润泽于身,下不能固摄精微水液以司开合,造成水谷之气不能由脾达肺而直趋下源,下源不固,精微水液随小便泄出,终成消渴。,31,肾阴虚与肾阳虚,肾阳在人体水津代谢中起着主导作用,肾阳主宰气化的功能,肾阳不足,气化失常是病发消渴的重要机理之一。故治疗消渴必须从阴阳立论,调整水火之平衡,使脏腑气血协调,相互为用
16、。,32,小 结,总之,消渴病与五脏皆有关联,而与肝失疏泄、脾不散精、肾虚开合失司关系最为密切。,33,2.气血津液病机论,(1)气虚为本论(2)阴虚为本论(3)气阴两虚论,34,2.气血津液病机论(1)气虚为本论,此观点认为糖尿病之病机不在阴虚,而在气虚。多饮乃肺气虚弱所致,虚则输布无权,津液直下膀胱而成小便,虽饮多而不用;多食因脾气虚,虚则精微不化,机体失营,而使胃之受纳代偿亢进,至于消瘦则因机体失于精微所营润之故;多尿则因肾气虚,虚则固摄无权.故尿多量多或成脂成甘。,35,(1)气虚为本论,提出糖尿病的病机是“气虚为本,阴虚燥热为标”,而非传统理论上的的“阴虚为本,燥热为标”,认为糖尿病
17、的阴虚症状只是标象,其本质当为气虚。糖尿病人在“无症状期”,即未出现典型的“三多一少”症状之前,己表现出诸多的气虚证候。随着病情的进展,脾气虚不能化生精微,阴津流失,阴虚之标象方渐渐显露,直至掩盖气虚之本质。,36,(2)阴虚为本论,此观点认为,糖尿病的病机以阴虚为其发病的关键,初始多见阴虚热盛证,阴虚在肺肾,热盛在肺胃。随着临床应用清热药及正气的消耗,热象随之而失,呈现气阴两虚证。,37,(2)阴虚为本论,此时气虚以脾气虚为主,阴虚以肾阴虚为主,日久阴损及阳而见阴阳两虚。瘀血则是本病预后差的重要方面,随着病程的推移,常因瘀血引起合并症致残或危及生命。其病理变化有从阴虚热盛气阴两虚(挟血瘀)阴
18、阳两虚转化的趋势。阴虚则贯穿糖尿病的全过程。,38,(3)气阴两虚论,此观点认为,糖尿病的基本病理变化不是单纯的阴虚,而是由气阴两伤开始的。燥热现象是由阴伤太过而致,属于标证。气虚则精微物质不能生化而滞留血液(血糖升高)或由尿中泄漏而出(尿糖阳性),致使阴精亏虚,阴虚生内热,内热盛又耗气伤阴,形成恶性循环,气阴两伤又可导致气血瘀滞及阴阳两虚,终致病情迁延复杂,变证百出,甚则阴竭阳脱昏迷死亡。,39,(3)气阴两虚论,将糖尿病的病理变化过程分为4个阶段,即按气阴两虚燥热炽盛气虚血瘀阴阳两虚依次转化。认可,40,3.瘀、痰、湿、毒病机论 病理产物表现机理,(1)血瘀论(2)痰浊论(3)湿邪论(4)
19、毒邪论,41,(1)血瘀论,祝谌予认为“血瘀”为糖尿病之标,治疗时应在辨证的基础上,以治本为主,活血化瘀治标为辅,或标本并重。活血化瘀法要贯穿治疗的始终。即使瘀血症状不明显,也应防患于未然,“疏其气血,令其条达”。,42,(1)血瘀论,糖尿病的气虚、阴虚、阳虚之病理变化,导致了瘀血的产生。气虚则无力推动血行;阳虚则寒,寒凝则血滞;阴虚内热,血液浓缩,凝聚成瘀。气虚、阴虚、阳虚与血瘀互为因果,同时并存,瘀血既是糖尿病的病理产物,又是糖尿病发展的动因。并能从糖尿病患者的血液动力学、血液流变学、甲皱微循环的变化,对血瘀证进行阐述。舌脉,43,(2)痰浊论,素体亏虚、饮食不节、情志失调等既能致“消”又
20、能生痰,痰的形成,一方面直接耗伤阴津,另一方面痰热互结或痰郁化火也耗伤阴津,更有痰浊闭阻经络,阴津失于输布,使机体不得濡养,而现消渴之证。,44,(2)痰浊论,痰既为病理产物,同时又可作为病因导致脏腑功能失调,如此进入恶性循环,以至病势日进,顽固难解。痰论的提出,并不是否定经典的阴虚论,而只是对消渴理论的补充。“痰论”在逻辑推演上符合基本的中医理论,在实践上也有相应的证据支持,在临床上使用时确有疗效,故值得深入研究。,45,(3)湿邪论,糖尿病病人爱贪凉饮冷,医家亦喜用寒凉药物,致脾气受伤,脾阳受损。脾虚则湿停。母病及子,则肺气亏虚,导致其肃降失职,通调水道失司,水谷精微不能敷布全身,留为湿浊
21、。并以此指导临床,把糖尿病分为脾虚不能化津。沉重,46,(4)毒邪论,此观点认为本病病机为虚、瘀、浊、毒并存,瘀、浊、毒都是有形的有害物质,可概称为毒。虚、毒相合则致病。在糖尿病病程中,机体的内、外环境发生了多种变化。基因缺陷属先天不足范畴,属“虚”。人体先天即有的有害物质如糖尿病易感基因与后天摄入的有害物质相结合,使机体发生一系列变化,又产生了多种有害物质,这些有害物质就是“毒”。一些超常的、亢奋的、有余的表现,可归于热毒。,47,(4)毒邪论,如自身免疫反应、心理失调、病毒感染、营养过剩等均可产生热毒。一些物质增多,也成为有毒、有害之物。如升高的血糖即为糖毒,糖可生热、生痰,故高血糖属热毒
22、、痰毒。再如升高的血脂即为脂毒,脂可生热,性兼腻滞,故高血脂属热毒、浊毒,其存在于血液中造成血行不畅、瘀滞,故亦属瘀毒。,48,(4)毒邪论,在糖尿病早期即糖耐量异常期,热毒初聚:临床糖尿病期以热、瘀痰毒为主。而糖尿病并发症期则以寒、瘀、浊毒较明显。致人发消渴之“毒源”有三:过食肥甘致胃肠积热为毒;七情不畅,气滞血瘀转为热毒;外感六淫入里化为热毒。黄苔 疖子 感染酮体 解毒药有效,49,(4)毒邪论,“毒”在糖尿病中的核心机制为“热毒”消灼,热毒上灼肺津,中劫胃液,下耗肾水则三消俱现:热毒壅肺,可见肺痈、咳喘,若伤脉络,可见咳血等疾。,50,其他观点,雷根平:早期病机以湿热内生、阻遏气机、脾气
23、虚弱为主;中期病机以湿热、气虚、阴虚、瘀血为主;晚期则出现气虚、阴虚、阳虚、湿浊、湿热、瘀血等多种病机交杂,从而变生诸证。单一的病机理论不能完全解释糖尿病的发生、发展及转归。,51,仝小林,肥胖2型糖尿病的演变过程可分为郁、热、虚、损四大阶段,分别以春、夏、秋、冬来比喻。郁-“春”,代表疾病的早期:其核心病机多是六郁和络滞。六郁是以食郁为核心而形成的气郁、血郁、火郁、痰郁、湿郁的病理状态。络滞由食、气、火、痰、湿五郁的病理产物和早期血郁交互作用而形成,在糖尿病早期即存在。热-“夏”,代表疾病的发生:表现为易怒口苦(肝)、消谷善饥(胃)、便秘(肠)、大渴引饮(肺)。虚-“秋”,代表疾病的发展:主
24、要表现为阴阳气血的亏虚,临床常表现为虚实夹杂,治疗上当虚实两顾。损-“冬”,代表疾病的终末:糖尿病后期,诸虚渐重,脉损络瘀益显,大、小、微血管都可能出现病变。,52,二、治疗,1、糖尿病辨证治疗2、糖尿病主要并发症的病机认识及辨证治疗3、单味药及有效成分治疗糖尿病机制进展4、中草药的优势,53,医法圆通认为辨证要究其虚实,相其阴阳,观其神色,当凉则凉,当热则热,明确指出“用药一道,关系生死。原不可以执方,亦不可以执药,贵在认证之有实据耳病之当服,附子、大黄、砒霜,皆是至宝。病之不当服,参、芪、鹿茸、枸杞,都是砒霜”。,54,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002),1阴虚热盛型2湿热困脾型3气阴两
25、虚型4阴阳两虚证5血瘀脉络型,55,临床常见分型,1痰(湿)热互结证2 热盛伤津证3 气阴两虚证4 阴阳两虚1 兼痰浊 2 兼血瘀,56,糖尿病辨证治疗,1痰(湿)热互结证 症状:形体肥胖,腹部胀大,口干口渴,喜冷饮,饮水量多,脘腹胀满,易饥多食,心烦口苦,大便干结,小便色黄,舌质淡红,苔黄腻,脉弦滑。或见五心烦热,盗汗,腰膝酸软,倦怠乏力,舌质红,苔少,脉弦细数。,57,治法:清热化痰。方药:小陷胸汤(伤寒论)加减。全瓜蒌 半夏 黄连 枳实 茯苓 陈皮 泽泻加减:口渴喜饮者加生石膏、知母;腹部胀满者加炒莱菔子、焦槟榔。偏湿热困脾者,治以健脾和胃,清热祛湿,用六君子汤加减治疗。,58,2 热盛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糖尿病 中医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62309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