炼钢的基础理论.ppt
《炼钢的基础理论.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炼钢的基础理论.ppt(15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二章 炼钢的基础理论,第一节 钢液的物理性质第二节 熔渣的物理化学性质第三节 硅、锰的氧化和还原反应第四节 碳的氧化反应第五节 钢液的脱硫第六节 钢液的脱磷第七节 钢液的去气、去夹杂,第一节 钢液的物理性质,一、钢的密度 单位体积钢液所具有的质量,常用符号表示,单位通常用kg/m3。影响钢液密度的因素主要有温度和钢液的化学成分。总的来讲,温度升高,钢液密度降低,原因在于原子间距增大。固体纯铁密度为7880kg/m3,1550时液态的密度为7040kg/m3,钢的变化与纯铁类似。,钢液密度随温度的变化:=8523-0.8358(T+273)成分对钢液密度的影响:1600=01600-210%C
2、-164%Al-60%Si-550%Cr-7.5%Mn+43%W+6%Ni,铁碳熔体的密度(kg/m3),二、钢的熔点 指钢完全转变成均一液体状态时的温度,或是冷凝时开始析出固体的温度。钢的熔点是确定冶炼和浇铸温度的重要参数,纯铁的熔点约为1538,当某元素溶入后,纯铁原子之间的作用力减弱,铁的熔点就降低。降低的程度取决于加入元素的浓度、原子量和凝固时该元素在熔体与析出的固体之间的分配。,各元素使纯铁熔点的降低可表示为:,Mi为溶质元素i的原子量;%i液为元素i在液态铁中的质量百分数;K为分配系数,而K=%i固/%i液,(1-K)则 称为偏析系数。,计算钢的熔点经验式:,T熔=1538-90%
3、C-28%P-40%S-17%Ti-6.2%Si-2.6%Cu-1.7%Mn-2.9%Ni-5.1%Al-1.3%V-1.5%Mo-1.8%Cr-1.7%Co-1.0%W-1300%H-90%N-100%B-65%O-5%Cl-14%As,或T熔=1536-78%C-7.6%Si-4.9%Mn-34%P-30%S-5.0%Cu-3.1%Ni-1.3%Cr-3.6%Al-2.0%Mo-2.0%V-18%Ti,三、钢液的黏度 黏度是钢液的一个重要性质,它对冶炼温度参数的制定、元素的扩散、非金属夹杂物的上浮和气体的去除以及钢的凝固结晶都有很大影响。黏度是指各种不同速度运动的液体各层之间所产生的内摩擦
4、力。通常将内摩擦系数或黏度系数称为黏度。,黏度表示形式,动力黏度,用符号表示;单位为Pas(Ns/m2,1泊=0.1Pas);运动黏度,常用符号表示,即:m2/s 钢液的黏度比正常熔渣的要小得多,1600时其值在0.0020.003Pas;纯铁液1600时黏度为0.0005Pas。,影响钢液黏度因素主要是温度和成分。温度升高,黏度降低。钢液中的碳对黏度的影响非常大,这主要是因为碳含量使钢的密度和熔点发生变化,从而引起黏度的变化。生产实践也表明,同一温度下,高碳钢的流动性比低碳钢钢液的好。因此,一般在冶炼低碳钢中,温度要控制得略高一些。碳含量对钢液黏度的影响见下图。,温度高于液相线50时,碳含量
5、对钢液黏度的影响,当%C0.15时,黏度随着碳含量的增加而大幅度下降,主要原因是钢的密度随碳含量的增加而降低;当0.15%C0.40时,黏度随碳含量的增加而增加,原因是此时钢液中同时存在-Fe和-Fe两种结构,密度是随碳含量的增加而增加,而且钢液中生成的Fe3C体积较大;当%C0.40时,钢液的结构近似于-Fe排列,钢液密度下降,钢的熔点也下降,故钢液的黏度随着碳含量的增加继续下降。,Si、Mn、Ni使钢的熔点降低,Si、Mn、Ni含量增加,钢液黏度降低,尤其含量很高时,降低更显著。但Ti、W、V、Mo、Cr含量增加则使钢液的黏度增加,这些元素易生成高熔点、体积大的各种碳化物。,钢液中非金属夹
6、杂物含量增加,钢液黏度增加,流动性变差。初期脱氧产物生成,夹杂物含量高,黏度增大,夹杂物不断上浮或形成低熔点夹杂物,黏度又下降。脱氧不良,钢液流动性一般不好。常用流动性来表示钢液的黏稠状况,黏度的倒数即为流体的流动性。,四、钢液的表面张力 钢液因原子或分子间距非常小,其间的吸引力较强,而且钢液表面层和内部所引起的这种吸引力的变化是不同的。内部每一质点所受到的吸引力的合力等于零,质点保持平衡状态;而表面层质点受内部质点的吸引力大于气体分子对表面层质点的吸引力,这样表面层质点所受的吸引力不等于零,且方向指向钢液内部。,这种使钢液表面产生自发缩小倾向的力称为钢液的表面张力,用符号表示,单位为N/m。
7、实际上,钢液的表面张力就是指钢液和它的饱和蒸气或空气界面之间的一种力。,钢液的表面张力 对新相的生成如CO气泡的产生,钢液凝固过程中结晶核心的形成等有影响;对相间反应,如脱氧产物的、夹杂物和气体从钢液中排除,渣钢分离,钢液对耐火材料的侵蚀等也有影响。影响钢液表面张力的因素很多,但主要有温度、钢液成分及钢液的接触物。,钢液的表面张力是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原因之一是温度升高时表面活性物质如C、O等热运动增强,使钢液表面过剩浓度减少或浓度均匀化,从而引起表面张力增大。1550时,纯铁液的表面张力约为1.71.9N/m。溶质元素对纯铁液表面张力的影响程度取决于它的性质与铁的差别的大小。,合金元素对熔
8、铁表面张力的影响,硫和氧对铁液表面张力的影响,液相线以上50,碳对铁碳熔体表面张力的影响,五、钢的导热能力钢的导热能力可用导热系数来表示,即当体系内维持单位温度梯度时,在单位时间内流经单位面积的热量。钢的导热系数用符号表示,单位为W/(m)。影响钢导热系数的因素主要有钢液的成分、组织、温度、非金属夹杂物含量以及钢中晶粒的细化程度等。,通常钢中合金元素越多,钢的导热能力就越低。各种合金元素对钢的导热能力影响的次序为:C、Ni、Cr最大,Al、Si、Mn、W次之,Zr最小。合金钢的导热能力一般比碳钢差,高碳钢的导热能力比低碳钢差。具有珠光体、铁素体和马氏体组织的钢,导热能力加热时都降低,但在临界点
9、AC3以上加热将增加。各种钢的导热系数随温度变化规律不一样,800以下碳钢随温度的升高而下降,800以上则略有升高。,导热系数与碳含量的关系,温度对钢导热系数的影响,第二节 熔渣的物理化学性质,炼好钢首先要炼好渣,所有炼钢任务的完成几乎都与熔渣有关。熔渣的结构决定着熔渣的物理化学性质,而熔渣的物理化学性质又影响着炼钢的化学反应平衡及反应速率。因此,在炼钢过程中必须控制和调整好炉内熔渣的物理化学性质。,一、熔渣的作用、来源、分类与组成,去除铁水和钢水中的磷、硫等有害元素,同时能将铁和其他有用元素的损失控制最低;保护钢液不过度氧化、不吸收有害气体、保温、减少有益元素烧损;防止热量散失,以保证钢的冶
10、炼温度;吸收钢液中上浮的夹杂物及反应产物。,熔渣在炼钢过程也有不利作用:,侵蚀耐火材料,降低炉衬寿命,特别是低碱度熔渣对炉衬的侵蚀更为严重;熔渣中夹带小颗粒金属及未被还原的金属氧化物,降低了金属的回收率。造好渣是炼钢的重要条件,造出成分合适、温度适当并具有适宜于某种精炼目的的炉渣,发挥其积极作用,抑制其不利作用。,熔渣的来源,炼钢过程有目的加入的造渣材料,如石灰、石灰石、萤石、硅石、铁矾土及火砖块。钢铁材料中Si、Mn、P、Fe等元素的氧化产物。冶炼过程被侵蚀的炉衬耐火材料。,熔渣的分类与组成,不同炼钢方法采用不同的渣系进行冶炼,造不同成分的炉渣,可达到不同的冶炼目的。转炉炼钢造碱性氧化渣,而
11、电炉炼钢造碱性还原渣,它们在物理化学性质和冶金反应特点上有明显的差别。碱性氧化渣因碱性氧化物CaO和FeO含量较高,具有脱磷、脱硫能力,碱性还原渣因含有CaC2,不仅具有脱硫能力,而且有脱氧能力。,转炉和电炉的炉渣成分和性质,二、熔渣的化学性质,熔渣的碱度 熔渣中碱性氧化物浓度总和与酸性氧化物浓度总和之比称之为熔渣碱度,常用符号R表示。熔渣碱度的大小直接对渣钢间的物理化学反应如脱磷、脱硫、去气等产生影响。,炉料中wP0.30%时 0.30%wP0.60%时,熔渣R1.0为碱性渣,称之短渣。炼钢熔渣R3.0。炼钢熔渣中含有不同数量的碱性、中性和酸性氧化物,它们酸、碱性的强弱可排列如下:CaOMn
12、OFeOMgOCaF2Fe2O3Al2O3TiO2SiO2P2O5 碱性 中性 酸性,可用过剩碱的概念来表示熔渣的碱度,即碱性氧化物全都是等价地确定出酸性氧化物对碱性氧化物的强度,并假定两者是按比例结合,结合以外的碱性氧化物的量为过剩碱,表示方法如下:过剩碱=NCaONMgONMnO2NSiO23NP2O5 NFe2O3NAl2O3 实际上上式是用O2-的摩尔数来表示熔渣的碱度,碱性氧化物离解产生O2-,酸性氧化物则消耗O2-。如:SiO2与2O2-结合成SiO44-,P2O5 与3O2-结合成2PO43-。,熔渣的氧化性 熔渣的氧化性也称熔渣的氧化能力,它是熔渣的一个重要的化学性质。熔渣的氧
13、化性是指在一定的温度下,单位时间内熔渣向钢液供氧的数量。在其他一定的情况下,熔渣的氧化性决定了脱磷、脱碳以及夹杂物的去除等。由于氧化物分解后不同,只有(FeO)和(Fe2O3)才能向钢中传氧,而(Al2O3)、(SiO2)、(MgO)、(CaO)等不能传氧。,熔渣的氧化性通常是用(%FeO)表示,包括(FeO)本身和Fe2O3折合成(FeO)两部分。将Fe2O3折合成FeO有两种方法:全氧折合法:全铁折合法:,通常按全铁法将Fe2O3折算成FeO,原因是取出的渣样在冷却的过程中,渣样表面的低价铁有一部分被空气氧化成高价铁,即FeO氧化成Fe3O4,因而使分析得出的Fe2O3量偏高,用全铁法折算
14、,可抵消此误差。,(*)在1600下,由实验测定在纯FeO渣中,金属铁液中溶解的。%O饱和与温度间有着下列关系:,熔渣的氧化性用氧化铁的活度来表示显得更精确。部分氧化铁会以复杂分子形式存在,不能直接参与反应,氧化铁的浓度反映不出实际参加反应的有效浓度。,设 L0就是氧在渣铁间的平衡分配系数。在一定温度下,熔渣中 aFeO升高,铁液中%O含量也相应增高;当aFeO一定时,铁液中%O也是随着温度升高而提高。,式(*)只适用于铁液中除氧外而无其他的杂质元素的情况,对于钢液而言,熔渣对钢液的氧化能力用钢液中与熔渣相平衡的氧含量和钢液中实际氧含量之差来表示,即:%O0,渣中氧能向钢液扩散,称氧化渣;%O
15、0,钢液中的氧向渣中转移,熔渣具有 脱氧能力,称为还原渣;%O=0,此时的渣称为中性渣。,%O实 在氧化末期主要与碳含量有关,可以得出以下关系式:即%O是熔渣FeO的总量、碱度、钢液中的碳含量及温度的函数。,从1600多元系炉渣FeO等活度图可以看出,当熔渣碱度CaOSiO2=2.0时,aFeO最大,熔渣的氧化性最强。CaOSiO2比值过高或过低,都会使aFeO下降,即降低熔渣的氧化性。,从分子理论看,当CaOSiO22.0时,aFeO随碱度的增加而增大。碱度增加,渣中CaO含量增加,CaO将取代硅酸铁(FeOSiO2)中FeO,aFeO增加;CaOSiO22.0,aFeO随碱度增加而降低,碱
16、度的增加,渣中CaO含量增多,除和SiO2结合消耗一部分CaO外,多余的CaO将与Fe2O3结合生成铁酸钙(CaOFe2O3),使aFeO降低。,从离子理论来看,熔渣中aFeO有下列关系 碱度较低的熔渣中,O2-浓度比较低,aFeO也比较低,随着碱度的增加,O2-浓度增加,因而aFeO增大。当继续提高碱度时,则生成铁酸根离子:表明Fe2+和O2-的浓度都降低,使aFeO下降。,当渣中(%FeO)一定时,碱度低时,aFeO随温度的升高而略有减少;碱度低时,温度对aFeO几乎没有影响;在碱度较高时(CaO/SiO21.4),aFeO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少;从反应动力学看,当熔渣碱度和(%FeO)浓度一
17、定时,温度越高,则熔渣的流动性越好,熔渣中(FeO)反应能力增强,熔渣的氧化性增强。,熔渣氧化性在炼钢过程中的作用体现在对熔渣自身、对钢水和对炼钢操作工艺影响三个方面。影响化渣速度,渣中FeO能促进石灰溶解,加速化渣,改善炼钢反应动力学条件,加速传质过程;影响熔渣粘度,渣中Fe2O3和碱性氧化物反应生成铁酸盐,降低熔渣熔点和粘度,避免炼钢渣“返干”;影响熔渣向熔池传氧。,影响钢水含氧量O,低碳钢水含氧量明显受熔渣氧化性的影响,当钢水含碳量相同时,熔渣氧化性强,则钢水含氧量高;影响钢水脱磷,熔渣氧化性强,有利于脱磷。影响铁合金收得率,氧化性强,降低铁合金收得率;影响炉衬寿命,熔渣氧化性强,炉衬寿
18、命降低;影响金属收得率,熔渣氧化性越强,金属收得率越低。,三、熔渣的物理性质,炼钢过程要求熔渣的熔点低于所炼钢的熔点50-200。除FeO和CaF2外,其他简单氧化物的熔点都很高,它们在炼钢温度下难以单独形成熔渣,实际上它们是形成多种低熔点的复杂化合物。熔渣的熔化温度是固态渣完全转化为均匀液态时的温度;同理,液态熔渣开始析出固体成分时的温度为熔渣的凝固温度。熔渣的熔化温度与熔渣的成分有关,一般说来,熔渣中高熔点组元越多,熔化温度越高。,熔渣中常见的氧化物的熔点,1、熔渣的黏度,黏度是熔渣重要的物理性质,对元素的扩散、渣钢间反应、气体逸出、热量传递,铁损及炉衬寿命等均有很大的影响。影响熔渣黏度的
19、因素主要有:熔渣的成分,熔渣中的固体熔点,温度。一般来讲,在一定的温度下,凡是能降低熔渣熔点成分,在一定范围内增加其浓度,可使熔渣黏度降低;反之,则使熔渣黏度增大。在酸性渣中提高SiO2含量时,导致熔渣黏度升高;相反,在酸性渣中提高CaO 含量,会使黏度降低。,碱性渣中,CaO超过40-50%后,黏度随CaO增加。SiO2在一定范围内增加,能降低碱性渣的黏度,但SiO2含量超过一定值形成2CaOSiO2时,则使熔渣变稠,原因是2CaOSiO2的熔点高达2130。FeO(熔点1370)和Fe2O3(1457)有明显降低渣熔点的作用,增加FeO含量,渣黏度显著降低。MgO 在碱性渣中对黏度影响很大
20、,当MgO 浓度超过9%-10%时,会破坏渣的均匀性,使熔渣变黏。Al2O3能降低渣的熔点,从而具有稀释碱性渣的作用。CaF2本身熔点较低,它能降低熔渣的黏度。,炼钢过程中,希望造渣材料完全溶解,形成均匀相的熔渣。但实际上炉渣中往往悬浮着石灰颗粒,MgO 质颗粒,熔渣自身析出的2CaO SiO2、3CaOP2O5固体颗粒以及Cr2O3等。这些固体颗粒的状态对熔渣的黏度产生不同影响。少量尺寸大的颗粒(直径达几毫米),对熔渣黏度影响不大,尺寸较小(10-3-10-2mm)数量多的固体颗粒呈乳浊液状态,使熔渣黏度增加。,对酸性渣,温度升高,聚合的Si-O离子键易破坏,黏度下降;对碱性渣而言,温度升高
21、,有利于消除没有熔化的固体颗粒,因而黏度下降,总之,温度升高,熔渣的黏度降低。1600炼钢温度下,熔渣黏度在 Pas之间。,熔渣和钢水的黏度,2、熔渣的密度,熔渣的密度决定熔渣所占据的体积大小及钢液液滴在渣中的沉降速度。固体炉渣的密度可近似用下式计算:i为各化合物的密度;wi为渣中各化合物的质量百分数,%。,熔渣中化合物的密度,1400时熔渣的密度与组成的关系:熔渣的温度高于1400时,可表示为:一般液态碱性渣的密度为3.0 g/cm3,固态碱性渣的密度为3.5 g/cm3,FeO40%的高氧化性的密度为4.0g/cm3,酸性渣的密度一般为3.0g/cm3。,3、熔渣的表面张力,熔渣的表面张力
22、主要影响渣钢间的物化反应及熔渣对夹杂物的吸附等。熔渣的表面张力普遍低于钢液,电炉熔渣的表面张力一般高于转炉。氧化渣(35%45%CaO,10%20%SiO2,3%7%Al2O3,8%30%FeO,2%8%P2O5,4%10%MnO,7%15%MgO)的表面张力为0.350.45N/m;还原渣(55%60%CaO,20%SiO2,2%5%Al2O3,8%10%MgO,4%8%CaF2)的表面张力为0.350.45 N/m;,钢包处理的合成渣(55%CaO,20%40%Al2O3,2%15%SiO2,2%10%MgO)的表面张力为0.40.5N/m。影响熔渣表面张力的因素有温度和成分。熔渣的表面张
23、力一般是随着温度的升高而降低,但高温冶炼时,温度的变化范围较小,因而影响也就不明显。SiO2和P2O5具有降低FeO熔体表面张力的功能,而Al2O3则相反。CaO一开始能降低熔渣的表面张力,但后来则是起到提高的作用,原因是复合阴离子在相界面的吸附量发生了变化。MnO的作用与CaO类似。,不同熔体的表面张力,可以用表面张力因子近似计算熔渣体系的表面张力,即 式中-熔渣的表面张力,N/m;-熔渣组元的摩尔分数;-熔渣组元的表面张力因子,常见的各种氧化物表面张力因子,第三节 硅、锰的氧化和还原反应,炼钢用的钢铁料含有硅、锰,对成品钢,硅、锰的含量也有要求。因此,很有必要了解硅、锰在炼钢过程中的氧化和
24、还原规律。,一、硅的氧化和还原,Si+2O=(SiO2),Si+2O=(SiO2)饱和,上式的反应式表明,硅的氧化和还原反应的影响因素有温度、炉渣成分、金属液成分和炉气氧分压。温度低有利于硅的氧化;炉渣中降低SiO2的成分含量如增加CaO、FeO含量,有利于硅的氧化,炉渣氧化能力越强,越有利硅的氧化;金属液中增加硅元素含量,有利于硅的氧化;炉气氧分压越高,越有利于硅的氧化。,硅氧化是用氧炼钢的主要热源之一。在转炉吹炼初期,由于硅大量氧化,熔池温度升高,进入碳氧化期。在钢液脱氧过程中,由于含硅脱氧剂的氧化,可补偿一些钢包的散热损失。总之,硅的氧化有利于保持或提高钢液的温度。硅氧化反应受炉渣成分影
25、响,同样硅氧化反应产物影响炉渣成分,如SiO2降低炉渣碱度,不利于钢液脱磷、脱硫,侵蚀炉衬耐火材料,降低炉渣氧化性,增加造渣消耗。,二、锰的氧化和还原,Mn+O=(MnO)Mn+(FeO)=(MnO)+Fe,与硅的氧化和还原一样,影响锰的氧化和还原反应的因素有 温度 炉渣成分 金属液成分 炉气氧分压。,温度低有利于锰的氧化;炉渣碱度高,使(MnO)的活度提高,在大多数情况下,(MnO)基本以游离态存在;如果a(MnO)1.0,则不利于锰的氧化。炉渣氧化性强,则有利于锰的氧化;能增加Mn元素活度的元素,其含量增加,有利于锰的氧化;炉气氧分压越高,越有利于锰的氧化。,在碱性转炉炼钢过程中,当脱碳反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炼钢 基础理论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62307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