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储罐的消防知识.ppt
《石油储罐的消防知识.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石油储罐的消防知识.ppt(8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石油储罐的消防知识,2,第一部分 石油储罐的消防知识,石油储罐的布置 石油储罐的防火间距 石油储罐的成组布置要求油罐防火堤、防火隔堤的建造 石油储罐的防雷设施 石油储罐的防静电措施 石油储罐消防设施的配置 石油储罐的灌装及管理,3,一、石油储罐的布置,储罐区储存有大量油品,如果发生火灾,不仅油库本身会遭受重大损失,且会危及周围地区的安全,所以储油罐的防火问题十分重要。1、考虑当地的气象和地质条件储油罐在布置时要根据当地的气象和地质条件综合考虑。一般储油罐应位于常年主导风向的下风侧,宜设于平坦地带。,4,2、充分考虑防止石油流淌的措施,地上油罐应设置较好 的防火堤,绝对保证事故时的油品不向外流淌
2、;同时,从输油的经济上考虑,可将油罐设在石油库区域的较高处,生产作业区布置在石油库区域的较低处,以便于实现油的自流。,5,3、有一定的防火间距,在各级油库中,储油罐区及其罐区内油罐的布置,必须符合国家的有关消防安全的技术规定,保证罐区内外的防火间距。,6,4、保证必要的消防车活动场地,必要的消防车活动场地是保证顺利灭火的重要条件。消防车道要布置成环形的,宽不应小于6米。如果是尽头式车道,应设12mX12m(大型消防车15mX15m)的回车场,以便消防车在油罐火灾时顺利扑救。,7,二、石油储罐的防火间距,(一)、影响油罐防火间距的因素1、油气的扩散由于油品具有很强的挥发性,所以油品的液面常常存在
3、一定的蒸气压,而油品挥发的大量油气往往通过油罐的呼吸阀、测量孔,或检修时通过油罐的人孔等向外扩散。,8,(1)、油气扩散的形式,储油罐内油气的扩散一般有自然扩散、小呼吸、大呼吸三种形式。自然扩散是指在不进油、不出油的情况下,油品挥发的蒸气通过自然通风进行扩散。小呼吸是指油品受气温的影响而形成蒸气压差的呼吸。大呼吸指的是装卸油品时气体的排出和吸进。,9,(2)、油气的扩散距离,油气扩散的距离是很大的,据某炼油厂试验,打开人孔6小时,油气扩散的距离为18米。,10,2、火焰的辐射热,油罐发生火灾后,油品燃烧产生的辐射热对邻近油罐影响很大,常因此而引起邻近油罐着火爆炸或建筑物发生火灾;尤其是轻质油品
4、着火时,辐射强度更大。,11,3、油品的性质,有沸溢性的油品着火时,易使油品沸溢外流。轻质油品的挥发性强,辐射强度大。这两种油品储罐布置时需要的间距就大,而重质油品不易挥发,着火时的火焰辐射强度小,需要的间距就小。,12,4、油罐的类型,地上油罐、半地下油罐破裂时,油品会外流蔓延。地下油罐发生火灾时,火焰紧靠地面,对扑救人员威胁很大。预制的钢筋混凝土罐或砖砌地上油罐发生爆炸时,罐壁会倒塌,使油品外流。拱顶罐爆炸时,罐顶会塌落。浮顶罐火灾大都仅在密封圈处燃烧。,13,5、施救条件,油罐着火时,罐壁钢板要进行冷却,在油罐周围应有足够开展灭火活动的场地。特别是油罐固定泡沫装置损坏后,使用移动式泡沫灭
5、火设备,更要有较大的活动场地。另外,油罐成单行或双行排列时,扑救比较顺利;三行排列的,其中间一行扑救就比较困难。因此,要考虑有较好的施救条件。,14,6、消防力量和消防设备,消防设备的完善程度,直接影响火灾的控制和及时扑救。如有完善的固定冷却和灭火系统,消防人员一般不需要靠近油罐。即使个别消防设备发生故障,进入罐区工作的人员,也相应地减少。因此,无固定冷却水系统和灭火系统的油罐布置时,应留有一定的灭火活动场地,并保持较大的间距。,15,三、石油储罐的成组布置应符合以下要求,1、石油储罐罐组内的总容量应当有所限制。通常要求一个油罐组内油罐的总容量:固定顶容量不应大于120000 m3;浮顶油罐或
6、内浮顶油罐不应大于600000 m3。2、地上立式油罐、高位油罐、卧式油罐、覆土油罐,突沸性与非突沸性油罐,液化烃储罐与石油储罐,火灾危险性类别不同的油罐等,都不应布置在同一罐组内,应尽量布置火灾危险性相同或相近的储罐。,16,3、成组布置储罐不应超过二排。但单罐容量小于或等于1000 m3的丙B类油品储罐(润滑油的单罐容积不受此限),不应超过四排。4、成组布置的油罐,组与组之间的防火间距应按总储量相当的单罐考虑。,17,四、油罐防火堤、防火隔堤的建造,为了防止油罐爆裂、油品流散,特别是油罐发生火灾时,由于油罐被炸毁,油品流淌燃烧,为防止火灾扩大蔓延,对地上和半地下油罐(包括带水平通道无密封门
7、的覆土罐),都应当根据地形在油罐或油罐组的四周建造防火堤和防火隔堤。,18,1、防火堤建造的基本要求,防火堤应用不燃材料建造,并应能承受其容纳油品的静压力且不能渗漏。每一防火堤的周围应设不少于两处的人行踏步。防火堤实高应比计算高度高出0.2m,并不应低于1m。其中,立式金属油罐不应低于1m,但高不应大于2.2m;卧式金属油罐不应低于0.5m。若采用土质防火堤,土堤的顶宽应不小于0.5m,19,2防火提内的有效容量,对于固定顶油罐,防火堤内的有效容积不应小于其中最大罐的容量。在计算防火堤内容积时,应取堤全高的80%作为计算高度。对于浮顶油罐(含内浮顶油罐),单罐或油罐组防火堤内的容量不应小于单罐
8、油罐组内一个最大油罐容量的一半。当固定顶油罐与浮顶油罐同布置在同一防火堤内时,其防火堤内的容量,应取两种油罐中较大值。,20,3、防火分隔堤的设置要求,为防止防火堤内油罐发生火灾时的相互影响,造成火势扩大和蔓延,对防火堤内的油罐或罐组之间,均应设置防火分隔堤。对等于或大于10000 m3的防火隔堤内油罐的座数不应大于2座;300010000 m3的油罐,防火隔堤内油罐的座数不应大于4座;小于3000 m3的油罐,防火隔堤内油罐的座数不应大于6座;沸溢性油品储罐,防火隔堤内油罐的座数不应大于2座;非沸溢性丙B类油品储罐可不设置防火隔堤。,21,五、石油储罐的防雷设施,钢质油罐必须作防雷接地,接地
9、点不少于2处。接地点沿油罐周长的间距不宜大于30米,接地电阻不宜大于10欧姆。,22,1、油罐防雷的保护范围和要求,(1)、固定顶金属油罐 根据规范要求,当罐顶和罐壁的钢板厚度4mm,装有完好的呼吸阀和阻火器,并做好接地装置时,可以认为这种罐体具有防雷能力,不需另外装设避雷针(线)。(2)、浮顶储罐(含内浮顶罐)浮顶储罐(含内浮顶罐)可不设避雷针、线,但应将浮顶与罐体用两根截面不小于25mm软铜复绞线作可靠的电气连接。(3)、履土油罐 此种油罐可不装设避雷针,但其罐体及罐室的金属构件和呼吸阀、阻火器、量油孔和透光孔等附件,都应做好电气连接,并做好防雷接地。,23,(4)丙类油品储罐 此种储罐不
10、论形式如何,均可不装设避雷针(线),但必须作防雷接地。(5)钢质油罐上的信息系统器件 由于钢质油罐上的信息系统器件很多都是金属元件制作,很容易产生感应雷电,所以,安装于钢质油罐上的信息系统器件应有防感应雷的措施。,24,2、避雷针的安装方法及要求,避雷针由接闪器、引下线和接地极三部分组成。避雷针的保护范围要经过计算,储罐附件的最高点处,应在避雷针的保护范围以内,且其尖端至少要比呼吸阀的顶高出5m,并与呼吸阀的水平距离不小于3m。金属储罐可以利用罐壁作接地引下线,其接地电阻值不应大于10欧姆,接地点不少于两处,接地极应用直径50mm、长度大于2.5m的钢管打入地下,并与引下线连接。,25,避雷针
11、(网、带)最好单独设置并设在防火堤外,但也允许焊在储罐的顶部或圈板的边缘,其接地电阻不应大于10欧姆。防雷接地极不能埋在被油品浸渍过的地层中,以免增加电阻。另外,储罐与附近的电杆、树木应保持不小于10m的间距,以防树木或电杆上所产生的高电位传给储罐。,26,六、石油储罐的防静电措施,1、减少静电的产生(1)、限制流速(2)、采用罐底注油(3)、减少过滤器、阀门和弯头(4)、不准使用压缩空气调和、搅拌和扫线(5)、防止进入水、杂质或不同的油相混(6)、限制使用绝缘材料制成的容器和管线,27,2、加速电荷的泄漏,不使其聚积,防止静电的危害,首先是不让静电产生。一旦产生就应很快将其消除掉,不让其聚积
12、而形成放电。加速静电荷的泄漏,防止静电聚积的方法目前主要采用设静电接地、加入防静电添加剂和增设缓冲器等方法。(1)、设静电接地(2)、添加抗静电剂(3)、增设缓冲器,28,3、中和静电荷,(1)、设置静电消除器(2)、选用异性材质的管道(3)、采用浮球金属绳(链)法中和油品电荷,29,4、操作注意事项,消除静电危害,在操作管理中也应十分注意,要求操作人员注意以下几点:(1)、油罐内应安装检尺管。(2)、要使用下端带有针状的取样器。(3)油罐在注油过程中禁止进行检尺、取样等操作。(4)金属油罐及使用的的器具,要制造光滑,没有毛刺,避免造成尖端放电。(5)操作人员应穿防静电工作服和工作鞋,严禁用化
13、学纤维抹布拖擦油罐、油罐车以及石油的其他管道、设备、阀门等设施。,30,七、石油储罐消防设施的配置,石油储罐的消防设施,应根据油罐形式、油品的火灾危险性、储油量的大小及与邻近单位的消防协作条件等因素综合考虑决定。但位于城镇消防站保护范围内的五级石油库,(容量小于1000立方米)经与公安消防部门协商后,可不设固定灭火系统。,31,(一)、油罐消防冷却水系统的设置要求,1、设置方式:独立的石油库和大型石油产品储罐区应采用独立的稳高压消防给水系统。2、给水压力:石油库消防给水的压力,当采用高压消防给水系统时,给水压力不应小于在达到设计消防给水量时最不利点灭火所需的压力0.71.2MPa。3、给水管道
14、的设置:大型石油库油罐区的消防给水管道应采用环状敷设,进水管道不应少于两条,中间应用阀门隔开,且每条管道应能通过全部消防用水量。4、消防水池的设置要求:石油库设有消防水池时,其补水时间不应超过96h,石化企业内的消防水池的补水时间不宜超过48h。,32,5、可燃液体罐组的消防用水量计算,应符合下列规定:,(1)、应按火灾时消防用水量最大的罐组计算,其水量应为配置泡沫用水及着火罐和邻近罐的冷却用水量之和。(2)、当着火罐为立式罐时,距着火罐罐壁1.5倍着火罐直径范围内的相邻罐应进行冷却;当着火罐为卧式罐时,着火罐直径与长度之和的一半范围内的邻近地上罐应进行冷却。(3)、当邻近立式罐超过3个时,冷
15、却水量可按3个罐的用水量计算;当着火罐为浮顶或浮舱式内浮顶罐(浮盖用易熔材料制作的储罐除外)时,其邻近罐可不考虑冷却。,33,6、可燃液体地上立式罐应设固定或移动式消防冷却水系统,其供水范围、供水强度和设置方式应满足下列要求:(1)供水范围、强度不应小于下表规定:,34,(2)罐壁高于17m或储罐容量大于、等于10000 m3的非保温罐应设置固定式消防冷却水系统,但润滑油罐可采用移动式消防冷却水系统。(3)储罐固定式冷却水系统应有确保达到冷却水强度的调节设施。,35,7、可燃液体地上卧式罐宜采用移动式水枪冷却。冷却面积应按投影面积计算。供水强度:着火罐不应小于6L/min.m2;邻近罐不应小于
16、3L/min m2.8、可燃液体储罐消防冷却用水的延续时间:直径大于20m的固定顶罐和浮盖用易熔材料制作的浮舱式内浮顶罐,应为6h;其他储罐可为4h。,36,9、消防水泵的设置:,(1)对于一、二、三级石油库的消防水泵应设两个动力源。(2)消防冷却水泵和泡沫混合液泵应能保证随时启动,且应设置一台备用泵。备用泵的流量、扬程不应小于最大泵的能力,消防冷却水泵和泡沫混合液在压力流量接近时,可共用一台备用泵。(3)当多台消防水泵的吸水管共用一根泵前主管道时,这根主管道应有两条支管道接入水池,且每条支管道应能通过全部用水量。,37,10、固定冷却水管的安装要求 当油罐设置固定冷却水时,油罐抗风圈或加强圈
17、未设置导流设施时,其下面应设冷却喷水圈管。11、油库消火栓的设置要求 油库消火栓的设置应保证使用的需要。对移动式灭火系统,消火栓的设置数量应根据油罐冷却灭火所需消防用水量和消火栓保护半径来确定;对固定式灭火系统,消火栓的设置数量,应按间距不大于60m来确定。当寒冷地区设置地上消火栓时,消火栓应当有防冻、放空措施。,38,(二)、油罐泡沫系统的设置,1、可燃液体火灾宜采用低倍数泡沫灭火系统。2、下列场所应采用固定式泡沫灭火系统单罐容积大于或等于10000 m3的非水溶性和单罐容积大于或等于500 m3水溶性甲、乙类可燃液体的固定顶罐及浮盖为易熔材料的内浮顶罐。单罐容积大于或等于50000 m3的
18、可燃液体浮顶罐。机动消防设施不能进行有效保护的可燃液体罐区。地形复杂消防车扑救困难的可燃液体罐区。,39,3、下列场所可采用移动式泡沫灭火系统:罐壁高度小于7m或容积等于或小于200 m3的非水溶性可燃液体储罐。润滑油储罐。可燃液体地面流淌火灾、油池火灾。4、厂区内除2和3条规定外的可燃液体罐区宜采用半固定式泡沫灭火系统。5、储罐区采用固定式泡沫灭火系统,手动操作难于保证5min内将灭火泡沫送入着火罐时,储罐区混合液管道设置的控制阀宜采用遥控或程控。,40,6、大于或等于50000 m3 的浮顶罐应采用火灾自动报警系统,泡沫灭火系统可采用手动或遥控控制。大于或等于100000 m3的浮顶罐,泡
19、沫灭火系统应采用程序控制。7、泡沫灭火系统的设计应按现行国家标准低倍数泡沫灭火系统设计规范的有关规定执行。,41,八、石油储罐的灌装及管理,(一)安全容量的确定油罐的安全容量是根据油品的温度、密度和储油的安全高度确定的。而确定储油的安全高度,又必须把油罐所储油品的闪点、油罐的容量、灭火时所需的泡沫厚度、泡沫室的装置位置,以及油品的最低、最高油温等考虑进去。,42,(二)、储存运行的安全管理,油库生产运行的安全管理,主要是制定严格的措施,防止发生火灾及消除导致火灾的潜在危险。为此,需要在管理、操作、检查、维修等各方面杜绝不安全因素,预防油库火灾以及工艺设备、管线、油罐“跑、冒、滴、漏”和操作错误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石油 消防 知识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62296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