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圈与大气圈的相互作用.ppt
《水圈与大气圈的相互作用.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水圈与大气圈的相互作用.ppt(4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十章 水圈与大气圈的相互作用,第一节 水汽与天气第二节 水与气候第三节 大气运动与水体运动第四节 大气环流与水循环第五节 海气相互作用,高等教育出版社 高等教育电子音像出版社,第一节 水汽与天气,没有水汽就没有天气,大气中水汽丰富的地方天气多变,大气中水汽含量的空间分布规律:海洋上高于陆地上,低纬高于高纬,低空高于高空,上升气流区高于下沉气流区,湿润地区高于干燥地区。,为什么赤道地区天气常常是日有几变,而内陆沙漠地区却几乎是常年万里无云?,为什么在地面大雨滂沱之时,而高空却是晴空万里?,?,因为,?.,一、水汽分布与天气,在温度越高、水源越充足的地区,大气中水汽的含量越多;反之越少。海洋以及
2、潮湿的陆地表面,大气中水汽含量多,而干燥的陆地表面上空,水汽含量很少。低纬(除热带沙漠地区)水汽含量多,而高纬较少。大气中的水汽含量越多,湿度越大,越容易形成降水。水汽越多,也越有利于天气现象产生。在垂直方向上,近地表面水汽含量最多,越往高空去,水汽越少,到对流层顶附近(10 km高度),大气中水汽含量几乎为零。平流层以上大气基本不含水汽。因此,大气中的天气现象几乎全部集中在对流层。,大气中的水汽主要来源于水圈(地表)中的液态水蒸发,受制于温度、水源与大气环流,不均匀地分布在大气中。,大气中水汽凝结条件:,1.空气中的水汽要达到饱和或过饱和 途径有:1)增加大气中的水汽含量,增加绝对湿度。(2
3、)使空气冷却来减小饱和水汽压,途径有:(A)辐射冷却(B)接触冷却:(C)绝热冷却(D)空气的水平混合 2.凝结核,二、水汽相变与天气,空气冷却的途径接触与混合,水汽凝结物,1.地面主要水汽凝结物露和霜 形成条件(1)贴地空气湿度要大;(2)地面或地物不利于传导热量,而易于发 生凝结。如疏松的土壤表面、植物的叶 面。(3)有利于辐射冷却的天气条件,如晴朗无 风或微风的夜晚。,露珠,霜,2.空气中主要凝结现象雾和云概念:由大量小水滴、小冰晶或两者混合构成的可见集合 体,高悬于空中的称为云;飘浮于近地面,使水 平能见度小于1km的称为雾。雾的形成条件:(1)近地面空气中水汽充足;(2)有使水汽发生
4、冷却的过程;(3)有凝结核(如果有凝结核,则雾可在相对湿 度小于100%时形成)。,二郎山云雾,云的形成条件及分类,形成条件:云是气块上升过程绝热冷却降 温,使水汽达到饱和或过饱和,并 发生凝结而形成的。大气上升运动主要有如下四种方式:1)热力对流;(3)动力抬升2)大气波动;(4)地形抬升。,分类,淡积云,浓积云,云雾的形成,改变了地表的温度,使气温的日较差减小,白天的气温不致升得过高,夜间不致降得过低。,大气降水,第二节 水与气候,水体和大气的运动共同影响着地球上的气候。水体的分布、运动等的变化会影响大气的运动和区域气候的形成。反过来,大气环流和气候也影响着水的时空分布。,水对气候的形成与
5、变化具有重要的影响,同时,气候的变化改变了水分循环的时间、空间尺度与模式,改变了水的时间与空间分布,水又反过来影响到气候。两者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离海洋的远近导致了海洋性气候与大陆性气候的差别;,海陆热力差异导致了季风气候的形成;,洋流对气候的影响:暖洋流的增温增湿作用和冷洋流的降温减湿作用。,一、海洋水与气候,年平均逐日从海洋输入大气的总热量(单位:0.484 W/m2),在图示的总热量中,平均而言,输送的潜热约为显热的8倍强。这种热量的输送,不仅影响大气的温度分布,更重要的它是驱使大气运动的能源,在大气环流的形成和变化中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因此可以说,海洋是大气环流运转的能量和水汽供
6、应的最主要的源地和储存库,对地球气候的形成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湖泊、水库、沼泽对温度与降水的调节作用,二、陆地水与气候,冰雪覆盖范围的变化将会对气候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三、环流、气候与水的分布,由于大气环流的运动,调整了地球上水分的时空分布,在地球气候的形成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若终年在单一环流的控制下,则形成单一的气候类型;若处于大气环流的交替地区,则形成过渡型的气候类型。由于大气环流的季节变化,使得水在地表的分布还随季节而变化。,气候与水汽的正反馈作用,三、水汽含量与气候,气候与云量的负反馈作用,第三节 大气运动与水体运动,在大气运动所产生的风应力的作用下,大气不断地向水体(尤其水体表层)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水圈 大气圈 相互作用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62280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