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业法律制度案例分析.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林业法律制度案例分析.ppt(1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林业法律制度案例分析,云南版纳:民警护卫8头野象横穿思小公路,2010-08-15早8时许,记者驾车经过思小高速公路关坪段的497公里处时,突然发现路边森林边缘的空地上有野象群的活动身影。最先看到的是领头野象白晃晃的一对长象牙,记者还以为是野象谷内亚洲象繁育基地放牧种源象。放慢车速后,才看清这是一个由4头大象、4头幼象组成的野象群。借着记者拍照,过往车辆都发现了野象群,也纷纷停下来加入了拍照的队伍。由于担心人群围观较多,可能会激怒野象,记者立刻打电话向西双版纳州交警支队思小高速公路大队报警。8时30分许,8名交警赶到现场,立刻疏散高速路上围观的人群,并在这一路段设起了警戒线,防止有行人和车辆靠
2、近野象群。看到有民警维持秩序,野象们像是有了撑腰的一样,开始不慌不忙地在空地上转悠觅食。早上9时许,勐养自然保护区派出所的民警赶来,采用鸣警笛的方式将野象群暂时赶回了森林。但是不到20分钟,进入森林的野象群又再次走回高速路边的空地,与此同时,高速路对面密林覆盖的河谷中传来了野象的鸣叫声,引得这边的象群也随声应和。此时民警意识到野象群要横穿高速路了,立刻对这一路段进行封闭。之前野象群几次走上高速路、又被公路上行驶的车辆吓回路边。9时50分,一头大公象先走上高速路小心翼翼地进行试探,确认没有危险后,才返回去带着两头母象护着两头小象先穿过半幅高速路。待安全跨过中间隔离带时,回头鸣叫招呼着后面的一头母
3、象护卫两头更小的幼象穿过公路。在民警的护卫下,整个象群只用了10分钟,就横穿过高速路面,与河谷中的野象群会合后消失在了密林中。,据现场交警介绍,从2009年1月27日横穿思小高速公路后,保护区内的野象群已经保持了18月不走上高速路的纪录。从2006年4月6日思小路通车以来,到2008年底,野象群曾先后60余次进入、穿越思小路。民警介绍,之前野象老爱上路,主要是因为修建公路时,为野生动物专门设计了隧道和桥梁作为野象通道的作用并不明显,导致野象依然爱从原来的老路横穿高速公路,造成交通隐患,还先后发生了两次行驶车辆和上高速路的野象相撞的事件。之所以现在“野象自觉了”,思小高速公路管路部门、西双版纳自
4、然保护区管理局和交警等部门,除了每次野象进入高速路时,及时在公路电子显示屏上发出预警信息外,还实行了加强高速路两侧防护设施建设,对过去亚洲象迁移常走的通道开挖防象沟或焊制坚固的永久性围栏阻止亚洲象通行,减少高速路两边的农作物种植或退耕还林,停止在高速路绿化带种植假槟榔、大王棕等亚洲象喜欢食用的棕榈科植物等措施。“野象群这次走上高速路应该算是一次意外。”保护区管理局一位现场监测的科研人员说,前段时间由于附近亚洲象食物园内的玉米成熟,先后有20余批次野象群到食物园食用。这一群野象是早上6点30分左右进入食物园内的,大约待到7点半左右发现“食堂”的粮食已经被先来的野象吃光了,才临时穿过高速路继续往前
5、觅食的。,国外相关法律制度举例,美国:1964年自然保护区法1966年野生动物庇护区系统管理法1972年海岸带管理法1973年濒危物种法1990年外来有害水生生物预防与控制法1996年国家入侵物种法1999年处理外来物种入侵事物的13112号总统令此外,美国还通过立法支持发展中国家的生物多 样性保护,德国:1976年制定狩猎法(2001年最后次修订)此外 德国的自然保护法、环境保护法、种苗法及各州的相关法律中,还设立了一些有关森林和野生动植物保护和林业产业规范的条款,形成了对林业实施多种法律调整的特点。强调了全社会对森林的保护和管理。,日本:1919年狩猎法1973年动物保护管理相关法1993
6、年濒危野生动植物种保存法2004年外来物种入侵法案此外日本的森林法、自然公园保护法、自然环境保全法都有许多保护野生动物栖息地的法律,我国野生动物保护制度,以野生动植物保护法(1988年)为核心,其他法律法规共同组织的一套法律体系。如:陆生野生动物保护实施条例水生野生动物保护实施条例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驯养繁殖许可证管理法我国所键入的关于保护野生动物的国际条约和公约,我国法律制度的缺失,保护工作做得越好,野生动物种群数量越大,农民的损失越大,民谣道“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以农为本的农民为了整个人类环保事业不惜与狼共舞”“虎口夺食”,他们的人身与财产安全日益受到威胁,如何保护这些保护野生动物的人们
7、,我国在这方面的立法很少甚至是空白,这个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野生动物保护和林业工作会逐渐失去人民群众的支持而变得事倍功半。,目前,我 国这方面的立法主要是从保护野生动物的角度出发,强调人们在处理与野生动物关系时的保护义务对权利的规定寥寥无几,当然这与立法时的现实情况密切相关,随着环保形势的变化,野生动物保护中的一些问题和矛盾开始显现出来,如何完善这方面的立法应引起特别关注 这些 间 题和矛盾在法律上的主要表现是:一方面,在野生动物保护中,人们的人身和财产遭到野生动物侵害时人的合法权益如何保护;另一方面,如何加强对野生动物自身的管理,以减人与动物的冲突,因此解决以下法律问题显得十分紧迫。,对策的
8、探讨,在濒危野生动物与财产之间,应着眼保护濒危野生动物,而对财产,即使是珍稀财产,我们可以通过加强人为保护的力度来平衡其法律地位,这是因为濒危野生动物具有生态和生命上的不可再生性以及它的活动性决定的不易控制性,而珍稀财产相对较易控制和保护。这种规定也可以增强所有权人对财产保护的法律责任。而在一般野生动物与珍贵财产之间可以选择保护珍贵财产。但至于一般财产,可以选择保护野生动物,放弃财产,因此造成的财产损失,法律应给予补偿。我国现行立法和司法实践倾向于保护野生动物。那么问胚是如何界定珍贵财产和一般财产,我们认为为最大限度地保护野生动物,可以通过列举的方式界定珍贵财产,如具有重要科研、历史、文化价值
9、的古迹、文物、濒危的野生植物等。,野生 动 物 保护过程中一个棘手问题是对施害后的野生动物的处理问题。对人身或财产造成损害甚至重大损害以至于人的残疾咸死亡的情况下,对致害动物是否予以惩罚在现实生活中存在两种主张:其一,应予处置,因为作为动物界最高等的人在伤及或杀害同类时,尚且巡受“杀人偿命”的极刑,何况一般动物呢。他们认为若不处置还可能继续造成伤害,更重要的是这样会有损人类尊严。其二,野生动物是无愈识的,对致害动物不应予以处里,这样更能昭示人类理性的光辉和宽厚的人性。就此,我国的立法未曾提及,这样,在现实个案中很多野生动物在施害后遭受愤怒的人们的极刑处里。,我们 认 为 不应予以惩罚。惩罚是追
10、究法律责任的一种强制性的制裁措施,以承担法律贵任为前提条件,而承担法律责任以有行为能力为差础,主要有正常的思维能力和判断能力,而动物不具有这些。杀人偿命,欠债还钱”,对人来说,天经地义.但野生动物不是人,不存在犯法,它不是法律主体,因此人的法律对它没有约束力法律约束的是人而野生动物和人是有区别的,它们没有人的意识,出于动物的本能,不能将人和动物同等对待那样的话,人就变成动物了。另外,惩罚的目的一是告诫致害者及同类其他个体以后不要重犯;二是使受害者受到一定的补偿和慰藉,而由于动物是无意识的,这些目的都不能实现,故对动物实施惩罚不可取,而应重在加强对野生动物的防卫。对受害者按责任来源进行补偿或赔偿
11、。,对政府的建议,(1)经过政府科学论证,组织专业猎捕队,有计划、有组织地分期限制猎捕,以调控种群数量。(2)经过专业科学论证,在该区域引进其生物天敌。(3)功口快小城镇建设步伐,实行退耕还林政策,将农林人口城镇化,还野生动物一个广阔的生存空问,将分散在山沟里的霉星的住户集中群居,减少人与野生动物之间冲突的时间和空间,因此应将野生动物保护纳入小城镇建设步伐,以及当地中、长地建设规划中同步解决。(4)着力加强对野生动物生存栖息环境的保护.现行野生动物动物保护法只注重保护野生动物,忽略了对野生动物生存栖息环境的保护,因此要坚决制止任何形式的毁林垦荒,限制对天然林任何形式的采伐,恢复和保护好野生动物
12、赖以生存的栖息环境。(5)采取必要的防范措施:如收获季节设置围栏.组织巡护,根据不同动物的生活习性采取灵活多变的驱赶、恐吓措施。(6)建立野生动物保护基金野生动物保护不仅是政府的事,也是全社会的事,仅靠政府的努力是不够的,要动员全社会力量,筹集各方资金,建立野生动物保护基金,如设立野生动物保护彩票或生态环境保护彩票等。(7)尝试设立野生动物致害责任保险制度”政府可以购买野生动物致害贵任险,当野生动物对农民的人身和财产造成损害时,由保险公司予以理赔,我们应该做的,对动物最好的保护就是不干扰它们的正常生活;不要购买野生动物制品,否则你就是间接屠杀者;不把野生动物圈为宠物饲养;不应以救护之名把自然中
13、的动物幼仔抓来饲养,夺人之子;不吃田鸡,不吃野味,不在食用野生动物的餐厅用餐;不恫吓、不虐待、不折磨、不欺辱一切动物,动物也有尊严;不鼓励买动物放生,善心可能导致恶果;见到街头耍猴的违法现象应给予制止和举报;尽量不看驯兽、马戏等违反野兽天性的表演;不鼓励采集购买制作动物标本;莫以科学之名伤天害理;见到诱捕动物的锁套、笼网、夹子等应果断拆毁;对所利用的动物怀感恩之意,对所饲养的动物应怀体怜之情。,结束语,野生动物是大自然的产物,自然界是由许多复杂生态系统构成的。有一种植物消失了,以这种植物为食的昆虫就会消失。某种昆虫没有了,捕食这种昆虫的鸟类将会饿死;鸟类的死亡又会对其他动物产生影响。所以,大规模野生动物毁灭会引起一系列连锁反应,产生严重后果。总之,人是在大自然之中,不在大自然之外,更不在大自然之上,所以我们在讨论保护动物、保护植物、保护生态以及保护人的时候,必须放弃人本位观点。,谢谢大家!,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62276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