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课件-婴儿幼儿常见疾病和护理.ppt
《护理课件-婴儿幼儿常见疾病和护理.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护理课件-婴儿幼儿常见疾病和护理.ppt(10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嬰幼兒常見疾病與照護,白華枝2009-5-26,鉛中毒,鉛中毒:身體中含鉛量過高所造成之傷害,即使少量鉛也會對腦部、腎臟、神經系統和紅血球造成嚴重傷害含鉛之物質有:含鉛的油漆、灰塵、玩具、欄杆、家具、珠寶及土壤鉛中毒之症狀:早期的症狀不太明顯,例如頭痛、胃痛、疲倦、神經質、食慾衰退,但常會被誤診為是病毒感染、長牙或沮喪最好的方式是抽血檢查,鉛中毒,預防鉛中毒方法:不要讓兒童在污染的土壤中挖掘玩耍不用鉛製品,例如鉛製水壺、容器或含鉛的陶磁製品食用水果及蔬菜前應清洗乾淨不可在罐頭上直接加熱食物,或將食物貯存於開放式罐頭中不可使用含鉛的民俗療法提供乾淨的咬牙玩具,以制止兒童咬扶梯、油漆物或紙製品進食
2、前要洗手,發燒之處理,進行溫水拭浴是否用冰枕?以往發燒38度以上,鼓勵使用冰枕,但如今小兒科醫學會建議,適度發燒可以提升免疫系統發揮功能,以冰枕退燒反而會增加熱量之消耗.(但若在幼兒園中,幼兒發燒,在等待家長之時可先用冰枕降低體溫)室內溫度維持在攝氏2426度減少衣著,以寛鬆為主,並減少被蓋,但有畏寒之情形則需使用楾被保暖多攝取水份,如開水、果汁及清湯等多休息,勿過度活動.,腦神經系統疾病,熱性痙攣,原因 兒童腦部組織不成熟,體溫控制能力不足,當體溫突然升高時而導致抽筋及痙攣 症狀 1.發燒38度以上 2.短暫的意識喪失 清醒 發作後呈現疲倦而想睡覺 3.全身呈強直性(肌肉呈僵硬性收縮)或 陣
3、攣性痙攣(肌肉交替不自主的收縮和放鬆)4.四肢呈現抖動、眼睛翻白眼、嘴唇發黒、口吐白沫等症狀,熱性痙攣,照護措施 1.出現發燒,則依一般發燒的處理之方式,使其體溫下降 2.陪伴病童,將病童身上的緊身衣物鬆開,並移開四周的物品,如桌椅、櫃子,以避免造成病童身體上的傷害 3.暢通呼吸道,即將病童採仰臥、頭側一邊或復甦姿勢,以利口腔分泌物流出 4.抽搐時,勿約束病童,可能會造成骨折 5.觀察並記錄抽搐時的時間及狀態,癲 癇,原因 指腦部神經系統不正常的放電,導致腦功能突然的、不自主及短暫的改變,引起身體反覆性的抽搐症狀 1.分局部性發作及全身性發作(大發作、小發作、點頭發作)2.四肢彎曲或僵直、翻白
4、眼、下頜骨緊閉、吐沫、呼吸暫停而發紺,癲 癇,照護措施 1.鬆開病童緊身衣物,尤其是頸部,將頭部側向一邊,讓病童躺在地上時,可在頭部下置一小摺疊毯子,以防頭部外傷 2.不可強制約束病童,可能會造成骨折 3.病童四週不可放置危險的物品,否則病童喪失意識時可能會傷害到自己 4.牙關未緊閉時,口腔內放置包裏著紗布的壓舌板以免牙齒咬到舌頭,若牙關已緊閉,勿試圖強迫張嘴,也勿過度用力拍打,以免造成不必要的傷害 5.發作時或剛發作完不要由口進食,且最好保持側臥,以利分泌物排出,以防嗆或吸入而窒息,呼吸道系統疾病,扁桃腺炎,症狀 1.發燒、喉嚨痛、聲音沙啞、咳嗽、有痰 2.食慾不振、甚至有反胃、噁心、嘔吐
5、3.頸子兩旁的淋巴腺腫大照護措施 1.發燒之護理 2.喉嚨痛時使用溫開水或食鹽水漱口 3.冷敷頸部以消腫及減輕疼痛 4.避免攝取熱食或堅硬食物,給予冷、冰或液體易吞的食物,如牛奶或湯類,流行性感冒,症狀 1.寒顫、發燒(38.540度)、鼻塞、食慾不振、頭痛、全身酸痛、咽喉痛及乾咳,此症狀通常持續3-4天,但咳嗽及全身疲倦之感,可以持續到數星期之久 2.幼兒則可能會有發燒、流鼻水及咳嗽等症狀,另外還可能發生煩燥不安及食慾變差之現象 3.可能會有腹痛、嘔吐及腹瀉等腸胃症狀 4.流行性感冒易併發中耳炎、支氣管炎、肺炎、咽喉炎、扁桃腺炎、急性腎臟炎等,流行性感冒疫苗,注射疫苗後十天左右即可獲得免疫力
6、,此免疫力可維持一年之久,其成功率達90%台灣每年的10月至次年的1月是流行感冒的高峰期,對於抵抗加較弱的族群如嬰幼兒、老年人或氣喘病人等,醫界建議給予預防接種.先前只免費替65歲以上之老人接種疫苗.自2008年12月1日起政府推行全民公費施打流感疫苗,但民眾仍需依各合約醫療院所之收費標準支付掛號費與診察費等相關醫療費用。(如有任何疑問,可撥打免付費24小時服務之民眾疫情通報及諮詢服務專線1922進行諮詢。),流行性感冒,照護措施 1.發燒及全身酸痛可使用解熱鎮痛劑,但勿用阿斯匹林(Asprin)類藥物,以免引發雷氏症候群 2.感冒是濾過性病毒所感染,並無特效藥,就醫診療只是依症狀給予緩解,以
7、減輕患者之不適及避免併發症之發生 3.多臥床休息,補充水份並給予易消化且熱量高之食物 4.當感染流行性感冒時,應儘量不上學,以減少交互感染,腸胃系統疾病,急性闌尾炎,症狀 1.初期以腹痛為主要症狀,典型的腹痛由肚臍周圍開始,數小時後則轉移至右下腹部,且右下腹會有壓痛及反彈痛 2.有些患者只有下腹疼痛、腰痛或恥骨上方痛 3.有時發燒或噁心、嘔吐及厭食、便秘及腹瀉也可能發生,常被誤認為腸胃炎(反彈痛:手按壓腹部時不感到疼痛,但手放開時則會痛)照護措施 1.勿亂服成藥 2.確定為闌尾炎時,早期可能使用抗生素治療,但大多數醫師認為進行手術治療較恰當,因可減少腸穿孔、腹膜炎的機會,胃腸炎,症狀1.輕度腹
8、瀉:每天解數次之水便,沒有脫水及發燒之現象,數日後即可復原2.中度腹瀉:每天水瀉多次,有嘔吐及發燒之現象,但無脫水,不需住院治療3.重度腹瀉:每天水瀉15次以上,有嘔吐、發燒、嚴重脫水及酸中毒之現象,急需住院治療照護措施 1.輕度腹瀉不需禁食,餵食牛奶者可稀釋牛奶使腸道休息 2.中度腹瀉者可禁食半日(只喝開水),給予腸道適度的休息,24小時後著未再腹瀉則可開始給清淡流質或半流質飲食;重度則應送醫接受治療,以防危及生命安全3.因腹瀉的糞便PH值較酸,且次數頻繁,應在每次排便後用清水清潔肛門附近皮膚且保持乾燥,蛔蟲病,蛔蟲病是幼童常見的腸寄生蟲病,感染率極高,蛔蟲卵自糞便中排出,如溫度和濕度適中,
9、就發育成具傳染力的蟲卵,然而此蟲卵可經由被污染的食物、玩具和手而從口中傳染,蟲卵被吞入後於小腸內孵化成幼蟲,穿過腸黏膜經由血液循環至肝臟、心臟、肺臟,再由氣管、咽喉再度進入消化道,此時已由幼蟲發育成成蟲,再寄生於小腸中症狀 1.糞便中含有蟲卵或成蟲 2.胃腸功能失調,如食慾不振,容易飢餓,體重下降等 3.進食後易發生肚臍週圍的陣發性疼痛 4.精神不安、夜驚、失眠及夜間磨牙 5.常見併發症有蛔蟲性腸阻塞、膽道蛔蟲症及闌尾蛔蟲症,蛔蟲病,預防及治療 1.注環境飲食及個人衛生,勿生食、飯前及上廁所後要洗手 2.定期於健康檢查項目中檢測大便,早期發現、早期治療 3.若發現有蛔蟲病症狀,應至醫院進行診斷
10、檢查,以早日確定病情 4.發現有蛔蟲時應遵照醫師囑咐以驅蟲藥治療,蟯蟲病,蟯蟲體型細小,長度約2-12mm,成蟲主要寄生在大小腸交接處,在腸內主要靠腸內物為生;雌蟲常於夜間爬到且門口產卵,此時用手抓癢,其蟲卵會沾污手指及指甲,連患童的內褲、床單、被褥等亦可能沾染蟲卵,手沾上蟲卵後經食入即在腸道發育,而成自我感染蟲卵也可經由被蟲卵污染的食物、手指、衣物等經口傳染,吸入有蟲卵的灰塵亦可能造成感染,患童吞入口中的蟲卵約2-4週就轉變為成蟲症狀 1.夜間肛門口搔癢,使睡眠受到干擾,而造成白天的昏昏欲睡 2.食慾不佳,體重減輕、磨牙、腹痛、噁心、嘔吐 3.因抓搔太厲害而造成皮膚損傷,蟯蟲病,預防及治療
11、1.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飯前及上廁所後要洗手,勤剪指甲,常洗澡,換內褲,不吸吮手指 2.進行蟯蟲檢查:清晨起床前將試紙粘黏且門週圍皮膚 3.注重馬桶座蓋的清潔 4.若是已感染蟯蟲時:早上以肥皂與溫水洗淨肛門周圍,床單、被褥、睡衣及擺床上的玩具應以熱水浸泡清洗,並在太陽下曝曬;寢室每7天用肥皂清洗一次 5.睡同一間房間或全家人常會同時感染,所以若有孩子感染蟯蟲,應通知所有工作人員及家長,請他們注意 6.發現有蟯蟲時應遵照醫師囑咐以驅蟲藥治療,過敏性疾病,根據統計資料:目前有過敏性疾病者佔人口的20%,也就是每五個新生兒中就有一位可能是過敏兒過敏體質是指會對各種物質產生過敏反應的體質,而造成過敏反
12、應的物質就稱為抗原,抗原進入人體中會產生抗體;當同種抗原要入侵時就會產生拒絕抗原侵入的反應,此為防禦作用,但有時同一種作用也會對人體有害,這即是過敏反應過敏疾病的發生基本上是體質(遺傳)加上環境因素(過敏原)所共同造成的,過敏原,灰塵花粉植物、枯草和葉子動物皮毛或羽毛昆蟲的毒(蜂或其它昆蟲叮咬)食物中毒,例如蛋、榛果類、巧克力、甲殼類動物、牛奶和麥,如何診斷是否有過敏,一般可依據下列幾種情形而高度懷疑:有過敏疾病的家族史,則罹患機率是平常人的好幾倍小時候有異位性皮膚炎,長大後罹患其他過敏疾病的機會大增每次感冒皆伴隨喘鳴慢性咳嗽,尤其半夜、清晨時症狀特別明顯清晨起床後常會連續打噴嚏、覺得喉嚨有痰
13、時常覺得鼻子癢、鼻塞、眼睛癢,特別在整理物品、衣物時運動後或吃冰冷食物會劇烈咳嗽固定的皮膚癢,冬天或夏天流汗時感到特別癢若外是加上抽血的數據:嗜依紅性白血球及IgE抗體過高,也可推測是否有過敏,塵蟎過敏,台灣有90%的過敏病是起因於塵蟎,而塵蟎過敏最常見的症狀為習慣性清晨打噴嚏、流鼻水、鼻塞、咳嗽、過敏性鼻炎、氣喘、過敏性結膜炎及異位性皮膚炎塵蟎屬蜘蛛之微小昆蟲,需在顯微鏡下才可觀察到,樣似昆蟲,大小約0.20.3mm,靠人及動物之皮屑為生,喜歡在溫暖(25度)、潮濕(7080%)的環境下繁殖,家中的床墊、床單、棉被、枕頭、絨毛式沙發、布質窗簾及填充玩具均是塵蟎的最愛塵蟎的排泄物和屍體是引發人
14、類過敏的主要原因,異位性皮膚炎,症狀皮膚乾燥、發癢、變厚,常生鱗屑,感染則有滲出液、濃液形成和結痂因搔癢而變得煩躁不安,無法入眠嬰兒最常侵犯部位為臉顂、頸、耳後及爬行時俯地部份之皮膚,而較大孩童侵犯部位為耳後、頸及關節的皺摺處 照護措施 1.採取低過敏食物及避開過敏原:如灰塵、牛奶、魚 2.皮膚護理:覆蓋溼毛巾,塗抹乳液,沐浴時勿使用過高或過低的水溫,以防止皮膚的乾燥、龜裂、搔癢 3.剪短指甲或約束雙手避免抓傷造成續發性感染 4.穿著易吸汗質料且柔軟衣物,以免對皮膚產生刺激,異位性皮膚炎,照護措施 5.依醫屬使用藥物 6.維持舒適之室溫,避免過冷或過熱 7.沐浴或清潔時儘量少用清潔劑,包含香皂
15、、沐浴乳,以減少對皮膚之刺激 8.保持患部之清潔 9.穿著長袖衣褲減少抓傷之機會10.於患處塗抹類固醇時要塗薄些,如要再塗新的藥膏時,要先去除患處舊有的藥膏,以防止藥物吸收過量,而影響腎功能,過敏性結膜炎,症狀常發生在冬末春初或氣候遽變時,症狀的差異極大,從很輕微的症狀至非常嚴重的結膜外觀呈現蒼白色或牛奶色,有黏稠的分泌物及結膜有乳頭狀的肥厚照護措施 1.避免接觸各種過敏原 2.按醫囑服用抗組織胺,切勿自行前往藥房購買眼藥水,含有類固醇之眼藥水,雖可迅速減輕過敏之症狀,但長期使用的結果會導致眼睛抵抗力之降低,而增加往後感染機率,甚至造成眼壓上升、青光眼、視神經萎縮等不可逆之傷害,過敏性鼻炎,症
16、狀1.連續不停的打噴嚏、流鼻水及鼻部發癢 2.流眼淚、眼睛癢 3.鼻塞、張口呼吸 4.下眼瞼有黑圈 5.更嚴重時會有頭痛(尤其是偏頭痛)的症狀照護措施 1.按醫生囑咐服用抗組織胺類藥物,以減輕症狀2.控制環境及避開過敏原:使用吸塵器以減少灰塵量,及定時清除空氣調節機內的過濾網;花粉方面則少種會引起過敏的花草;在黴菌多的地方使用除濕機;勿使用或飼養有毛的玩具及動物,過敏性鼻炎,照護措施3.減過敏法:若過敏原無法清除或避免,可使用皮膚試驗,找出過敏原為何,再使用減敏感法治療,增加小朋友對過敏原的忍受性而減輕症狀,甚至使症狀消失4.請遵照醫師指示服藥,勿自行亂服成藥5.若有過敏症狀加劇時或使用藥物出
17、現副作用而影響幼童之日常生活者,應再次請教醫師6.適度運動使交感神經及副交感神經獲得平衡,游泳、劍道、柔道都是很好的運動項目,食物過敏,指吃入食物後,經由免疫學的機轉所引起的不利反應,其發生在胃腸道、免疫系統、食物過敏原三者之間相互作用所造成的結果常造成過敏反應是食物中的醣蛋白大多數的過敏反應已證實是由少數的特殊食物所引起的,最常見的過敏食物為蛋、牛奶、花生、堅果、巧克力、大豆、魚及有殼的海鮮(蝦、蟹、蚵)及有核的水果(龍眼、荔枝、柑橘),但亦可能對任何食物發生過敏,如對花生過敏者可能對大豆、豌豆等豆類產生過敏症狀1.通常是吃下食物幾分鐘到幾小時內發作,每個人發作的部位及嚴重程度均有所不同 2
18、.腸胃道症狀約佔70%;皮膚佔24%;呼吸系統佔6%,食物過敏,症狀腸胃道方面:在進食後2小時內引發噁心、嘔吐、腹瀉、腹痛及嘴唇、舌頭、咽喉的過敏性(搔癢及水腫)皮膚方面:會迅速發生,如蕁麻疹、濕疹血管性水腫,另外,食物過敏亦會加重異位性皮膚炎的程度呼吸道方面:攝取食物後的幾分鐘至兩小時內會引發上、下呼吸道的症狀,如鼻炎、結膜炎、流鼻涕、流鼻血、氣喘加重神經系統方面:有偏頭痛、癲癎的發作,這些症狀可藉由去除食物過敏原而獲得改善,食物過敏,預防及治療 1.確認食物過敏原為何,每日飲食記錄可協助醫師找出過敏原 2.避開過敏的食物是最有效預防食物過敏的方法,因此應注意食品標籤上的成分或添加物(花生案
19、例)3.有過敏病家族史的剛出生嬰兒,應進行新生兒臍帶血檢測,以了解是否為過敏體質的高危險群 4.有過敏病家族史的孕婦及授乳婦應避免食用一些易引起過敏的食物,如雞蛋、魚類、花生等 5.食用低敏配方或免敏配方奶粉 6.當過敏發生時口服抗組織胺藥物(Antihistamin),對過敏之輕微症狀十分有效,氣喘,氣喘是一種過敏性疾病,也一種呼吸道阻塞之疾病,根據研究報告統計大約每1012個孩子就有一個罹患氣喘氣喘病並非不可預防,只要瞭解其發生成因,並加以預防,且能清除造成氣喘的過敏原,就可使孩子遠離氣喘的傷害分類及原因 一.外因性氣喘:75%發病於45歲的幼兒,引起原因大多吸入過多的過敏原,如花粉、黴菌
20、、灰塵、動物的羽毛等等,另外食入過敏原如牛奶、雞蛋和穀類亦可能造成氣喘外因性氣喘經過多年後,若無法痊癒則可能轉變為內因性氣喘,二.內因性氣喘:發病年齡大多數是45歲之間或大於35歲,發病原因至今不是很清楚,在小孩時期以呼吸道感染為主要發生原因,所以又稱為感染性氣喘,有時過度活動、受涼後或情緒過度激動後均會發生三.混合型:由內因性及外因性兩種因素所引發的氣喘誘發因素過敏原:過敏原可以立即引發反應(遲發反應)或遲發反應(數小時);空氣污染、二手煙、香水、髮膠、油漆、塵蟎、灰塵及冰冷飲等等刺激物都容易引發氣喘之發生天氣變化:氣喘常隨秀節的天氣變化而有所改變,如溫度的驟然變化易使氣喘兒紛紛向醫師報到感
21、染:黴菌、細菌、病毒和寄生蟲感染均易誘發氣喘,4.運動:4090%的氣喘兒在劇烈運動後的68分鐘引起支氣壁痙攣而發生咳嗽、喘鳴等氣喘症狀,此即所謂運動誘發型氣喘 所以在其劇烈運動前需要有至少20分以上的暖身運動,另外運動前使用吸入性的氣管擴張劑,這兩種方式皆可避免不舒服的發生5.情緒因素:激動的情緒亦可能引起氣管攣縮,導致氣喘之發作6.過敏性鼻炎、鼻竇炎和上呼吸道發炎:任何機轉引起的上呼吸道刺激皆可誘發氣喘之發生7.以上各種因素的交互反應:同時具有不同的誘發因素可加成作用,照護措施遵照醫師之指示,按時服藥,必要時需隨身攜帶噴霧劑之藥物,妥善使用可控制氣喘之症狀經常評估氣喘兒之呼吸狀況,其呼吸型
22、式,有否喘鳴而鼻翼搧動,聽其呼吸聲,觀察是否有發紺之情形良好的健康生活方式:選擇適當的運動方式及避免於冷的環境下進行劇烈運動,適當的休息與睡眠,保持輕鬆愉快的心情避免呼吸道感染鼓勵從事增加肺活量的活動,如游泳、體操、吹管樂器(薩克斯風、笛子、口琴、蕭),照護措施去除生活環境中的過敏日常生活中應避免菸味、蚊香味、油煙味及各種強烈氣味避免使用床墊、沙發、厚重窗簾、地毯,改用木製床板及較容易清洗之絲被、太空被、防塵蟎之寢具及百葉窗打掃時塵用吸應器,避免灰塵飛揚,多用濕布,勿用雞毛撢子不要飼養有毛之竉物及避免絨毛填充玩具冬天因早晚溫差大,注意頸部之保暖及戴口罩出門使用除濕機、空氣調節機,保持穩定的溫濕
23、度(適溫在2428度之間,濕度保持在5060%),傳染性疾病,感染原 感染原的來源,散播出口 傳染途徑侵入部位,易感宿主,傳染病傳染模式,腸病毒群感染,病原體:腸病毒可區分為幾大類,包括:小兒麻痺病毒3型;克沙奇病毒有29型,包括A 族23型及B族6型;伊科病毒有34型;新型腸病毒有4型,包括6871型。其中以腸病毒71型肆虐臺灣致死病人最多的一種病毒。傳染源:主要人類腸道內繁衍增生,故稱腸病毒傳染途徑:經由糞口傳染、呼吸道感染或接觸病人皮膚上潰瘍的水泡而感染潛伏期:3-6天好發季節:每年均有流行,以春夏及初秋較明顯,而台灣地區流行季節為3-11月,7-9月為高峰期,可傳染期:腸病毒傳染力從發
24、病前1-2天迄發病後一週內傳染力最強,腸病毒可持續存在於病人的口鼻分泌物中的3-4週之久,而其腸道糞便排出病毒的時間可持續6-8週之久,10歲以下兒童易受感染,3歲以下較易出現併發症臨床症狀:多數類似一般感冒的症狀,有時會引起高燒、咽喉腫痛、倦怠、全身酸痛不適,顯現出特殊臨床表現(如手足口病、疱疹性咽峽炎),大部份的病童皆會自然痊癒,僅有少數發生合併症治療:針對症狀治療,給予局部口腔藥物及解熱鎮痛以減輕病童的疼痛及發燒,若病童已無食慾,且出現脫水、電解質不平衡等情形時,則須注射靜脈點滴液,再有嚴重的合併症發生時,則給予積極性的治療,照護:給予充份的休息及水份,並鼓勵病童進食口腔出現水泡潰瘍時,
25、應注意口腔清潔與衛生病童因口腔出現潰瘍疼痛而無法進食時,須給予冰、軟的高熱量食物,如布丁、冰淇淋、優酪乳、豆花、果凍等注意病童體溫的變化,發燒時應做適切的處理注意觀察病童有無嚴重脫水現象,如皮膚乾燥無彈性、活動量減低、小便量減少、無淚水及汗、眼窩及囟門凹陷、昏迷、嗜睡等上述症狀時,應緊急送醫,以防脫水、休克謹慎處理病童的排抴物,處理完應立即洗手,並協助病童於用餐前及如廁後洗手。須注意是病童於身體康復後,病毒仍可經由糞便排出,持續數週之久,故應繼續腸道隔離。,腸病毒群感染,照護:發現病童有以下症狀時,應盡快就醫:病童因口腔潰瘍嚴重,以致無法進食持續發燒、嘔吐及頭痛病童意識不清、嗜睡(叫醒即又睡著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护理 课件 婴儿 幼儿 常见疾病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62264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