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身疾病和临床其它心身相关问题.ppt
《心身疾病和临床其它心身相关问题.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心身疾病和临床其它心身相关问题.ppt(8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十章 心身疾病与临床其它心身问题,本章的中心点,心身是相关的;心身疾病、心身医学、心身障碍、心身反应概念;各种疾病和健康问题中的心身相 关性;,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心身疾病的定义和特点,心身疾病的发病机制,心理社会因素在原发性高血压、冠心病和糖尿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高血压、冠心病和糖尿病患者的综合心理社会干预。难点:常见心身疾病的心理社会干预,第十章 心身疾病与临床其它心身问题,第一节 心身疾病概述(重点)第二节 常见心身疾病(重点)第三节 临床其它心身问题,第一节 心身疾病概述,一、心身疾病的概念二、心身疾病的发病机制三、心身疾病的诊断和防治原则,一、心身疾病的概念,(一)心身疾病的定义
2、(二)心身疾病的特点(三)心身医学的发展历史(四)临床心身疾病概念的演变(五)身心反应-特殊医学障碍中的心理因素(六)心身疾病的分类(自学),(一)心身疾病的定义,心身疾病(psychosomatic diseases)或称心理生理疾病(psychopsysiological diseases),指心理社会因素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躯体器质性疾病和躯体功能性障碍。狭义:指心理社会因素在发病、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躯体器质性疾病,例如原发性高血压、溃疡病。广义:特指心理社会因素在发病、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躯体器质性疾病和功能性障碍。包括了狭义的心身疾病和狭义的心身障碍。,心身关系
3、的三种类型,心身反应(psychosomatic reactions):指精神性刺激引起的生理反应,当刺激除去,反应也就恢复;心身障碍(psychosomatic disorder):指精神刺激引起的功能障碍,但没有器质性变化;心身疾病(psychosomatic diseases):指精神刺激引起的器质性病变。ICD-10建议用“disorder”取代“disease”,(二)心身疾病的特点,1.以躯体症状为主,有明确的病理生理过程。2.某种个性特征是疾病发生的易患素质。3.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与心理社会应激和情绪反应有关。4.生物或躯体因素是某些心身疾病的发病基础,心 理社会因素往往起“扳机”
4、作用。5.心身疾病通常发生在自主神经支配的系统或器官。6.心身综合治疗比单用生物学治疗效果好。,(三)心身医学的发展历史,1.祖国医学的观点,如怒伤肝,思伤脾,喜伤心等.2.西方医学的理论(1)公元前400年的古希腊时期,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的体液学说(2)15世纪后,生物医学占主导地位(3)1930-1960,弗洛伊德(S.Freud),亚历山大(Alexander)的研究 3.现代心身医学的研究重点 1950-1960以后,转向心理社会应激的研究,(四)临床心身疾病概念的演变,精神分析理论中的七种经典心身疾病:溃疡病,溃疡性结肠炎,甲状腺机能亢进,局限性肠炎,类风湿性关节炎
5、,原发性高血压及支气管哮喘。美国精神性疾病诊断治疗手册(DSM)来看,DSM-(1952)设有“心身疾病”一类;DSM-(1968)更名为“心理生理性植物神经与内脏反应”,定义为“由情绪因素引起的单一器官系统的躯体症状”;分类则按累及器官,如哮喘为“心理生理性呼吸系统反应”。DSM-(1980)及DSM-R(1987)均用“影响身体状况的心理因素”分类。,临床心身疾病概念的演变(续),WHO制订的ICD曾有过“心理生理障碍”及“精神因素引起生理功能”的分类。1995年的中国精神疾病分类第2版修订版(CCMD-2-R)取消了心身疾病的分类,把相关内容放在“与心理因素有关的生理障碍”(分类5)和“
6、神经症及与心理因素有关的精神障碍”(分类4),现在的CCMD-3,2001年也是如此。,(五)身心反应-特殊医学障碍中的心理因素,在以往的心身疾病研究中,比较注重“心身”的联系。而实际上,躯体疾病也可以成为心理应激源而导致心理反应,即存在着“身心”的联系。“身心反应”不但影响病人的社会生活功能,又可以成为继发的躯体障碍的原因。,重点关注的“身心反应”,躯体疾病对病人感知的影响;躯体疾病引起病人的心理反应;躯体疾病对病人生活质量的影响;不同的躯体疾病可以通过对病人神经系统直接、间接作用而影响心理活动。,(六)心身疾病的分类,1心血管系统 2呼吸系统3消化系统 4皮肤系统 5肌肉骨骼系统 6泌尿生
7、殖系统7内分泌系统,8神经系统 9妇 科 10.外 科 11.儿 科 12.眼 科 13.耳鼻喉科 14.口 腔 科,1心血管系统,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阵发性心动过速、心律不齐、原发性高血压、偏头痛、原发性低血压、雷诺病(Raynaud disease)等。,支气管哮喘、过度换气综合征、神经性咳嗽等。,2.呼吸系统,3消化系统,胃、十二指肠溃疡、神经性厌食、神经性呕吐、溃疡性结肠炎、肠道易激综合征等。,神经性皮炎、瘙痒症、斑秃、银屑病、多汗症、慢性荨麻疹、湿疹等。,4皮肤系统,5.肌肉骨骼系统,类风湿性关节炎、腰背疼、肌肉疼痛、痉挛性斜颈、书写痉挛等。,过敏性膀胱炎、勃起功能障碍、早泄、
8、性欲低下、慢性前列腺炎、性欲减退等。,6.泌尿生殖系统,7内分泌系统,甲状腺功能亢进、糖尿病、低血糖、艾迪生病(Addisons disease)等。,血管神经性头痛、肌紧张性头痛、睡眠障碍等。,8.神经系统,二、心身疾病的发病机制,心理动力理论心理生理学理论学习理论综合的心身疾病发病机制,心理动力理论,这一理论强调潜意识心理冲突在各种心身疾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早期,Alexander 认为个体特异的潜意识动力特征,决定了心理冲突引起特定的心身疾病。后来的一些心理动力学学者修正这种理论,认为潜意识心理冲突是通过植物性神经系统功能活动的改变,从而造成某些脆弱器官的病变而致病的。,心理冲突,迷走N
9、功能亢进,交感N功能亢进,哮喘、消化溃疡等,原发性高血压、甲亢等,心理生理学理论,心理生理学关注:有哪些心理社会因素,通过何种生理学机制作用于何种状态的个体,导致何种疾病的发生。其中心理神经中介途径、心理神经内分泌途径和心理神经免疫学途径被认为是心理社会因素造成心身疾病的三项形态学意义上的心理生理中介机制。心理生理学研究也重视不同种类的心理社会因素可能产生的不同心身反应过程。,心理生理学理论,心理社会刺激,应激反应,神经内分泌免疫变化,疾病发生,学习理论,行为学习理论认为,某些社会环境刺激引发个体习得性心理和生理反应,如情绪紧张、呼吸加快、血压升高等,由于个体素质上的问题,或特殊环境因素的强化
10、,或通过泛化作用,使得这些习得性心理和生理反应可被固定下来而演变成为症状和疾病。,学习理论,米勒(Miller NE,1967年)提出了“内脏学习”的理论,认为疾病可以通过学习而获得。他通过一系列实验研究提出:个体的一些生理变化(例如血压升高或降低、腺体分泌增多或减少、呼吸加快或减慢等)在心理社会刺激因素存在时成为习得性反应。,Miller NE19092002,综合的心身疾病发病机制,不再拘泥于某一学派,而是综合心理动力学、心理生理学和行为理论等各种理论,互相补充,形成了综合的心身疾病发病机制理论。,综合的心身疾病发病机制,三、心身疾病的诊断与防治原则,诊断原则心身疾病诊断的要点心身疾病诊断
11、的程序治疗原则心、身同治原则心理干预的目标预防原则,心身疾病的预防,对有明显心理素质上弱点的人对于有明显行为问题的人对于工作和生活环境中有明显应激源的人对有情绪危机的人,心身疾病诊断的要点,确定躯体症状。寻找心理社会因素并明确其与躯体症状的联系。关注疾病症状与心理应激反应的相似性。排除躯体疾病和神经症的诊断。,心身疾病诊断的程序,(l)病史采集:除与临床各科病史采集相同外,还应注意收集病人心理社会方面的有关材料。(2)体格检查:与临床各科体检相同,但要注意体检时病人的心理行为反应方式。(3)心理学检查:对于初步疑为心身疾病者,应结合病史材料,采用交谈、座谈、行为观察、心理测量包括使用必要的心理
12、生物学检查方法,对其进行较系统的医学心理学检查。(4)综合分析:根据以上程序中收集的材料,结合心身疾病的基本理论,对是否心身疾病、何种心身疾病、由哪些心理社会因素在其中起主要作用和可能的作用机制等问题作出恰当的估计。,心、身同治原则,急性发病而又躯体症状严重的病人,应以躯体对症治疗为主,辅之以心理治疗。以心理症状为主、躯体症状为次,或虽然以躯体症状为主但已呈慢性症状的心身疾病,则可在实施常规躯体治疗的同时,重点安排好心理治疗。心身疾病的心理治疗手段,应视不同层次、不同方法、不同目的而决定,支持疗法、环境控制、松弛训练、生物反馈、认知治疗、行为疗法、暗示或催眠疗法以及家庭疗法等均可选择使用。,心
13、理干预目标,(1)消除心理社会刺激因素:例如因某一事件引起焦虑继而使紧张性头痛发作的病人,通过心理支持、认知治疗、松弛训练或暗示疗法等,使其对这一事件的认识发生改变,减轻焦虑反应,进而在药物的共同作用下,缓解这一次疾病的发作。(2)消除心理学病因:例如对冠心病病人,在其病情基本稳定后指导其对A型行为和其它冠心病危险因素进行综合行为矫正。(3)消除生物学症状:这主要是通过心理学技术直接改变病人的生物学过程,提高身体素质,促进疾病的康复。例如较长期的松弛训练或生物反馈疗法。,心身疾病的预防原则,心身疾病的心理学预防应从早做起,并兼顾心、身两方面:对那些具有明显心理素质上弱点的人,例如有易暴怒、抑郁
14、、孤僻及多疑倾向者应及早通过心理指导加强其健全个性的培养;对于那些有明显行为问题者,如吸烟、酗酒、多食、缺少运动及A型行为等,应利用心理学技术指导其进行矫正;,心身疾病的预防原则(续),对于那些工作和生活环境里存在明显应激源的人,应及时帮助其进行适当的调整,以减少不必要的心理刺激;对于那些出现情绪危机的正常人,应及时帮助加以疏导。至于某些具有心身疾病遗传倾向如高血压家族史或已经有心身疾病的先兆征象(如血压偏高)等情况者,则更应注意加强心理预防工作。,第二节 常见心身疾病,一、高血压二、冠心病三、糖尿病四、哮喘(自学)五、溃疡病(自学)六、经前期紧张综合征(自学),一、高血压,是最早确认的一种心
15、身疾病,近年来其发病率有上升趋势。目前普遍认为,此病由综合性因素所致,心理社会因素与其发生有密切关系,患高血压的个体易出现某些心理反应,对高血压患者、尤其是早期高血压患者进行心理社会干预,效果较好。我国城市35至60岁的中年人中,三分之一是高血压患者。,(一)心理社会因素在高血压发生和发展中作用,1慢性应激。长期慢性应激状态较急性应激事件更易引起高血压。,二战期间,被围困在列宁格勒达三年之久的人,高血压患病率从战前上升到64。,城市高于农村,发达国家高于发展中国家;高应激区的居民发病率高;注意力高度集中、精神紧张而体力活动较少的职业发病率高。上述研究结论都支持慢性应激更易引起高血压。,(一)心
16、理社会因素在高血压发生和发展中作用,2人格特征 受压抑的愤怒表达和过分的愤怒表达与高血压发病有关。在不良环境下(受教育程度低下、社会经济地位低下),采用不成熟应对方式的人容易患高血压。3婚姻状态 根据Framingham的资料,寡妇和鳏夫的血压高于配偶健在者。4不良行为因素发病率与高盐饮食、超重、肥胖、缺少运动、大量吸烟及饮酒等因素有关,这些不良行为因素又直接或间接地受心理或环境因素的影响。,(二)高血压患者的心理反应,紧张焦虑 忽视疾病(产生症状)紧张焦虑(三)综合心理社会干预.松弛训练.生物反馈是内脏学习的过程,血压成为一种能被患者“随意”操作的内脏行为,从而达到降压目的。.运动疗法耐力性
17、运动训练或有氧运动训练均有中度降压作用。有人还指出运动可提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防止粥样斑块形成。.改变生活习惯 减重、限盐、戒烟和控制饮酒是降压的有效措施。,二、冠心病,(一)心理社会因素在冠心病发生和发展中的作用(二)不同时期冠心病患者的心理反应(三)冠心病与抑郁(四)冠心病的心理社会干预,(一)心理社会因素在冠心病发生和发展中的作用,A型行为模式(Type A Behavior Pattern,TABP)较高的成就欲望,富于挑战和竞争精神,争强好胜,不耐烦,有时间紧迫感等。(B型行为:有耐心的,谦虚的,放松的,有安全感的)冠心病患者大都有A型行为。,Friedman等人通过”西部协作组研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心身疾病 临床 其它 心身 相关 问题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62259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