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微生物学1、2.ppt
《应用微生物学1、2.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应用微生物学1、2.ppt(32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应用微生物学,教学计划及参考书,本课程30学时2学分(每周两学时)无教材参考书:1、姜成林等编 微生物资源开发利用2001.42、岑沛霖等编 工业微生物学 2000.63、杨柳燕等编 环境微生物技术2003.84、李虞庚 冯世功 编译石油微生物学1991.55、徐积恩 朱明珍编抗 生 素1982.86、柳忠辉 吕昌龙主编免疫学常用实验技术2002.8,绪论,第一节 应用(经济)微生物学的诞生与发 展第二节 应用微生物资源第三节 应用微生物资源的发掘、驯化 和应用,第一节 应用(经济)微生物学 的诞生与发 展,一、概念:(一)、应用(经济)微生物:是指在国民经济中得到广泛应用并能产生显著 经济效
2、益的微生物。主要包括两大部分:、当前有使用价值、能制造出较高经济效益的微生物。、具有较高开发潜力的微生物。,(二)、应用微生物学:是对应用微生物的基础理论、应用技术、微生物产品及制品的生产、应用等一系列问题进行研究的科学。二、诞生与发展(一)感性认识阶段 微生物学已有300多年历史,在微生物学的史前阶段,人们对微生物只有感性认识。,(二)理性认识阶段 随着光学显微镜,特别是电子显微镜的发明,对微生物的认识已上升到理性认识阶段。随着微生物生理学、微生物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及分子遗传学的发展,对微生物的认识也不断地深化,使有害微生物得到有效控制,有益微生物得到充分利用,逐步形成了“经济微生物”的概
3、念。,特别是采用生物工程新技术以后,经济微生物资源进一步得到充分利用,为社会创造出的物质财富也更加丰厚,这就是目前国内外在应用科技上重点开发经济微生物的原因。,三、应用微生物学涉及的领域,微生物学的迅速发展及应用,导致经济微生物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因而产生了经济(应用)微生物学。,近年来,国外以经济微生物学为内容的书连续出版了8卷(卷1:酒精饮料;卷2:初级代谢产物;卷3:次生代谢产物;卷4:微生物生物量;卷5:微生物酶和生物转换;卷6:微生物腐蚀;卷7一卷8:食品微生物学)。由此可见这是一个新兴的科学领域,涉及的面十分广泛,发展极其迅速,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随着我国国民经济和
4、生物工程的发展,必将更迅猛地推动经济微生物学的研究和发展,会有更多的人认识到它的重要性。随着分支学科工业微生物学、食品微生物学、农业微生物学和医学微生物学等学科的发展。也必将推动经济微生物学的更快发展。,(一)应用(经济)微生物学涉及的领域主要有:医药、食品工业、农业、化工原料、环保、冶金、采油等领域。并在以上各领域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且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利益。,第二节 应用(经济)微生物资源,微生物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资源之一,在食品、医药、化工等许多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而且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自古以来,我国人民就知道利用曲酿酒、酿造调味品;面醪可制作面食(馒头、面包);酸性矿水能浸出铜矿
5、;沤肥能提高速效养分;豆科植物的根瘤能肥田;疯狗脑可防治狂犬病;“人痘可防天花、等等。这些都是利用经济微生物造福于人类的例证。,一、应用(经济)微生物的种类:主要包括细菌、放线菌、霉菌和酵母菌四大类群。自然界中微生物资源是非常丰富的,但迄今为止,已经发现的微生物仅占总数的10左右,在工、农、医诸方面被利用已获得经济效益的微生物则更少,只有数百种。,因此,研究和开发经济微生物资源的任务非常艰巨,但潜力很大,前景广阔。利用高新科学技术发掘新的微生物资源,改造老的微生物资源,必将对经济微生物学的发展起着明显的推动效应。,二、经济微生物在工、农、医的应用:应用非常广泛,有的是直接利用菌体(如酵母片、菌
6、体蛋白、活性干酵母、微生物农药、微生物肥料和食用菌等);有的则是利用其代谢产物(如乙醇、柠檬酸、氨基酸和抗生素等)和分泌的酶类(如淀粉酶、蛋白酶、脂肪酶和果胶酶等)。,(一)、细菌的应用,细菌资源可供生产乳酸、醋酸、丙酮、丁醇和发酵食品;可用于氨基酸、有机酸、糖类、核甘酸、维生素和抗生素的发酵;还可用于甾体物质转化,生物农药及肥料的生产以及湿法冶金、采油等。,(二)、放线菌的应用,放线菌的资源主要用于生产抗生素在已发现的1000多种抗生素中,由放线菌产生的占23。此外,在氨基酸、核甘酸和酶制剂的生产以及甾体物质的转化等方面放线菌也有重要的作用。,(三)、酵母菌的应用,酵母的资源利用从本世纪50
7、年代后期开始,已由酒精发酵力强的发酵型酵母转向发酵力弱或无发酵力的氧化型酵母。如:食用、药用和饲料酵母,以及生产多元醇、油脂、有机酸、维生素和酶制剂的酵母等。,(四)、霉菌的应用,霉菌的资源主要用于酶制剂、抗生素、有机酸、氨基酸和核酸等的生产。近几年国外又开始兴起利用霉菌生产油脂,如最近日本工业技术院化学技术研究所分离到一种被孢霉产油酯的能力比以往菌种高7倍,他们已设计出年产油脂7000t的成套工艺设备。发酵罐容积为1000t。,(五)、担子菌的资源利用,担子菌的资源利用正愈来愈引起人们的重视。如多糖、橡胶物质和抗癌药物的开发。近来日本、美国的一些科学家对香菇的抗癌作用进行了深入研究,发现有一
8、种“1,3一葡萄糖甘酶”具有抗癌作用。且香菇含有的多糖类物质 也具有抗癌作用。,我国把猴头的菌丝体制成片剂在临床上用于治疗胃癌、贲门癌和食道癌,有效率达69.3,若再配伍其他中草药有效率可提高到82.8。,(六)、其他微生物资源应用,可利用蓝细菌生产蛋白质(如螺旋蓝细菌的菌体蛋白质可达70)、脂肪以及处理废水获得能源;利用原生动物监测活性污泥的质量和工业废水中的有毒物质等等。,第三节 经济微生物资源的发掘、驯化和应用,要想获得有价值的经济微生物种类,必须从自然界中发掘出来、经过驯化再应用到生产上。,一、应用(经济)微生物的发掘,微生物资源开发利用 的程序通常由:总体设计、找到目的菌、效果试验、
9、申请专利、菌种改良及发酵工艺研究、报批、生产、市场等相互关联的过程所组成。现就部分要点作一般介绍。,(一)、总体设计,总体设计是微生物资源开发利用的首要任务。1、市场是核心。包括现有市场、潜在市场、竞争对手、自己的市场开拓能力、开发的策略、工作基础、已具备的条件、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合作伙伴的力量及诚信度、投资大小、投资周期及风险等。,2.创新是灵魂 一套好的总体设计往往要有几套方案,根据情况变化而随机应变。避免开发目标与别人相重,保证能及时改变战略,力争别处领先。,(二)、找到目的菌,1.菌种来源:可来自两方面。一是来自菌种保藏中心:目前至少有 58个国家共建立了 484个菌种保藏中心,已保藏
10、菌种80多万株,很多是典型菌株。,二是自己分离菌种:就是要根据开发目标:选择取样地域、取样环境。如:土壤 海洋 极端环境。未知微生物是最值得开发的资源。,2.模型设计(1)筛选模型的概念:筛选模型是用于证明某种物质具有生物活性、的实验方法,这些实验方法是寻找和发现新物质,新菌种的重要条件之一。,(2)筛选模型的标准:准确、微量、快速、简便(3)模型设计:可根据 作用机制、代谢途径的靶位、酶反应机制、基因操作过程的各种调控因子、目的化合物的类型等来设计。模型设计是微生物开发最活跃的领域。,3.一菌多筛 不仅有利于找到目的菌、增加了菌种的利用率和入选率,更重要的是有可能找到用途更大的非目的菌,(比
11、如具有某种活性的菌)。这就需要开发人员:全局在胸、看的深远、通晓相关领域的动态。同时还需要制定几套筛选方案。,4.高通量筛选和组合生化相结合 高通量筛选:是将许多模型固定在各自不同的载体上,用机器人加样、培养后,用计算机记录结果,并进行分析,使筛选从繁重的劳动中解脱出来,实现了快速、准确、微量,一周可筛选成千上万个样品。,组合生化:是用已知有用化合物或已知骨架的化合物分别与不同的微生物共培养,然后分析不同培养时间化合物的结构及其活性 的变化(发生修饰或转化),从而极大地增加了化合物的多样性,相应增加了获得理想化合物的可能性。,若把组合生化与高通量筛选结合起来,筛选的效能将大大提高,找到优越化合
12、物的可能性剧增。,(三)、申请专利,1.申请专利的时机:一般应在确定某种新活性、新用途、或新化合物时立即申请。新菌种也可申请专利,不同国家有不同规定:美国:新菌种发表后就不能再申请专利。西欧国家:发表一年内可以申请专利。所以在新菌种被接受可以发表时(到发表还有约三个月到半年时间)立即申请专利最为合适。,2.什么情况下不必申请专利?如果别人仿制了你的技术,而你又无法弄到明确的证据,那么你就要靠保密手段来保护知识产权。3.聘请法律顾问或专利申请代理人。,(四)、菌种改良和基因工程,1.传统的理化诱变技术 是目前普遍采用的方法,使菌种发生突变,存优去劣,容易施行、易见成效。2.基因工程技术 是研究目
13、的物的基因结构及基因调控、表达的方式,进行基因重组、转殖,使之高效表达。本技术将变成常规技术,成为微生物资源开发利用的强大武器。,(五)、微生物资源开发利用的重大课题,1.微生物资源种类的探索:未知微生物的分离是微生物资源开发利用的重要前提和基础。2.生物固氮 尤其是非豆科粮食作物的固氮是最值得研究的重大课题。3.微生物药物的开发 仍然是当今的重大任务。,随着开发进程的不断深入,开发领域的不断扩大,新技术的发展和渗透,微生物资源开发利用将会日新月异,新思维、新产品、新用途、新领域将层出不穷。使微生物资源将更好的为人类造福。,二、经济微生物的应用,发掘、驯化的微生物只有经过生产实践的检验才能证实
14、它是否具有经济效益,也只有通过在生产上应用才能发挥它的经济价值。若要使经济微生物实现应用,必须使之成为微生物产品。微生物产品的生产如下图所示。,菌种源,接种,培养基,培养,分离,培养液,死细胞生物量,细胞,死细胞破碎,膜分离澄清,离心,离心,离心,产品稳定,产品稳定,产品稳定,脱水,脱水,脱水,干产品,新鲜产品,干产品,新鲜产品,干产品,新鲜产品,贮存、使用,第一章 药用微生物的开发及应用,微生物在自然界中几乎是无处不有,无处不在.并且种类多,繁殖快,因此,它们具有产生各种各样具有不寻常化学结构和不寻常生物学活性化合物的无限潜力,这些化合物在医药上的应用是微生物资源开发应用的一个重要方面。自古
15、以来,微生物药物就用于防病治病,特别是近一百多年来,经过几代人的努力,这类药物通过工业化生产大量投放市场,对于保障人类健康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本章主要介绍以下几方面的内容:第一节、药用微生物资源开发利用的历史第二节、药用微生物的来源和分离方法第三节、微生物药物的研究与开发第四节、微生物药物的生产,第一节药用微生物资源开发利用的历史,一.微生物之间的拮抗现象二.第一个实用抗生素青霉素的发现三.链霉素的发现与新抗生素开发的活跃期四.半合成抗菌素的发展五.微生物药物应用范围的扩大六.药用微生物发展的趋势,一、微生物之间的拮抗现象,一种微生物的生长如果造成对周围其他微生物生长的抑制,这种现象就叫做
16、拮抗现象。也可以说:一种微生物在生命活动过程中,通过其产生的某种代谢产物或改变环境条件,能够抑制别种微生物的生长繁殖,或毒害甚至使别种微生物致死的现象。,在医学上用抗生素治疗感染等疾病,就是依据微生物之间的拮抗现象进行的,那么,这种现象是谁在什么时间发现的呢?(一)拮抗现象的发现1、世界上最早报告的拮抗现象 1874年,W.Roberts发现某种霉菌能抑制细菌的生长。是世界上最早报告的拮抗现象,2、巴斯德(1822-1895)指出可利用拮抗现象治疗感染症 1877年,巴斯德发现炭疽杆菌培养物被杂菌污染后其对人体的感染力下降,并指出可利用拮抗现象治疗感染症。,3、拮抗现象的本质的揭示 1887年
17、,进一步发现:绿脓假单胞菌产生的水溶性物质能够抑制包括葡萄球菌在内的各种细菌的生长,从而揭示了拮抗现象的本质。,4、拮抗作用物质的获得 1889年:从一种细菌的培养液中提取得到对炭疽杆菌有拮抗作用的物质;还由一种青霉的培养液中分离精制得到后来被命名为:霉酚酸的抗菌活性物质。,5、世界上首次利用拮抗现象治疗感染症的实例。1899年,O.low报告局部应用假单胞菌的培养液治愈了皮肤感染症,这是世界上首次利用拮抗现象治疗感染症的实例。从以上可以看出,拮抗现象的发现是漫长的,自1874年-1899年25年的时间,经过十几位科学家的艰苦努力对这一现象才有了初步的认识,但没有真正得到抗生素。,二、第一个使
18、用抗生素-青霉素的发现,1.青霉素的第一次发现:1928年,英国学者Fleming(1881-1955),在研究葡萄球菌的变异时,发现一个培养皿在污染了霉菌(后来被确认为点青霉)的菌落周围出现了无葡萄球菌生长的透明抑菌圈.Fleming用这一霉菌的培养滤液进行了动物抗感染试验,获得了确切的疗效,而未见对宿主兔子的白血球产生影响.他把存在于点青霉培养滤液中产生这一抗菌作用的有效物质叫做青霉素(Penicilin).,但由于点青霉产生青霉素的能力很弱,当时未能将这一物质分离出来(只知道在酸性条件下可将其萃取到脂类溶剂中),加上那时抗菌磺胺药物的应用正处于十分盛行的时代,因而这一发现长期未能得到人们
19、的重视。,2.青霉素的第二次发现 在Fleming 首次发现青霉素10年后,1938年,英国牛津大学的生理学家 开始了对微生物产生的抗菌物质进行系统的研究.在等化学家的协助下,于1940年成功的获得了较为纯净的青霉素,用于对葡萄球菌和链球菌感染的实验动物进行治疗,产生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其有效剂量低于当时的任何抗感染药物,而未出现任何副作用。这就是后人所说的对青霉素的第二次发现。,由于当时英国正处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前沿,缺乏青霉素产业化的环境,故将这一研究工作移到了美国。在美国国家的支持下,以制药公司为中心的青霉素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筛选获得了被称为产黄青霉的高产菌株;并且改良了培养方法(由固
20、体发酵改成了液体深层发酵,)从而很快开始了大规模工业化生产.1941年,青霉素开始用于救治二战的伤病员,进一步证明了它的无以伦比的疗效,被当时的人们誉为黄色的魔物,主要是因为当时的提取纯度不是很高,使产品带有产生菌的黄色色素.,由于青霉素这一划时代抗生素的发现,Fleming,Florey和Chain同时获得1945年诺贝尔医学生理学奖。在这一研究中开发的大规模通气,搅拌培养方法也为后来各种抗生素和其他发酵产品的工业化生产打下坚实的基础。,三.链霉素的发现与新抗生素开发的活跃期,1939-1941年,几乎与第二次青霉素发现的同时,抗细菌的抗生素:短杆菌肽和短杆菌酪肽先后被从土壤革兰氏阳性杆菌培
21、养液中分离得到;并且还从灰黄青霉培养液中获得了抗真菌的抗生素-灰黄霉素.,于是,美国著名土壤学家瓦克斯曼(SlemanA.Waksman)(1888-1973)对以上抗生素的研究工作表现了极大的兴趣,因此,他对土壤中一类新的微生物放线菌的拮抗特性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发现许多放线菌能产生抗生素.并于:1940年,发现了放线菌素 1942年,发现了链丝菌素,1943年,他又由鸡咽喉中分离得到了一株灰色链霉菌,从中分离得到了不仅抗革兰氏阳性细菌,而且抗革兰氏阴性细菌,特别是对结核杆菌有效的广谱抗生素链霉素.,大家都知道:青霉素只对革兰氏阳性细菌和少部分革兰氏阴性球菌有抗菌活性.由于当时结核病对人类的威
22、胁很大,因而,链霉素的发现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反响。瓦克斯曼也因此获得了1952年的诺贝尔医学生理学奖.,青、链霉素的发现并使用化,极大的推动了抗生素研究的发展,各种新抗生素不断的被发现,使抗生素在抗感染治疗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针对青霉素对革兰氏阴性杆菌无活性;链霉素对链球菌和破伤风杆菌作用弱的缺点,在19471950年又先后开发了更具有广谱抗菌作用的:氯霉素(对肠伤寒有特效)金霉素、土霉素(对当时流行的斑疹伤寒及对耐磺胺药的痢疾杆菌引起的赤痢疗效显著).,但是,随着抗生素的广泛使用,开始出现对抗生素耐药的病原菌。于是,从19521957年又相继发现了:红霉素,白霉素(对青霉素耐药菌有效)卡
23、那霉素(对链霉素耐药菌有效),并且,针对滥用广谱抗生素造成的真菌交叉感染(如:曲霉病和念珠菌病)开发了:制霉菌素和两性霉素B,等抗真菌抗生素 截止到1959年底,已发现的抗生素达1000多种,在临床上使用的约40余种。因此,这一时期被誉为抗生素研究的全盛期,抗感染化疗也进入了辉煌的抗生素时代.,四.半合成抗生素的发展,进入1960年以后,抗生素时代似乎从它的顶峰跌落下来,对抗生素大部分筛选工作都是重复过去已有的发现,寻找新抗生素变的越来越困难;已有的抗生素也由于日益增加的耐药性问题和不断显现的副作用(如:链霉素,卡那霉素的致聋;四环素使牙变黑四环素牙)问题而困扰着医药卫生界。,但是科学家们仍在
24、不断地探索,不断地调整思路。用化学的方法对老抗生素进行改造,得到了很多疗效好,副作用小的半合成抗生素。,1.青霉素活性母核的发现:经过科学家的不断努力,1958年发现了:青霉素的活性母核-6-氨基青霉烷酸(6-APA)头孢菌素的活性母核-7-氨基头孢烯酸(7-ACA)以上两种活性母核可由青霉素和头孢菌素C裂解得到.,20世纪80年代以及近些年,由青霉素进行化学扩环分别获得了:7-氨基脱乙酰氧头孢烯酸(7-ADCA)氯甲基头孢苄酯(GCLE)两种母核。,用化学方法对这些母核重新装配不同的侧链,则获得了许许多多具有:扩大抗生谱、增强抗菌活力、改善药物代谢动力学、耐酸耐酶、抑制耐药菌等新特性的各种半
25、合成青霉素和半合成头孢菌素,从而使抗生素时代再现出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新局面。,目前,半合成青霉素和半合成头孢菌素的品种已不下于70个,产量和销售量均占据了抗生素的大半壁江山。2.新的含-内酰胺环抗生素的发现:1970-1980年,又先后发现了微生物产生的:,头霉素(7-甲氧基头孢菌素)、碳青霉烯、单环-内酰胺 等新的含-内酰胺环的抗生素,并相应开发出各种能够用于临床的半合成产品,使半合成-内酰胺抗生素家族进一步扩大。,3.其他半合成抗菌素的发展:在半合成-内酰胺抗生素取得巨大成功的鼓舞下:半合成卡那霉素、半合成四环素、半合成红霉素 等得到长足的发展,特别是半合成红霉素,因其药效和药动学的显著改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应用 微生物学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62255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