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法之副词.ppt
《初中语法之副词.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语法之副词.ppt(4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副 词,副词是限制和修饰动词、形容词,表示程度、范围、时间等意义的词。按传统的观点,一般都把它归入虚词。现代语法学家根据它的语法功能,将它归入实词。古汉语副词的数量很多,用法复杂,表义广泛。它虽不能单独地表示实物、实情、实事,但仍具有一定的词汇意义。在句中一般充当状语,也可充当补语,其语法功能与现代汉语的副词大致相同。,副词的用法,第一,何乐士收364个,占虚词总数57%;陈梦家殷虚卜辞综述说:“上古汉语动词没有形态变化,但不等于没有语法范畴,只不过有自己的特点罢了。”如:过去式,“既、曾、已、业”现在式,用“正、今”;将来式,用“方、将”。第二,根据用途,可分为若干小类,但其语法功能主要是:
2、修饰动词或形容词,有时也修饰名词性谓语或句子,大多当状语。第三,关联副词容易与连词混淆,所以,有人另列关联词,如:秦礼君古代关联词语手册。,一、程度副词 程度副词是表示事物的性质、状态或动作、行为的程度的副词。它一般作状语,个别的也可作补语。(一)表高强程度、“殊”、“良”、“甚”、“颇”可译为“很”、“十分”、“非常”、“特别”、“格外”等。例如:老臣今者殊不欲食。(战国策赵策四)孝公既见卫鞅,语事良久,孝公时时睡,弗听。(史记商君列传)生之者甚少而靡之者甚多。(贾谊论积贮疏)奸民久于狱,与胥卒表里,颇有奇羡。(方苞狱中杂记),注意:“良”除了可以作程度副词,表示程度高之外,还可以作情态副词
3、,是“确实”、“实在”的意思。“甚”在六朝以前是形容词,六朝以后,才由形容词转变为表程度高的副词,要注意两种用法的区别。例如:“太后曰: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对曰:甚于夫人。”(战国策赵策四)“颇”作程度副词,除表程度高外,还表示程度不深、轻微,要注意根据它所处的语言环境区分。,、“孔”、“重”、“至”一般可译为“很”。其新孔嘉,其旧如之何?(诗经豳风东山)子之哭也,壹似重有忧者。(礼记檀弓下)古之治天下,至纤至悉也。(贾谊论积贮疏)、现代汉语继承下来的有“最”、“极”、“绝”、“太”等。,(二)表低弱程度“少”、“稍”、“略”、“颇”、“微”一般可译为“稍微”、“略微”等。太后之色少解。(战国
4、策赵策四)稍不如意,则鞭笞酷疟。(方勺泊宅编)请略陈固陋。(司马迁报任安书)二十尚不足,十五颇有余。(汉乐府陌上桑)莽色厉而言方,欲有所为,微见风采。党与承其指意而显奏之。(汉书王莽传),注意:第一,先秦表示“稍微”、“略微”这类意思一般用“少”,汉代以后才用“略”、“微”、“颇”;第二,“稍”在古书中主要表示“渐渐”、“逐渐”的意思,唐宋以后才分化出程度副词的用法,表示“稍微”、“略微”的意思。,(三)表程度在原有基础上加深加重“愈”、“益”、“加”、“弥”、“兹”、“尤”一般可译为“更加”、“越发”等。主上愈卑,私门益尊。(韩非子孤愤)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孟子梁惠王上)
5、奉之弥繁,侵之愈急。(苏洵六国论)以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罪益厚。(墨子非攻)衡善机巧,尤致思于天文。(后汉书张衡传),注意:现代汉语中“加”单独只作动词,不作副词。,二、范围副词 范围副词是表示动作、行为发展变化的范围的词。(一)表总括“毕”、“举”、“悉”、“咸”、“率”、“尽”、“俱”、“并”表示总共的还有“共”、“凡”等。列侯毕已受封。(史记萧相国世家)君举不信群臣乎?(左传哀公六年)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陶渊明桃花源记)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同上)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苏洵六国论)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史记项羽本纪)凡百三十篇。(报任安书),注意:第一
6、,“举”用在名词之前作定语时,是形容词而非副词,如“举家庆贺”;第二,“悉”也可用在名词之前,但“悉”仍是副词,那是因为“悉”后面的动词省略了,或“悉”后的名词活用作动词。如:“不然,彼众我寡,悉军来战,必不能支矣。”(旧唐书太宗纪),(二)表限止“但”、“第”、“特”、“徒”、“直”、“唯”、“止”、“独”、“仅”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木兰诗)君第重射,臣能令君胜。(史记孙子列传)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不为行道,徒求食也。(论衡问孔)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孟子梁惠王上)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木兰诗)担中肉尽,止有剩骨。(聊斋志异
7、狼三则)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王安石游褒禅山记)狡兔有三窟,仅得免其死耳。(战国策齐策四),注意:第一,“但”字古今用法差异较大第二,“独”字作范围副词,有时可以表示单独一人。如:“人皆有兄弟,我独无。”(论语颜渊)“独”还可以用作语气副词,表示一种反问语气。第三,“仅”字先秦、两汉时期,用法和现在一样,极言其少,但汉代以后,尤其是在唐代,是“差不多达到”的意思。它是极言其多,不像近代的“仅”字极言其少。如:“江国逾千里,山城仅百层。”(杜甫泊岳阳城下)初守睢阳时,士卒仅万人。(张中丞传后序),(三)表互相“相”1.一般可译为“互相”,表示主语不是单一的,双方既施行同一动作,又都受对方
8、动作的支配或影响。例如:今梁赵相攻,轻兵锐卒必竭于外。(史记孙子列传)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老子)2.“相”还可表示“递相”的意思,表示动作、行为一个接着一个实现。例如:天下者,高祖天下,父子相传,此汉之约也。(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亡国破家相随属。(史记屈原列传)3.“相”还可以表偏指,表示一方发出动作,另一方接受动作。时时为安慰,久久莫相忘。(孔雀东南飞)始吾与公为刎颈交,今王与耳旦暮且死,而公拥兵数万,不肯相救。(史记张耳陈余列传)稍出近之,然莫相知。(柳宗元三戒),三、时间副词 时间副词是用来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频率的副词。(一)“三时”副词、表现在时(表示动
9、作、行为正在进行或正在实现的时间)“方”、“鼎”、“适”、“会”,例如: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史记项羽本纪 荆王适兴兵而攻宋。(汉书贾谊传)天子春秋鼎盛,行义未过。(吕氏春秋召类)会天大雨,道不通。(史记陈涉世家),注意:表现在时的“方”与“适”、“会”有所区别。,、表过去时(表示动作、行为发生在过去的时间)“已”、“既”、“尝”、“曾”、“业”、“向”、“素”、“雅”道之不行,已知之矣。(论语微子)相如既归,赵王以为贤大夫。(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荀子劝学)孟尝君曾侍客夜饮。(史记孟尝君列传)良业为取履,因长跪履之。(史记留侯世家)向也不怒,而
10、今也怒。(庄子山本)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史记陈涉世家)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后汉书张衡传),注意:第一,“既”还可以用来表示两件事在时间上相隔比较短暂,有时“既而”连用。都可译为“不久”。如:荣公若用,周必败。既荣公为卿士,诸侯不享。(国语周语)既而太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左传隐公元年)第二,“曾”在古汉语中主要作用不是表时间,而是表示情态,用来加强否定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竟”、“居然”之类。第三,古代用来表示“曾经”的时间副词不是“曾”,而是“尝”。,、表将来时“将”、“且”、“行”、“方”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左传庄公十年)以为且噬己矣,甚恐。(柳宗元三戒)法不信,则君
11、行危矣。(韩非子有度)今治水军八十万,方与将军会猎于吴。(资治通鉴赤壁之战 巨是凡人,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岂足托乎?(赤壁之战),(二)其它时间副词、表终竟“卒”、“竟”、“终”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陈涉虽已死,其所置遣侯王将相竟亡秦。(史记陈涉世家)终死于秦,不能自脱。(史记韩非列传),注意:“终”除表终竟外,还可以表示自始至终的整个时间。例如:拳拳之忠,终不能自列。(司马迁报任安书)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战国策魏策四),、表短暂“寻”、“旋”、“姑”、“遽”、“亟”、“立”、“即”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陶渊明桃花源记)淄川王美人怀子而不乳,来召臣意。臣意往
12、,饮以莨荡药一撮,以酒饮之,旋乳。(史记仓公列传)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左传隐公元年)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吕氏察今)君亟定变法之虑,殆无顾天下之议之也。(商君书更法沛公至军,立诛杀曹无伤。(史记项羽本纪)即遣兵三万以助备。(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注意:“亟”既可以表短暂,相当于“赶快”,又可以表反复,相当于“屡次”、“多次”。,、表渐进“稍”、“渐”、“徐”项羽乃疑范增与汉有私,稍夺之权。(史记项羽本纪)时政事渐损,权移于下。(后汉书张衡传)枹止响腾,余韵徐歇。(苏轼石钟山记),、表连续(表示动作、行为在时间上连续发生)“遂”、“乃”、“即”、“便”、“随”由是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初中 语法 副词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62216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