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的行政管.ppt
《魏晋南北朝的行政管.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魏晋南北朝的行政管.ppt(1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中国行政史,魏晋南北朝的行政管理,地方政府的行政体制,行政运行与行政监督,行政官员的管理,中央政府的行政体制,(一)三公列卿制的逐步解体1、列卿职权的萎缩。三公职务完全荣誉化的必然性:汉武帝实行中外朝制,三公级别和待遇基本不变,出任三公官也被朝野公认为就宰相职,但三公并无实权,地位进一步荣誉化,甚至对具体的行政事务也不再负实际责任,仅对军国大事享有咨询权。从此之后,三公已不再是国家的行政长官,三公府也因此沦为三公个人的秘书机构。2、列卿地位的下降。,中央政府的行政体制,(二)三省决策地位的游移1、尚书台的独立曹丕称帝后,尚书台正式独立于宫廷。到南朝梁时称尚书省。尚书省主官有二:一是领或录尚书事
2、,皇帝任命,实际首长;二是尚书令,为尚书省的正式首长。2、中书省的成立魏晋时期,九卿官己改为中书监,并以之替代尚书的位置,主管出纳政令。随后,又将秘书监改称中书省,以职掌宫中书记的小官充任长官,因接近皇帝,通过审理章奏等逐渐控制了国家的机要大权,权力超尚书省。3、门下机构的定型魏文帝将负责往来殿中传递公文的侍中组成侍中省,又将散骑组成散骑省,门下机构从此定型。门下机构主要分为两个系统:一为散骑,东晋时权重,后成闲职;二为侍中省,又称门下省,设侍中、黄门侍郎等职。,地方政府的行政体制,(一)地方行政管理层次的调整1、州的数量大量增加;两汉,13个;三国,18个;南朝梁时,130个;北周120个。
3、2、郡的滥置。州、郡的滥置导致了州、郡所辖的范围急剧减小,使一些州、郡徒有虚名,一州辖二郡,甚至很多郡都不辖县,同一个地方立两个郡名,州、郡的滥置导致了机构的臃肿和重叠,造成行政效率的低下,加剧了政局的动荡。地方行政管理层次调整的内容:为了稳定政权,加强对地方的管理,魏晋南北朝时期各政权在不改变原有旧行政体制基本框架的基础上,对地方行政体制进行了一些调整,主要体现为以下的两个方面:1、在州上设官。从曹魏开始便在州之上设置都督诸州事,以协调各州行动,北魏还在州之上设置具有中央派出机构性质的“行台”,但北齐之后此制夭折。2、强化县级的行政管理。晋朝规定,县令有政绩的可将县级地位升级,又规定官员不曾
4、为县官者不得出任台郎。北魏也曾有类似规定。这些规定的目的是在于强化县级的行政管理。,地方政府的行政体制,(二)军政一体的地方行政管理体制地方行政管理中军政合一的特点:魏晋以后,州刺史一般兼任军职,或由都督兼领刺史,或由刺史兼任将军,其中持节都督握生杀大权,兼掌地方军事、行政、司法、监察等各种权力,不领军职的刺史称为“单车刺史”,不仅权责有限,而且为时俗所轻,地位低下。另外,此一时期州上所设之官,如都督诸州军事,作为地方统兵武官,也同时兼管地方军事与行政。(三)特殊行政区的行政体制1、王国:西晋建立后,晋武帝错误地将曹魏灭亡的原因归结为没有分封宗室,因此,西晋开国不久就分封了 27 个诸侯,其目
5、的在于藩卫王室。西晋规定:王国主要官吏中尉、内史等由中央直接委派,诸王只有封地的行政权,仅能分润租调。由于西晋诸王多为各军镇长官,控制了相当多的军队,终于酿成“八王之乱”。,地方政府的行政体制,2、侨州郡县设置的作用及其弊病:东晋初年,北方士族率领大量依附人口南渡,东晋政府为了维护统治秩序和保护南迁士族的政治、经济利益,便在人流集中的地方按他们的原籍的名称侨置州、郡、县。一方面照顾了各大家族的利益,为他们做官增加了位置,也使其控制大量依附人口成为合法,另一方面,也起到了稳定统治秩序的作用。但侨州郡县与原州郡县并置一处,也造成了地方行政管理的混乱。3、左郡县: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方各政权在蛮族地区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魏晋 南北朝 行政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62168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