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烛之武退秦师课件.ppt
《高一语文烛之武退秦师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语文烛之武退秦师课件.ppt(3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烛之武退秦师,左传,左传介绍,左传是我国第一部记事详细完整的编年史,为“十三经”之一。因为左传和公羊传谷梁传都是解说春秋而作,故又称作“春秋三传”。左传大约成书于战国初,与国语成书时间差不多,二书在思想倾向上与基本一致,左传比国语有新的发展,民本思想更加鲜明。,春秋时期形势图,烛之武退秦师,秦晋围郑(起因),烛之武说服秦伯(经过),秦晋退师(结果),理由(无理于晋;贰于楚),烛之武退秦师结构图解,灭郑无益于秦(争取结盟),晋有野心(离间),越国以鄙远困难,亡郑以陪邻失策,建议: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于秦有益,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举例论证
2、),若不阙秦,将焉取之(推理论证),不可靠,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戌之,乃还,子犯请击之,晋文公不可,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主要人物介绍,烛之武,志士、勇士、辩士,是中心人物。虽然“臣之壮也,犹不如人”满腹的委屈和牢骚,但在国难当头,深明大义,以捍卫国家主权的使命感只身赴敌营,以机智善辩的外交才能消除了郑国的危机。不卑不亢,委婉曲折,步步深入,说服了秦伯,具有较强的感染力。,佚之狐,慧眼识英雄的伯乐。“若使烛之武见秦军,师必退”,说明佚之狐对烛之武的外交才能有足够的了解,对郑、秦、晋三国的形势有充分的洞察力和预见性。郑伯,善于纳谏、勇于自责者、精于
3、言辞。当郑国所处危险境地,需烛之武退秦师时,烛之武却流露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的满腹委屈与牢骚。面对此,郑伯先是“是寡人之过也”以自责,从谏如流,情真意切,并欲扬先抑,设想假如郑国灭亡的话,对烛之武也无好处,这种透彻的分析,诚意的表白,终于感动了烛之武,使之临危受命,义无反顾赴敌营。,6、烛之武是如何说服秦伯的?说辞虽仅百余字,却委婉曲折,开阖跌荡,步步进逼,层层深入。可分四层:“秦晋围郑,郑既知之矣”坦言知亡,避其锐气。“若亡郑而有益于君”至“君之薄也”指出亡郑只对晋国有利。因为秦、晋目前尚是盟国,烛之武的措辞是委婉而谨慎的,他没有立即指出秦、晋联盟的虚伪性,却巧妙地点明秦、晋毕竟是两国这
4、一事实。这样既符合实际,又从根本上动摇了秦、晋联盟的基础。,“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至“君亦无所害”说明舍郑会对秦国有益。如果说第三层是分析危害动摇秦伯的话,这一层则是引诱秦伯了。假如烛之武继续挑拨秦、晋关系,很可能引起对方的反感。因此,他换了一个角度,阐明郑国存在对秦国可能有的种种好处。攻郑还是友郑,秦王当然要权衡利弊了。,“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至“唯君图之”在经过一番拉拢引诱后,烛之武不失时机地从秦、晋两国的历史关系,说明晋国曾对秦国过河拆桥,忘恩负义,赤裸裸地挑拨秦晋两国的关系。然后又从历史说到现实,进一步分析了晋国的贪得无厌,让秦国意识到自己的危险,最终退兵,且留兵助守。,善于分析利弊,讲究
5、语言艺术,善于揣摩心理,7、烛之武的游说艺术,善于利用矛盾,机智善辩的外交家,以“利”巧攻心理,以“害”巧析形势,以“史”巧施离间,词语解释,1、且贰于楚也。贰:2、晋军函陵,秦军氾南。军:3、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辞:4、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若:5、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鄙:6、焉用亡郑以陪邻?陪:7、行李之往来。行李:,从属二主驻扎推辞假如把当作边邑增加出使的人,8、共其乏困。共:9、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赐:10、朝济而夕设版焉。济:11、又欲肆其西封。肆:12、阙秦以利晋。阙:13、秦伯说。说:14、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微:夫:,通“供”,供给恩惠渡河延伸、扩张侵损、削减通“悦”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语文 武退秦师 课件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62153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