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调查野外工作方法.ppt
《地质调查野外工作方法.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质调查野外工作方法.ppt(13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地质调查野外工作方法,岩石类型划分与观察描述,沉积岩岩浆岩变质岩,第一章 沉积岩野外调查要点,一、沉积岩岩石类型及野外描述要点(1)主要岩石类型(2)泥质岩野外观察及描述要点(3)砂岩野外观察及描述要点(4)砾岩野外观察及描述要点(5)碳酸盐岩野外观察及描述要点(6)岩层厚度术语,表1-1 主要沉积岩类型表,表1-2 泥质岩描述要点,表1-3 砂岩描述要点,表14 砾岩描述要点,表1-5 碳酸盐岩描述要点,(6)岩层厚度术语,2m,巨厚层状。,二、沉积岩结构描述术语,1粒度(单位:mm)003 00602505 2 4 16 64 126 256 泥 粉砂 细砂 中砂 粗砂 细砾 中砾 粗砾
2、细卵 粗卵 漂砾 2圆度高棱角状呻棱角状次棱角状次滚圆状滚圆状高滚圆状 3分选性 分选差分选中等分选好分选很好 4成熟度 成熟度低中等高 5胶结类型 基底式、孔隙式、接触式、镶嵌式,三、沉积构造描述术语,四、化石野外工作,(一)大化石野外现察与采集要求须注意以下几点:(1)选择好进行观察和测量的主剖面和辅助剖面。(2)逐层细致地观察和记录剖面的岩石性质、岩相特征及横向变化、厚度变化、化石群面貌和岩层间的接触关系。(3)重要的地层界线附近(如界与界、系与系、统与统之间的界线)分层要精细。(4)要求对对露头上各类化石进行了详细的古生态观察、描述。(5)必须逐层系统全面采集剖面上的化石。采集时要特别
3、注意采全生物群,不能只选完美或易采者,更不能偏重某类生物化石采集,所有类别的化石都要全面系统采集。(6)化石采集中须及时编录,不同层位、不同地点的标本都不能相混。,表1-7 化石野外观察项目,几类重要的微体化石采样间距和样品大小,几种常见微体化石在各种沉积岩中的产出频率 多;较多;O少;X无,八、沉积地层剖面野外测制要点,(一)实测地层剖面分类(二)地层剖面位置选择(三)精度要求与基本层序调查(四)实测的一般程序和方法(五)资料整理,剖面类型,1)据剖面在区调填图中所发挥的作用差异,在层状有序的“史密斯”型地层区可分为三类:(1)标准(层型)型地层剖面(含简单单位层型、复合层型、界线层型等);
4、(2)辅助(参考)型地层剖面(含次层型);(3)标志层或特殊地层剖面;(4)地层厚度剖面。2)根据实测层段完整程度,可分成二类:(1)全层段地层剖面对工区内出露的全部地层进行详细分层,研究岩层厚度、成分、结构、分层标志、岩层特征、沉积相、地层层序、接触关系、时代归属等。系统采集岩性、沉积相和古生物标本,建立地层剖面;(2)重点层段地层剖面重点了解各填图单位的标志、厚度、岩性和岩相变化。,(二)地层剖面位置选择,(1)能代表一个区域或一个小区的地层岩性和厚度特征的地方,包括区域岩性变化的过渡带。(2)地层露头连续分布、完整清楚、化石丰富、掩盖少的地段。(3)选择构造简单的地段。但无法避开断层或具
5、有覆盖时,就近分段连接时必须用明显的标准层来连接剖面,标准层应相互重复一段。必要时应布置剥土、坑探和槽探工作。(4)要求在地形上尽可能使剖面方向垂于地层走向。,(三)精度要求与基本层序调查,l标准剖面的精度要求 1)地层分层的要求:(1)分层时应综合考虑岩石的颜色、成分、结构、构造等特征和矿物、化石、层间接触关系、界面与沉积间断等因素,凡有明显变化处,应当分层。(2)分层厚度大小根据成图比例尺决定。标准剖面的柱状剖面图比例尺一般规定为1:5001:1 000。(3)分层时对有特殊意义的岩层和标准层,不论厚度大小均应单独分层,或单层厚度综合描述。(4)地层分层应能与区域剖面对比。(5)对分层间的
6、接触关系,应在横向上追索,搜集足够的证据。同时应描述剖面地层的风化与地貌特征。(6)分层岩性描述要求真实全面,重点突出。,2辅助剖面的精度要求,(1)辅助剖面可以细分层,用综合小结式进行描述;(2)地层划分应能与区域地层剖面对比;(3)柱状剖面比例尺为1:10001:2 000;,剖面采样,必须进行系统采样,采样应有目的性和代表性。采样密度按实际情况决定,一般一个分层内有岩性变化处应有相应的代表性样品。采集供陈列用的岩石标本尺寸为3cmX 8cmXl0cm。采集古生物、岩性、沉积相、化学分析等样品,(四)实测的一般程序和方法,1)选定实测地层剖面位置后,在正式丈量之前,应先对剖面路线进行详细踏
7、勘,全面了解地质情况,内容是:岩层短距离内岩性是否稳定;岩性组合规律与接触关系;化石分布情况;分层因素明显程度;剖面丈量难易程度;构造概况;不同构造部位的岩层对比关系。2)根据踏勘结果,应确定以下内容:标准层;地层单位和填图单位的划分位置;分层编号,并设立标志;基本层序特征;布置坑探、糟探工程。3)根据踏勘资料制定实施工作计划,计划内容包括:比例尺;工作量;施测顺序;组织分工;工作定额与工作进度计划。,4)剖面线测量的同时,进行实测地层剖面的观察和描述。在专门的野外记录本中分层逐项描述、记录。5)丈量操作要求(1)丈量地层应逐层自老到新。(2)剖面方向应尽量垂直地层走向,即交角为90。若地形上
8、有困难,与地层走向与剖面线,交角不得小于60。,第二章 造山带混杂岩野外调查要点,一、混杂岩定义、类型二、构造混杂岩基本构件构造岩片(块)三、混杂岩地层常见岩片(块)类型及主要特征四、混杂岩地层野外调查要点及技术路线,混杂岩定义,混杂岩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广义的混杂岩包括构造成因、沉积成因和复合成因的地质体,为多数人所采用,例如Raymond(1984)按照成因将混杂岩分为构造混杂岩(tectonicmelange)、底辟混杂岩(diapiric melange)、滑混岩(allolistostrome)和复合成因混杂岩(polygeneticmelange)。狭义的仅指由构造作用形成的混杂
9、岩(构造混杂岩),排除沉积成因的滑塌堆积等。,沉积混杂岩成因,二、构造混杂岩基本构件构造岩片(块),岩片(slice)是指以构造拼合边界所分割的具有一定物质构成的地质体,在地质填图中具可填性,是混杂岩地层基本单位之一,也是非史密斯地质填图的基本单元之一。对岩片(块)的正确划分是最基本、最重要的,岩片(块)的厘定和划分可按如下原则进行:(1)必须是以构造拼合边界所分割的地质体,即岩片四周均被断裂围限,该断裂决不是同一地质体内部的断裂,而是与不同地质体相拼合的构造界面;(2)相邻岩片在岩性、岩相、变形、变质程度和时代上具明显差异。尤其是被一断裂带所分割的两个相邻地质体如在岩相上不连续、变质程度、变
10、形样式和时代上有一项不同者,即可区分为两个岩片。,超岩片(superslice)是在同一大的构造旋回期(如晋宁期、加里东期、海西期等)形成、亲源关系密切、大致经历了相似变形、变质历程的一套岩片和微岩片组合体。超岩片的大小一般宽为数公里,长达数十至数百公里。特别重要意义的岩片(如蛇绿岩岩片,超高压含柯石英榴辉岩岩片,深海放射虫硅质岩岩片等)可在地质图上夸大表示。,三、混杂岩地层常见岩片(块)类型及主要特征,四、混杂岩地层野外调查要点及技术路线,第三章 岩浆岩野外调查要点,一、岩浆岩的基本特征及分类二、岩浆岩的结构构造三、岩浆岩的产状和相 四、侵入岩的野外调查五、火山岩的野外调查,一、岩浆岩的基本
11、特征及分类,1岩浆岩的化学成分 在研究岩浆岩的化学成分时,通常用13项氧化物即SiO2、TiO2、A12O3、Fe2O3、FeO、MgO、CaO、MnO、K2O、Na2O、P2O5、H2O+、CO2的质量百分数来表示。超基性岩SiO29过碱性系列。,2岩浆岩的矿物成分 岩浆岩中的原生矿物,也是岩浆岩野外分类和定名的主要依据。根据矿物的成分和颜色上述造岩矿物又可分为:铁镁矿物,也称暗色矿物,主要包括橄榄石、辉石、角闪石、黑云母等,其中橄榄石是硅酸不饱和矿物;硅铝矿物,也称长英质矿物或浅色矿物,主要指石英,斜长石和钾长石,以及似长石类矿物。石英是硅酸过饱和矿物,其他为硅酸饱和矿物。色率通常指侵入岩
12、中暗色矿物的体积百分含量。根据统计规律,各大类岩石的色率均在一定范围内变化,如超基性岩90,基性岩为4090,中性岩为540,酸性岩色率15。火山岩的矿物成分与侵入岩有所差别,主要反映在火山岩中的斑晶常常为高温矿物,且结晶程度高,熔蚀特征显著等。是火山岩野外定名的依据之一。,二、岩浆岩的结构构造,1结晶程度 按岩石中结晶矿物和非结晶物质(玻璃)的含量比例,可进一步分为:(1)全晶质结构,岩石全部由结晶矿物组成,在深成侵入岩(如各种花岗岩,镁铁一超镁铁质堆晶岩等)中常常可见。(2)半晶质结构,岩石中既有结晶的矿物,又含有玻璃质。是次火山岩和熔岩中常见的结构。(3)玻璃质结构,岩石几乎全部由玻璃质
13、组成,这部分火山熔岩具有的结构特征。,2颗粒大小 根据岩石中矿物颗粒的相对大小,可将岩石分为显晶质结构和隐晶质结构。显晶质结构指肉眼可分辨矿物颗粒者;隐晶质结构指肉眼无法分辨矿物颗粒。显晶质结构又可根据矿物颗粒的大小进一步划分为:伟晶结构 矿物直径10mm 粗粒结构 颗粒直径5mm 中粒结构 颗粒直径1-5mm 细粒结构 颗粒直径1-0.1mm 微粒结构 颗粒直径0.1mm,根据矿物颗粒的相对大小,可将岩石的结构分为等粒结构,不等粒结构,似斑状结构和斑状结构。后两种结构在外貌上相似,要注意区别。(1)似斑状结构:组成岩石的矿物大小显著不同,但基质中矿物成分与斑晶基本相同,仅大小有明显差别。它反
14、映斑晶和基质是在相同的地质环境和物理化学条件下形成的。(2)斑状结构:组成岩石的矿物大小显著木同,基质部分通常为隐晶质或玻璃质,且基质中矿物成分与斑晶有所差异,它表明斑晶和基质是在不同的地质环境和物理化学条件下形成的。,3自形程度 按岩石中矿物晶形发育的完善程度可分为:(1)全自形粒状结构,岩石中矿物晶形发育完善,反映了岩石是在缓慢冷却的条件下结晶的。因为结晶时间长,结晶中心少,空间大,所以发育成好的晶体。在深成侵入岩中可见这种结构;(2)半自形粒状结构,组成岩石的矿物部分发育好,部分发育差,这是中一深成侵入岩中最常见的结构类型;(3)他形粒状结构,组成岩石矿物多呈不规则的他形粒状,晶形发育不
15、好,反映岩石结晶时,结晶中心多,结晶快,结晶空间小,是某些浅成脉岩具有的结构特征。,岩浆岩的构造,岩浆岩的构造指岩石中矿物集合体的排列方式和充填方式。(1)侵入岩常见的构造有:块状构造;带状构造;斑杂状构造;球状构造;晶洞构造;原生片麻状构造。(2)火山岩常见的构造为:枕状构造;气孔构造和杏仁构造;柱状节理构造;流纹构造等。需要指出的是,在火山岩中,斑晶和基质的结构及成分有很大的差异,在野外应分别对斑晶和基质的成分和结构进行观察和描述。,三、岩浆岩的产状和相,岩浆岩的产状主要指岩体的形态、大小和围岩的接触关系。岩浆岩的相主要指由于岩浆岩形成环境的不同,由此产生的不同岩石及岩体外貌特征的总和。侵
16、入岩与火山岩的产状和相有很大差别。,1侵入岩的产状,整合侵入体,如岩盆,岩盖,岩床,岩鞍等。不整合侵入体,如岩脉,岩墙,岩株,岩基等,其中岩株和岩基的划分,除考虑与围岩不整合接触关系外,还要考虑岩体出露面积的大小。岩株为出露面积小于100km2的岩体;而岩基为出露面积大于100km2的岩体。,2侵入岩的相,主要根据岩体侵位深度划分:浅成相 侵位深度为 O2km 中深成相 侵位深度为 310km 深成相 侵位深度 10km 对于中深成相的岩体(岩基或岩株),由于各部分冷却速度和结晶时间的差异,常使侵入体从中心到边缘在结构上和矿物成分上呈带状分布,形成中心相,过渡相和边缘相,野外调查中应对岩体的相
17、带作详细观察和描述。,3火山岩的产状,依喷发方式划分为:(1)裂隙式喷发:岩浆沿裂隙上升喷发达于地轰,平面上火山岩呈线状分布。(2)中心式喷发:岩浆沿颈状管道喷发至地表形成火山锥,平面上火山岩呈点状分布。(3)熔透式喷发:也称面状喷发,通常火山喷口大且不规则,平面上火山岩分布面积大,且无明显方向性。,4火山岩的相,按火山作用的地质环境分为海相火山岩和陆相火山岩。根据火山活动产物的产出形态及岩石特征,分为:(1)溢流相:指火山强烈爆发之后,岩浆呈面状或线状喷溢出达于地表形成的岩石,常见熔岩和角砾熔岩;(2)爆发相:常见于温度低、含挥发量高、粘度大的岩浆(中酸性,碱性岩浆)以强烈爆发形式喷出地表形
18、成的岩石,主要以火山碎屑岩为主;(3)侵出相:为火山颈相与粘度大的溢流相之间的过渡相,是出露于地表的直径小、厚度大、产状陡的岩穹,主要由熔岩组成;(4)火山颈相:指火山锥被剥蚀后,充填在火山通道内的火山物,主要由火山碎屑岩、熔岩、碎屑熔岩等组成。产状陡立,剖面上呈细长的喇叭状,上部较大,往下逐渐变小,平面上多呈近圆形;(5)次火山相:与火山岩同源,空间上常与火山岩相伴出现的超浅成(15km)侵入岩。其特点是与火山岩外貌相近但结晶程度高于火山岩;(6)火山沉积相:是火山作用产物在陆相湖盆或海盆中经沉积作用形成的。是火山岩向沉积岩过渡的类型。,四、侵入岩的野外调查,侵入岩的野外描述 岩体的形状,产
19、状,规模,内部相带及岩性分布特征,(二)侵入岩的野外描述,描述应包括:岩石名称;颜色;结构构造,特别是岩石的结晶程度,颗粒大小和自形程度;矿物成分及含量,特别要注意主要矿物,次要矿物和副矿物的种类,特征及含量;有无蚀变及蚀变的类型和强弱;矿化特征等;,(三)岩体的形状,产状,规模,内部相带及岩性分布特征,1.岩体形态 恢复和确定侵入体的形态应观察、收集和描述如下方面内容:从不同高度和各个部位观察和确定接触面产状,获取岩体边界形态的直接的资料;岩体内部相带的分布形态和宽度变化,特别要注意边缘带的的变化。一般来说,接触面越陡,边缘带越窄,反之越宽;原生构造,特别是面状流动构造,在接触面产状难于确定
20、时,可用于确定接触面产状和恢复岩体的形态;接触变质带发育的情况及宽度的变化,也可用来判断岩体的产状及其向深部变化的情况;物探和钻探资料,可以提供岩体向深部延伸及变化的情况,也是野外地质调查时应予以收集的资料。,对辉长岩类侵入体,野外应特别注意确定岩体是否为独立的侵入体,如果为层状侵入体中的辉长岩,应对层状特征作详细观察描述,识别层理、韵律层理、隐蔽层理,观察各层矿物组合、结构构造、颜色的变化等。碱性辉长岩常常与正长岩或碱性正长岩共生,很少形成独立的岩体。,2岩体与围岩的接触关系,岩体与围岩的接触关系可分为以下三种。(1)侵入接触:是岩体侵入围岩中形成的,它表明岩体形成晚于围岩。其主要标志是:岩
21、体边部有细粒冷凝边,围岩中常发育岩枝或岩脉;原生流动构造平行于接触面;岩体边部常有围岩捕虏体;环绕岩体的围岩常发育接触热变质晕;平面上岩体与围岩的接触边缘呈不规则状等。,(2)沉积接触:指侵入体遭受风化剥蚀后又被沉积物所覆盖形成的接触关系,表明侵入体的形成先于沉积岩。主要的标志是,侵入体与围岩之间有古风化壳或侵蚀面;上覆地层中有岩体的角砾;岩体无冷凝边,围岩中无接触热变质晕;岩体中的构造或岩脉在接触面处突然终止等;,(3)断层接触:典型的标志是在接触带上发育碎粒岩化、糜棱岩化,并出现构造角砾岩、断层擦痕、构造透镜体和牵引褶曲等。,3不同期次侵入体形成先后顺序的确定及证据,大多侵入体是多时代、多
22、期次(或多阶段)形成的复式岩体。一些同时代的侵入体也可能是多阶段形成的。确定不同期次侵入体形成的先后顺序的野外地质调查主要方面:岩体是否具有冷凝边,通常具冷凝边的岩体形成较晚;岩体之间的穿插关系或捕虏关系。被穿插的岩体或被捕虏的岩体形成在先。晚期岩体的岩枝穿人早期岩体之中或被切割的岩脉所在的岩体形成较早;当岩体边缘的流动构造被另一岩体切割时,前者形成较早;当两个岩体接触时,出现烘烤边或接触变质的岩体形成较早。另外,岩石成分的变化规律也可作为划分侵入期次的参考依据。一般来说,早期的侵入体偏基性,晚期的岩石偏酸性;在结构上早期以中粗粒一中粒较常见,而晚期粒度较细,多以中细粒一细粒为主。但是这种规律
23、不是一成不变的,最好与前面几条证据结合起来判断更为有效。,4岩体的侵位深度及剥蚀深度,恢复侵入体的形态,是确定岩体侵位深度和剥蚀深度的基础和前提。在此基础上确定岩体侵位深度,比较可靠的方法是查明岩体形成时盖层的厚度。岩体剥蚀深度可根据岩体出露面积的大小,上覆围岩的残留体,接触变质晕及蚀变带以及相带发育及保存的情况等来鉴别。当地表只见到接触变质晕,蚀变带或热液脉等,可推测下部有隐伏岩体;当岩体出露面积不大,且有围岩顶盖残留体保留或仅见到细粒结构的岩石,这样的岩体通常剥蚀浅,反之则剥蚀深。,5岩体中捕虏体,残留体及深源岩石包体,捕虏体指岩体侵位时捕获的围岩碎块。残留体指岩体剥蚀浅,岩体顶部残留的部
24、分围岩盖层。而深源岩石包体指岩浆上侵时捕获的下地壳或上地幔的岩石碎块。野外工作时,应观察和描述这些岩石碎块或残留体的岩石类型及特征,各种类型包体相对比例,大小,形态,在岩体中的排列方向及分布等。,6岩体与区域构造的关系及岩体内部构造,岩浆作用与地质构造有密切关系。断裂构造往往是岩浆上升的通道,也可以是岩浆侵位或赋存的空间。比如侵入体沿断裂分布或在断裂交汇处出现并膨大,侵入体在主断裂两侧的羽状裂隙中发育等,表明岩体的形成受断裂控制,且岩体形成晚于断裂。当岩体周围出现环状或放射状裂隙时,一种可能这些断裂是由岩体侵位时的挤压力形成的,那么岩体形成应晚于这些断裂。侵入体与褶皱构造的关系可分为三种:岩体
25、形成于褶皱之前,通常岩体应与围岩一起发生褶皱,在岩体中应见到碎裂、重结晶、片理化等现象,但岩体中流动构造与围岩构造线无关;同褶皱的侵入体,岩体沿主构造线方向拉长,并与褶皱形态一致。岩体中的片理与围岩中的片理方向完全一致;褶皱后侵入体中的原生流面构造与围岩一致,但与围岩的构造线无关。,7岩浆分异作用,同化混染作用的观察,分异作用按机制分为结晶分异作用,熔离(液态分异),混合作用和同化混染作用等。根据分异作用发生的地点,可分为就地分异作用和深部分异作用。对前者主要通过对岩石类型及岩石系列的划分和确定,观察岩石中是否出现带状构造和或韵律层理,是否有不平衡共生的矿物出现,岩体边部是否出现非岩浆矿物如石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地质 调查 野外工作 方法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62123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