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钟书翻译思想.ppt
《钱钟书翻译思想.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钱钟书翻译思想.ppt(3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钱钟书翻译思想,个人简介,钱钟书(1910年11月21日1998年12月19日),字哲良,默存,号槐聚,中国江苏无锡人,中国作家、文学研究家。晓畅多种外文,包括英、法、德语,亦懂拉丁文、意文等。台湾著名作家兼讲座教授余光中分析当代中文时,常称道钱西学列于中国人之第一流,两岸三地之作家如陶杰、宋淇,行文之时,亦多交许赞之。钱氏于中文一面,文言文、白话文皆精,可谓集古今中外学问之智慧熔炉。,钱钟书对翻译问题的研究虽然失之零散却十分严肃,而且是全方位的。他早在1934年就明确使用过“翻译学”和“艺术化的翻译”(translation as an art)两个术语;林纾的翻译一文比较全面地反映了钱钟书
2、的翻译观;另有大量见地独到的有关翻译的片断论述,散见于管锥编、谈艺录等著述中。钱钟书对翻译研究中的常规问题和热门问题,从翻译的基本理论、翻译的性质、方法、规则到翻译中的文化问题、社会功用等,都有广泛而深入的论述。钱钟书梳理传统译论中的“信、达、雅”原则,第一次系统论述了三者的辩证统一关系;旗帜鲜明地提出以诗译诗的主张,并以典雅文言的翻译风格独步当代译坛。钱钟书在译学方面的论述,在中国译界引起广泛关注,特别是他所标举的“化境”说,更产生了深远影响。但长期以来,不少人认为钱钟书的翻译理论特别是“化境”说抽象、玄妙、可操作性不强,对其称引颇多,全面系统的论述和阐发甚少。,典雅文言的翻译风格,翻检钱钟
3、书的翻译,首先引人注目的是典雅的文言行文。同一种语言也有雅、俗之分,正、奇之判,骈、散之别,文、白之辨。刘勰指出:“斟酌乎质文之间,而隐括乎雅俗之际,可与言通变矣”,就是主张用发展的观点看待文学的正奇、雅俗。钱钟书在与张君晓峰书中对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的文言与白话之争提出了自己的见解,认为文言、白话两者各自具有不可否定的存在价值,可以互相补充。用中国古代语言翻译外国文学作品不是没有先例,晚清和民国初期也曾一度盛行用骚赋体写作来虚饰模仿古典的高雅风格。钱钟书借助典雅文言翻译西方作品,并将二者完美地结合起来。,早在1935年,钱钟书为温源宁一本英语文集作书评,将书名Imperfect Underst
4、anding译作不够知己,深得“两脚踏中西文化”的林语堂赏识,誉之为“雅切”。钱钟书在书评中将中国评论周报的一个栏目“Intimate Portraits”译作“亲切写真”,把温源宁描写吴宓的一句话“Like nothing on earth:once seen,never forgotten.”译作:“入得无双谱的;见过一次,永远忘不了”,真乃神来之笔。,选用雅言还是俗语、文言抑或白话,除了学科、文体的客观要求外,还取决于作者的偏好,然而“至精之艺,至高之美,不论文体之雅俗,非好学深思者,勿克心领神会”。正是基于这一公允的认识,钱钟书在半个多世纪的文学创作与学术著述中,除了用外语写作一些论文
5、外,一直都用典雅纯正的文言与清晰明澈的白话两种语体齐头并进。谈艺录、管锥编等学术著作的撰写主要运用典雅文言,相应地,涉及西方文献,一律用典雅文言译就,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许多人对钱钟书管锥编的写作与翻译使用文言不明就里,甚至口出怨言。钱钟书在1934年就曾指出:“一切学问都需要语言文字传达,而语言文字往往不能传达得适如其量;,因此,不同的学科对于语言文字定下不同的条件,作不同的要求。”从目的看,学术著述既不同于普及读物,与小说等文学创作也大相径庭;从对象看,“作者选择了什么读者,什么层次的读者,他的语言便随之而变化。”从内容看,钱钟书在管锥编中探讨的是中国古代典籍,用文言行文,直接深入到古人的
6、语言天地里去,省却古汉语今译的麻烦,况且许多篇章谈论字的构造本身,繁体字写作简体、文言转换为白话后这种讨论将无法进行。因此以诗话方式衡文谈艺,探讨古代文化典籍,以典雅文言行文不仅是可以接受的,而且不失为一种明智的做法。另一方面,穿插其间的外语引文以古典作品或理论为主,用文言翻译,既符合原作原貌,又与上下文的汉语行文一致,更是无可厚非。如:,The man must be designing and cunning,wily and deceitful,a thief and a robber,overreaching the enemy at every point.必多谋善诈,兼黠贼与剧盗之
7、能。Even as I bear sorrow in my heart,but my belly ever bids me eat and drink,and brings forgetfulness of all that I have suffered.吾虽忧伤,然思晚食。吾心悲戚,而吾腹命吾饮食,亦可稍忘苦痛。All women are the same when the lights are out.灭烛无见,何别媸妍。,以上第一句是苏格拉底弟子撰野史,记皇子问克敌之道,他的父亲教诲他的话,言者的慧黠跃然纸上;第二句是荷马史诗中奥德修斯的话,虽心有悲伤但不废饮食,显示出言者的洒脱;第三
8、句是古希腊俗语,俚俗但又无伤大雅。文言译文读来亲切不隔,相反,若硬用白话迻译,令古人操今语,则有不伦不类之憾。钱钟书在翻译过程中也不是一味追求典雅,而是身体力行地实践自己“如风格以出”的追求:The end justifies the means.目的正,则手段之邪者亦正。“Every little helps,”as the old lady said,when she pissed in the sea.老妪小遗于大海中,自语曰:“不无小补!”,上引第一句是耶稣会标举的基督教教义,言简而意丰,意思约略是,为达目的可以不择手段,因为最终有评判权的还是结果。但其寓意又明显不同于汉语中的“成者为
9、王败者寇”,与西方“历史是统治者书写的历史”一说亦判然有别。其本意是鼓励人们为达致正义目的,不妨采取非常手段。钱钟书在翻译过程中,将原文字面上中性的“end”和“means”分别加上“正”与“邪”两个限定成分,不折不扣地表达出原文的内涵和意蕴。而第二句则是英语俚语,译文酷肖老妪的自谑、自嘲的口吻,幽默诙谐之态毕现。,管锥编产生年代的严酷政治风气及作者的高龄都不允许像一般论文写作那样铺展详论。钱钟书自己也承认:“管锥编采用了典雅的文言,也正是迂回隐晦的伊索式语言(Aesopian language)。”钱钟书在艰苦的物质条件和严峻的政治环境下,坚持在思想层面关怀学术与科研,体现了一种恢宏的悲悯情
10、怀。其开创性贡献之一体现在管锥编,它激起学界的浓厚兴趣,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比较文学学科的建制和发展进程。,凭借传统的典雅文言,钱钟书将大批深负卓识的西学理论要义翻译过来,与中国传统文论互相阐发。他的做法得以直接深入到与西方当下对话的内核,证明西方学界津津乐道的所谓“新锐创见”,用中国的文言也完全可以明确清楚地表述。最重要的是,钱钟书从实践层面对后现代学派解构一切的方法论进行了反拨。他吸收、借鉴了解构主义的批判性,打破了原来结构的封闭性和自足性;同时又有效地避免了解构主义建构性缺失的不足,破中有立。,信美兼具的翻译效果,钱钟书指出:“译事之信,当包达、雅;达正以尽信,而雅非为饰达。依义旨以传,而能
11、如风格以出,斯之谓信。雅之非润色加藻,识者犹多;信之必得意忘言,则解人难索。译文达而不信者有之,未有不达而能信者也。”按照钱钟书的理解,“信”、“达”、“雅”是一个系统整体,不可分割,其中“信”处于统摄全局的地位,它包含“达”与“雅”。钱钟书在论不隔中指出:“在翻译学里,不隔的正面就是达。”“好的翻译,我们读了如读原文;好的文艺作品,按照不隔说,我们读着须像我们身经目击着一样。”“雅”并不是润饰美化。被钱钟书称道为“吾国翻译术开宗明义,首推此篇”的摩诃钵罗密经钞序,提出了影响深远的“五失本”、“三不易”:人们不通异域之言而需要译者传达,翻译面临时代差异、古俗适应今时等困难,但不能为迁就或迎合读
12、者的阅读习惯,而完全抛弃原文的语言习惯,对译文进行文饰、删削。笼统地说“文胜质”或“质胜文”都是欠妥切的,因为要充分考虑原文的特征。,尽管此前有人不止一次地标举信、达、雅,但钱钟书第一次辩证地阐述了三者间的关系,并且在翻译实践中达到了信息与美学并重的效果。钱钟书继承并发展了我国传统译论从文艺学和美学的角度揭示翻译的本质特征这一优点,提出“等类(the principle of equivalent or approximate effect)”的标准,意即对等或效果基本一致的原则。钱钟书凭借惊人的语言才华,将看似不可能直译的地方创造出汉语中相等的表现来:,One two three four,
13、/we dont want the war!/five six seven eight,/we dont want the state!一二三四,战争停止!五六七八,政府倒塌!Tomorrow come never.明日遥无日。Two distincts,division none.可判可别,难解难分。The smyler with the knyf under the cloke.面上笑,衣下刀。,钱钟书的创造性才能更多地体现在普通用语的创新性使用上,有时甚至有化腐朽为神奇的功效。他认为:“词头、套语或故典,无论它们本身是如何陈腐丑恶,在原则上是无可非议的;因为它们的性质跟一切譬喻和象征相同
14、,都是根据着类比推理(analogy)来的,尤其是故典,所谓古事比”。钱钟书化用现成的汉语成语或熟语,诸如“唯唯诺诺汉”(yes-man)、“颔颐点头人”(nod-guy)、“无知即是福”(ignorance is bliss.)等,准确贴切、生动传神。一些照字面生硬翻译会引起歧义的句子,钱钟书也一样处理得游刃有余:,The King is dead!Long live the King!先王千古,新王万寿。Next dreadful thing to battle lost is battle won.战败最惨,而战胜仅次之。Get a livelihood,and then practic
15、e virtue.先谋生而后修身。,以第一句为例,原文并没有区分两个King,倘若照字面直译,前面刚说完死,紧接着又高呼万寿无疆,令人费解;译文在准确理解原文的基础上,用先王与新王将两个King区别开来,是真正意义上的“信”。钱钟书提倡以诗译诗,“以韵语译韵语”。译诗历来被看作是困难的,正如钱钟书指出的,“诗者,艺之取资于文字者也。文字有声,诗得之以侔色揣称者,为象为藻,以写心宣志者,为意为情。及夫调有弦外之遗音,语有言表之余味,则神韵盎然出焉。”因为诗作兼有音韵、形式、内容与意境之美,过度关注意义的传递,而忽略了形式,则译作仅仅变成或优美或晦涩的散文,不复成其为诗。钱钟书高举“以诗译诗”的大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钱钟书 翻译 思想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62116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