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金融学货币政策及其调节.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货币金融学货币政策及其调节.ppt(8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货币政策及其调节,货币政策定义,货币政策的定义 广义:是指政府、中央银行和其他有关部门所有的关于货币方面的影响货币数量的一切措施。狭义:中央银行利用某些工具作用于某个经济变量,从而实现既定的宏观经济目标的制度和措施的总和。,理解:实现特定的经济目标 中央银行制定执行 调节货币供给量与信用量 货币政策是通过经济手段来实现,货币政策的目标,稳定物价充分就业经济增长国际收支平衡,物价稳定,抑制通货膨胀,避免通货紧缩,保持价格稳定和币值稳定是货币政策的首要目标。币值稳定目标的另一方面是避免通货紧缩。通货紧缩将引起企业和公众对经济的不良预期,制约其有效的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造成企业销售下降,利润减少,企
2、业倒闭,失业增加,经济陷入衰退之中。,充分就业,失业的存在表明一部分愿意工作并且有工作能力的人没有工作,说明经济中有一部分资源、特别是劳动力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经济社会中总是存在着摩擦性失业、季节性失业以及结构性失业等中央银行所要解决的由总需求不足而引起的周期性失业。这种周期性的失业率在经济增长速度放慢时上升,在经济繁荣时下降。在经济衰退、失业严重时,中央银行可以通过实行扩张性的货币政策,扩大货币供给以促进社会总需求,从而拉动经济增长,以创造较多的工作机会降低失业率。,经济增长,任何一国的政府和中央银行所追求的目标都是在潜在增长水平上的稳定增长。总供求的失衡是引起经济波动的主要原因,低于潜在
3、水平的增长造成资源的浪费,高于潜在水平的增长其后果可能是严重的通货膨胀,因此中央银行宏观调控的目的就是要调节总供求的平衡,熨平经济的周期性波动,实现潜在增长水平上的稳定增长。中央银行可以运用货币政策来影响人们的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在经济过热时紧缩货币,抑制过热的总需求;在经济衰退时,扩张货币以降低利率,刺激总需求,以促进经济增长。,国际收支平衡,保持国际收支平衡是保证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和经济安全甚至政治稳定的重要条件。一个国家国际收支的长期失衡,尤其是逆差,会给该国经济带来严重的不利影响。相比之下,逆差的危害比顺差更大,因此各国调节国际收支失衡主要是为了减少甚至消除国际收支逆差。,由于货币政
4、策的最终目标之间既有统一性又有矛盾性,因而无法同时实现,物价稳定与充分就业之间的矛盾 物价稳定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矛盾 物价稳定与国际收支平衡之间的矛盾 经济增长与国际收支平衡之间的矛盾,物价稳定与充分就业的矛盾:菲律普斯曲线,英国经济学家菲利普斯认为,在物价上涨率和失业率之间存在着此消彼长的关系,二者间的这种关系表现为一条向左上方倾斜的曲线,被称为“菲利普斯曲线”,经济增长与稳定物价之间的冲突,经济增长与充分就业之间存在着正相关关系,而充分就业与稳定物价二者间是对立的,这一点决定了经济增长与稳定物价二者间是矛盾与冲突的。最坏的情况是通货膨胀与经济停滞并存:“滞胀”,物价稳定与国际收支平衡的矛盾,
5、为了平抑国内物价上涨,增加国内供给,就必须增加进口,减少出口,这会导致外汇储备减少,造成国际收支逆差。为了消除国际收支逆差,需减少进口,扩大出口,减少国内商品供给,这又可能给国内市场造成压力,导致价格上涨。,经济增长与国际收支平衡的冲突,国内经济增长会导致对进口商品的需求增加,如果本国出口的增长不足以抵消这部分增加的进口需求,就会导致贸易收支逆差。外资的流入可以弥补贸易收支造成的国际收支不平衡,但是,从动态的角度来看,若本国不具备有效利用外汇的能力,就会导致将来收支的不平衡。,货币政策目标体系,中央银行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monetary policy),必须围绕着货币政策目标进行。一般认为,
6、货币政策目标由操作目标(operating target)、中介目标(intermediate target)和最终目标(ultimate goal)三个渐进式的层次组成。,货币政策目标体系,货币政策最终目标选择,单目标论双目标论多目标论。,单目标论,由于货币政策最终目标之间的矛盾性,货币政策只能以单一目标为己任。在选择何种目标为货币政策的唯一目标时,又存在着两种完全对立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物价稳定是货币政策的唯一目标。另一种观点认为稳定和持续的经济增长是一国经济健康发展的标志,并且与充分就业的目标是紧密联系的,所以经济增长应是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唯一目标,双目标论,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不应该是
7、单一的,而应该兼顾稳定物价和经济增长两个目标。因为经济增长在为社会创造工作机会的同时,也为物价稳定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而币值稳定有利于增加企业和消费者对经济景气的信心,促进市场价格机制充分发挥作用,是经济稳定增长的必要条件。因此这两者应该并重。,多目标论,货币政策作为宏观经济间接调控的主要经济手段之一,对各个宏观经济目标都有十分重要的影响,不能只以其中一个或两个目标作为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目标,应该在总体上兼顾各个目标,而在不同时期以不同的目标作为相对重点。,货币政策目标的相对重点不是固定不变的,它是根据各国自身的经济特点和国际、国内经济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的。在不同的经济周期中,中央银行货币政策
8、取向的相对重点也有所不同。在经济高涨时期,保持物价稳定是货币政策的首要目标;在经济紧缩时期,保持经济的稳定增长和充分就业就是货币政策的相对重点。此外,随着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货币政策的目标取向也应有所变化。在国际收支不平衡、汇率波动剧烈的情况下,维护汇率稳定、保持国际收支平衡就成为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主要目标。,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和操作目标,选择中介指标和操作指标的主要标准和客观条件 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和操作目标是通过一定的金融指标来观测和控制的。一般认为,中介指标和操作指标若要有效地反映货币政策的效果应具备以下四个条件:,可测性:,对作为操作指标和中介指标的金融变量进行迅速而精确的测量是对其进
9、行有效监控的前提。指标的可测性有两个要求,一方面,中央银行要能够迅速地获取这些指标的准确数据;另一方面,这些指标必须有明确的定义并便于观察、分析和监测。,可控性:,操作指标和中介指标变量必须是中央银行运用货币政策工具可以对其进行有效控制的金融指标。否则,中央银行就不知道其货币政策的运用是否适当;而且,即使发现货币政策运用有误也不能把它拉回到正确的轨道上来。,相关性:,相关性是指,作为中介指标的变量与最终目标之间要有密切联系,作为操作指标的变量与中介目标之间也要联系紧密,它们的变动一定要对最终目标或中介目标产生可预测的影响。中央银行通过调整操作指标可以影响中介目标,通过调节中介指标可以影响最终目
10、标,从而达到中央银行宏观调控的目的。,抗干扰性:,作为操作指标和中介指标的金融指标应能较准确地反映货币政策的效果,并且较少受外来因素的干扰,否则会影响货币当局决策的正确性。,可供选择的中介指标,可供选择的中介指标主要有:货币供给量和利率,在一定条件下,贷款总量和汇率也可作为中介指标。,中介目标的选择:货币供给量与利率,从可测性方面看,利率似乎比货币供给量更便于测量,但能够迅速准确的测得的利率是名义利率,而非预期实际利率;从可控性方面看,中央银行对货币供给总量确实具有一定的控制能力,也可通过公开市场操作、调整再贴现率,甚至直接规定利率等办法,对市场利率产生影响;从相关性来看,货币供给总量和利率对
11、经济活动都有重要的影响,但是,何者的影响更大目前仍难以计量。,利率 利率 Md2 利率 Md I2 Md2 Md1 Md I*Md1 目标利率 I*I1 M*货币供给 Ms1 M*Ms2 货币供给 以货币供给量为中介指标 以利率作为中介指标,中介目标选择的一般结论:,目前,大多数国家的中央银行都选用货币供给量或者利率作为中介目标的选择:货币供给量与利率,货币政策的工具体系,中央银行通过货币政策工具的选择和使用来实现宏观调控的目标。货币政策工具(monetary policy instrument)是由中央银行掌握和具体实施的,它的运用可对基础货币、银行储备、货币供给量、利率、汇率以及金融机构的
12、信贷活动等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货币政策工具从其操作对象来划分,可分为三类: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和其他货币政策工具。,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为实现货币政策最终目标,中央银行主要运用三个传统的货币政策工具-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再贴现政策和公开市场操作对经济进行调控。这三个工具是针对货币信用总量进行调节的,而不是对特种信用量的控制,所以,又称为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the required-reserve policy),含义:是指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等存款金融机构的存款规定存款准备金率,强制性地要求其按照规定的比例计提并上缴存款准备金。目前,凡是实行中央银行制度
13、的国家,一般都实行法定存款准备金制度。法定存款准备金的作用:流动性保险装置,限制存款创造能力。存款准备金为中央银行提供了稳定的、可预测的储备,便利公开市场操作和对短期利率的控制。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的优缺点:优点:平等、力度大、见效快。缺点:不适合作为日常的货币政策操作工具。,再贴现政策的含义:是指中央银行通过变动再贴现率,影响商业银行从中央银行获得再贴现贷款的数量,从而对货币供给量发生影响。再贴现政策一般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再贴现率的调整,二是规定向中央银行申请再贴现的资格。,再贴现政策(rediscount policy),贴现政策的优缺点:,优点:中央银行可以用它来履行最后贷款人的职能,
14、避免金融恐慌,可以调节货币供给量和信贷结构,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中央银行的政策意图。在美国,贴现窗口主要是作为公开市场操作的辅助手段加以运用的。联储通过贴现贷款为小银行提供安全阀,以抵消公开市场操作对其带来的负效用。缺点:发放再贴现贷款投放基础货币的数量可控性差,再贴现率经常变动会导致公众对中央银行政策的不信任。,公开市场操作(open market operations),公开市场操作的含义:是指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买进或卖出有价证券,以改变商业银行等存款金融机构的准备金数量,进而影响货币供给量和利率,实现货币政策目标的一种政策措施。公开市场操作在金融市场发达国家是最重要的、也是最常用的货
15、币政策工具。,公开市场操作有两种基本方式:,永久性储备调节(总量调节)指中央银行根据经济长期发展的需要,在公开市场中单向性地买进或卖出证券使商业银行的储备在一个较长时期内增加或减少。临时性储备调节(结构调节)指中央银行为了消除一些偶然因素对银行储备造成的影响,通过回购性的操作,使银行储备在短期内得到临时性调节,但不会影响到银行储备的累计总量。,公开市场操作的作用:,调节基础货币量;影响利率水平和利率结构;与准备金政策、贴现政策配合使用提高货币政策的效果。,公开市场操作的优缺点:,优点:主动,灵活,准确,可逆转,可以迅速实施。缺点:技术性很强,政策意图的告示作用较弱;金融市场条件要求高。,选择性
16、货币政策工具,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是中央银行针对某些特殊的经济领域或特殊用途而采用的信用调节工具,主要有:消费信用控制、证券市场信用控制和不动产信用控制等。,消费信用控制(consumer credit control):,是指中央银行对消费者就不动产以外的耐用消费品分期购买或贷款的管理措施,以影响消费者对耐用消费品的需求。在消费过度膨胀时,可对消费信用采取一些必要的管理措施。如规定分期购买耐用消费品首期付款的最低限额,规定消费信贷的最长期限,规定可用消费信贷购买的耐用消费品种类。,证券市场信用控制(securities market credit control):,是指中央银行对有价证券的交
17、易,规定应支付的保证金比率,以限制用借款购买有价证券的比重。中央银行规定保证金限额的目的,一方面是为了控制证券市场的信贷资金的需求,稳定证券市场价格;另一方面则是为了调节信贷供给结构,通过限制大量资金流入证券市场,使较多的资金用于生产和流通领域。,不动产信用控制(real estate credit control):,指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向客户提供不动产抵押贷款的管理措施。主要规定贷款的最高限额、贷款的最长期限和第一次付现的最低金额等。采取这些措施的目的主要在于限制房地产投机,抑制房地产泡沫。,优惠利率(preferential interest rate):,指中央银行对国家拟重
18、点发展的某些部门、行业和产品规定较低的利率,以鼓励其发展,有利于国民经济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调整和升级换代。优惠利率主要配合国民经济产业政策使用。实行优惠利率有两种方式:低贷款利率,低再贴现率。,直接信用控制(direct credit control):,是指中央银行从质和量两个方面以行政命令或其他方式对金融机构尤其是商业银行的信用活动进行直接控制。其手段包括利率最高限额、信用配额、流动性比率管理和直接干预等。,利率控制(interest control):,规定存贷款利率或最高限额。,信用配额管理(credit quota management):,是中央银行根据金融市场的供求状况和经济发
19、展的需要,分别对各个商业银行的信用规模加以分配和控制,从而实现其对整个信用规模的控制。,流动性比率(liquidity ratio):,是指商业银行流动资产与存款的比率,规定的流动比率越高,商业银行能够发放的贷款,特别是长期贷款的数量就越少,因而可以起到限制信用扩张的作用。此外,提高流动性比率还具有降低商业银行经营风险的作用。,直接干预(direct intervention):,指中央银行直接对商业银行的信贷业务、放款范围等加以干预。如对业务经营不当的商业银行拒绝再贴现或采取高于一般利率的惩罚性利率、直接干预商业银行对存款的吸收等。,间接信用指导:,包括道义劝告和窗口指导:间接信用指导的优点
20、是较为灵活,但其发挥作用的大小,取决于中央银行在金融体系中是否具有较强的地位、较高的威望、和控制信用的足够法律权利和手段。,道义劝告:,是指中央银行利用其声望和地位,对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经常发出通告、指示或与各金融机构的负责人进行面谈,交流信息,解释政策意图,使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自动采取相应措施来贯彻中央银行的政策,窗口指导:,中央银行根据产业行情、物价趋势和金融市场动向,规定商业银行的贷款重点投向和贷款变动数量等。,货币政策工具的配合,原则:总量调节中的结构优化以及结构调整中的总量控制。宏观调控包括总量调节和结构调整两方面。货币政策工具是中央银行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货币政策工具中
21、,有些是对总量调节而设,有些是为结构调整所需。为保证一国经济长期内平稳、健康的发展,必须做到总量调节中的结构优化以及结构调整中的总量控制。,不同类别的货币政策工具的配合:,传统的三大政策工具都是针对总量调控的,影响整个银行体系的储备,从而达到对社会信用总量的控制;选择性的货币政策工具,则是偏重于经济结构的调整或者对特殊行业的保护。这两类货币政策工具的配合使用可以做到总量调节和结构调整两不误。,其他补充性政策工具可以配合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使用,在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效果有限的情况下,采用直接信用控制手段。道义劝告和窗口指导等形式的间接信用指导可避免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的过多使用,使经济能够比较平稳的
22、发展。,同一类别的货币政策工具的配合:,存款准备金政策可以调整所有存款类别的准备金率或只调整某一类别的存款准备金率。由于它的威力巨大,中央银行较少使用。即使要使用,通常也同时采取公开市场反向操作来减轻它的影响再贴现政策可以配合其它货币政策工具进行经济结构的调整,它的主要作用却是作为公开市场操作的辅助手段加以使用。首先,贴现窗口的借款量(借入储备)经常作为公开市场操作的操作指标;中央银行常常通过贴现窗口为小银行提供资金支持以抵消公开市场操作带来的副作用,保证金融体系的稳定。,未来发展趋势,公开市场操作将成为最主要的货币政策工具,存款准备金政策和再贴现政策在创造信用方面的职能将逐步退化。但无论如何
23、,公开市场操作不能脱离存款准备金政策和再贴现政策而单独存在,这三者仍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综合操作体系。,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配合,关系:区别可能导致偏差,共性决定配合。共性:同作用于本国的宏观经济方面;均由国家制定;最终目标一致。区别:实施者不同;作用过程不同(财政政策直接作用于国民收入再分配过程,以改变国民收入再分配的数量和结构、进而影响整个社会经济生活;货币政策的直接作用于货币运动过程,以调控货币供给的结构和数量、进而影响整个社会经济生活);政策工具不同。,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有四种配合模式:,紧与紧配合松与松配合紧与松的配合松与紧的配合。,配合使用的一般经验:,在总量平衡的情况下,调整经济结构
24、和政府与公众之间的投资比例,一般采取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一松一紧”的办法。在总量失衡的不严重的情况下,一般单独使用财政或货币政策进行微量调整。根据西方国家的经验,在短期内用财政政策见效快,长期调整用货币政策效果好。,在总量失衡较为严重的情况下,政府要达到“扩张”或“紧缩”目的,一般同时使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两种手段,即“双松”或“双紧”。在总量失衡与结构失调并存的情况下,一般先调总量,后调结构。即在放松和紧缩总量的前提下调整结构,使经济在稳定中恢复平衡。,货币政策与收入政策和产业政策的配合,货币政策调节社会总需求,必须和其它影响社会总需求和社会总供给的政策相配合。收入政策主要是为调节社会有效需
25、求以及保证收入分配相对公平而采取的强制型和非强制执行的工资管理等方面的政策。是从微观经济领域入手而作用于宏观经济方面的国家政策。产业政策是国家为促进国民经济稳定协调发展,对某些产业、行业、企业进行一定形式的扶植或限制的政策。产业政策从调整生产结构入手,改善供给结构,属于供给管理政策,它与需求管理政策相互配合,实现总供给和总需求的积极平衡。,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是指货币管理当局确定货币政策目标之后,从选用一定的政策工具进行政策操作开始,到实现其预期目标之间,所经过的操作变量、中介变量到最终目标的逐次传递过程及其作用机制。,凯恩斯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传统的凯恩斯学派十分强调投资在经济周期波动中的作
26、用,因而有关货币政策传递机制的早期研究工作主要集中在投资支出上。,利率对投资的效应,利率对投资的效应实际上是凯恩斯学派的传统货币政策传递机制。他的主要思想是,货币供给(M)的增加会使利率(i)下降,利率下降又促使投资(I)增加,投资增加会引起产出(Y)的增长。其传递机制是:M i I Y,这种传递机制可能由于以下两个因素的出现而被堵塞。,(1)当流动性陷阱出现时,人们预期利率只会上升,不会下降,货币供给的增加被人们无限的货币需求所吸收,而不会引致投资的增加。(2)当投资的利率弹性非常低时,利率的下降就不会对投资的增加有明显的刺激作用,较小的投资增加对总产出的影响也是不明显的。正是因为这两种因素
27、的存在,凯恩斯认为财政政策比货币政策更有效。,后凯恩斯学派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托宾的q理论 耶鲁大学的詹姆斯托宾发展了一种关于货币政策变化通过影响股票价格而影响投资支出的理论,该理论称为q理论。托宾把q定义为:q企业资本的市场价值/企业资本的重置成本,q和投资支出有正相关关系,q的变化与普通股股票价格也是正相关关系,那么,货币政策的变化与股票价格之间又有什么联系呢?当采取扩张性货币政策时,引起货币供给量增加,人们发现手中的货币比他们需要持有的要多,就会按照自己的偏好安排其金融资产,其中一部分货币必然流向股票市场,造成对股票需求的增加,股票价格(PS)将会上升。M ps q I Y,信贷观点,信
28、贷观点认为货币政策可通过银行贷款的增减刺激或减少投资支出,从而引起总产出的变化。如中央银行采取一项扩张性货币政策引起货币供给量扩大,增加了银行可用资金。如果银行愿意贷款,那么贷款增加将引起投资支出的增加。通过信贷渠道传递货币政策的机制在依赖银行资金为主要资金来源的国家比在资本市场发达的国家作用更为明显。M 贷款 I Y,非对称信息效应,非对称信息效应是指货币政策通过影响股票价格,引起企业资产净值的变化,进而影响银行贷款过程中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的发生,从而改变投资支出的传递过程。M PS 企业资产净值 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贷款 I Y,消费支出渠道,货币主义的传递机制只是认为货币供给量的扩大会增
29、加总支出,但却没有具体分析货币政策改变总支出的影响渠道。后来的学者们对此做了进一步地探索。,利率的耐用消费品支出效应,利率的耐用消费品支出效应是指货币政策通过引起利率的变动来影响消费者对耐用消费品支出的决策,进而影响总需求的效应。利率的耐用消费品支出效应的货币政策传递机制如下:M 利率 耐用消费品支出 Y,财富效应,货币政策的财富效应是指货币政策通过货币供给的增减影响股票价格,使公众持有的以股票市值计算的个人财富变动,从而影响其消费支出的效应。财富效应的货币政策传递机制为:M 股票价格 金融资产 毕生财富 消费 Y,流动性效应,流动性效应是指货币政策通过影响股票价格,使消费者持有的金融资产价值
30、及其资产的流动性发生变化,从而影响其耐用消费品支出变化的政策效应。流动性效应的传递机制可以表述为:M PS 金融资产价值 财务困难的可能性 耐用消费品支出 Y,国际贸易渠道,随着经济国际化和浮动汇率的出现,汇率对净出口的影响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货币政策传递机制。企业和金融机构对未来汇率的走势非常关注,因为汇率的上升或下调影响到其资产负债表中以外币计值的资产价值。货币政策传递的国际贸易渠道是指货币政策的变动通过影响货币供给量进而影响到国内利率,利率的变化引起汇率的变动,进而对净出口产生影响的过程。,第一,货币供给对汇率的影响。长期的货币供给增加会使国内的真实利率水平下降,并使国内物价水平上升,这两
31、个因素都会使汇率(以直接标价法计)下降,本国货币升值。第二,汇率变动对净出口的作用。汇率的下降意味着本国货币的升值,该国的出口将下降,进口将增加,从而净出口将减少;若货币贬值,则该国的出口上升,进口下降,从而净出口将增加。第三,净出口的增加意味着出口需求的增加,出口需求的增加会增加总需求,从而总产出会增加M 利率 物价水平 汇率 净出口 Y,货币政策的影响因素,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的目的是为了实现调节经济的政策目标。货币政策从制定、实施到产生效果的过程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货币内生性与外生性的影响:,关于货币内生性与外生性问题的基本结论:货币供给具有一定的内生性,中央银行并不能完全准确地控制它,但
32、却可以利用其政策工具较为有效地影响它。随着各种金融创新工具的不断发展,特别是金融衍生工具和电子货币的发展,中央银行对货币供给的准确控制越加困难。,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影响:,关于货币政策有效性问题的基本结论:尽管公众的理性预期行为会部分抵消中央银行货币政策效果,但是,由于不完全和非对称信息的存在,公众的预期是不完全准确的;其次,即使公众的预期是完全准确的,由于价格粘性的存在,价格也不可能调整到完全地抵消货币政策作用的程度。货币政策仍然有效(只是程度不一样)。,货币政策时滞,货币政策传递时滞(transmission lag)是指货币政策的制定及产生效果的滞后性,具体说就是从需要制定政策,到这一政策
33、最终发生作用,其中每一个环节都需要占用一定的时间,因此从中央银行对经济活动中的变化有所反应,到货币政策工具的选择,再到货币政策工具对货币政策的操作指标发生作用,再到货币政策操作指标的变化波及到货币政策的中介指标,由中介变量的变化再到对货币政策最终目标产生影响,需要较长的一段时间。就总体过程而言,货币政策时滞可分为内部时滞和外部时滞。,货币政策传递的内部时滞,是在货币政策的决策主体内部发生的,它是指作为货币政策决策和操作主体的中央银行从制定政策到采取实际行动所需要的时间。内部时滞又可以细分为认识时滞和决策时滞两段:,认识时滞,是指从现实经济运行客观上有实施货币政策的需要开始,到中央银行认识到确实
34、需要实施货币政策所耗费的时间。这段时滞之所以存在,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搜集各种信息资料需要耗费一定的时间,二是对各种复杂的社会经济现象进行综合性分析,做出客观的、符合实际的判断需要耗费一定的时间;,决策时滞,从认识到确实需要实施货币政策,到真正确定要实施货币政策所需的时间。决策时滞之所以存在,是因为中央银行根据经济形势研究对策、拟定方案,并对所提方案作可行性论证,最后审定批准,整个制定过程每一个步骤都需要耗费一定的时间。,货币政策的外部时滞,是指从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实际执行到这一政策在经济中产生相应效应之间的时间。也是作为货币政策调控对象的金融部门及企业部门对中央银行实施货币政策的反应过程。由于
35、这一系列的作用是发生在中央银行以外的,所以将其称之为货币政策的外部时滞。这段时滞发生在货币政策的操作变量到最终变量的传递过程中,可以细分为操作时滞和市场时滞两段:操作时滞。这是指从调整货币政策工具到其对中介指标发生作用所需耗费的时间。市场时滞。这是指从中介变量发生反应到其对目标变量产生作用所需的时间。,货币流通速度,对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另一主要限制因素是货币流通速度。,微观主体预期,当一项货币政策提出时,各种微观经济主体,立即会根据可能获得的各种信息预测政策的后果,从而很快地做出对策,而且极少有时滞。货币当局推出的政策面对微观主体广泛采取的对消其作用的对策,政策可能归于无效。,其他经济政治因素的影响,客观经济条件变化的影响:一项既定的货币政策出台后总要持续一段时间,在这段时间内,如果生产和流通领域出现某些始料不及的情况,而货币政策又难以做出相应的调整时,就可能出现货币政策效果下降甚至失效的情况。政治因素对货币政策效果的影响:由于任何一项货币政策方案的贯彻,都可能给不同阶层、集团、部门或地方的利益带来一定的影响。这些主体如果在自己利益受损时做出较强烈的反应,就会形成一定的政治压力。当这些压力足够有力时,就会迫使货币政策进行调整。,谢谢,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62108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