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面活性剂化学第2章.ppt
《表面活性剂化学第2章.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表面活性剂化学第2章.ppt(6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表面活性剂化学,第2章 表面活性剂的作用原理,2.1 表面与界面,表面液体或固体和气体的接触面。界面液体与液体,固体与固体或液体的接触面。,2.2 表面张力与表面活性,F,L,=F/2L,F外界对金属棒的拉力;L金属棒的长度;表面张力。单位:mN/m,2.2.1 表面张力,F,L,=dG/dA,G外界对液体作的功;A液体新增表面的表面积;表面自由能。单位:J/m2,2.2.2 表面自由能,2.2.3 表面张力的测定方法,(1)滴重法,基本原理:从毛细管滴头滴下液体时,溶液表面张力越大,则滴下的液滴也越大。,=W/(2Rf)=Vg/(2Rf),表面张力;W(或V)一滴从毛细管滴下的液体的重量(或
2、体积);R毛细管滴头处的半径;f仪器的校正系数;液体的密度。,(2)毛细管上升法,=Rg(h+r/3)/2,表面张力;R毛细管的半径;界面两相的密度差;g重力加速度;h液面上升(或下降)的高度;r凹(或凸)形液面的曲率半径。,(3)圆环法,=PF/(4R),表面张力;P圆环脱离液面的最大拉力;F校正因子;R圆环的平均半径。,(4)吊片法,=P/2(l+d),表面张力;P维持薄片正好与液面接触所需的拉力;l薄片的宽度;d薄片的厚度。,(5)最大气泡压力法,=Pm/2R,表面张力;Pm从毛细管中吹出气泡的最大压力;R毛细管的半径。,(6)滴外形法,表面吸附速率很慢的溶液只能采用滴外形法。表面张力随
3、时间而变化,测定平衡表面张力。,2.2.4 表面活性,1表面张力随溶液浓度的增加而稍有增大;(无机盐、多羟基有机物)2表面张力随溶液浓度的增加而逐渐减小;(极性有机物)3溶液的浓度较低时,表面张力急剧地降低,浓度到一定值后,表面张力几乎不变化。(表面活性剂),吸附现象物质加入液体中后,它在液体表面层的浓度和液体内部的浓度存在差异,此现象称为吸附现象。正吸附作用使表面层的浓度大于液体内部浓度的作用。负吸附作用使表面层的浓度小于液体内部浓度的作用。,表面活性溶质在表面发生吸附而使溶液表面张力降低的性质。表面活性物质能使溶液表面张力降低而具有表面活性的物质。非表面活性物质不能使溶液表面张力降低而不具
4、有表面活性的物质。表面活性剂在浓度极低的时候就能显著地降低溶液表面张力而具有表面活性的物质。,特劳贝规则对低浓度直链烷基酸的水溶液,每增加一个亚甲基,表面张力降低值与溶液的浓度c的比值(/c)就增加为原来的3倍。,=0-,0水的表面张力;添加表面活性剂后,溶液的表面张力;添加表面活性剂后,溶液表面张力的降低值。,2.2.5 表面活性剂的结构特点,表面活性剂由两部分构成:疏水基团非极性碳氢链、硅烷基、硅氧烷基、或碳氟链构成。亲水基团极性基团构成。,2.3 表面活性剂胶束,当表面活性剂在溶液表面的吸附达到饱和后,它们便在溶液内部由分子或离子分散状态缔合成由数个乃至数百个离子或分子所组成的稳定胶束,
5、此时将不能在显著地增加溶液单个分子或离子的浓度。,2.3.1 胶束的形成,2.3.2 胶束的结构,对离子型表面活性剂,胶束内核由疏水的碳氢链构成,双电层最内层不仅包含极性头,还固定一部分与极性头结合的反离子和不足以铺满一单分子层的水化层;离子胶束有一反离子扩散层,即双电层外围的扩散层部分。,对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外壳不存在双电层结构。聚氧乙烯型非离子表面活性剂胶束的外壳是一层相当厚的、柔顺的聚氧乙烯层,还包括大量与醚键相结合的水分子。,2.3.3 临界胶束浓度,表面活性剂溶液的表面张力随着活性剂浓度的增加而急剧地降低,但是当浓度增加到一定值后,表面张力随溶液浓度的增加而变化不大,此时表面活性剂
6、从分子或离子分散状态缔合成稳定的胶束,从而引起溶液的高频电导、渗透压、电导率等各种性能发生明显的突变,这个开始形成胶束的最低浓度称为临界胶束浓度(CMC)。,(1)临界胶束浓度的定义,(2)临界胶束浓度的测定(a)表面张力法,以表面活性剂溶液的表面张力对浓度的对数lgc作图得到-lgc曲线,曲线转折点所对应的浓度即为临界胶束浓度。表面活性剂需提纯后方可进行测定。,(b)电导法,作表面活性剂溶液的电导率或摩尔电导率对浓度或浓度平方根的关系曲线,曲线转折点所对应的浓度即为临界胶束浓度。适宜于溶液中盐类浓度较低时测定。,(c)增溶作用法,当表面活性剂溶液的浓度超过一定值时,烃类或不溶性染料在该溶液中
7、的溶解度急剧增加,这一浓度即为临界胶束浓度。,(d)染料法,配制浓度高于临界胶束浓度的表面活性剂溶液,并向其中加入很少量的染料,呈现出增溶于胶束的颜色。然后用水稀释此溶液直至溶液颜色发生显著的变化,此时表面活性剂的浓度即为临界胶束浓度。一般要求染料离子与表面活性剂离子的电荷相反。,(e)光散射法,表面活性剂缔合成胶束时,溶液的散射光强度增加。作表面活性剂溶液的散射光强度对浓度的关系图,突变点处所对应的浓度即为临界胶束浓度。,(3)临界胶束浓度的影响因素,影响表面活性剂临界胶束浓度的内在因素主要是其分子结构,包括疏水基团碳氢链的长度、碳氢链的分支、极性基团的位置、碳氢链上的取代基、疏水链的性质以
8、及亲水基团的种类等。此外,临界胶束浓度的大小还与温度、外加无机盐和有机添加剂等外界因素有关。,对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同系物每增加一个碳原子,临界胶束浓度就下降为原来的一半左右;对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同系物每增加两个碳原子,临界胶束浓度就下降为原来的1/10左右。,(a)碳氢链的长度,(c)极性基团的位置,(b)碳氢链的分支,疏水基团碳氢链带有分支的表面活性剂,比相同碳原子数的直链化合物的临界胶束浓度大的多。,极性基团越靠近碳氢链的中间位置,临界胶束浓度越大。,(d)碳氢链中的取代基,(e)疏水链的性质,碳氢链中极性基团数量的增加,亲水性提高,表面活性剂的临界胶束浓度将会增大。,碳氢链中疏水基团的疏
9、水性越强,表面活性剂的临界胶束浓度将会越小。(全氟代化合物),(f)亲水基团的种类,(g)外加无机盐和有机添加剂,水溶液中,离子型表面活性剂的临界胶束浓度远比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的大。在同系物中,聚氧乙烯型表面活性剂的临界胶束浓度随氧乙烯单元数目的增加而有所提高。,添加无机盐等添加剂,会使离子型表面活性剂的临界胶束浓度降低,但对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的临界胶束浓度影响不大。,在温度较低时,离子型表面活性剂的溶解度一般较小,当达到某一温度时,其溶解度突然增大,这一温度称为Krafft点,可以认为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在Krafft点时的溶解度与其临界胶束浓度相当;当溶液温度升至某一温度时,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表面活性剂 化学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62106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