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位化合物的反应机理.ppt
《配位化合物的反应机理.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配位化合物的反应机理.ppt(7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四章 配位化合物的反应机理和动力学,配体取代反应电子转移反应实验方法,配位化合物在溶液里能发生的化学反应,能发生的化学反应:配体取代反应电子转移反应分子重排反应配体的化学反应,配体取代反应,配体取代反应 例:浓度为10-3mol.dm-3的K2PtCl4水溶液,在室温下达到平衡时,溶被中:53的PtCl3(H2O)-,42的PtCl2(H2O)2,而PtCl42-离子的含量仅占5 发生如下的配体取代反应:,配体取代反应,配体取代反应 例2:绿色的Co(NH3)3(H2O)Cl2Cl水溶液,在室温放置,很快就转变成蓝色继而转变成紫色这也是因为发生了配体的取代反应:,平面正方形配合物,大多数形成
2、平面正方形配合物的过渡金属离子具有d8电子组态如:铑(I)、铱(I)、镍(II)、钯(II)和铂(II)等.铂(II)配合物的反应动力学研究最多最透彻(1)铂(II)的配合物比较稳定,不象铑(I)、铱(I)那样容易被氧化成高价(2)铂(II)的四配体化合物总是平面正方形.其它的离子,如镍(II),平面正方形配合物/四面体配合物(3)铂(II)配合物的取代反应速率比较适合于实验室的研究同一类配合物,反应速率的顺序是镍(II)钯(II)铂(II),平面正方形配合物 continue,速率方程和反应机理平面正方形配合物的取代反应可用如下的通式表示:ML3X+Y ML3Y+X 速率方程:速率k1配合物
3、+k2配合物Y k1是溶剂过程的一级速率常数k2是直接的双分子取代过程的二级速率常数,两种平行反应途径,平面正方形配合物 continue,取代基Y从平面的一侧接近配合物,形成一个五配位的活性中间体或过渡态,它同时包含X和Y.五配位的活性中间体可以是四方锥,或经过重排成为三角双维但从目前得到的动力学数据来看,和三角双维更符合,所以一般认为它具有三角双锥的几何构型,平面正方形配合物 continue,直接的双分子取代过程包含旧键(M-X)的打断和新键(M-Y)的形成,决定反应速率的一步可以是前者,也可以是后者,而活性的五配位中间体可以在决速步前或决速步后形成.,缔合机理(associative
4、mechanism)-中间体或过渡态的配位数比原来的配位数高缔合机理通常用符号“A”表示速率方程中第二项的k2为二级速率常数,它和配合物及取代基Y的浓度均有关,因而有时也用符号“SN2”来表示“2”表示二级,“S”表示取代,“N”表示亲核很多稳定的五配位化合物的存在,表明了这种机理的合理性,平面正方形配合物 continue,平面正方形配合物 continue,速率方程中第一项表示溶剂过程(图)溶剂过程包括两大步被取代配体X为溶剂分子S所取代,这是决定反应速率的一步,与取代基Y的浓度无关,而溶液中的溶剂分子是大量的,所以k1为一级速率常数.溶剂分子S再为取代基Y所取代,这步是快的溶剂过程也属缔
5、合机理,影响平面正方形配合物取代反应速率的因素取代基的性质配位层中其它配体的影响(反位效应)被取代配体的性质中心金属离子的性质溶剂性质配体空间效应,平面正方形配合物 continue,(1)取代基的性质的影响取代基取代能力的大小通常用亲核性(nucleophilicity)描述取代基的亲核性以反-Pt(Py)2C12在25时的甲醇溶液作校对基准,通过下列反应测得:,平面正方形配合物 continue,亲核反应活性常数(nucleophilic reactivity constant)nPt0:kY为亲核剂的双分子直接取代过程的二级速率常数.ks0为溶剂(此处为甲醇)的双分子亲核反应的假一级速率
6、常数,平面正方形配合物 continue,亲核性顺序:,平面正方形配合物 continue,共它一系列铂(II)的中性配合物和反-Pt(Py)2C12的亲核反应活性常数nPt0之间的关系可用式表示:,平面正方形配合物 continue,S为亲核区别因子它随配合物的不同而异(表).*各种中性铂(II)配合物S值的差别并不大.即它们的亲核反应活性常数差别不大,化合物/基团的碱性-热力学的概念化合物/基团的亲核性-动力学的瞄念亲核性和碱性大小的变化趋势并不一定是一致的(表).,平面正方形配合物 continue,(2)反位效应-与被取代配体处于反位上的配体对取代反应的速率有显著的影响例:K2PtCl
7、4和氨水反应,结果得到的产物是顺式Pt(NH3)2Cl2,不是反式当一个氯离子被氨分子取代后,出现了两种空间位置不同的氯离子,共中有两个氯离子互相处于反位上,而另一个则处于氨分子的反位上进一步发生取代反应时,究竟哪一种位置上的氯离子先被取代,取决于氯离于和氨分子哪一个更能促进其反位上的配体发生取代反应实验表明,氯离子比氨分子更能影响它反位上的配体被取代的速率,结果产物是顺式的即氯离子的反位效应此氨分子的强,,平面正方形配合物 continue,H2OOH-FRNH2 py NH3Cl-Br-SCN-I-NO2-C6H5-SC(NH2)2 CH3-NO H-PR3C2H4 CN-CO,为得到反式
8、的Pt(NH3)2C12,只有用浓氨水和K2PtCl4反应,先形成Pt(NH3)4Cl2,再用过量的氯离子取代两个氛分子反位效应顺序:H2OOH-FRNH2 py NH3Cl-Br-SCN-I-NO2-C6H5-SC(NH2)2 CH3-NO H-PR3C2H4 CN-CO,平面正方形配合物 continue,反位效应可用以指导合成一系列的几何异构体 例:以K2PtCl4为原料,按不同的次序先后用氨分子或亚硝酸根离子取代,结果得到两种不同的几何异构体:,平面正方形配合物 continue,*因为氯离子的反位效应比氨分子强,亚硝酸根离子的反位效应又比氯离子的强无机合成中,选用试剂的先后次序有时是
9、很重要的,H2OOH-FRNH2 py NH3Cl-Br-SCN-I-NO2-C6H5-SC(NH2)2 CH3-NO H-PR3C2H4 CN-CO,反位效应的先后次序不是绝对的例:下述反应的第二步就不符合氯离子的反位效应比氨分子强的一般规律,结果吡啶取代了氯离子而不是氨分子的位置,平面正方形配合物 continue,反位效应(trans effect)反位影响(trans influence)反位效应-动力学现象,是指内界配体对它反位上配体取代速率的影响.反位影响-热力学现象,是指平衡状态时,内界配体对它反位上配体和金属离子间化学键的削弱程度例:在图所示的三种铂(II)的配合物中,Cl、C
10、2H4和PEt3配体对它反位上Pt-Cl键长的影响不同,它们使Pt-Cl键长依次递增,即键强依次递减基团反位影响增加的顺序为:,平面正方形配合物 continue,H2OOH-FRNH2 py NH3Cl-Br-SCN-I-NO2-C6H5-SC(NH2)2 CH3-NO H-PR3C2H4 CN-CO,极化理论-在完全对称的平面正方形配合物MX4(如PtC142-),键的极性互相抵消,因而四个配体是完全等同的一旦引进一个可极化性较强的配体L,如碘离子,情况就不同了中心金属离子的正电荷能使配体L产生一诱导偶极,反过来,它又可诱导出中心金属离子的偶极后者或与配体L反位上配体的负电荷相斥,或与它原
11、来的偶极方向相反,结果促进了反位上配体的被取代,如图所示,平面正方形配合物 continue,支持极化理论的事实有;中心金属离子越大、可极化性越强,则反位效应越强反位效应强弱的次序:Pt(II)Pd(II)Ni(II)一股来讲,可极化性越强的离子或基团,反位效应也越强卤离子极化性和反位效应的强弱顺序是一致的,均为:I-Br-Cl-F-,平面正方形配合物 continue,p键理论-具有p 键的配体的反位效应都很强-这是因为在形成五配位三角双锥活性中间体的阶段,那些具有能量较低的、空的反键p*轨道的配体,由于反馈键的形成,一部分负电荷从中心金属离子转移到配体L上,致使M-X及M-Y方向上的电子密
12、度降低(图),因而增强了中间体或过渡态的相对稳定性,结果加快了取代反应的速率.,平面正方形配合物 continue,(3)被取代配体性质的影响例:Pt(dien)Xn+PyPt(dien)Py2+Xn-2 当X为不同的配体时,取代反应的速率不同,平面正方形配合物 continue,反应速率顺序:C1-Br-I-N3-SCN-NO2-CN-,八面体配合物,八面体配公物动力学的研究-钴(III)的配合物钴(III)能形成大量的配合物,而且对它们的性质研究得比较深入;钴(III)配合物的取代反项速率比较适合于实验室的研究取代反应的机理-八面体配合物和平面正方形配合物不一样平面正方形配合物一般具有缔合
13、机理,只有少数属于解离机理.*解离机理-形成一个三配位的活性中间体或过渡态.八面体配合物却以解离机理为主,但也不排除其它可能的机理,八面体配合物-几种可能的机理,(1)解离机理D:首先失去一配体,形成五配位的活性中间体一般认为它具有四方锥,但也不排斥三角双锥的可能性.这一步较慢然后,双配位的中间体再迅述地捕获一取代基Y,形成六配位的ML5Y,八面体配合物-几种可能的机理,速率方程:反应速率依赖于ML6和Y的浓度若Y的浓度很大,即k2Yk-1,则得到一级反应的速率方程:,*解离机理的极端情况,即被取代基彻底和原来的配合物分离,产生一个五配位的中间体,则有时也用符号SN1表示,意即单分子亲核取代反
14、应,八面体配合物-几种可能的机理,(2)缔合机理A-八画体配合物ML6首先和取代基Y形成“外界配合物”,即Y处于外界,通常用ML6,Y表示若ML6为阳离子,Y为阴离子,则称为“离子对”接着形成一个七配位的中间体,具有五角双锥然后再失去一原来的配体L,完成取代过程k扩散为外界配合物缔合常数,它是一个平衡常数,八面体配合物-几种可能的机理,(3)交替机理I-若取代反应的动力学数据不足以明确地说明存在五配位或七配位的中间体,则认为具有交替机理,即在M-L旧键断裂之前,M-Y间的新键已在某种程度上形成ML6,Y为外界配合物,L5ML,Y为过渡态,即中心金属离子同时和被取代配体和取代基形成弱的ML和MY
15、键,交替机理又可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缔合交替Ia-过渡态时,新键(MY)的形成此旧键(ML)打断更重要.解离交替Id-过渡态时,旧键的打断比新键的形成更重要.,八面体配合物-几种可能的机理,中间体可测定:,中间体不可测定:,八面体配合物-几种可能的机理,离解机理 交互机理 缔合机理反应机理示意图(a),(c)有中间产物存在,(b)无中间产物,八面体配合物-水交换反应,八而体配合物的水交换反应-配合物内界水分子和溶剂水分子之间的相互交换水交换反应:式中H2O*表示溶剂水分子在动力学上,凡能迅速地进行配体取代反应的配合物称为活性配合物;反之,取代反应进行得很慢,甚至几乎不进行的称为惰性配合物活性和
16、惰性配合物之间无严格界限-25时大约能在一分钟以内完成反应的,可认为是活性配合物,超过的则可认为是惰性配合物,八面体配合物-水交换反应,动力学上的活性或惰性,和热力学士的稳定或不稳定是两个不同范畴的概念,它们有时是不一致的例:Co(NH3)63+在动力学上是惰性的,它可在酸性介质中存在数日然而,它在热力学上却是不稳定的,下列反应的平衡常数很大Ni(CN)42-阴离子特稳定,下列反应的平衡常数极小:但是它的CN-配体和用同位素标记的CN-离子之间的交换速率却极其迅迎,无法用一般的实验技术测定,八面体配合物-水交换反应,大多数水合金属离子的水交换反应速率是很快的,但也有少数很慢,例如Cr3+,Co
17、3+,Rh3+和Ir3+的特征速率常数在10-3-10-6s-1的范围内,八面体配合物-水交换反应,对于碱金属和碱土金属离子,离子半径和电荷的影响大在同一族元素中,随着离子半径的增加,水交换速率增加.对于类似大小的M+和M2+离子,则电荷少的反应快.M-OH2的键强随着金属离子电荷的增加和半径的减小而增强这种关系意味着水交换反应的活性中间体,由打断原来的M-OH2键而来的可能性比由新键的形成而来的大。即解离机理碱金属和碱土金属外,Al3+,Ga3+,In3+和Zn2+,Ge2+,Hg2+也遵循上述半径规律,八面体配合物-水交换反应,过渡金属的二价离子并不完全遵循半径和电荷规律至少还有两个其它的
18、因素需要考虑在内对于Cu2+(d9组态)和Cr2+(高自旋d4组态),Jahn-Teller效应显著,它们的配位多面体畸变,偏离了正八面体,轴向的两个M-OH2键比其它的四个键长且弱.加快了它们的水交换速率过渡金属离子的水交换速率还受到d轨道电子结构变化的影响具体地说,还受到配位层从反应物的八面体转变到活性中间体的四方锥或五角双锥时,d子能量变化的影响,八面体配合物-水交换反应,过渡金属离子水交换速率和d电子组态之间的关系d3(V2+,Cr3+)和d8(Ni2+)组态离子的水交换反应速率相对是慢的或比较慢的d0(Ca2+)、d1(Ti3+)、d5(Fe3+、Mn2+)和d10(Zn2+、Ga3
19、+)组态离子的水交换反应速率比较快d4(Cr2+)和d9(Cu2+)组态的离子,反应速率非常快,八面体配合物-水交换反应,几种不对称晶体场中d轨道的分裂情况和相应的能级状况.能级的分裂状况以八面体场的分裂能0作单位,八面体配合物-水交换反应,按照解离机理,八面体配合物的活性中间体是四方锥按照缔合机理,八而体配合物的活性中间体是五角双银因此,对于不同d电子数的过渡金属水合离子,可分别计算在强场和弱场中,当它们的内界配位层由八面体转变成四方锥或五角双锥以后,晶体场稳定化能CFSE的变化CFSE的变化可认为是对活化能 Ea 的贡献,称晶体场活化能CFAE若CFAE为负,表示由八面体转变到四方锥或五角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化合物 反应 机理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62101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