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勘测设计第八章.ppt
《道路勘测设计第八章.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道路勘测设计第八章.ppt(9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一节 道路交叉概要一、交叉口的特征概念:交叉口不同方向的多条道路(或铁路)在同一平面上相交或联接的地点,有时要通过交叉形成相交点,称为平面交叉,又称为交叉口。交通流线汽车行驶轨迹(也叫行车路线)交错点交通流线相互发生交错的联接点分流点一条交通流线分为两条交通流线的地点合流点来自不同方向的交通流线以较小角度向同一方向汇合行驶的地点;冲突点来自不同方向的交通流线以较大角度或接近90度相互交叉的地点。,第八章 道路交叉设计,第一节 道路交叉概要一、交叉口的特征 1、交通特性(接视频平面立交)从录像中看我们可知在交叉口体现两个交通特性:1)交通流线在交叉口要产生交错点,产生交错点的数量与交叉口相交道
2、路数、车道数及有无信号灯有关,有怎样的关系?请见P323表8-1,具体分析如下:在无信号灯控制的交叉口都存在冲突点、合流点、分流点,且随相交道路条数增加而增加,具体数目按书中式8-1计算;产生交错点最多的是左转弯车辆;为了控制和减少交叉口的冲突点,必须设置信号灯,按顺序开放各条道路的交通。2)交叉口交通复杂,易于判断失误而走错路线,第八章 道路交叉设计,3)交叉口的交通分析,进出交叉口的车辆可能产生的交错点:分流点同一行驶方向的车辆向不同方向分离行驶的地点;合流点来自不同行驶方向的车辆以较小的角度,向同一方向汇合行驶的地点;冲突点来自不同行驶方向的车辆以较大的角度相互交叉的地点。,3)交叉口的
3、交通分析,进出交叉口的车辆可能产生的交错点(四路交叉):分流点同一行驶方向的车辆向不同方向分离行驶的地点;合流点来自不同行驶方向的车辆以较小的角度,向同一方向汇合行驶的地点;冲突点来自不同行驶方向的车辆以较大的角度相互交叉的地点。,二、交叉口的交通分析,进出交叉口的车辆可能产生的交错点(无路交叉):,1实行交通管制。在交叉口设置交通信号灯或由交通警指挥,使发生冲突的车流从通行时间上错开。2采用渠化交通。在交叉口内合理布置交通岛、交通标志和标线、或增设车道等,引导各方向车流沿一定路径行驶,减少车辆之间的相互干扰。如环形平面交叉可消灭冲突点。3修建立体交叉。将相互冲突的车流从通行空间上分开,使其互
4、不干扰。这是解决交叉口交通问题最彻底的办法。,4)减少或消灭冲突点的方法:,第一节 道路交叉概要一、交叉口的特征 2.构造特性:各条道路在交叉口形成了共有的公共平面,它应满足各条道路的平、纵面线型和排水的要求。平面交叉口的设计任务之一就是设计好该公共面。(再接视频平面立交),第八章 道路交叉设计,第一节 道路交叉概要二、改善交叉口的基本途径1 使交通流线在时间上分离对交叉口的交通进行限制,在同一时间内,只允许某一方向的车流通过。通常在交叉口装置自动交通信号灯,或由交警指挥。2 使交通流钱在平面上分离(l)在交叉口进口处设置专用车道,将不同方向车辆在过交叉口前分离在各专用车道上,减少行车干扰。(
5、2)合理组织交通路线,变左转车为右转车。如设置中央岛组织环行交通,规定交通路线,绕街坊组织大环行交通,设置远引交叉,都属于这一类型。(3)组织渠化交通。在交叉口用划线、绿带、交通岛和各种交通标志等方法,限制交通路线。3 使交通流线在空间上分离设置立体交叉,从根本上分离交通流线,解决交叉口交通问题。(插入视频新型立交),第八章 道路交叉设计,第一节 道路交叉概要三、路线交叉的分类根据相交路及相交构筑物的性质、等级,公路交叉可分为公路与公路交叉、公路与铁路交叉、公路与乡村道路交叉和公路与管线交叉等,如图 8 一 5 所示。,第八章 道路交叉设计,第一节 道路交叉概要四、交叉口设计主要内容 1.平面
6、交叉设计(l)正确选择交叉口类型,确定各组成部分的几何尺寸;(2)进行交通组织,合理布设交叉口各种交通设施(包括交通信号、标志、标线、导流岛、方向岛等),进行交通组织设计(包括车辆交通和行人交通);(3)交叉口几何设计,确定交叉口各部分的几何尺寸,验算交叉口行车视距,保证安全通视条件;(4)交叉口立面设计及排水设计,布置雨水口和排水管道。2.立体交叉设计(l)立交类型选择及立交方案设计;(2)立交线形设计,包括主线和匝道的线形设计;(3)立交桥跨构造物设计;(4)立交变速车道设计;(5)立交附属设施设计。,第八章 道路交叉设计,第二节 道路平面交叉一、平面交叉的一般规定1.设计原则;P325针
7、对交叉口形式和组织方式,对交叉口位置、形状、速度等规定了12条设计原则。P325-326此外,还对如下方面作出了规定:2.交通管理规定P326根据相交公路的等级、相对功能地位、交通量等的不同采用信号交叉、主路优先、无优先交叉三种方式。公路等级及交通量有明显差异时采用主路优先,次路让行;等级低交通量小时采用无优先交叉(2条)3.采用信号交叉规定P326(5条)主要是交通量相当大或相当多的行人和非机动车穿越时采用。4.平面交叉间距规定P327(3条)满足交织长度,视距,转弯车道长度等最小距离,应不小于150米5.平面交叉岔数规定P327(4条)一般交叉岔路不多于4条6.公路铁路平交规定P327(6
8、条)一般以正交为宜。,第八章 道路交叉设计,第二节 道路平面交叉二、平面交叉类型选择及渠化设计1、平面交叉的类型1)按平面交叉口的应用类型可分为 A型交叉口展宽及信号控制交叉口;B型设有让路标志或停车标志的优先控制交叉口;C型不设控制交叉口;D型环行交叉口;E型干路中心隔离带封闭、支路只准右转通行的交叉口;F型交叉口不展宽及信号灯交叉口。,第八章 道路交叉设计,第二节 道路平面交叉 二、平面交叉类型选择及渠化设计 1、平面交叉的类型:2)按交叉口岔数和形式又可分为:“十”字形,“T”字形及其演变而来的X形、Y形、错位、多路交叉等。如下图:图 8 一平面交叉口的类型a)十字交叉口;b)T 形文叉
9、口;c)斜交叉口;d)Y 形交叉口;e)交错 T 形文叉口;f)折角交叉口;g)漏斗(加宽路口)形交叉口;h)双环交叉口;i)斜文 Y 形交叉口 ij)多路交叉口,第八章 道路交叉设计,2、平面交叉交通特性分类及适用范围:1)加铺转角式:交叉口用适当半径的圆曲线平顺连接相交道路的路基和路面。,三、交叉口的类型及其适用范围,特点:交叉口形式简单,占地少,造价低,设计方便,但行车速度低,通行能力小。适用:交通量小,车速低,转弯车辆少的三、四级公路或地方道路:也可用于转弯交通量较小的主要道路与次要道路交叉。,通过设置导流岛、划分车道等措施,使单向右转或双向左、右转车流以较大半径分道行驶的平面交叉,,
10、2)分道转弯式:,特点:交叉口转弯车辆,尤其是右转弯车辆行驶速度和通行能力都较高。适用:车速较高,转弯车辆较多的一般道路。,为使转弯车辆不影响其它车辆的正常行驶,在交叉口连接部增设变速车道和转弯车道的平面交叉。,3)扩宽路口式:,为使转弯车辆不影响其它车辆的正常行驶,在交叉口连接部增设变速车道和转弯车道的平面交叉。,3)扩宽路口式:,特点:可减少转弯交通对直行交通的干扰,车速较高,事故率低,通行能力大,但占地多,投资较大。适用:交通量较大、转弯车辆较多的二级公路和城市主干路。设计时主要解决扩宽的车道数,同时也要满足视距和转角曲线半径的要求。,为使转弯车辆不影响其它车辆的正常行驶,在交叉口连接部
11、增设变速车道和转弯车道的平面交叉。,3)扩宽路口式:,在交叉口中央设置中心岛,用环道组织渠化交通,使进入环道的所有车辆一律按逆时针方向绕岛单向行驶,直至所要去的路口离岛驶出的平面交叉,俗称转盘。,4)环形交叉:,特点:驶入交叉口的各种车辆可连续不断地单向运行,没有停滞,减少了车辆在交叉口的延误时间;环道上行车只有分流与合流,消灭了冲突点,提高了行车的安全性;交通组织简便,不需信号管制;对多路交叉和畸形交叉,用环道组织渠化交通更为有效。缺点是占地面积大,城区改建困难;增加了车辆绕行:距离,特别是左转弯车辆;一般造价高于其他平面交叉。适用:多条道路相交,通过交叉口的交通量总数为5003000辆小时
12、,左右转弯车辆较多,且地形较平坦的情况。,在交叉口中央设置中心岛,用环道组织渠化交通,使进入环道的所有车辆一律按逆时针方向绕岛单向行驶,直至所要去的路口离岛驶出的平面交叉,俗称转盘。,4)环形交叉:,第二节 道路平面交叉二、平面交叉类型选择及渠化设计2、按平面交叉口交通特性分类及适用范围小结加铺转角式:形式简单,占地少,造价低;分道转弯式:设置倒流岛,行驶速度和通行能力较高;扩宽路口式:适用交通量大,转弯车辆多的情况;环形交叉:中央设置中心岛,多条道路相交,通过交叉口的交通量总数为5003000辆小时,左右转弯车辆较多,且地形较平坦的情况。,第八章 道路交叉设计,第二节 道路平面交叉二、平面交
13、叉类型选择及渠化设计3、平面交叉口的渠化设计1)渠化设计原则:采用在道路上划出各种管理设施(如车道线、停车线等)及设置各种交通岛、路面标线等设施疏导车流。设计原则:规定设计路线、导流车道宽等四项原则。2)交通岛设计:主要是确定交通岛类型、尺寸及组织设计(包括车辆交通组织和行人交通组织)。其中了解进行渠化交通组织的目的(九条)和人行横道考虑的四点要求。P332-333,第八章 道路交叉设计,第二节 道路平面交叉,3)交叉口交通组织设计(1)、车辆交通组织方法A、设置专用车道 组织不同行驶方向的车辆在各自的车道上分道行驶,互不干扰,根据行车道宽度和左、直、右行车辆的交通量大小可作出多种组合的车道划
14、分。,第二节 道路平面交叉,3)交叉口交通组织设计(1)、车辆交通组织方法A、设置专用车道 组织不同行驶方向的车辆在各自的车道上分道行驶,互不干扰,根据行车道宽度和左、直、右行车辆的交通量大小可作出多种组合的车道划分。,1设置专用左转车道2实行交通管制3变左转为右转(图a),B、左转弯车辆的交通组织,第二节 道路平面交叉,3)交叉口交通组织设计(1)、车辆交通组织方法 A、设置专用车道 组织不同行驶方向的车辆在各自的车道上分道行驶,互不干扰,根据行车道宽度和左、直、右行车辆的交通量大小可作出多种组合的车道划分。,1设置专用左转车道2实行交通管制3变左转为右转(图b),B、左转弯车辆的交通组织,
15、第二节 道路平面交叉,3)交叉口交通组织设计(1)、车辆交通组织方法A、设置专用车道 组织不同行驶方向的车辆在各自的车道上分道行驶,互不干扰,根据行车道宽度和左、直、右行车辆的交通量大小可作出多种组合的车道划分。,在车道上划线,或用绿带和交通岛来分隔车流,使各种不同类型和不同速度的车辆能象渠道内的水流那样,沿规定的方向互不干扰地行驶的交通组织。,第二节 道路平面交叉3)交叉口交通组织设计(1)、车辆交通组织方法C、组织渠化交通,在车道上划线,或用绿带和交通岛来分隔车流,使各种不同类型和不同速度的车辆能象渠道内的水流那样,沿规定的方向互不干扰地行驶的交通组织。,第二节 道路平面交叉3)交叉口交通
16、组织设计(1)、车辆交通组织方法 C、组织渠化交通,第二节 道路平面交叉3)交叉口交通组织设计(2)、行人及非机动车交通组织,行人交通组织的主要任务是组织行人在人行道上行走,在人行横道线内安全过街,使人、车分离,干扰最小。,第二节 道路平面交叉3)交叉口交通组织设计(2)、行人及非机动车交通组织,行人交通组织的主要任务是组织行人在人行道上行走,在人行横道线内安全过街,使人、车分离,干扰最小。,第二节 道路平面交叉3)交叉口交通组织设计(2)、行人及非机动车交通组织,A、行人交通组织 行人交通组织的主要任务是组织行人在人行道上行走,在人行横道线内安全过街,使人、车分离,干扰最小。,B、非机动车交
17、通组织,1.在交叉路口,非机动车道通常布置在机动车道和人行道之间。2.在交叉口内,一般车流量下非机动车随机动车按交通规则在右侧行驶,不设分离设施。2.车流量较大时,可采用分隔带(或墩)将机动车与非机动车分离行驶,减少相互干扰。3.当车流量很大,机、非之间干扰严重时,可考虑采用立体非机动车交通组织,并与人行天桥或地道一起考虑。,第二节 道路平面交叉三、平面交叉平面设计:平面设计注意平面线形布设,交叉口视距,附加车道布设,其他如平曲线半径等同前面几章。,第八章 道路交叉设计,第八章 道路交叉设计,第二节 道路平面交叉四、平面交叉纵面设计:纵面设计注意主线纵面线形布设,纵坡,平面交叉竖向设计原则与形
18、式等,其他设计方法步骤等同前面几章。五、环形交叉设计1、环形交叉口的组成:见P349图8-37各条道路,环形道路,中心岛,进口,出口,交织角,方向岛,交织段长度等 2、中心岛的形状中心岛的形状应根据交通流特性、相交道路的等级和地形地物等条件确定。原则上应保证车辆能以一定速度顺利完成交织运行,有利于主要道路方向车辆行驶方便,应满足交叉所在地的地形、地物和用地条件的限制。中心岛的形状一般多用圆形,有时也用圆角方形和菱形;主次道路相交时宜采用椭圆形;交角不等的畸形交叉可采用复合曲线形。此外,结合地形、地物和交角等,也可采用其它规则或不规则几何形状的中心岛。,第八章 道路交叉设计,第二节 道路平面交叉
19、五、环形交叉设计3、中心岛的半径中心岛的半径首先应满足计算行车速度的要求,然后按相交道路的条数和宽度,验算相邻道口之间的距离是否符合车辆交织行驶的要求,下面以圆形中心岛为例,介绍中心岛半径的计算方法。1)按计算行车速度的要求 按计算行车速度要求的中心岛半径R仍然用平曲线半径公式计算,但因为绕岛车辆是在紧靠中心岛,宽度为b的车道中间行驶,距中心岛边缘b/2,故实际采用的中心岛半径应按下式计算:,式中:R中心岛半径(m);B紧靠中心岛的车道宽度(m);横向力系数,建议大客车=0.100.15,,小客车=0.150.20;ib环道横坡度(%),一般采用1.5%;u环道计算行车速度(kmh)。国外一般
20、采用路段计算行车速度的0.7倍,我国实测资料:公共汽车为0.5倍,载重车0.6倍,小客车0.65倍,,第八章 道路交叉设计,第二节 道路平面交叉3、中心岛的半径2)按交织段长度的要求 所谓交织就是两条车流汇合交换位置后又分离的过程。进环和出环的两辆车辆,在环道行驶时相互交织,交换一次车道位置所行驶的距离,称为交织长度。文织长度的大小主要取决于车辆在环道上的行驶速度,当相邻路口之间有足够的距离,使进环和出环的车辆在环道上均可在合适的机会相互交织连续行驶,该段距离称为交织段长度。其位置大致可取相邻道路机动车道外侧边缘延长线与环道中心线交叉点之间的弧长,如图8-17所示。中心岛半径必须满足两个路口之
21、间最小交织段长度的要求,否则,在环道上行驶中需要互相交织的车辆,就要停车等候,不符合环形交叉连续行驶的交通特征。环道上下同车速所需要的最小交织段长度如表8-14所示。按交织段长度所要求的中心岛半径Rd,近似地按交织段长度所围成的圆周大小来推导,计算公式为,式中:n相交道路的条数;l相邻路口之间的交织段长度(m);B环道宽度(m);Bp相交道路的平均路宽(m)。中心岛为圆形,交汇道路为十字正交时,Bp=(B1+B2)/2,其中B1和B2分别为相邻路口车行道宽度。,第八章 道路交叉设计,第二节 道路平面交叉3、中心岛的半径按交织段长度要求:由(8-8)式可知,交叉口相交道路的条数越多,为保证最小交
22、织段长度的要求,则中心岛的半径就越大,将会大大增加交叉口的用地面积和车辆在环道上的绕行距离,这样既不经济也不合理。因此,环形交叉口的相交道路以不多于六条为宜。对四路相交的环形交叉口,一般用式(8-7)和(8-8)分别计算中心岛半径,然后选取较大者。对中心线夹角差别较大或多路交叉口,也可以先按式(8-7)确定中心岛的半径R,然后再按下式验算其交织段长度l是否符合要求:,第三节 道路立体交叉一、立交概要1.立交的定义(插入视频杨景芝老师)立交桥:在城市重要交通交汇点建立的上下分层、多方向行驶、互不相扰的现代化陆地桥。随着道路建设的发展和交通的需要,城市人口的急剧增加使车辆日益增多,平面立交的道口造
23、成车辆堵塞和拥挤,许多大中城市的交通要道和高速公路上兴建了一大批立交桥,用空间分隔的方法消除道路平面交叉车流的冲突,使两条交叉道路的直行车辆畅通无阻。城市环线和高速公路网的联结也必须通过大型互通式立交进行分流和引导,保证交通的畅通。城市立交桥已成为现代化城市的重要标志。为保证交通互不干扰,而在道路、铁路交叉处建造的桥梁。广泛应用于高速公路和城市道路中的交通繁忙地段。从此,城市交通开始从平地走向立体。,第八章 道路交叉设计,第三节 道路立体交叉一、立交概要2.立交桥形式按跨越形式分为:1)跨线桥 在既有线路之上跨越。又分为分离式和互通式。前者只保证上下层线路的车辆各自独立通行;后者能使上下层线路
24、的车辆相互通行,在平面和立面上修建复杂的迂回匝道,占用很多土地。为减少噪声,多采用预应力混凝土桥。2)地道桥 从地下穿越既有线路。由桥洞、引道和附属结构组成,修建时,需拆迁地下管线,附属工程量大,远不如修建跨线桥经济,且设计时应注意净空、通风、照明、排水和防冰(严寒地带)等要求。,第八章 道路交叉设计,第三节 道路立体交叉 一、立交概要3.立交的组成立交的组成分为主体和附属两部分主体部分A.跨越设施上跨式采用桥跨结构物跨越下穿式采用隧道或地道方式B.主线:直行车道有引道或坡道C.匝道:转弯车转向用的连接道,匝道连接空间分离的两主线,它的布置和设计在立交设计中非常重要,第八章 道路交叉设计,第三
25、节 道路立体交叉 一、立交概要3.立交的组成附属部分A.出口与入口主线与匝道的结合部位出口由斜带、减速车道分流鼻端组成,入口由斜带、加速车道、合流鼻端组成;B.辅助车道:在分合流处,用作停车减速转弯爬坡等所有车道C.三角区及立交范围主线与匝道或匝道与匝道间的旷地为立交三角区,立交涉及的全部区域为立交范围。,第八章 道路交叉设计,第三节 道路立体交叉 一、立交概要4.立交的基本特征重要性、复杂性、庞大性、区域性1)设置位置:两条或多条等级较高道路的交叉点或高速公路出入口等2)规模庞大,造价昂贵:全互通式一般占地50000-80000m23)形式多样,工程复杂;4)区域制约,设计灵活5、立交设计原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道路 勘测 设计 第八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62094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