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件工程第十一章面向对象设计.ppt
《软件工程第十一章面向对象设计.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软件工程第十一章面向对象设计.ppt(13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11章 面向对象设计,11.1 面向对象设计的准则11.2 启发规则11.3 软件重用11.4 系统分解11.5 设计问题域子系统11.6 设计人机交互子系统,11.7 设计任务管理子系统11.8 设计数据管理子系统11.9 设计类中的服务11.10 设计关联11.11 设计优化,分析是提取和整理用户需求,并建立问题域精确模型的过程。设计则是把分析阶段得到的需求转变成符合成本和质量要求的、抽象的系统实现方案的过程。从面向对象分析到面向对象设计(OOD),是一个逐渐扩充模型的过程。分析是以问题为中心,设计则是面向计算机的“实现”开发活动。或者说,面向对象设计就是用面向对象观点建立求解域模型的过
2、程。,软件设计的任务:把客观世界的对象和操作变换成计算机可接受的形式。,11.1 面向对象设计的准则,软件设计的三条重要原则:抽象、信息隐藏和模块化1.模块化面向对象软件开发模式,也遵循把系统分解成模块的设计原理:对象就是模块。它是把数据结构和操作这些数据的方法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所构成的模块。,2.抽象面向对象方法过程抽象和数据抽象。类是一种抽象数据类型,对外提供方法,对内封装数据和实现,使用者可以通过这些方法说明使用类中定义的数据。通常把这类抽象称为规格说明抽象。,参数化抽象:是指当描述类的规格说明时并不具体指定所要操作的数据类型,而是把数据类型作为参数。这使得类的抽象程度更高,应用范围更广,
3、可重用性更高。例如,C+语言提供的“模板”机制,就是一种参数化抽象机制。3.信息隐藏在面向对象方法中,信息隐藏通过对象的封装性实现。对外尽可能隐藏对象的内部实现细节,利用有限的接口或方法与外界保持联系。,4.弱耦合耦合指一个软件结构内不同模块之间互连的紧密程度。在面向对象方法中,对象是最基本的模块,因此,耦合主要指不同对象之间相互关联的紧密程度。弱耦合是优秀设计的一个重要标准,低耦合使得系统中某一部分的变化对其他部分的影响降到最低程度。在理想情况下,对某一部分的理解、测试或修改,无须涉及系统的其他部分。,为了达到低耦合,模块之间的应该是很少接口、很小接口和显式的接口。很少接口是指模块间接口的数
4、量应该最小化;很小接口就是某一个接口移动的信息量应该最小化;显式接口就是当模块通信时应该用显式或直接的方式。一般说来,对象之间的耦合可分为两大类:交互耦合和继承耦合,(1)交互耦合如果对象之间的耦合通过消息连接来实现,则这种耦合就是交互耦合。为使交互耦合尽可能松散,应该遵守下述准则:尽量降低消息连接的复杂程度。尽量减少消息中包含的参数个数,降低参数的复杂程度。减少对象发送(或接收)的消息数。(2)继承耦合,继承耦合是一般化类与特殊类之间耦合的一种形式。与交互耦合相反,应该提高继承耦合程度。通过继承关系结合起来的基类和派生类,构成了系统中粒度更大的模块。因此,它们彼此之间结合得越紧密越好。为获得
5、紧密的继承耦合,在设计时应该使特殊类尽量多继承并使用其一般化类的属性和服务,从而更紧密地耦合到其一般化类。,5.强内聚内聚衡量一个模块内各个元素彼此结合的紧密程度。在设计时应该力求做到高内聚。在面向对象设计中存在下述3种内聚。(1)服务内聚:一个服务应该完成一个且仅完成一个功能。(2)类内聚:设计类的原则是,一个类应该只有一个用途,它的属性和服务应该是高内聚的。,(3)一般-特殊内聚。设计出的一般-特殊结构,应该符合多数人的概念,更准确地说,这种结构应该是对相应的领域知识的正确抽取。一般说来,紧密的继承耦合与高度的一般-特殊内聚是一致的。,6.可重用软件重用是提高软件生产率和质量的重要途径。在
6、面向对象设计中,重用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重用从设计阶段开始。重用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尽量使用已有的类(包括开发环境提供的类库,及以往开发类似系统时创建的类),二.是如果确实需要创建新类,则在设计这些新类的协议时,应该考虑将来的可重复使用性。,11.2 启发规则,使用面向对象方法学开发软件得出以下几条启发规则,可以帮助开发人员提高面向对象设计的质量。1.设计结果应该清晰易懂提高软件可维护性和可重用性的重要措施是使设计结果清晰、易读、易懂。保证设计结果清晰易懂的主要因素如下。,(1)用词一致。命名应与其所代表的事物一致,与人们习惯的名字一致。不同类中相似服务的名字应该相同。(2)使用已有的协议。
7、已有的协议包括同一软件的其他设计人员已经建立了类的协议,及已在所使用的类库中相应的协议,则应该使用这些协议。(3)减少消息模式的数目。如果已有标准的消息协议,设计人员应该遵守这些协议。如果确需自己建立消息协议,则应该尽量减少消息模式的数目。有利于读者理解。,(4)避免模糊的定义。一个类的用途应该是有限的,而且应该从类名可以较容易地推想出它的用途。2.一般-特殊结构的深度应适当类等级中包含的层次数要适当。一般说来,在一个中等规模(大约包含100个类)的系统中,类等级层次数应保持为72。不应该仅仅从方便编码的角度出发随意创建派生类,应该使一般-特殊结构与领域知识或常识保持一致。,3.设计简单的类应
8、该尽量设计小而简单的类,便于开发管理。经验表明,如果一个类的定义不超过一页纸(或两屏),则使用这个类是比较容易的。为使类保持简单,应该注意以下几点。避免包含过多的属性。(2)有明确的定义。(3)尽量简化对象之间的合作关系。(4)不要提供太多服务。,但由于类的规格较小,则有可能导致类的数目增多,带来一定的复杂性。此时,可将类分组,划分“主题”予以解决。4.使用简单的协议一般说来,消息中的参数不要超过3个。经验表明,通过复杂消息相互关联的对象是紧耦合的,对一个对象的修改往往导致其他对象的修改。,5.使用简单的服务一般说来,面向对象设计类时应尽量避免使用复杂的服务。服务通常都很小,一般只有35行源程
9、序语句,可以用仅含一个动词和一个宾语的简单句子描述它的功能。如果一个服务中包含了过多的源程序语句,或者语句嵌套层次太多,或者使用了复杂的CASE语句,则应该仔细检查这个服务,设法分解或简化它。,如果需要在服务中使用CASE语句,通常应该考虑用一般-特殊结构代替这个类的可能性。6.把设计变动减至最小通常,设计的质量越高,设计结果保持不变的时间也越长。即使必须修改设计,也应该使修改的范围尽可能小。理想的设计变动曲线如图11.1所示。,图11.1 理想的设计变动情况,在设计的早期阶段,变动较大,随着时间推移,设计方案日趋成熟,改动也越来越小了。图中的峰值与出现设计错误或发生非预期变动的情况相对应。峰
10、值越高,表明设计质量越差,可重用性也越差。,11.3 软件重用 11.3.1 概述,1.重用重用也叫再用或复用,是指同一事物不作修改或稍加改动就多次重复使用。广义地说,软件重用可分为以下3个层次:(1)知识重用(例如,软件工程知识的重用)。(2)方法和标准的重用(例如,面向对象方法或国家制定的软件开发规范的重用)。(3)软件成分的重用。,2.软件成分的重用级别软件成分的重用划分为3个级别:(1)代码重用代码重用通常把它理解为调用库中的模块。实际上,代码重用也可以采用下列几种形式中的任何一种:源代码剪贴:这是最原始的重用形式。源代码包含:许多程序设计语言都提供包含(include)库中源代码的机
11、制。继承:利用继承机制可以扩充或具体化库中的类。,(2)设计结果重用设计结果重用是指重用某个软件系统的设计模型(即求解域模型)。此重用有助于把一个应用系统移植到完全不同的软硬件平台上。(3)分析结果重用重用某个系统的分析模型。这种重用特别适用于用户需求未改变,但系统体系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的场合。是一种更高级别的重用。,3.典型的可重用软件成分被重用的软件成分主要有以下10种:(1)项目计划。软件项目计划的基本结构和许多内容(例如,软件质量保证计划)都是可以跨项目重用的。这样做减少了用于制定计划的时间,也降低了与建立进度表和进行风险分析等活动相关联的不确定性。(2)成本估计。因为在不同项目中经常
12、含有类似的功能,所以有可能在只做极少修改或根本不做修改的情况下,重用对该功能的成本估计结果。,(3)体系结构。即使不同的应用领域时,也很少有截然不同的程序和数据体系结构。因此,有可能创建一组类属的体系结构模板(例如,事务处理体系结构),并把那些模板作为可重用的设计框架。通常把类属的体系结构模板称为领域体系结构。(4)需求模型和规格说明。类和对象的模型及规格说明是明显的重用的候选者,此外,用传统软件工程方法开发的分析模型(例如,数据流图),也是可重用的。,(5)设计。用传统方法开发的体系结构、数据、接口和过程设计结果,是重用的候选者。更常见的是,系统和对象设计是可重用的。(6)源代码。用兼容的程
13、序设计语言书写的、经过验证的程序构件,是重用的候选者。(7)用户文档和技术文档。即使针对的应用是不同的,也经常有可能重用用户文档和技术文档的大部分。,(8)用户界面。GUI(图形用户界面),因为它可占到一个应用程序的60%代码量,因此,重用的效果非常显著。这是最广泛被重用的软件成分。(9)数据。在大多数经常被重用的软件成分中,被重用的数据包括:内部表、列表和记录结构,以及文件和完整的数据库。(10)测试用例。一旦设计或代码构件将被重用,相关的测试用例应该“附属于”它们也被重用。,11.3.2 类构件,面向对象技术中的“类”,是比较理想的可重用软构件,可称之为类构件。类构件有3种重用方式,分别是
14、:实例重用 继承重用 多态重用,1.可重用软构件应具备的特点为使软构件也像硬件集成电路那样,能在构造各种各样的软件系统时方便地重复使用,就必须使它们满足下列要求。(1)模块独立性强。具有单一、完整的功能,且经过反复测试被确认是正确的。它应该是一个不受或很少受外界干扰的封装体,其内部实现在外面是不可见的。,(2)具有高度可塑性。可重用的软构件必须具有高度可裁剪性,也就是说,必须提供为适应特定需求而扩充或修改已有构件的机制,而且所提供的机制必须使用起来非常简单方便。(3)接口清晰、简明、可靠。软构件应该提供清晰、简明、可靠的对外接口,而且还应该有详尽的文档说明,方便用户使用。,2.类构件的重用方式
15、(1)实例重用由于类的封装性,使用者无须了解实现细节就可以使用适当的构造函数,按照需要创建类的实例。然后向所创建的实例发送适当的消息,启动相应的服务,完成需要完成的工作。这是最基本的重用方式。还可以用几个简单的对象作为类的成员创建出一个更复杂的类,这是实例重用的另一种形式。,(2)继承重用继承性提供了一种对已有的类构件进行裁剪的机制。继承重用提供了一种安全地修改已有类构件,以便在当前系统中重用的手段。为提高继承重用的效果,关键是设计一个合理的、具有一定深度的类构件继承层次结构。这样做可降低了每个类构件的接口复杂度,提高了每个子类的可理解性,而且为软件开发人员提供了更多可重用的类构件。同时为多态
16、重用奠定了基础。,(3)多态重用利用多态性可以使对象的对外接口更加一般化(基类与派生类的许多对外接口是相同的),从而降低了消息连接的复杂程度。多态性同时提供了一种简便可靠的软构件组合机制。系统运行时,根据接收消息的对象类型,由多态性机制启动正确的方法,去响应一个一般化的消息,从而简化了消息界面和软构件连接过程。,为充分实现多态重用,在设计类构件时,应该把注意力集中在下列一些可能影响重用性的操作上:与表示方法有关的操作。例如,不同实例的比较、显示、擦除等等。与数据结构、数据大小等有关的操作。与外部设备有关的操作。例如,设备控制。实现算法在将来可能会改进(或改变)的核心操作。,11.3.3 软件重
17、用的效益,1.质量理想情况下,为了重用而开发的软件构件已被证明是正确的,且没有缺陷。事实上,由于不能定期进行形式化验证,错误可能而且也确实存在。但是,随着每一次重用,都会有一些错误被发现并被清除,构件的质量也会随之改善。随着时间的推移,构件将变成实质上无错误的。,2.生产率当把可重用的软件成分应用于软件开发的全过程时,创建计划、模型、文档、代码和数据所需花费的时间将减少,从而将用较少的投入给客户提供相同级别的产品,因此,生产率得到了提高。由于应用领域、问题复杂程度、项目组的结构和大小、项目期限、可应用的技术等许多因素都对项目组的生产率有影响,因此,不同开发组织对软件重用带来生产率提高的数字的报
18、告并不相同,但基本上30%50%的重用大约可以导致生产率提高25%40%。,3.成本软件重用带来的净成本节省可以用下式估算:C=Cs-Cr-Cd其中,Cs是项目从头开发(没有重用)时所需要的成本;Cr是与重用相关联的成本;Cd是交付给客户的软件的实际成本。可以使用本书第13章讲述的技术来估算Cs,而与重用相关联的成本Cr主要包括下述成本:领域分析与建模的成本;设计领域体系结构的成本;为便于重用而增加的文档的成本;,维护和完善可重用的软件成分的成本;为从外部获取构件所付出的版税和许可证费;创建(或购买)及运行重用库的费用;对设计和实现可重用构件的人员的培训费用。虽然和领域分析及运行重用库相关联的
19、成本可能相当高,但是它们可以由许多项目分摊。,11.4 系统分解,人类解决复杂问题时普遍采用的策略是,“分而治之,各个击破”。同样,软件工程师在设计比较复杂的应用系统时普遍采用的策略,也是首先把系统分解成若干个比较小的部分,然后再分别设计每个部分。这样有利于降低设计的难度,有利于分工协作,也有利于维护人员对系统理解和维护。,通过面向对象分析所得出的问题域精确模型,为设计问题域子系统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建立了完整的框架。一般应该保持面向对象分析所建立的问题域结构。通常,面向对象设计仅需从实现角度对问题域模型做一些补充或修改,主要是增添、合并或分解类与对象、属性及服务,调整继承关系等等。当问题域子系
20、统过分复杂庞大时,应该把它进一步分解成若干个更小的子系统。,通常根据所提供的功能来划分子系统。一般说来,子系统的数目应该与系统规模基本匹配。在划分和设计子系统时应遵循下列几个原则:1)各个子系统之间应该具有尽可能简单、明确的接口。2)应保持设计的各个子系统相对独立。3)减少子系统彼此间的依赖性。,采用面向对象方法设计软件系统时,面向对象设计模型(即求解域的对象模型),与面向对象分析模型(即问题域的对象模型)一样,也由主题、类与对象、结构、属性、服务等5个层次组成。这5个层次一层比一层表示的细节更多,可以把这5个层次想象为整个模型的水平切片。大多数系统的面向对象设计模型,在逻辑上都由4大部分组成
21、。这4大部分对应于组成目标系统的4个子系统,它们分别是:问题域子系统、人机交互子系统、任务管理子系统和数据管理子系统。,典型的面向对象设计模型,1.子系统之间的两种交互方式在软件系统中,子系统之间的交互有两种可能的方式,分别是客户-供应商(Client-supplier)关系和平等伙伴(peer-to-peer)关系。(1)客户-供应商关系“供应商”的子系统提供接口作为“客户”的子系统的调用,并返回结果给“客户”。整个调用过程是“客户”子系统驱动的。使用这种交互方案,客户子系统必须了解供应商子系统提供的接口,然而“供应商”却无须了解“客户”的接口。,(2)平等伙伴关系在这种关系中,每个子系统都
22、是客户,亦都是供应商,可以互相调用。每个子系统都必须了解其他子系统的接口以便调用。相对于客户-供应商关系而言,平等伙伴关系中的子系统之间的交互更复杂,而且这种交互方式还可能存在通信环路,使系统难于理解,容易发生设计错误。总的说来,单向交互比双向交互更容易理解,也更容易设计和修改,因此应该尽量使用客户-供应商关系。,2.组织系统的两种方案把子系统组织成完整的系统时,有水平层次组织和垂直块组织两种方案可供选择。(1)层次组织这种组织方案把软件系统组织成一个层次系统,每层是一个子系统。上层在下层的基础上建立,下层为实现上层功能而提供必要的服务。每一层内所包含的对象,彼此间相互独立,而处于不同层次上的
23、对象,彼此间往往有关联。,上层通过层间的接口调用下层提供的服务,在上、下层之间存在客户-供应商关系。低层子系统提供服务,相当于供应商,上层子系统使用下层提供的服务,相当于客户。层次结构又可进一步划分成两种模式:封闭式和开放式。封闭式模式:就是每层子系统仅仅使用其直接下层提供的服务。由于一个层次的接口只影响与其紧相邻的上一层,因此,这种工作模式降低了各层次之间的相互依赖性,更,容易理解和修改。开放模式:某层子系统可以使用处于其下面的任何一层子系统所提供的服务。这种工作模式的优点,是减少了需要在每层重新定义的服务数目,使得整个系统更高效更紧凑。但是,缺点是开放模式的系统不符合信息隐藏原则,对任何一
24、个子系统的修改都会影响处在更高层次的那些子系统。设计软件系统时到底采用哪种结构模式,需要权衡效率和模块独立性等多种因素,通盘考虑以后再做决定。,(2)块状组织这种组织方案把软件系统垂直地分解成若干个相对独立的、弱耦合的子系统,一个子系统相当于一块,每块提供一种类型的服务。,图11.3 典型应用系统的组织结构,11.5 设计问题域子系统,使用面向对象方法开发软件时,在分析与设计之间并没有明确的分界线。通过面向对象分析所得出的问题域精确模型,为设计问题域子系统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建立了完整的框架。面向对象设计仅需从实现角度对问题域模型做一些补充或修改,主要是增添、合并或分解类与对象、属性及服务,调整
25、继承关系等等。当问题域子系统过分复杂庞大时,应该把它进一步分解成若干个更小的子系统。,下面介绍,在面向对象设计过程中,可能对面向对象分析所得出的问题域模型做的补充或修改。1.调整需求需求的变化可能贯穿于软件开发的全过程。有两种情况会导致修改通过面向对象分析所确定的系统需求:一、是用户需求或外部环境发生了变化;二、是分析员对问题域理解不透彻或缺乏领域专家帮助,以致面向对象分析模型不能完整、准确地反映用户的真实需求。如出现上述情况,则修改面向对象分析模型,再将修改反映到问题域子系统中。,2.重用已有的类代码重用从设计阶段开始,在研究面向对象分析结果时就应该寻找使用已有类的方法若因为没有合适的类可以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软件工程 第十一 面向 对象 设计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62068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