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文学作品的体裁.docx
《第九章文学作品的体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九章文学作品的体裁.docx(1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九章文学作品的体裁目录第一节诗歌第二节散文第三节小说第四节戏剧文学第五节影视文学所谓体裁,是指文学作品的具体样式,是文本的基本要素在相互作用中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特殊关系的体系。在长期的文学发展和婚变过程中,适应反映不同生活的社会需要,适应人类自身不同的审美需求,逐渐形成了不同的文学样式。在繁多的文学样式中,按照一定的标准,可以将其分成几个类别,于是就产生了体裁分类问题。由于使用的标准不同,分类也就有种种不同的方法。目前国内学界常见的有“三分法”、“四分法”和“五分法”。所谓三分法,是根据作品形象构成的特点,把文学体裁分成抒情类、叙事类和戏剧类【选择】。这种分类方法标准比较统一,但忽视了各类体裁
2、的作品在结构、语言等方面的特点。“四分法”是根据作品题材的选择、形象的塑造、结构的方法以及语言的特色和表现手法的不同等,把文学作品分成诗歌、小说、戏剧文学和散文四类【判断】。这种分类定名具体,易于掌握,并肯定了形式多样的散文在文学领域中的独立地位。“五分法”是在“四分法”的基础上将新兴的“影视文学”补充进来。本章采用的是“五分法”,即把文学体裁分成诗歌、散文、小说、戏剧文学和影视文学,并依次分别讲述它们的含义和基本特征。第一节诗歌一、诗歌的含义“诗言志”说是中国诗歌最早的一个理论命题。其中的“志”,据文史学者闻一多考证,有“记忆、记录、怀抱”等意义。最初人们作诗是为了记忆,那时文字尚未出现,为
3、了把生产斗争以及生活中的经验传授给他人或下一代,用押韵的、可以口耳相传的“诗”来记录比较方便。后来文字产生,诗的含义就有了变化,有了表达思想、意愿、志趣等含义。在西方,“诗”这个语词的“意义是拉丁语中所谓的精致的讲话。此后,诗人或学者有从创作思维活动的角度来探讨诗的含义的。切入点表现从创作思维活动的角度来探讨诗可以界说为“想象的表现”(雪莱)从诗的效果来谈“任何事物打动了我们的心,使我们久久玩味和思考,这种柔情使心融化或者点燃起腔热情从诗的形式界定“诗不是别的,而是写得合乎韵律、讲究修辞的虚构故事。”从诗的创作方法、与生活的关系等方面解析诗“诗,因此是一种模仿艺术是一种再现在所有诗论中,“以情
4、论诗”最具有影响。我国汉代毛诗序中提出的“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即从发生学的角度指明了诗的抒情属性。自从晋代陆机在文赋中提出“诗缘情而绮靡”后,“以情论诗”之说便日益普遍。在西方,许多诗人和论者也强调诗是情感的抒发。“诗是强烈感情的自;:露。它起源于在平静中回忆起来的情感”,是英国诗人华兹华斯提出的个关于诗的耳熟能详的定义。从诗歌创作实践看,情感对于诗的重要意义更为显见。在现代诗论中,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对诗的思考是颇多的,也是富于启发的。在海德格尔看来,诗不只是一种附带装饰,不只是一种短时的热情甚或一种激情和消遣。“诗是历史的孕育基础”,“诗是对诸神和物之本质的有所创建的命名”,“诗乃是一个历史
5、性民族的原语言”。二、诗歌的基本特征【选择】(一)高度凝练性在文学与现实的审美关系中,对现实人生的反映和建构是一切文学作品的共同特点。但在所有的文学样式中,以诗歌对于社会生活的反映最为集中、最为凝练。诗歌需要营构高度凝练的艺术形象,在有限的篇幅内勾勒出自然和人生场景,以浓缩的形式涵纳丰富、宽广、深邃的社会历史和人生内容。这正如钱书所言:“夫言情写景,贵有余不尽。然所谓有余不尽,如万绿丛中之着点红,作者举一隅而读者以三隅反,见点红而知嫣红姓紫正无限在。”因此诗人们通常会抓住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极富特征的一点或几点,亦即选取感受最深、表现力最强的自然景物或生活现象,生发开来,深入下去,将丰富的生活内
6、容和思想感情集中概括在这些事物之中,从而表现出广泛的社会生活和普遍的思想意蕴。例如唐代诗人王昌龄在从军行中用“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14个字,即把整个西北边境绵延数千里的风情地貌高度凝练地描绘出来。而当代诗人北岛的生活一诗,只有一个字:“网。”(二)想象性和抒情性创作实践和阅读经验证明,人类的诗歌活动自始至终都是伴随着丰富的想象和情感的。理想的诗意表达并非自动生成。现实的生活和事物,单纯的观念性、精神性内容必须经过诗人艺术加工的各种程序才能成为诗歌的题材。在所有艺术加工程序中,最重要的就是“艺术的想象”。“想象是此岸向彼岸的张帆远举,是经验的重新组织。”诗人可以没有很强的艺术描写能力
7、,但不能没有高超的想象力,想象力是一个诗人基本的艺术能力。莎士比亚对此深有体会:“诗人的眼睛在神奇的狂放的一转中,便能从天上看到地下,从地下看到天上。想象会把不知名的事物用一种形式呈现出来,诗人的笔再使它们具有如实的形象,空虚的无物也会有了居处和名字。”想象是心中之象,所谓“神与物游”,所谓“视通万里”,所谓“形在江海之上,心存魏阙之下”等,正是中国古代文论家对艺术想象机制的生动描述。诗人的想象力宛如童话中的魔杖,所触之处往往出人意料而别有洞天。诸如“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李白),“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李贺),“泪添九曲黄河溢,恨压三峰华岳低”(王实甫)等奇妙意象和经典诗句,
8、都是借助于自由大胆的想象。诗歌是一种主情的文学体裁。尽管文学都要以情动人,但是诗的抒情性是最浓郁和最强烈的。人世间的亲情、友情、爱情等,建构了诗歌色彩斑斓而又深邃广邈的“情”的世界。所有类型的诗歌,无论是叙事的、记人的、咏物的、写景的,都必须具有抒情性这一本质属性。当然,诗歌浓郁的抒情色彩并不意味着可以毫无节制地宣泄情感。例如同为抒发赠别、眷恋之情,李白、杜牧基于各自的情感体验,分别创造出了“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赠汪伦)和“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赠别)这样不同的“诗家之语”。由于诗歌传递的主要是情感信息或韵味信息,它的各种构成因素必定是高度有机结合的。优秀的诗人有能力
9、赋予人类极为广阔和神秘的情感领域以较为直观和感性的形态,并使之深刻化和艺术化,获得更为普遍的审美意义。(三)结构的跳跃性从表层结构看,诗歌和其他文体明显不同的是词句的分行、分节、分章排列,诗行可以说是诗歌的基本结构单位。作为诗歌的构成单位,诗行的排列无需遵循语法规则,其本身的结构性、逻辑性、规范性要比其他语言宽松、自由得多,读者也无需从生活逻辑上对其加以考证。从内在结构上看,诗歌高度集中地反映生活,饱含着飞跃的想象、流动的情感、不可言喻的情意,这就决定了诗歌的结构经常越出逻辑思维的轨迹,或凌空直下,或逆序而上,更富于跳跃性。所谓跳跃性,简言之,主要是指诗歌不同意象之间的组合既不遵循自然的时空顺
10、序,也不遵循事理的逻辑顺序,而是以想象和情感作为结构的枢纽,纵横驰骋,伸缩张弛,以期尽可能地实现诗意表达与语句之间的最佳效应。有“诗仙”之称的唐代诗人李白的诗风即被清代诗人赵翼描述为飘然而来,忽然而去,自有天马行空、不可羁勒之势。再如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联。这一联用了“巴峡”、“巫峡”、“襄阳”、“洛阳”四个地名,空间的跳跃性很大,“即从”、“便下”两个语词将其紧紧粘连,语势、音调迅即如闪电,酣畅淋漓,初闻喜讯的狂喜之情溢于言表。现代诗歌对蒙太奇等手法的大量借鉴,更突破了生活固有的客观时空观念和因果联系,笔势更加摇曳跌宕,意象的撞击转换更加迅猛。法国现代诗
11、人瓦莱里就曾这样认为,如果说散文是走路,诗则是跳舞。(四)语言的音乐性文学作品的语言一般都具有音乐美,但诗歌语言特别要求富有音乐性,以至清代诗人袁枚认为诗语乃“非人间凡响”。诗歌可以说是一种将语言的声魅力发挥到极致的文体,也是最能让人吟诵的“美的资源”。诗歌语音的构成层主要体现为字音的响沉、强弱,语调的轻重缓急,语句的长短整散,语流的疾徐、曲直等,其音乐性具体表现为鲜明的节奏与和谐的韵律。节奏是诗歌语言音乐美的重要表现手段,主要包括诗句中音节有规律的间歇和停顿,也包括音响的抑扬相间和强弱配合。节奏是一种有规律的、连续进行的完整运动形式,既体现在诗句内部,也体现在句与句、节与节之间的联系和结构上
12、。作为传达情感最直接、最有力的方式,节奏本身也是情绪、情感的构成部分。例如现代诗人朱湘的采莲曲多以短句为行,每阙划一,形成一种节奏上的轻盈、跳脱、明快,表达了采莲人的喜悦情绪。而读者熟悉的戴望舒的雨巷,则以回环往复的音调,温柔缱绻的轻歌曼唱,凄婉迷茫的意境,传达了哀怨不散的愁绪。情绪的流动自有它的波状的形式,诗中的节奏是情感的节奏,是生命的节奏,是诗的外形,也是诗的生命。诗歌语言音乐性的另一常见表现形式是音韵。诗歌中字音的有序结合和变化,可以构成和谐的音调,人们常把这种和谐的音调称为“韵律”。关于诗的韵律,属于听觉方面的“有格式,有音尺,有平仄,有韵脚”。押韵是写诗的一种基本技巧,通常是指相近
13、诗行的最后一字韵母相同或相近的语音状况。押韵的使用可以使诗作读来朗朗上口,铿锵可诵。第二节散文台湾散文研究者郑明娴曾这样指出:“在文学的发展史上,散文是一种极为特殊的文类,居于文类之母的地位,原始的诗歌、戏剧、小说,无不是以散行文字叙写下来的一、散文的含义在中国古代文学中,散文一直位于以诗为一极和以实用文字为另i极的广阔的中间地带。散文在那一历史时期主要有两重意义:一是不求押韵,二是句法不整。不求押韵,使它不同于诗;句法不整,使它不同于耕文。也就是说,“散文”最原始的含义是指与韵文相对的散行文体,这也是广义的散文概念。它包括文艺性散文,如小石潭记;历史散文,如史记;政论文,如捕蛇者说;还包括序
14、、跋、章、表、奏、议、书等应用文。现代社会以后,随着文体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文体从散文的母体中独立出来,开始自立门户,散文的内涵渐趋单一起来。这便有了狭义的散文概念。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中,散文是与诗歌、小说、戏剧并称的文学样式。狭义的散文,指的是篇幅短小、题材广泛、形式自由、笔法灵活、文笔优美的i种文学样式。在西方,早期的散文(ProSe)是与韵文相对的概念,包括小说、话剧、论文等所有用散体文写成的作品。西方相当于现代文艺散文的是essay,五四时期传入中国,被译为小品文或随笔。二、散文的基本特征(一)非虚构性与其他文体相比,散文存在着不能虚构的律令。散文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倚重真实,这也是散文观
15、照生活、反映现实的一种独特方式。如鲁迅的散文范爱农中的范爱农,藤野先生中的藤野,一个是鲁迅的朋友、同学,一个是鲁迅留学日本于仙台读书时的老师,都是真名实姓、有案可稽。作者所写的两个人的精神气质、道德修养乃至性情爱好,与现实生活中的真人是基本一致的,所写的事情也是真实的。读者在阅读散文时,也基本上相信散文所写的内容是真实的生活。这正如我们读巴金的散文,他个人的精神生活、内心感受,他一生的遭遇,比在小说中表现得自然而痛快,读者也更能贴近他的精神世界。如果说诗是创造的表现,散文则是构成的表现。由于散文文本意义的生成更多地取决于主体选择、调度、剪接生活材料的眼光和角度,散文往往成为作家最自然的心声流露
16、,可以说是直接表现“自我”的艺术。因此,散文是创作主体人格、气质、胸襟、情趣、智慧的艺术体现和载体。(二)重在表“意”这里所说的“意”,既不同于“情”,也不同于“理”,更不同于“事”。它是在认识、理解现实人生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独特感悟。所谓“感”,是发生了某种亲切的感受,或触发了某种潜在的感情;所谓“悟”,是从中悟出某种人生的真谛和哲理。具体地说,“意”是我们人类自身生命理性的现实勃发与现实哲理化,它靠情感推波助澜。所谓表“意”,就是赋予这种生命理性的勃发形式以艺术的表现。散文创作需要把“情”与“情”中之哲理化的生命理性一同表述出来。散文在使读者迷醉于情波的同时,又常常将读者引向纵深去抵达清醒
17、的人生理解,而且也只有在这个时候它才能释放出自身所贮存的全部能量。“意”是散文的灵魂和统帅。我们可以以叙事散文为例。叙事散文的写人记事,是因“意”而发、因“意”而裁的。散文写人不求全面,记事不求完整,更可以写没有时空联系的事件片段,把它们镶嵌在“意”的链条上。展开散文画卷,那些名篇佳作,都是由于充分展开了情理相融的“意”而辉映于文坛。(三)结构自由、笔法灵活散文文体的发展历史虽然源远流长,但并未像诗歌、小说、戏剧等文学样式那样传承下一套相应的惯例或者理论成规,在各类文体中散文最缺少规范也最难把握。“文类之母”的特质使散文在形式上比其他文体更显自由,更为灵活开放。“散”是散文的重要特征之一。散文
18、在结构上有极大的随意性,它可长可短,可聚可散,意到笔随,如行云流水。散文的无规则形态和不拘一格的表现手段常使其以“自由人”的身份穿行于错动的文体秩序之间。另一方面,散文看起来虽然漫无章法,但作为一个有机的艺术整体,却又需要自由而不失度,行文进退天衣无缝。散文的独特魅力往往能在看似信笔而书之中,带领读者渐入佳境,唤起丰富的审美感受。这就需要散文作者在开放的形式与深刻的内容之间寻求某种平衡。传统写作理论对散文结构的一个明确概括是“形散而神不散”。所谓“形散”,一方面是指散文取材大至社会宇宙,小至花鸟琐事,广泛自由,不受时空的限制;另一方面是指表现手法不拘一格,可以叙述事件,可以描写人物,可以抒情,
19、可以议论,而且根据内容需要可以自由调整,随意变化。“神不散”主要是就散文立意方面而言的,即所要表达的主题必须明确而集中。“形散而神不散”倡导将同一事物的相关材料集中铺陈,最后导向某种同一的或单一的主旨。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以秦牧为代表的“用一根思想的红线串起生活的珍珠”的行文程式曾盛行一时,并为许多散文写作者效仿和袭用。“形散而神不散”是散文的重要特征,但不是唯一的特征判断,更不能把它视为散文的全部特征。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柯灵、忆明珠、余秋雨等人的散文创作实践中,出现了“形不散而神散”等新的写作态势,使散文主旨走向多元、多义。如余秋雨的笔墨祭,围绕着“笔墨”这一与中国文人日常打交道的物
20、体,作者广博而精练地征引了一切与笔墨有关的美学信息,其中有书法兴衰史、文人工具史、心态史以及文化演进史等,使这一物象处于历史、时代、文化、技艺等多元视角的透视之中,进而使文本凸显出宽广、丰富的含义。【例题判断】“形散而神不散”是散文的唯特征。正确答案错误(B)答案解析参见教材P268。第三节小说一、小说的含义中国古代小说脱胎于先秦的神话和传说,此后不断汲取其他文学样式的优长,尤其是史传文学和寓言散文的创作经验,到魏晋时期初具规模。唐传奇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小说渐趋成熟【选择】,正式形成了自己的规模和特点。鲁迅对唐代小说有如下评价:“小说亦如诗,至唐代而一变,虽尚不离于搜奇记逸,然叙述宛转,文辞华艳
21、,与六朝之粗陈梗概者较,演进之迹甚明,而尤显者乃在是时则始有意为小说。”唐代传奇作为文人“意识之创造”,已十分重视形象的刻画以及情节的曲折、语言的生动。宋元话本小说在题材、语言等方面更接近于市民生活,形成了具有民族特色的作品结构体制。明清之际小说走向繁兴,出现了系列长篇章回体小说,并以其丰富的思想内容和独特的艺术风貌成为广泛地影响各阶层人民生活的一种文体。与今天的“小说”含义较为接近的“小说”概念,始于唐宋,成熟于明代【选择】。宋人洪迈认为,传奇是有所寄托,所记不一定属实,这就既看到了小说合乎人情、凄绝动人的一面,又看到了其虚构性。明代以降,世人对小说的看法日趋明确和深入,主要表现在自觉地肯定
22、了艺术虚构在小说创作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在西方语言中,称谓小说的词有roman、novel、fiction等。其中roman为传奇故事,它源于中世纪的romanceonovel表示一个带来新的信息的令人惊异的故事。fiction的原意是谎言和虚构杜撰之辞,后用于小说之名,意在突出小说的虚构性和想象性。西方不同语种对小说的不同称谓,一方面显示了小说发展的源流轨迹,另一方面也体现出了小说的基本内涵与特性。小说在西方发生和发展的情形与中国颇为类似其小说理论的建构更为系统。因论述较多,在此不作赘述。二、小说的基本特征传统小说理论认为,小说的要素主要有人物、情节和环境,小说就是由这三种成分构成的种独立的
23、艺术形态。如果对丰富的小说创作现象进行具体考察,我们就会发现,随着小说艺术的推进,除在传统意义上的三要素之外,还存在情感、情态、情境、意蕴等对小说的构成起到建构作用的“准要素”的成分。小说的分类标准类别1.按照小说要素的构成成分及组织方式情节小说、性格小说、抒情小说、心理小说、氛围小说2.篇幅的长短长篇、中篇、短篇以及小小说3.根据具体内容社会小说、言情小说、武侠小说、侦破小说等4.创作手法古典主义、现实主义、浪漫主义小说叙事性是小说的基本性质,其基本特征如下:(一)人物刻画的细致性和丰富性(二)故事情节的完整性和复杂性(三)环境描写的充分性和具体性(一)人物刻画的细致性和丰富性刻画生动鲜明的
24、人物形象,历来是小说的首要任务。小说中的一切细节、场面、背景、气氛、情绪、意念以及故事,都无法游离于人物而孤立存在。人物,是小说整个形象体系的核心,融注着小说家的审美感知、审美判断和理想。在小说里,可以凭借各种艺术手段,如烘托、象征、伏笔、照应、悬念、实写与虚写等,运用肖像、语言、行为及心理等多种描写方法,展现人物的音容笑貌、言谈举止,探索人物的心灵世界和思想感情等精神活动。小说既可以展现一代人、几代人的漫长人生经历,也可以写人物一生中的某个片段。从人物的物质生活到精神领域,从个人性情到社会关系,小说家可以根据需要对各种人物的命运以及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作多方面的细致刻画。如鲁迅的小说孔乙己。当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第九 文学作品 体裁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62018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