蛋白质折叠和分子伴侣.ppt
《蛋白质折叠和分子伴侣.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蛋白质折叠和分子伴侣.ppt(9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1,第七章 蛋白质折叠和分子伴侣,2,7.1 蛋白质和新生肽链折叠的新概念,DNA RNA 蛋白质(新生肽链)新生肽链必须经历一系列极其复杂的加工过程,包括氨基酸残基的化学修饰诸如二硫键的形成、糖基化作用、羟基化作用、磷酸化作用等。现在已知的与翻译同时进行或在翻译完成后进行的化学修饰反应已经超过100种。新生肽链必须进行折叠,才能形成一定的三维结构。每一个新合成的多肽链都必须转运到细胞内特定的场所或者被分泌到细胞外区发挥作用。这些转运往往需要经过一次甚至多次的跨膜过程。完全折叠好的蛋白质是不能跨越细胞膜的,因此如果折叠过早或过多,还要先去折叠,才能跨膜运输到特定的发挥其生物功能的场所,再最终折
2、叠成为功能蛋白。,3,多亚基蛋白还要进行亚基的组装。许多以前体形式合成的蛋白,如一些蛋白酶等还必须经过水解除去前体分子中的原序列和前序列才能转变成具有活性的酶分子新生肽只有折叠成特定的三维结构,才能获得特定的生物学功能,成熟为功能蛋白分子。新生肽的折叠不仅指肽链在空间的盘卷,而是包括广义的新生肽链的整个成熟过程,包括化学修饰、跨膜转运、亚基组装、水解激活等。,4,20世纪50年代FraekelConral和Williams从烟草斑纹病毒分离的外壳蛋白和核糖核酸,在体外生理条件下重组得到有感染活力的病毒粒子。60年代 根据还原变性的牛胰核糖核酸酶在去除变性剂和还原剂后,不需要任何其他物质的帮助,
3、能够自发的形成正确的4对二硫键,重新折叠成天然的三维结构,并恢复几乎全部生物活性的实验,提出“多肽链的氨基酸序列包含了形成其热力学上稳定的天然构象所必须的全部信息”或者说“一级结构决定高级结构”的著名论断,为此Anfinsen 获得1972年Nobel化学奖。这些经典的工作开辟了近代蛋白质折叠的研究,形成了蛋白质折叠自组装(selfassembly)的主导学说。,5,Anfinsen 原理揭示了蛋白质的氨基酸序列决定蛋白质分子在热力学上稳定的三维结构的必然,但是没有阐明蛋白质折叠的全过程,还有些问题需要回答:一级结构到底如何决定高级结构?具有完整一级结构的多肽链又如何克服在动力学上可能的能障,
4、最终达到这个热力学上最稳定的状态?是否存在像三联遗传密码那样的第二套密码,即氨基酸序列决定蛋白质的三维结构的所谓的“折叠密码”?,6,7.1.1 蛋白质折叠的研究,按照Anfinsen原理,在理论上应该可以根据蛋白质的氨基酸序列预测其相应的“唯一”的三维结构,进而进行蛋白质的结构预测具有重要的意义。近年来的研究表明蛋白质折叠是一个序变过程,实验的目的是通过捕捉蛋白质折叠的中间状态了解蛋白质折叠的全过程。在研究牛与人的乳清蛋白酸变性、热变性和在中等浓度盐酸胍溶液中变性时的各种物理性质,发现在这些条件下都能形成一种彼此类似但又不同于天然分子的结构,具有与天然蛋白不同的新的物理状态“熔球态”熔球态是
5、蛋白质折叠过程的中间态,与天然分子比较,虽然被动性增加,不存在特定的牢固安排的侧链基团,但其结构仍是紧密的,并且具有显著的分子柔性,二级结构含量很高。,7,对大多数小分子量蛋白质来说,变性的蛋白质在没有外力的情况下可以通过折叠达到天然状态无序状态的瓦解(疏水坍塌,collapse)和二级结构的形成。重折叠一开始很快形成二级结构,但是处于不稳定状态。二级结构的稳定阶段多途径折叠。不同蛋白质二级结构单元的联合和装配方式不同,即通过多途径导致从变性态转变为天然态走向天然态。通过稳定二级结构的相互作用进入天然态,是折叠的最后过程,比早期过程慢。在这一阶段,侧链被包装在特定的位置,分子变得越来越紧密,成
6、为有特定三维结构和生物学功能的蛋白质分子,8,对于蛋白质的折叠,提出了几种模型,比较典型的有框架模型(framework),扩散碰撞模型(diffusioncollision)和熔球态模型(molten globule)等等,9,成核/快速生长模型(Thenucleation/r apidgrowthmodel)伸展多肽链开始折叠时,多肽链上先形成许多小的“核”(nuclcus),这些小核由8-18个氨基酸残基组成,它们随机波动,很不稳定,多肽链的其它部分以“核”为模板,快速折叠“生长”,最终形成天然构象,在这个模型中,成核阶段(nucleation)是限速步骤。,10,拼图模型(Thejig
7、sawpuzziemodel)此模型的中心思想就是多肽链可以沿多条不同的途径进行折叠,在沿每条途径折叠的过程中都是天然结构越来越多,最终都能形成天然构象,而且沿每条途径的折叠速度都较快,与单一途径折叠方式相比,多肽链速度较快,另一方面,外界生理生化环境的微小变化或突变等因素可能会给单一折叠途径造成较大的影响,而对具有多条途径的折叠方式而言,这些变化可能给某条折叠途径带来影响,但不会影响另外的折叠途径,因而不会从总体上干扰多肽链的折叠,除非这些因素造成的变化太大以致于从根本上影响多肽链的折叠。,11,扩散-碰撞-缔合模型(The diffusion-collision-adhesion mode
8、l)多肽链在折叠起始阶段迅速形成一些类天然结构或称“微结构域”(micro-domain),如-helices,-strands等,这些结构在伸展的多肽链中不稳定,它们之间相互碰撞相互作用而结合在一起时,这些“微结构域”就稳定下来,多肽链进一步折叠形成天然构象。,12,框架模型(The framework model)在多肽链折叠过程中,先迅速形成二级结构,这些二级结构也是不稳定的,称为“flickering cluster”,多肽链在二级结构的基础上再进行组装,形成三级结构。这个模型认为即使是一个小分子的蛋白也可以一部分一部分的进行折叠,其间形成的亚结构域(sub-domain)是折叠中间体
9、的重要结构。,13,快速疏水折叠模型(Therapidhydropho-biccollapsemodel)伸展多肽链处在极性的水溶液环境中,其疏水侧链基团为避开极性环境而导致多肽链快速折叠,形成“溶球体”(moltenglobule),然后再进一步折叠形成天然构象。,14,动力学模型(Thekineticmodel)多肽链折叠分为三个阶段,在多肽链折叠的起始阶段类似“拼图模型”,多肽链沿多条途径迅速形成许多具有一些局部结构的中间体,折叠的中间阶段类似“成核/快速生长模型”的快速生长阶段,多肽链在第一阶段形成的局部结构的基础上进行快速折叠“生长”形成具有较多天然结构的中间体,复性的最后阶段是中间
10、体向天然构象的转变,这是整个折叠过程中的限速步骤。,15,蛋白质折叠动力学模型U1-6:伸展多肽链I1-3:具有局部结构的中间体I4:具有较多天然结构的中间体NN:天然构象,16,这些模型各有特点,这与模型提出者们各自研究的对象及侧重点不同有关,它们之间有许多相似之处,如“框架模型”与“扩散-碰撞-缔合模型”中各自所指的“微结构域”和“flickering cluster”型“和”成核/快速生长模型”的一些观点。为在多肽链的始阶段,“疏水折叠”和二级结构的形成(框架模型)就是互补的,它们在多肽链折叠的起始阶段可以同时存在。因为在“溶球体”中就有大量的二级结构。,17,除了这些折叠模型外,还有学
11、者从另外的角度来考虑多肽链在体内快速折叠的问题,如Karplus等用Monte Carol法对200个随机序列的折叠动力学进行了研究,发现其中30种能快速折叠,而其中146种折叠速度很慢。他们认为,在生物进化过程中,自然界容易选择那些能快速折叠而最终达到热力学上稳定结构的序列,而那些折叠缓慢的多肽链在生物体内容易被蛋白酶降解而被自然界淘汰。,18,另外,多肽链在体内的快速折叠显然是由生物体内这个特殊的生理环境所决定的,折叠过程受到许多酶的催化,如蛋白质二硫键异构酶(PDI),脯氨酰顺反异构酶(PPI)等,分子伴侣在这个过程中也会起到重要作用,多肽链在体内折叠还可能是伴随着翻译/转移进行的。Be
12、rgman,L.W.和.发现免疫球蛋白轻链的Cys35-Cys100这对天然二硫键是伴随着多肽链的翻译及向内质网转移的过程中形成的,说明多肽链N端部分在翻译还未完成时就可能开始折叠,这显然也是多肽链在体内快速折叠的一个原因。,19,以变性蛋白的重新折叠作为新生肽链翻译完成后折叠的模型来研究新生肽链的折叠是建立在过去几十年间在体外研究蛋白质折叠基础上的。长期以来普遍认为细胞中新合成的多肽链是在其合成终了之后,不需要别的分子的帮助,也不需要额外能量的补充,就应该能够自发的折叠而形成它的三维结构,是一个翻译后的自发折叠过程。所以,是一条完整的但还不具有高级结构的新生肽链的自发折叠。,20,普遍的用天
13、然蛋白先变性使其丧失高级结构而成为伸展的肽链,再去除变性因素使其自发的重新折叠,即把变性蛋白的复性作为新生肽链折叠的模型。所以蛋白在试管内的去折叠和重新折叠的研究一直是蛋白质折叠研究的主体系统,也是研究新生肽链折叠的基本模型。,21,邹承鲁在1988年提出了新生肽链折叠的假说,他认为新生肽链的折叠在合成早期业已开始(取决于特定蛋白分子氨基端的氨基酸序列),而不是合成完成后才开始进行的;随着肽链延伸同时进行折叠,又不断进行构象的调整;先形成的结构会作为后合成的肽链的折叠,而后形成的结构又会影响前面已经形成的结构的调整,因此在肽链的延伸过程中形成的结构往往不一定是最终功能蛋白中的结构。这样新生肽链
14、的合成、延伸、折叠、构象调整,直到最终三维结构的形成,是一个同时进行着的、协调的动态过程。显然这与一条变性伸展的完整肽链的重折叠的情况是完全不同的。,22,新生肽链边合成边折叠边调整的假说,将国际上有关新生肽链折叠的多种看法统一起来,强调了新生肽链折叠的结构信息存在于组成多肽链的氨基酸序列中,既考虑到多肽链中特定氨基酸残基间的近程相互作用,又重视特定氨基酸残基的远程相互作用在新生肽链折叠中的重要贡献。,23,新生肽链在合成过程中一直与核糖体相连,并且每种肽链在核糖体上的衍射是不同步的。每个mRNA可以同时携带多个核糖体,因此也带着多个处于不同合成阶段的、长度不同的新生肽链。我们现在还没有有效的
15、手段来探测肽链在核糖体上的折叠过程。多肽链在核糖体上合成同步化等问题尚未解决之前,邹承鲁实验室提出用从N端开始具有不同长度的一系列肽段做模型,比较研究它们的构象变化和折叠规律。,24,二维及多维核磁共振为进一步研究新生肽链的折叠过程提供了精确的定量和定位方法。已有的结果表明,核糖体上的肽段的二级结构的含量并不总是随着肽链的延长而增加,说明后形成的肽段对先行成的肽段的构象确实有影响,肽段的结构一直处于调整之中。,25,将多肽链延伸过程中构象的形成和生物活性的表达一起考虑时,即可进一步阐明在新生肽链延伸过程中构象的形成和活力出现之间的关系。对不同长度的肽段的去折叠和重新折叠特性以及它们同其特定配体
16、结合特性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探明肽段的延伸和多肽链上特定氨基酸残基之间相互作用的关系以及对生物活性的贡献。利用构象特异的单克隆抗体与不同长度的肽段之间相互作用的特性,也可以探测多肽链延伸过程中其特定构象形成的过程。,26,以核酸酶为例实验研究表明,肽链上作为抗原决定簇的特定区域在核酸酶折叠的早期已经出现,此时肽链的折叠结构含量低。随着肽链的继续延伸,较长片段的折叠结构含量显著提高,此时与构象特异性单克隆抗体的结合能力显著降低,这是由于与较短片段相比,较长的片段具有更多的二级结构,结构较为紧密,符合前熔球态的结构特性。更长的肽链则具有更为丰富的二级结构,分别为熔球态,后熔球态和类天然态,在这些较长
17、片段中抗原决定簇被部分包埋或屏蔽,导致抗体不易接近。,27,当整条肽链的合成完成后,肽链的结构含量表现为最高,而它与构象特异的单克隆抗体的结合能力表现为最低,这表明肽链上作为抗原决定簇的特定区域在蛋白折叠完成后,已较少暴露在该蛋白的表面,同时也说明在由类天然态蛋白延伸到天然蛋白的过程中,肽段构象仍有较明显的变化上述结果充分说明核酸酶在肽链延伸直至形成完整的功能蛋白的过程中经历了多次构象调整。,28,对同一种蛋白质的不同长度的N端肽段的结构与功能表达关系的研究为了解新生肽链的折叠机制提供了很多有意义的结果和佐证,但毕竟是在离体条件下研究新生肽链折叠的模型体系。进一步探索新生肽链在核糖体上折叠的设
18、计相继问世,如将构象特异性的单克隆抗体作为探针,探测肽链在核糖体上延伸过程中的构象变化过程。另一种办法是将体外转录与体外翻译相结合,设计各种探针来追踪体外翻译体系中酶蛋白活性表达过程来探测新生肽链在核糖体上的折叠过程。,29,7.1.2 体外蛋白质重折叠与细胞内新生肽链折叠的差别,完整肽链在试管内的重新折叠相当于翻译完成后才折叠;细胞内新生肽链的合成延伸与折叠同时进行细胞内新生肽链折叠是一个比蛋白质体外重折叠快得多的过程。哺乳动物细胞的温度大约在37附近,pH值一般在中性范围内。蛋白质复性如果在体外这样的条件下进行,通常会形成大量的聚集物,活性蛋白的回收率多半是极低的。为了得到高产率的复性,往
19、往降低温度到4,复性蛋白的浓度也很低,通常大约在1mg/ml。针对不同的蛋白,体外折叠所选用的pH值范围也很不同。,30,细胞中存在着成千上万种生物大分子,细胞质内所有大分子的浓度估计可高达50-400mg/ml,因此,细胞容积的1040都被大分子占用。如,根据生长期的不同,大肠杆菌细胞质中蛋白质和RNA的总浓度约在300-400mg/mL范围内。由于大分子的不可穿透性使得任何一个大分子的实际可使用空间大大减小,这样生物大分子活动环境被称为“大分子拥挤环境”它对生物大分子行为的影响描述为“排斥容积效应”(excluded volume effect),强调的是源于空间排斥的纯物理的非特异性效应
20、,因此把研究的大分子以外的其他大分子成为背景大分子(background macromolecules)。而且大分子拥挤环境在细胞外也是存在的。,31,大分子拥挤最早是在理论上进行研究的,NIH的从1983年就开始研究大分子拥挤现象,从理论上预测这样一个大分子拥挤环境对所有大分子之间的反应都有很大的影响,不仅反应的速率而且影响反应的平衡。最近Warwick大学的教授指出,生物学家们在研究体系中一定要加入细胞内相应浓度的“拥挤试剂”(crowding agent)以模拟细胞内的大分子拥挤环境;要把大分子拥挤与pH、离子强度和溶液组成等一样视为常规因素考虑在蛋白质折叠的研究中。,32,近期以来,体
21、外模拟大分子拥挤对蛋白质折叠反应的平衡及反应动力学的研究较多。Zimmerman和Minton建立了不同的反应模型系统,通过系统反应测试大分子拥挤环境对反应速率和反应平衡的影响。结果表明,加入大分子拥挤试剂后,不仅加快了反应速率,而且使得平衡向着结合的方向移动。已占体积理论认为,高浓度的惰性大分子可以巩固稳定致密的蛋白质的天然状态。建立了一个更为详细的模型以解释这种效应提高惰性大分子的浓度,可以降低解折叠多肽链的含量并最终导致平衡向着形成蛋白质天然结构的方向移动。,33,当溶液中的蛋白质浓度增加,拥挤效应对活性系数的影响远比对浓度的影响要大的多。于1983年就发现,将血红蛋白的浓度从20g/L
22、升高到30g/L时,其活性系数增加了10倍。同时,拥挤效应对活性系数的影响还和参与的蛋白质的构型熵有关,拥挤环境限制了蛋白质相互反应过程中的构象变化。已占体积效应可以很好的解释在拥挤环境条件下的蛋白质折叠过程中的同源聚合反应和异源聚合反应。Ralston和Cole通过实验发现,给反应体系中加入聚蔗糖Dextran或聚乙二醇PEG,可促进血影蛋白从其二聚体形式向四聚体形式转变。Linder和Ralston也发现血影蛋白二聚体与四聚体之间的平衡受到了拥挤的影响,拥挤增加了缔合速率常数。1999年,Rivas等人发现,在高浓度的牛血清白蛋白BSA溶液中(40g/L),血纤维蛋白原单体(其与BSA之间
23、不会发生异源聚合)倾向于形成二聚体甚至形成更大的寡聚蛋白。,34,然而,拥挤也会引起部分折叠蛋白质之间的相互聚合从而降低了部分折叠蛋白质转变成为天然功能蛋白质的数量。VandenBerg等人关于大分子拥挤对蛋白质折叠的影响的报道认为,拥挤体系加强了非天然蛋白质之间的聚合程度。在大分子拥挤环境中,和已占体积效应对非天然蛋白质命运的决定影响力相比,蛋白质与拥挤试剂之间的异源聚合反应在蛋白质的再折叠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实验采用的复性缓冲体系含有300g/L的拥挤大分子,拥挤大分子分别采用聚蔗糖Dextran70,葡聚糖Ficoll70,牛血清白蛋白BSA。以还原型溶菌酶作为测试对象,分别测定其在不
24、同拥挤试剂条件下的复性产率,得到的结果表明复性产率显著降低。,35,通过实验发现,分别以多糖和蛋白质作为拥挤试剂,结果有很大的区别:蛋白质BSA的影响要比多糖Dextran70及Ficoll70的影响严重的多。尽管BSA,Ficoll70,Dextran70有着近似的分子量,但是,它们在缓冲体系中所引起的对还原型溶菌酶的排阻体积效应很可能不同。BSA为球型的蛋白质,而Ficoll70或Dextran70为无交联结构或部分交联结构。其次,BSA具有17对二硫键,那么在完全还原的溶菌酶的再折叠过程中,BSA可能会和还原型溶菌酶上的巯基形成错配的分子间二硫键。BSA和溶菌酶形成的中间体的结构仍然还是
25、未知,但是溶菌酶是一个碱性蛋白质,很容易和酸性的蛋白质如BSA发生反应。,36,总之,大分子拥挤是普遍存在的,各种类型的细胞中都有发生。所以有机体进化了机理以保证新合成的多肽链在高度拥挤的环境中能够正确折叠。一方面,分子伴侣和折叠酶可以帮助多肽链在高度拥挤的环境中正确折叠;另一方面,多肽链本身具有折叠信息以应对大分子拥挤。不同的蛋白多肽链获得不同的应对高度拥挤环境的能力。,37,7.1.3 蛋白质折叠研究的新概念,20世纪80年代后期,分子伴侣(molecular chaperone)的发现使新生肽链自发折叠和组装的传统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现在认为,细胞内新生肽链折叠和成熟为功能蛋白,一般说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蛋白质 折叠 分子 伴侣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61984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