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向核心素养的学科融合教育的实践研究》.docx
《《指向核心素养的学科融合教育的实践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指向核心素养的学科融合教育的实践研究》.docx(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指向核心素养的学科融合教育的实践研究(开题报告)常州市武进区礼嘉中学(邱晓波庄亮)本课题于2021年3月设计立项,并着手建立研究组织、学习理论文献等研究准备工作。2021年5月被批准为常州市教科研备案课题。一、课题概要(一)概念及界定1 .核心素养核心素养(KeyCompetencies):国际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在2005年发布的核心素养的界定与遴选:行动纲要指出,核心素养包含了认知和实践技能的应用、创新能力以及态度、动机和价值观,同时认为反思性思考和行动是核心素养的核心。核心素养是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是思想、品性、知识、技巧、能力和情感等
2、方面的高度融合。2014年3月,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首次出现“核心素养”这一概念。“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综合表现为九大素养,即:“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审美情趣,身心健康、学会学习、实践创新”。2 .学科融合教育学科是人类知识体系的基本单元,学科发展经历了不同的阶段。20世纪中后期在科学研究领域,学科交叉、融合成为一种趋势。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出现学科融合是从20世纪末开始的,首先表现为信息技术与学科的融合,随后许多学校在校本课程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进行了跨学科融合
3、的探索。学科融合是将两种及以上的学科或超学科进行融合,以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和核心素养的一种教育方式。这种融合承认学科差异,将相关联的学科进行优化融合,力争打破学科界限,使学科间相互渗透,并基于一定的实施策略,形成学校多方面“立德树人”的合力。学科融合教育是在学科融合的基础上,从学校育人模式和课程的层面,思考将核心素养、学校课程及非正规课程与非正式课程相互融合,从而强化核心素养的培养和情境化任务的落实。其核心价值主要体现在解决问题上:一方面为教学上的问题解决服务,另一方面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综合提升。将核心素养作为学科融合教育实践研究的基点与导向具有前瞻性。(二)背景与价值一、研究背景与现状“跨学科
4、”一词最早由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心理学家伍德沃思于1926年提出,一般指在遇到单一学科难以解决的问题时,需要整合两个或两个以上学科的知识和技术来解决,进而创造出新知识。跨学科可以分为跨学科研究和跨学科教育。跨学科教育是把跨学科理念引入教育活动而形成的新型教育范式,自提出后曾一度“沉沦”。20世纪90年代后在美国又再度兴起。国内多学科融合的研究发端于20世纪80年代,起步比较晚,大部分是研究高等教育阶段的交叉学科,对基础教育的研究较少。基础教育改革提到“课程整合”后,学科间融合的研究可以大致分为以下两类:第一类是某学科与另一个学科的融合,第二类是某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融合,二者研究的内容大多是梳理教材中
5、的融合点。教育部指向核心素养培养,是基础教育里程碑式的改革。然而,通过文献研究不难发现,学科融合课程开设较少,已有的融合课程设计零散,缺乏系统性。融合课程的指向应该涵盖核心素养的三个方面、六大素养、十八个基本要点。二、研究价值1 .目标指向:让核心素养落地生根指向核心素养的课程改革已成为如今世界各国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潮流。从本质上看,核心素养是个体在面对未来社会的关键能力、必备品格和正确的价值观念。核心素养超越所教的知识与技能,在变化的情境中它的各个部分是联结在一起共同发挥作用的。当下基础教育的基本形态是分科教学,但单一的学科教学,使学生缺乏解决现实问题的知识综合运用能力。按照学科分类的知识具
6、有间隔性,往往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经验。当拥有一定知识的学生面对真实生活情境中的问题时,常感到无力应对,因此,进行学科融合教育显得尤为必要。面向未来的教育有两点值得关注:一是教育信息化;二是教学目标指向。世界教育改革目前正由学科分类推进走向深度融合。核心素养为制订学科融合教育目标与实施策略提供了依据。学科融合教育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实施路径,是把核心素养付诸实践的重要推动力。一方面通过指导各学科间的渗透融合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另一方面核心素养属于教育目标类范畴,只有将其理念应用于实际教学当中,才能体现出它的真正价值。学科融合教育研究理应构建一个核心素养视角下的学科融合教育模式,让核心素养落地生
7、根。注重将单纯的学科知识放到应用场景中,增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开阔学生视野,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创造出更多的学科运用价值。2 .核心要义和价值(1)学科融合教育是跨学科或超学科教育形式,为解决问题服务。核心素养对学科融合教育的实践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学科融合教育是培养核心素养的一种具体实施路径。从根本意义上讲,核心素养就是要让学生通过运用多学科的知识与方法来解决一定情境中的具体问题,进而培养学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重要能力及关键品格,它解决的是“培养什么样的人”的教育问题。而学科融合则是一种具体的跨学科或超学科教育形式和教学手段,强调学生综合运用人文、科学、工程、艺术与数学等多学科知识来解
8、决复杂问题。在教学上,学科融合的内在机理和训练策略主要体现在解决问题上,其核心意义在于能有效地解决一定情境中的复杂问题,所以学科融合应为解决问题服务,这是学科融合教育的价值取向。(2)学科融合教育具有学生综合学习和知识建构等认知活动的特征。就当下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而言,没有哪一项认知活动是仅靠一门学科知识和方法就能完成的。因为学生的学习是一项综合性活动,需要多学科知识参与,否则,这种认知很难走向丰富和深刻。学生学习中的单个学科不是孤立存在的,只要用心去学习和思考,都能从中找到其他学科的影子,都有其他学科知识的介入和渗透,呈现学科融合的特征。同时,就学习主体而言,学生是自己知识的建构者,他
9、们在原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在教师和他人的协助下,主动对新信息进行选择性加工处理,建构起对现实世界的认知。整个社会文化以及学生在生活中的所有问题和情境都有助于学生的学习和知识的建构。3 .学科融合教育是提升跨学科融合教学效能的活动模式。有效开展多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发挥学科融合教育的实际教学效能,需要构建一个核心素养视角下的跨学科融合模式。这种多学科或跨学科融合模式般会有如下五个层层递进、互相渗透的活动环节:第一环节是确定所要具体培养的核心素养,这是开展整个融合过程的起始环节,也是最关键的;第二环节是选择相关学科,根据所要培养的核心素养,选择能够促进其形成的相应学科,并思考不同学科知识之间的内在
10、联系,以便彼此之间能够更有效地融合;第三环节是设计主要问题,根据选择出的学科设计出包含这些学科知识的综合性内容,创设真实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第四环节是着手解决问题,在具体问题情境中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思考,参与学习实践,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解决问题,通过深入探究,学生不仅可以深化对学科知识的理解,而且可以掌握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与技能;第五环节是开展评价反思,评价学生的问题解决、知识掌握情况、价值观养成等要素,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反思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情况,如哪几门学科不容易融合、哪些核心素养比较难培养等,以便今后改进。此外,学科融合教育对推进学科融合课程的设计与实施
11、也不是简单的叠加,而是对课程进行加工整合、优化组合,通过合理的搭配,形成学校“立德树人”的合力。学科融合课程的体系构建是以核心素养为目标和依据,引领课改方向。(三)目标与内容一、研究目标:学科融合,顺应世界教育改革发展趋势,面向未来的教育变革,是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需要,是跨学科教学的品质诉求。本课题的研究目标是:1.在基于项目、基于问题、基于现象或主题的学科融合教育实践探索中,尝试打破学科间壁垒,以主题形式或跨学科形式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将静态的国家课程转变为动态的校本课程,努力培养和融合教师专业核心素养,以求最终实现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2 .从可参与的面与可操作性,鼓励教师从学科融合的角度
12、开展教育教学研究,力求更好地提高学生的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3 .转变现有的育人方式,尝试深度融合的课程建设和跨学科教学,以国内外先进的学科融合理论为引导,促进各学科间的渗透、整合和融合,通过制定个性化的培养方案,激发学生潜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为培养未来人才赋能。二、研究内容:基于核心素养的学科融合教育存在三个层面的融合形态:课程设计层面的融合、学科层面的融合和以主题教学为主要样态的课堂层面的融合。三个层面的融合相互关联、相互依赖。学科融合课程的设计与实施是以具有融合特征的校本课程为基础,以主题教育或跨学科融合策略展开实施活动,培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指向核心素养的学科融合教育的实践研究 指向 核心 素养 学科 融合 教育 实践 研究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61984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