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生活中常见计算题.ppt
《经济生活中常见计算题.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经济生活中常见计算题.ppt(10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经济生活中常见计算题归类解析与启示,经济生活计算题是数学在经济学中的具体应用。这类试题既考查经济生活的基本原理,又考查考生的数学转换计算能力,特别是条件变换后对问题指向的迅速反应能力,符合新课程改革注重综合能力考查的要求,所以它已经成为近几年高考命题专家的“宠儿”,当然,也成了考生获得高分的“拦路虎”,如09年全国文综I卷第24题易 误选A项,第25题易误选项。实践中也确是如此。,2007年全国高考文科综合和政治试卷中出现7道计算题,涉及到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利息率、纳税额、汇率、需求的交叉弹性等六个方面。2008年高考的文综政治和政治单科试卷中出现了8道经济生
2、活计算题,相对集中在价值量的决定因素、商品价值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的关系、企业利润与生产成本、币值变化的影响,汇率变化等问题上.,2009年全国高考文科综合和政治试卷中出现15道有关计算的题目,涉及到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通货膨胀和货币的实际购买力、个人消费品的分配方式、企业利润、税收和税率、银行和投资理财、外汇和汇率等几个方面。,与计算题相关的考点知识不是集中在某一课,而是分散在经济生活各课。如商品价值量和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在第二课,个人消费品的分配在老教材,经济效益在老教材,国民收入和社会总产值在老教材,增值税、个人所得税和企业所得税在第八课,股票价格、银行利润和利息在第六课,外
3、汇和汇率在第一课。,高一经济生活,有许多关于计算的题。如关于商品价值量的计算;实际需要的货币量及纸币发行量的计算;经济效益、利润的计算;增殖税个人所得税和企业所得税的计算;银行利润的计算;利息、利率的计算;股票价格的计算;国民收入、社会总产值的计算;外汇、汇率的计算等等。近几年高考选择题出现的计算题不断,尤以09年高考最多,观其变化,今后计算题有增多的趋势,2011高考第三轮复习中我们必须高度重视。下面我们归纳总结。,经济生活中常见计算题归类,1、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2、交换价值 3、商品价值量和劳动生产率 4、价值总额和价格总额 5、货币的需求量(纸币发行量)或纸币购买力 6、分配方式(个人消
4、费品、国民收入的分配)7、股票价格 8、企业经济效益和利润 9、个人所得税、企业所得税和增殖税10、存款利息、银行的利润和投资理财11、恩格尔系数12、贸易差额13、外汇汇率,计算型选择题一般涉及经济生活的内容,从整体上可以归为两类:一是显性计算题,即要进行具体的数字运算的计算题;二是隐性计算题,即无需进行具体的数字运算的计算题。解答此类试题的关键是理解相关经济学理论和计算公式并能准确解读材料信息.,一、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考点商品的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在理解上注意以下
5、几点:首先,所谓“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指的是在当时某个生产部门里,绝大部分产品的生产条件,其中,最主要的是使用什么样的劳动工具。其次,“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指的是同样生产条件大多数生产者所能达到的、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因此,在同样条件下,大多数商品生产者所需要的平均的劳动时间即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在这里,前一个决定因素是客观条件,物的因素;后一个决定因素是主观条件,人的因素。“两个决定因素”是有机联系,缺一不可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二者共同参与平均的结果。,例1,甲、乙、丙、丁都是独立经营的商品生产者,他们都生产布匹,当时绝大部分布匹都用织布机生产。甲、乙、丙用
6、织布机,丁用手工织布,生产同样一匹布,甲耗费10小时,乙耗费12小时,丙耗费8小时,丁耗费20小时。试问:生产一匹布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多少?解:(10+12+8)3=10小时分析:试题已明确指出当时绝大部分布匹都是使用织布机生产,这是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而丁用手工织布,这不是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正常生产条件下生产某种商品平均消耗的劳动时间。因此,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只能用甲、乙、丙的生产时间来计算。需要说明的是,“社会平均”只是一个理论上的抽象,并非由某个计算中心计算出来的,而是在交换过程中自发形成的。,例2、(2008年高考政治海南卷第2题)假设某国生产M商品的企业只有甲乙
7、两家。2007年甲企业的产量为10万件,每件商品的生产时间为6小时;乙企业的产量为8万件,每件商品的生产时间为10小时。如果2008年甲企业的劳动生产率提高20,其他条件不变,则2008年M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为 A.5小时 B.7小时 C.7.5小时 D.8小时,解析:在理解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时,要注意在同样条件下,大多数商品生产者所需要的平均劳动时间。2008年甲企业生产每件M商品所用时间为6小时(1+20)=5小时;2008年甲企业所生产的M商品数量为10万件(1+20)=12万件;2008年M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为(5小时12万件+10小时8万件)(12万件+8万件)=7小时。答案为
8、B。启示:解答本题要紧扣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概念。,二.商品交换价值的计算题,考点:(1)商品价值量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2)商品的价值量和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方法:找准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和社会劳动生产率的变化。例1:若1双皮鞋=2件上衣,符合等价交换原则。现在生产皮鞋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增加1倍,而生产上衣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减少一半,那么1双皮鞋可以换 A、1件上衣 B、4件上衣 C、8件上衣 D、16件上衣,解析:大家都知道,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因此,在这道题中,我们只要把“商品交换双方的价值量相等”理解为“商品交换中交换双方的商品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相等,
9、即根据时间相等确定交换比例。解:设原来生产1双皮鞋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为X,原来生产1件上衣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为y。则等式为 x=2y 设现在生产1双皮鞋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为a,现在生产1件上衣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为b。则等为a=2x b=y/2 a:b=2x:y/2=4y:y2=8,例2、(2009年高考江苏单科政治7)假定原先1台电脑与4部手机的价值量相等,现在生产电脑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一倍,而生产手机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缩短到原来的一半,其他条件不变,则现在1台电脑与 部手机的价值量相等。A.2 B.4 C8 D16,解析:本题考查价值量、社会劳动生产率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关系,主要考查学生
10、的理解和运用知识的能力。生产电脑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一倍,即单位时间内生产的电脑由原先的1台变为2台;生产手机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缩短一半,即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一倍,单位时间内生产手机的数量由原先的4部变为8部。现在的交换等式变为2台电脑=8部手机,因此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1台电脑与4部手机的价值量相等,答案:B启示:注意解题步骤。,三.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考点:商品价值量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商品的价值量和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与个别劳动时间、个别劳动生产率无关。个别劳动生产率的高低决定个别劳动时间的短长(反比)。商品价值总量与个别劳动时间成反比,与个别劳动生产率成正比。,注意:无
11、论社会劳动生产率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如何变化,同一劳动在同一时间内所创造的商品的价值总量不变。社会劳动生产率与个别劳动生产率的变化,都会引起商品的使用价值量的变化。,知识链接,反比 正比 反比商品价值量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社会劳动生产率 正 商品的使用 无 关 比 价值量(即 商品数量)商品的价值总量个别劳动时间个别劳动生产率 反比 反比 正比,方法:准确把握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社会劳动生产率、个别劳动时间、个别劳动生产率与单位商品价值量以及商品价值总量的关系。关于商品价值量的计算问题关键要注意:商品价值量只与“社会的”有关,和“个别的”无关。商品价值量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和社会劳动生产率成
12、反比。同时,要注意对题中的数量进行观察、计算。,例1(05广东综合卷)假如生产一双皮鞋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4小时,售出后收入60元。某一生产者率先提高劳动生产率一倍,在其它生产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他用4小时生产同样的皮鞋售出后收入是()A30元 B60元 C90元 D120元解析:题目中“某一生产者率先提高劳动生产率一倍,”后该生产者在4小时内生产2双皮鞋。但该变化的只是个别劳动时间的变化,生产皮鞋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即1双皮鞋的价值量)没变。故本题的正确答案为D。,例2:(2007年高考文综全国卷24)假定去年生产1克黄金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生产1克白银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8倍,且5件A商品=
13、2克黄金。如果今年全社会生产黄金的劳动生产率提高1倍,那么5件A商品的价格用白银表示为:()A4克 B8克 C16克 D32克去年:1克黄金8克白银 5件A商品=2克黄金 16克白银今年:2克黄金8克白银(1克黄金=4克白银)5件A商品=4克黄金 16克白银答案:C,解析:这一试题主要考查商品价值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的关系,更注重学生对这部分知识中各种关系的灵活运用,侧重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牢牢把握住:商品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例3:(2007年高考文综全国卷24)假定生产一件甲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为 2 小时,价值为 40 元。如果生产者A生产该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
14、为1小时,A在4小时内生产的使用价值总量、生产出的商品的交换价值总量和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分别是:()A2 80 40 B2 40 20 C4 80 20 D4 160 40解析:同一时间内生产的使用价值(商品)总量与(个别、社会)劳动生产率成正比,生产出的商品的交换价值总量与个别劳动生产率成正比,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个别劳动生产率无关。,说明:该题同样主要考查学生商品价值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的关系,同时涉及到了交换价值总量和使用价值总量。可以分三步解决:第一步,先求出劳动生产率提高后4小时所生产的商品总数。根据题意可知,生产者A在4小时内生产的商品数量为4件,即使用价值总量为4。第二步求出4件商品的
15、价值总量。商品的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题目中的个别劳动生产率提高,而社会劳动生产率未变,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未变,所以,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仍为40元,价值总量应该为440=160元。第三步求出交换价值总量。商品价值总量160元,按照等价交换原则,商品的交换价值总量也应该是160元。,例4.(2008年高考文综北京卷第33题)2006年,某商品价值为1元。2007年,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了25%,其他条件不变,该商品的价值是(A.0.75元 B.0.80元 C.0.85元 D.1.25元解析:由于“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那么,社会劳动生产率越高,同一劳动在同一时间内创
16、造的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就越小。当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25%以后,原来的价值量是现在的(1+25%)倍,则现在的价值量为1元(1+25%)=0.80元。故选B。也可以设2006年1小时生产某商品的数量为a,2007年该商品的价值量为x,则2007年生产的数量为(1+25%)a,那么1a=x(1+25%)a,启示:本题的设计意图很好,将经济学和数学结合了起来。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对提高25%的理解,提高25%后,现在的劳动生产率是原来的(1+25%)倍。,例5:(2008年高考文综全国卷25)假设2007年某国一单位M商品,其价值用该国货币表示为15元。如果2008年生产M商品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50%,
17、且该国的货币价值下降(贬值)20%,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2008年一单位M商品的价值用货币表示为(B)A12元 B125元 C18元 D1875元,本题具有很大的迷惑性。计算此题分两步:首先,可以把15元看成2007年1单位M商品的价值总量,2008年社会必要劳动生产率提高50%,即M商品的使用价值量就是150%,价值总量没有改变,所以2008年1单位的M商品的价值量为15(150%)=10;第二步,该国货币贬值20%,既过去1单位的货币价值,在现在仅为120%=80%,用贬值前的货币去表示M商品的价格为10元,贬值后的货币用来表示M商品的价格,如果把其设为X,则80%X=10有X=12.
18、5 综合式为 15(150%)(120%)=12.5。正确答案应为B.,此题解答的关键是对提高50%的理解。提高50%不是提高一倍,应该是1+50%,即生产率提高50%以后,应该是15M15,即1M10。货币贬值20%,相同货币只能购买到1-20%的商品,即08M10。因此答案就是125。本题设计意图很好,经济学和数学结合起来,反映了当代经济学的最新发展趋势。上两题要考虑社会劳动生产率的作用,得出求单位商品价值量要用除法处理。下面两题中的社会劳动生产率为迷惑性词语,可不考虑它。而且这两题得出价值总量要用乘法处理。,例6(2009年高考全国文综I 24)某小企业2008年生产一件甲种商品的劳动耗
19、费价值8元,产量为10万件,甲种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价值6元。如果该企业2009年的劳动生产率提高10%,其他条件不变,那么,该企业2009年甲种商品的销售收入与2008年相比 A增加8万元B增加6万元 C减少14万元 D不变,解析:本题与前两年的高考计算题相比较,从计算的角度要简单一些,但对“商品的劳动耗费价值”、“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价值”两个陌生的概念比较费解。通过读题,从“某小企业生产一件甲种商品”必需明白“商品的劳动耗费价值”在本题中是指个别劳动时间而非仅指企业的生产成本,其次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价值”应理解为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该商品的价值。因为“商品价值是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
20、动时间决定的”,所以某小企业生产的甲种商品只能按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价值6元出信,即10万6元60万元,又因为该企业劳动生产率(即个别劳动生产率)提高10%,即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商品数量增加10%(10万件(1+10%)11万件),其它条件不变(重要的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没变),所以,该企业的销售收入为11万件6元66万元,所以,比上年度销售收入增加6万元。所以本题选 B,启示:解题时特别注意材料中的干扰信息。,例7(2009年高考全国文综II 24)2008年某国生产甲种商品100万件,每件商品的价值量为6元。如果2009年该国生产甲种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提高20%,其他条件不变,则甲种商品的价值
21、总量与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分别为 A720万元,6元 B720万元,5元 C600万元,5元 D600万元,6元,答案:C解析:2009年甲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提高20%,则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为6(120)5元,2009年该国生产甲种商品的使用价值量为100(120)120万件,则甲种商品的价值总量为1205600万元或1006600万元。启示:无论社会劳动生产率如何变化,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某一产吕的价值总量是不变的。,例8(2009年高考四川文综24)十八世纪,亚当。斯密发现在一家扣针厂里,生产一枚扣针需要经过18道工序。这家工厂由10个工人分别承担1-2道工序,每天共生产48000枚扣针,平均每人生产
22、4800枚。如果让工人各自独立完成全部工序,那么他们中的任何一个人,一天连20枚扣针也生产不出来。这说明企业内部的分工协作可以(D)A减少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B减少单位劳动时间的商品产量 C提高生产单位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 D减少商品的个别价值,解析:本题沿用了2008年的计算题类型,但是难度稍低。旨在考察商品价值与个别劳动生产率、社会劳动生产率的关系,着重考查学生的运用和调动知识的能力,以及观察能力。材料以某家工厂为例来说明问题,说明分析问题时,要着眼于个别劳动生产率和个别劳动时间,企业内部分工提高企业劳动生产率,说明有利于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即降低单位商品的个别价值。启示:注意个别价值
23、与社会价值的区别。,例9(2009年高考安徽文综3).某商品生产部门去年的劳动生产率是每小时生产1件商品,价值用货币表示为260元。该部门今年的劳动生产率提高了30%。假定甲生产者今年的劳动生产率是每小时生产2件商品,在其他条件不变情况下,甲生产者1小时内创造的价值总量用货币表示为 A。364元 B.400元 C.520元 D.776元,解析:该题考查计算题,某商品生产部门劳动生产率提高意味着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单位商品的价值量要发生变化,劳动生产率提高了30%,则该部门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商品数量为(130%),单位商品的价值量设为X,则1260=(1+30%)X,得X=200元。甲生产者今年
24、的劳动生产率是每小时生产2件商品,那么甲生产者1小时内创造的价值总量=2200=400元。故选B启示:随着社会劳动生产率的变化,生产商品的数量与商品的价值量都会发生变化,且它们之间正好此消彼长。,四.价值总额和价格总额,考核内容商品价值总量与个别劳动时间成反比,与个别劳动生产率成正比。商品价值总量商品价值量商品数量。无论社会劳动生产率如何变化,相同时间创造的价值总量不变.价格总额商品数量单位商品价格.,例1.(2008年宁夏文综第12题)某国2007年生产M商品10亿件,价值总额为100亿元。如果2008年从事M商品生产的劳动者数量增加10,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20,其他条件不变,则2008年M
25、商品的价值总额为()A.110亿元 B.120亿元 C.130亿元 D.132亿元,思路点拨找准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和社会劳动生产率的变化以及商品价值总量的计算方法。2007年生产M商品10亿件,价值总额为100亿元,这说明单位商品的价格为10元。2008年该国M商品因增加劳动者10,而其他条件不变,故该国M商品的数量应该是:10亿件(1+10)=11亿件;而不论社会劳动生产率怎么提高,商品的价值总量不变。故2008年的M商品的价值总额是:11亿件10元/件=110亿元。故选A。解题启示解答此题一要注意社会劳动生产率与商品的价值总量无关,“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20”实为干扰因素。,解析:社会劳动生产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经济生活 常见 算题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61935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