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重点总结.ppt
《神经重点总结.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神经重点总结.ppt(12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胆碱能受体,毒蕈碱受体(阿托品)muscarinic receptor(M-受体,G蛋白耦联受体,M1M5),烟碱受体(筒箭毒)nicotinic receptor(N-受体,配体门控通道),N1,神经元型烟碱受体(神经节前后,六烃季胺),N2,肌肉型烟碱受体(神经肌肉接头,十烃季胺),心脏抑制平滑肌收缩消化腺分泌汗腺分泌骨骼肌血管舒张脑神经元,Important,外周胆碱能纤维,胆碱能纤维:在周围神经系统,释放ACh作为递质的神经纤维,分布自主神经节前纤维大多数副交感神经节后纤维少数交感神经节后纤维(汗腺和骨骼肌舒血管)运动神经纤维,Important,外周肾上腺素能神经纤维,肾上腺素能神经
2、纤维:以NE作为递质的神经纤维。外周NE能纤维:交感神经节后纤维(除支配汗腺和骨骼肌血管纤维),Important,神经肽与经典神经递质的比较,阿片肽:阿片肽包括-内啡肽(-endophin)、脑啡肽(enkephalin)和强啡肽(dynorphin)三类。,-内啡肽:主要分布于下丘脑、丘脑、脑干、视网膜和腺垂体等处,主要起抑制性调制作用脑啡肽:在脊髓后角胶质区含量很高,它可能与痛觉传入活动的调节有关强啡肽: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延髓头端腹侧和脊髓后角胶质区浓度较高,阿片肽在CNS的分布,阿片肽的作用,镇痛作用:-内啡肽作用最强、最持久。对心血管活动的调节作用:与升压作用有关的阿片肽受体是受体
3、。对呼吸的调节作用:吗啡在脑内具有抑制呼吸的作用对垂体激素分泌的调节作用:-内啡肽可促进腺垂体分泌PRL和GH,受 体 第二信使 拮抗剂 通道效应 递质主要分布,外周:胆碱能Nf 所有自主N节前纤维、大多数副交感N节后纤维、少数交感N节后纤维、骨骼肌N纤维;汗腺。中枢:胆碱能N元 脊髓前角运动N元、丘脑后部腹侧的特异感觉投射N元、脑干网状结构上行激动系统、纹状体、边缘系统等。,筒箭毒十烃季铵,Na+和其他小离子,阿托品,筒箭毒六烃季铵,M2(心),Ca2+,IP3/DG,cAMP,IP3/DG,cAMP,K+,N2(肌肉型烟碱受体),N1(N元型烟碱受体),M1,M4(腺体),M3,N,M,化
4、学门控通道,M5,乙酰胆碱(ACh),递质 受 体 第二信使 拮抗剂 通道效应 递质主要分布,外周:肾上腺素能Nf 多数交感N节后纤维;中枢:肾上腺素能N元 低位脑干及上行投射到皮层、边缘前脑、下丘脑以及下行到达脊髓后角、侧角、前角的纤维。,1(心)2平滑肌,IP3/DG,cAMP,cAMP,K+,酚妥拉明,酚妥拉明,育亨宾,心得宁阿提洛尔,丁氧胺,K+Ca2+,儿茶酚胺:去甲肾上腺素(NE、NA)和肾上腺素(E、Adr),1,2(突触前膜小肠),3 脂肪组织,递质 受 体 第二信使 通道效应 递质主要分布,-氨基 丁酸,多巴胺,IP3/DG,cAMP,D1,D5,D2,D3,D4,cAMP,
5、K+Ca2+,黑质-纹状体、结节-漏斗、中脑边缘系统。,5-HT,中缝核内及上行投射到纹状体、下丘脑等以及下行到 脊髓背角、侧角、前角。,5-HT1(A B D),5-HT2(A C),cAMP,K+,K+,其他的递质,5-HT3,5-HT4,Na+,cAMP,GABAA,GABAB,-,IP3/DG,K+Ca2+,CI-,大脑皮层的浅层和小脑皮层浦肯野细胞层。黑质-纹状体,消化道,反射的分类,非条件反射 条件反射形成 生来就有 后天获得反射弧 简单固定 复杂多变中枢 皮层下中枢 大脑皮层性质 低级 高级数量 有限 无限意义 初步适应 高度适应(灵活、预见),反射弧的构成,适宜刺激,感受器,传
6、入神经,反射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内分泌腺,效应器,激素,高级中枢,整合,(三)局部神经元回路(local neuron circuit,LNC)是指由局部回路神经元及其突起构成的神经元间相互作用的联系通路。局部回路神经元:是指那些仅与同一核团或脑区内邻近神经元相接触,而不与远距离的脑组织或器官内的细胞相接触的神经元。广泛分布于CNS 在人CNS:局部回路:投射3:1 多为抑制性神经元 动物越复杂,局部回路神经元数目越多,结构基础:是抑制性中间神经元 机制:,兴奋冲动,抑制性中间N元,释放抑制性递质,突触后N元产生IPSP,突触后N元发生抑制,分类:,侧支性抑制:回返性抑制:,突触后抑制:,
7、兴 奋 冲 动 传 入,侧支兴奋抑制性中间N元,抑制性中间N元释放抑制性递质,抑制另一N元,突触后膜产生IPSP,传入侧支性抑制:,意义:调控其它N元,以便 活动协调同步。,兴奋一N元,突触后膜产生,EPSP,回返性抑制:,意义:调控N元本身,使其活动及时终止。,N元兴奋冲动沿轴突传出,侧支兴奋抑制性中间N元,抑制性中间N元释放抑制性递质,原兴奋的N元抑制,突触后膜产生IPSP,兴奋效应细胞,突触后膜产生,EPSP,突触前抑制(presynaptic inhibition),结构基础:轴-轴-胞串联突触。概念:通过改变突触前膜电位使突触后神经元兴奋性降低的抑制称为突触前抑制。意义:可将各种不必
8、要的或非主要的信息,在传入途中即被抑制掉,进而保证了重要信息上传到高级中枢,使个体的思维、注意力、精力得到高度集中。,-广泛存在于机体的感觉传入途中,机制:,先刺激轴B,轴B兴奋释放递质(GABA),轴A部分去极化(Cl-电导),在此基础上再刺激轴A,轴A产生AP幅度,轴A Ca2+内流量,轴A释放递质量,胞CEPSP幅度,胞C不易达到阈电位而抑制,特征:是去极化抑制。,实验A:刺激轴突A时,胞C产生 10mV的EPSP;实验B:先刺激轴突B,再刺激轴突A 时,胞C产生5mV的EPSP。,先刺激轴B,轴B兴奋释放递质(GABA),轴A上的GABAB受体,轴A上K+通透性增加,轴A产生AP时程,
9、轴A Ca2+内流量,轴A释放递质量,胞CEPSP幅度,胞C不易达到阈电位而抑制,轴B兴奋释放递质,轴A上相应的受体,轴A内递质的释放对Ca2+敏感性,特征:是去极化抑制,分为:突触前易化可以定义为相继的神经冲动触发突触前末梢递质释放量增加,导致突触后电位幅值加大。机制:某些因素突触前AP时程Ca2+内流延长、增多递质释放去极化 EPSP。如5-TH引起K通道磷酸化而关闭,动作电位复极延长,Postsynaptic facilitation(表现为EPSP总和),Presynaptic facilitation,中枢易化,定向的化学突触传递,结构、分类传递过程:电(AP)-化学(递质)-电(P
10、SP)PSP:EPSP,IPSP传递特征突触后神经元的兴奋与抑制:总和中枢抑制:突触后抑制:传入侧支抑制,回返抑制 突触前抑制中枢易化:突触后易化,突触前易化神经递质和受体,小结:,(一)电突触,结构:缝隙连接特点:双向传导;传导速度快,几乎无潜伏期功能:主要发生在同类神经元之间,具有促进神经元同步化活动的功能,AP抵达轴突末梢,突触前膜去极化,电压门控性Ca2+通道开放,Ca2+内流入突触前膜,突触小泡前移与前膜融合、破裂,递质释放入间隙,递质扩散与突触后膜特异性受体结合,化学门控性通道开放,突触后膜对某些离子通透性增加,突触后膜电位变化(突触后电位)(去极化或超极化),总和效应,突触后神经
11、元兴奋或抑制,Ca2内流 与钙调蛋白结合 激活蛋白激酶II 使位于囊泡表面的突触蛋白I磷酸化 突触蛋白I 的位阻效应解除(动员)摆渡 着位 融合 出胞(递质释放),(一)神经递质的释放过程,四、突触后电位,兴奋性突触后电位 Excitatory postsynaptic potential,EPSP抑制性突触后电位 Inhibitory postsynaptic potential,IPSP慢突触后电位,突触前轴突末梢的AP,突触小泡中兴奋性递质释放,递质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突触后膜离子通道开放,Na+(主)K+通透性,去极化(EPSP),Na+内流、K+外流,EPSP,Ca2+内流,突触前轴
12、突末梢的AP,突触小泡中抑制性递质释放,递质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突触后膜Cl-通道开放,Cl-通透性,超极化(IPSP),Cl-内流,IPSP,Ca2+内流,突触后神经元的电活动变化,化学性突触与电突触的区别,长时程增强和长时程抑制,LTP:突触前神经元受到短时间的快速重复刺激后,在突触后神经元快速形成的持续时间较长的突触后电位增强。机制:突触后神经元内Ca2+增加。LTD:突触前神经元受到频率较低的重复刺激后突触传递效率长时程降低。,动作电位的特点和意义,特点:1 瞬时性 2 极化反转 3“全或无”(All or none)现象 4 非衰减传播 5 不应期说明:对于不同的可兴奋细胞,动作电位
13、的特点基本类似,但它的幅值和持续时间可以各不相同。意义:AP的产生是细胞兴奋的标志,2 神经递质(neurotransmitter)定义:,由突触前神经元合成并在末梢处释放,能特异性作用于突触后神经元或效应器上的受体,使突触后神经元或效应器细胞产生一定效应的信息传递物质。,3 递质的鉴定:,突触前神经元内具有合成神经递质的前体及酶系统,能够合成该递质。递质存储于突触小泡,冲动到达时能释放入突触间隙。能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发挥特定的生理作用。存在使该递质失活的酶或其它环节(如重摄取)。有特异性受体激动剂或拮抗剂,能拟似或阻断递质 的作用。,脑电活动(从产生电位变化的原因),自发脑电活动:无明显刺激
14、情况下,大脑皮层自发产生节律性电位变化。脑电图(EEG):在头皮表面记录到的自发脑电活动皮层电图(ECoG):在颅骨打开时直接记录到的皮层表面电位变化。皮层诱发电位:感觉传入系统激发下或脑的某一部位受刺激时,在皮层某一局限区域出现的电位变化。,EEG形成机制:,EEG是皮层大量神经元突触后电位总和而形成的电位;结构基础:在皮层内含有大量的锥体细胞,而且锥体细胞在皮层排列整齐,其顶树突相互平行并垂直于皮层表面,因此其同步化活动易总和而形成强大电场。生理基础:一定节律的丘脑非特异性投射系统同步化活动,可促进皮层电活动的同步化。,脑诱发电位,诱发电位 对感觉系统或脑的某一部位在给予或除去刺激是引起的
15、脑电位变化,均可称为诱发电位 诱发电位的基本特点 有较恒定的潜伏期 有一定的空间分布 有一定反应形式,常见的脑诱发电位,皮层诱发电位(重点掌握)平均诱发电位 利用计算机平均叠加技术,将微弱的信号突出出来,而将背景干拢(“噪音”)减弱,可以鉴别出清晰的诱发电位。研究人类的感觉功能、神经系统疾病、行为和心理活动等的一种手段 临床常用的有体感诱发电位、听觉诱发电位和视觉诱发电位等,感觉传入系统或脑的某一部位受刺激时,在皮层某一局限区域引出的电位变化。诱发电位是在自发脑电的背景下发生的。意义:临床上通过测定诱发电位,来确定NS损伤部位 主要成分:,皮层诱发电位,主反应 次反应 后发放,主反应,次反应,
16、后发放,主反应,为一先正(向下)后负(向上)的电位变化。潜伏期一般为512ms 与刺激有锁时关系 在大脑皮层的投射有特 定的中心区,在刺激后,经一定的潜伏期在大脑皮层出现的一个先正后负的电位变化。长短取决于感觉冲动传导路的长短、传导速度的快慢、传入途径中突触数目的多少,次反应,跟随主反应后的扩散性续发反应可见于皮层的广泛区域与刺激无锁时关系,后发放:,为一系列正相的周期性电位波动。后发放的节律在812次/秒。后发放可能是皮层与丘脑接替核之间的环路活动的结果。,神经系统的组织发生过程,原肠胚外胚层,神经胚,神经管,神经嵴,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周围神经系统,胚胎发育,胚胎发育:定义:从受精卵到
17、孵化或出生的过程。过程:受精卵 桑椹胚 囊胚 原肠胚 器官发生 神经(轴)胚期,分裂、增殖,分化、发育,卵裂,预定神经外胚层的变化:神经板 神经褶(神经沟)神经管(脑、脊髓),脊索,神经褶,神经嵴,神经管,脊索的作用:确定了胚胎的中线;发出诱导信号。神经胚形成:位于脊索上方的预定神经外胚层形成神经管的过程。神经胚:经历了神经胚形成过程的胚胎。,二神经管的发育,(一)神经管的形成(二)神经管细胞的增殖(三)神经管细胞的迁移(四)神经管的闭合(五)神经管的分化,神经细胞的组织发生:,途径:成神经细胞 神经元神经上皮细胞 成神经胶质细胞 胶质细胞胶质细胞的发生晚于 神经细胞。当成神经细胞的生成停止后
18、,神经上皮细胞才开始产生成胶质细胞,第二节,脑和脊髓的发育,神经管的分化(subdivision),三个观察层次:解剖学:神经管不同部位膨大或收缩 组织学:细胞群以不同方式排列 细胞学:神经上皮细胞分化为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脑的发育,脊髓的发育,脑区的形成(解剖学角度),胚胎第4周末 前脑泡 中脑泡 后脑泡(菱脑泡),神经管腔,三个原始脑泡前脑.中脑和菱脑,头曲,脑泡形成的过程中出现四个弯曲:两个先出现凸向背侧的头曲和颈曲两个后出现凸向腹侧的端脑曲和脑桥曲,第4周,第6周,头曲(中脑区),颈曲,端脑曲,脑桥曲,五继发性脑泡端脑.间脑.中脑.后脑.末脑(第5周),桥曲,脑峡,前脑泡 头端向两侧
19、膨大,形成左右两个端脑 尾端形成间脑中脑泡 中脑菱脑泡 头段形成后脑,演化为脑桥和小脑 末段形成末脑,演化为延髓,第6周 端脑 间脑 中脑 后脑 末脑侧脑室 第3脑室 导水管 第4脑室,神经管管腔的演变前脑泡腔 两侧的侧脑室和间脑的第3脑室中脑泡腔 中脑导水管菱脑泡腔 第4脑室,侧脑室第3脑室导水管第4脑室,三个原始脑泡是脑的原基,小结,前脑泡腔,端脑泡腔,脑的发育(解剖学角度),脑发育与脊髓比较1.脊髓的神经管壁形成典型的节段性,其结构基本上一致;而脑部的分化速度则因部位而不同,其结果在脑部出现了多个脑泡成体脑的各部结构;2.脊髓内的中央管细,而脑的中央管变粗,有些脑部的中央管特别扩大形成脑
20、室;,3.脊髓全长无弯曲,而脑部神经管则形成3个 弯曲;4.神经管的脑部发育迅速,大约在6周时,已能分辨出端脑、间脑、中脑、后脑和末脑五个部分,脑的发育(组织学角度),神经管头段脑壁的演变与尾段的脊髓相似。不同点:(1)端脑套层中的细胞大部分都迁至外表面,形成大脑皮质;少部分聚集成团,形成神经核。(2)中脑、后脑和末脑中的套层细胞大部分聚集成团,形成各种神经核。,脊髓的发育,基本保持三层结构,边缘层白质套层脊髓灰质管腔中央管,两侧壁套层成神经细胞和成胶质细胞的迅速增生而增厚,神经管顶壁和底壁薄而窄,神经管的尾侧段分化、发育为脊髓,腹侧两基板,背侧两翼板,顶 板,底 板,套层的分化,腹侧部 基板
21、 脊髓灰质前角背侧部 翼板 脊髓灰质后角顶壁 顶板底壁 底板,顶板,基板,翼板,底板,边缘层,前角,后角,后正中隔,前正中裂,白质,1.适宜刺激,感受器最容易感受的刺激形式,强度阈值:引起感受器兴奋所需的最小刺激强度,时间阈值:引起感受器兴奋所需的最小作用时间,面积阈值:一定刺激强度引起某种感觉所需的 临界面积,2.换能作用,各种感受器受到刺激时,能把作用于它们的各种刺激形式,转变成为相应的传入神经末稍或感受细胞的电反应,前者称为发生器电位(generator potential),在后者称为感受器电位(receptor potential)。,发生器电位和感受器电位 本质上 局部电位,感受野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神经 重点 总结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61906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