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保障理念历史改革.ppt
《社会保障理念历史改革.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会保障理念历史改革.ppt(13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五章 社会保障:理念、历史与改革,风险管理与保险,主要参考资料,社会保障学理念、制度、实践与思辨,郑功成 著,商务印书馆,2000年;中国社会保障改革与发展战略理念、目标与行动方案,郑功成 主笔,人民出版社,2008年;养老金体制,韩大伟 厉放 吴家亨 著,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年;The Big Lie,A.Haeworth Robertson(Former Chief Actuary of Social Security Administration),Retirement Policy Institute,1997.,基本观点,社会保障学理念、制度、实践与思辨,郑功成 著,商务印书馆
2、,2000年;基本观点平等与幸福是人类追求的终极目标,而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则是我们不断接近这个目标的最理想的方式。公平是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本质和核心,但现代社会保障制度又不能排斥效率,即它接受着更高层次上的效率与公平关系的制约,且在运行中需要根据具体的条件来选择效率较高的方式。,基本观点,社会保障的历史悠久,但现代社会保障制度却是现代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的产物,它必定会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继续发展,并在不同的社会经济背景与历史文化背景下表现出多样性。我们需要追溯社会保障制度的起源,揭示它的属性,考察它的未来;同时纠正对社会保障的一些片面评价,摒弃先入为主和有碍这种制度健康、持续发展的偏见。,社会
3、保障的一般理论界定,英国1601年颁布了济贫法德国18世纪末建立了现代社会保险制度美国1935年颁布社会保障法国际劳工组织(1942):通过一定的组织对这个组织的成员所面临的某种风险提供保障,为公民提供保险金、预防或治疗疾病、失业时资助并帮助重新找到工作。德国:主要基于社会市场经济的理论,将社会保障理解为社会公平和社会安全,是对竞争中不幸失败的那些失去竞争能力的人提供基本的社会保障。,社会保障的一般理论界定,英国:1941年贝弗里奇研究报告社会保险及其服务,社会保障首次被赋予了普遍性原则和类别原则,被认为是代表社会进步的可理解的政策的一个组成部分,其目标界定为消除贫困,并将其概括为国民在失业、
4、疾病、伤害、老年以及家庭收入锐减、生活贫困时予以生活保障。美国:其对社会保障的理解通常限于对老年、残疾及遗属的社会保障,后来扩展到各项社会保险及家庭津贴。,社会保障的一般理论界定,对社会保障概念界定在一国之内的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学者之间,学者与官方之间存在差异。这种差异表明了各国社会保障制度实践及研究者视角的差异。郑功成:社会保障是各种具有经济福利性的、社会化的国民生活保障系统的统称。作为国民生活保障系统,社会保障概念客观上包括三个层次:经济保障、服务保障和精神保障。,社会保障的一般理论界定,社会保障的本质特征社会保障的最终责任主体是国家或社会,从而需要由国家或社会统一管理,并体现出社会性(或
5、社会化)。社会保障的目的是稳定社会,促进整个社会经济的协调、稳定发展,从而需要依法(或有关社会政策)实施,并体现出强制性。社会保障的目标是为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权利提供安全保障,以确保其不因特定事件的发生而陷入生存困境,并体现出公平性。,社会保障的一般理论界定,社会保障的本质特征4.社会保障以国家财政为基本的经济后盾,其资金既有来源于政府财政的部分,也有企业或个人缴纳的部分,对受保障者而言,社会保障显然体现着经济福利性。5.社会保障的项目以特定的社会问题存在并需要国家采用经济援助的方式解决为设立条件,从而具有变动性、发展性。6.社会保障的方式是自成体系的国民收入分配与再分配方式,其运行过程具有自
6、己明显的规律,从而具有特殊性。,中国社会保障的构成,社会保障的构成:社会救助、社会保险、社会福利、军人保障、补充保障。它揭示的是在现行制度安排的基础上,经过未来一定时期的建设而完成的健全、完备的社会保障体系。这一体系在未来发展进程中还会有所变化,但实质性的变化将不是项目多寡及名称的改变,而是从选择性制度安排走向普惠性制度安排,能够真正全面满足全体国民的社会保障需求,并在满足过程中不断提高人民的社会质量、增进人民的福祉,切实维护个人的自由、平等与尊严,实现制度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并始终维系国家经济水平的可持续发展,最终迈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福利社会。,中国社会保障的构成,社会救助的内涵,是指国家与社会
7、面向贫困人口与不幸者组成的社会脆弱群体提供款物接济和扶助的一种生活保障政策,它通常被视为政府的当然责任或义务,采取的也是非供款制与无偿救助的方式,目标是帮助社会脆弱群体摆脱生存危机,以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社会救助包括:基本生活救助、灾害救助和专项救助。,中国社会保障的构成,社会保险,是以劳动者为保障对象,以劳动者的年老、疾病、伤残、失业、死亡等特殊事件为保障内容的一种生活保障政策,它强调受保障者权利与义务相结合,采取的是受益者与雇用单位等共同供款和强制实施的方式,目的是解除劳动者的后顾之忧,维护社会的安定。社会保险包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护理保险(或生育保险)。,中国社会
8、保障的构成,社会福利是专指国家和社会通过社会化的福利设施和有关福利津贴,以满足社会成员的生活服务需要并促使其生活质量不断得到改善的一种社会政策。社会福利包括:老年人福利、残疾人福利、妇女福利、儿童福利、教育福利和住房福利。,中国社会保障的构成,军人保障包括:军人抚恤、军人安置、军人保险、军人及家属福利。补充保障包括:职业福利(如企业年金)、慈善事业、商业保险、其他保障。,社会保障的作用,社会保障是市场经济抗御风险的需要。市场经济与自然经济抵御风险的机制不同。在自然经济条件下,家庭是生产和抵御风险的主体。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是社会化大生产,劳动者在遇到疾病、伤残、年老、生育等风险时,已无法再仅仅依
9、靠家庭来保障他们的生活了。由政府出面来制定和实施社会保障制度,以保障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就成为社会再生产得以顺利进行和社会生活安定的必要条件了。,社会保障的作用,社会保障是维持市场竞争机制的需要。市场经济是竞争经济,在竞争中,优胜劣汰。为了维护社会安定,政府必须采取措施,对那些在市场竞争中的失败者给予物质帮助,满足他们的基本生存需要。这样市场竞争才能持续进行下去。,社会保障的作用,社会保障是克服市场经济周期的需要。市场经济发展呈现周期性,在经济收缩或停滞时期,企业破产,工人失业失去收入,生活来源断绝,对这些社会成员,必须给予生活保障。一是避免他们流离失所,危及社会安定;二是为了保护这些劳动力,
10、以备经济发展需要劳动力时,再把他们吸收进来使用,不致出现劳动力不足的状况。,社会保障的作用,社会保障是公民分享经济发展成果的需要。一个社会的经济发展是多代人共同努力的结果,也是不同层次的劳动者共同努力的结果,社会保障制度往往通过社会福利措施使全体公民能够分享经济发展的成果。,社会保障学,从理论上讲,社会保障从基金筹集到支付的过程实质上是国民收入的分配与再分配过程,它应当属于经济学范畴;社会保障的直接目的是为社会稳定发展服务,是国家通过法律强制实施的社会政策,它又应当属于政治学范畴;社会保障的行为是社会控制,其内容与任务是解决各种特定的社会问题,从而又属于社会学范畴;在实践中,社会保障关系只能由
11、独立的法律部门来调整和规范,并需要运用统计学、管理学及保险学等技术。,社会保障学,由此可见,社会保障牵涉面较广,上述学科均不能包容它。目前的专业分割式研究正是造成社会保障理论研究表面繁荣、背后危机的深层次原因所在。(风险管理?)因此,社会保障应当成为一门相对独立的学科,即是在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门独立的、交叉的、处于应用层次的社会学科。,社会保障学,西方的理论渊源空想社会论:对理想社会或国度的描述实际上揭示了社会矛盾的根源在于社会的不平等,从而主张实现社会公平、促进社会成员协调发展,这些思想正是现代社会保障最基本、最深刻的思想基础。宗教思想:在西方社会,宗教被称为
12、慈善之母,它对早期社会保障的影响不仅表现在思想方面,而且也突出地表现在实践活动中。宗教对社会保障而言:一是奠定并强化了社会公平与社会互助等道德基础;二是提供了制度安排最初的方法示范;三是补充着现代社会保障制度安排的不足。因此,宗教对现代社会保障的影响,不仅是理论的,也是实践的;不仅是历史的,也是现实的。,社会保障学,中国的理论渊源大同社会论:礼记礼运: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
13、是谓大同。社会互助论仓储后备论社会救济论,社会保障学,中西社会保障理论渊源基本评价在对未来理想社会的构想方面,中国孔子的大同社会思想与柏拉图的理想国几乎是相通的,前者较后者时间更早;在政治目的方面,亦均是为了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和统治秩序。中国古代的社会保障思想因官方负责的传统而较西方社会更早地论及了政府的责任,在具体内容上不仅涉及到救灾、济贫,还涉及到优抚及有关社会福利设施,并有仓储后备这类积极的防范措施,在救济方面亦提出了系统的赈济学说,因此,中国古代的社会保障思想内容异常丰富,有许多思想迄今仍闪烁着光辉。,社会保障学,不足之处在于,这类思想不是流于空想,就是注重于治标之术,并局限于当时特定
14、的历史条件;即使转变为统治者的政策,亦因封建集权统治根深蒂固,其实施效果也完全取决于统治者的个人意志与品德,自始至终未能走向制度化。这就是中国官方较西方国家较早地介入社会保障领域却又大大晚于西方国家建立起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原因之一。,社会保障学,经济学与社会保障经济学是现代社会保障理论及政策实践的重要基础,经济学所揭示的普遍原理与方法,对社会保障制度实践有特别重要的指导意义,经济政策亦可以充当社会保障政策的重要基础。但在强调重视经济学的重要基础地位的同时,不能用经济学替代社会保障理论。经济学领域对社会保障态度的差异,不管是否定还是肯定的学说,正是发展社会保障理论学说的有益营养,也是确立社会
15、保障制度安排的重要依据。,社会保障学,福利经济学是寻求最大社会经济福利的西方经济理论体系,它主要研究如何进行资源配置以提高效率、如何进行收入分配以实现公平,以及如何进行集体选择以增进社会福利。福利包括个人福利与社会福利,其中个人福利通常被解释成“幸福”、“快乐”的同义语,是指个人对物质生活需要与个人精神生活的需要的满足;而社会福利是一个整体的概念,指一个社会全体成员的个人福利的综合或个人福利的集合。在社会福利中,能够直接或间接用货币来衡量的那部分社会福利则通常被称为经济福利。经济福利构成了福利经济学的研究对象,而社会保障理论研究的内容还包括着满足社会成员有关精神文化生活需要的内容。,社会保障学
16、,西方主要的社会保障理论流派民主社会主义民主社会主义的最大特点就是用社会主义的旗号来实施福利国家政策。二战后英国工党提出了“民主社会主义”的理论与纲领,同时制定了“政治自由、混合经济、福利国家、凯恩思主义、和平等信念”等五大原则。瑞典等北欧国家的社会民主党在福利国家的实践方面起到了示范作用。民主社会主义的许多观点、主张等,构成了福利国家的理论与政策基础,迄今仍然具有相当的影响力,从而确实是现代社会保障事业的积极推动者。,社会保障学,民主社会主义提倡的理想社会,包括消灭贫困、淡化阶级和减少不平等、改善国民福利等等,其实都是社会主义的最低目标,或者说是实现社会主义目标的必要手段,要真正实现社会主义
17、仅仅靠这些措施显然不行。民主社会主义的国有化与计划经济主张,以及用高税收、高公债和通货膨胀来支撑的高福利政策,已经遇到了现实的挑战,从而有重新检讨的必要。民主社会主义也在不断发展,包括允许私人服务、提倡社会福利民主化等等,均表明任何理论与思潮都必然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社会保障学,西方主要的社会保障理论流派新自由主义新自由主义的哲学基础是自由、公正和不干涉主义,其核心思想是个人自由的至高无上;在经济上立足于经济自由主义,积极推崇自由市场经济,反对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和国家干预经济,强调自由市场机制的作用,将自由竞争当作大多数人生存的基本条件,主张限制政府权利。对福利国家的全盘否定既是新自由主义
18、的一个重要特征,也是新自由主义的重要思想内容。新自由主义者认为,在社会保障方面,福利服务的市场化是最好的选择,应当降低并且转移国家的作用,让市场发挥主导作用。,社会保障学,综观新自由主义理论,可以发现其对个人自由、个人责任、市场效率等问题的阐述是有一定道理的,对福利国家的某些批评也是中肯的,但总体而论,仍然主要是凭直觉和断言而形成的一种理论。从新自由主义理论,我们能够吸取到的养分或许就是保持对社会保障持续膨胀的警惕,同时发挥出市场机制的应有作用。但即使是英国、美国等国家,若采取新自由主义理论来重新建构社会经济与社会保障制度,其后果亦可能是大多数社会成员福利水平降低而不是提高。,社会保障学,西方
19、主要的社会保障理论流派中间道路中间道路是基于三个基本假设建立起来的一种介于民主社会主义与新自由主义的一种理论。三个基本假设是:第一,资本主义的最全面的管理,比其他任何可选择的体系最有可能产生最有效的经济结果,即资本主义是最优的体系。这个体系导致了经济的高速增长。第二,不管资本主义有什么优点,它本身仍然产生了许多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导致了贫困、不可容忍的不平等和失业,这些问题很自然地与自由市场经济体系有关系。,社会保障学,第三,他们相信政府的行为能最大可能地解决这些问题,能结束贫困,降低不平等,实现充分就业。客观地评价中间道路理论,我们可以发现它其实是在妥协与矛盾中发展起来的一种折中理论。这种理
20、论观点及其政策主张确实能够解决现实社会中的一些问题,但最终能否被西方国家接受并变成现实政策,以及能否真正取得经济增长、社会稳定及发展的成果,还需时间来验证。除这三大流派外,西方还存在多种不同的福利学说,如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政治多元论、文化决定论乃至伟人决定论等等。,社会保障发展史,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中,社会保障是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发展起来的。它由非正式制度安排到正式制度安排,从政府不介入到政府积极介入,从为统治者服务到为整个社会的长期稳定和协调发展服务,从一种社会政策演变成社会政策与经济政策等交互作用并相互协调的混合型政策,这本身就是社会文明发展进步的重要标志。,社会保障发展史,
21、慈善事业时代就是社会保障活动进入制度型时代之前的时代,它是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可以从不同国家出现自发的、临时性的救灾济贫活动算起,到国家以立法的形式介入社会保障活动时为止。社会背景是不发达的农牧社会。无论是西方宗教组织开展的,还是古代中国历代统治者开展的,或是民间自发开展的救灾济贫活动,其特色是取决于举办者的意愿与财力,并非满足社会成员的需要,从而只是一种随机的、临时的、非常落后的救助活动。这一时代尽管层次极低,仍然具有它的历史价值与现实启迪。,社会保障发展史,济贫制度的出现与发展以1601年英国颁布伊丽莎白济贫法为标志,国家通过立法的形式来介入济贫事务,是社会保障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社
22、会动荡、教权衰落、民族国家与王权的兴起是这一时期的特定时代背景。在西方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过度时期,济贫制度是一种主要的社会保障模式。在英国,自1601年颁布济贫法后,1723年通过了设立济贫院的法律,其目的是强调使穷人“懂得”劳动。1834年,通过了著名的济贫法修正案(即新济贫法)。瑞典于1763年,1854年荷兰颁布了济贫法。,社会保障发展史,慈善事业时代与济贫时代的社会保障活动,我们可以作如下评价:性质上是居高临下的施舍型。根本目的是防止被统治者反抗。保障项目是极端有限型。保障水平是极端低下型。保障效果是不良型。慈善事业时代只能算是社会保障的起源,而济贫制度的确立亦不过是社会保障由非制度
23、化向制度化发展的一个过渡,它们均因非制度性和非权利性,只能算是社会保障发展进程的初级阶段。,社会保障发展史,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现代社会保障制度是工业化的产物,它以1883年德国颁布疾病保险法应当是现代社会保障制度产生的标志。而1935年美国罗斯福政府通过的社会保障法以及据此确定的社会保障制度则是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由社会保险制度朝作综合性社会保障制度发展跨了一大步;二战后英国工党政府宣布建立福利国家则可以看成现代社会保障制度开始步入成熟阶段;到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以后,随着社会经济等诸影响因素的发展变化,一些西方国家基于以往社会保障政策出现的一些问题,开始思考改革的办法,各国又先后步入改革、发
24、展与完善阶段。,社会保障发展史,社会保险制度的产生19世纪80年代,德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建立起社会保险制度的国家。当时的社会背景是,欧洲国家在18世纪开始工业革命后,先后迈入工业社会,形成日益庞大的无产阶级,以往作为家庭或个人风险的老年、疾病、工伤、失业等特定事件,亦开始演变为一种社会风险,从而促使能够适应工业社会需要的各种社会保险制度成为新的政策选择。,社会保障发展史,社会保险制度首先产生于德国,但并非德国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国家,而是有着其他因素的推动。一方面,当时德国境内鼓吹劳资合作和实行社会政策的新历史学派,奠定了社会保险产生的理论基础。另一方面,随着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在社会主义政党的
25、推动下,德国工人运动日益高涨,它强烈要求政府实施保护劳工的政策,同时自发组织各种互助储金会等,迫使当局考虑社会保障问题,从而勘称社会保险制度出台的催化剂。第三,“铁血宰相”俾斯麦清楚要取得对外对内政策的胜利,关键在于安抚好工人,以便取得工业发展的先机,进而实现对外扩张。,社会保障发展史,18811889年,德国先后制定了疾病保险法、工伤保险法和老年与残疾保险法等,并于1911年将上述三部法律确定为德意志帝国统一的法律文本,另增孤儿寡妇保险法,而成为著名的社会保险法典,史称“帝国社会保险法典”。1923年和1927年,德国又先后制定了帝国矿工保险法、职业介绍和失业保险法,至此基本建成了完整的社会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社会保障 理念 历史 改革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61902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