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工程下游技术第三章微载体培养技术.ppt
《生物工程下游技术第三章微载体培养技术.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物工程下游技术第三章微载体培养技术.ppt(3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三章 微载体培养技术(microcarrier culture technique),一、何谓微载体?指直径60-250m,能适用于贴壁细胞生长的微珠。一般是由天然葡聚糖或者各种合成的聚合物组成。,最初采用在培养液中加人一定数量的小滚瓶,增加细胞生长的贴壁面积。,此方法构造简单,成本低,重复性好,放大过程可依靠滚瓶数量的增加。,但产率低,劳动强度大,占空间大。,如何增加细胞生长的贴壁面积?,1967年被用于动物细胞大规模培养。兼具悬浮培养和贴壁培养的优点,放大容易。现广泛用于培养各类细胞,生产疫苗、蛋白质产品。,微载体培养系统,培养4h,微载体间的细胞“桥联”200,电镜下串在一起的肝细胞微
2、载体730,由于肝细胞的粘附作用微载体形成“串珠”400,脊髓灰质炎、狂犬和乙脑等疫苗,二、微载体的商品类型,第一种微载体:Van Wezel用DEAE-Sephadex A50研制而来,市售(国际)种类有十几种以上:,液体微载体、大孔明胶微载体、聚苯乙烯微载体、PHEMA微载体、甲壳质微载体、聚氨酯泡沫微载体、藻酸盐凝胶微载体以及磁性微载体等,常用商品化微载体有三种:Cytodex1、2、3,Cytopore和Cytoline,显微镜下的高密度微载体,优良的微载体应具有的特性,价廉,能重复使用。,不含能毒害细胞的成分;,微载体须与细胞有良好的相容性;,密度应略大于培养基;,粒径在40120m
3、范围,生理盐水溶胀后增大到60250 m,粒度分布地均匀,径差不大于2025m;,良好的光学透明性;,能在PBS中耐120125、2030min高温灭菌;,应是非刚性材料;,不吸收培养基中的营养成分;,收获细胞或细胞制品容易,不影响蛋白质分离纯化;,三、微载体培养原理与操作,1、原理:将对细胞无害的颗粒微载体加入到培养容器的培养液中,作为载体,使细胞在微载体表面附着生长,同时通过持续搅动使微载体始终保持悬浮状态。,微载体的大小:增大单位体积内表面积(S/F)对细胞的生长非常有利。使微载体直径尽可能小,最好控制在100-200m之间。,微载体的密度:一般为2,随着细胞的贴附及生长,密度可逐渐增大
4、。,微载体的表面电荷:据研究,控制细胞贴壁的基本因素是电荷密度而不是电荷性质。若电荷密度太低,细胞贴附不充分,但电荷密度过大,反而会产生“毒性”效应。,细胞能否黏附,主要取决于细胞与微载体的接触概率和相融性。,细胞增殖阶段:黏附贴壁、生长和扩展成单层,贴壁依赖性细胞在微载体表面上:,贴附是进一步铺展和生长的关键,主要是靠静电引力和范德华力,Vero细胞在Cytodex-3微载体表面粘附铺展的形貌变化,通常做法:贴壁期采用低搅拌转速,时搅时停;数小时后,待细胞附着于微载体表面时,维持设定的低转速,进入培养阶段。微载体培养的搅拌非常慢,最大速度75r/min。,2、搅拌转速:动物细胞无细胞壁,对剪
5、切力敏感,无法靠提高搅拌转速来增加接触概率。,搅拌速率越大,制得的微球越小,聚合物浓度越大,制得的微球较大,以聚己内酯(PCL)、聚左旋乳酸(PLLA)、聚乙醇酸聚乳酸共聚物(PGLA)为基质制备可生物降解微载体,3、细胞与微载体的相融性:与微载体表面理化性质有关。一般细胞在进入生理pH值时,表面带负电荷。若微载体带正电荷,则利用静电引力可加快细胞贴壁速度。若微载体带负电荷,因静电斥力使细胞难于黏附贴壁,但培养液中溶有或微载体表面吸附着二价阳离子作为媒介时,则带负电荷的细胞也能贴附。,4、细胞在微载体表面的生长 受影响因素:细胞方面:细胞群体、状态和类型。微载体方面:微载体表面状态、吸附的大分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生物工程 下游 技术 第三 载体 培养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61875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