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谱分析第三章CNMR谱.ppt
《波谱分析第三章CNMR谱.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波谱分析第三章CNMR谱.ppt(8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三章 核磁共振碳谱 13C-NMR,学习目的,通过本章的学习,应明确核磁共振碳谱研究的对象,理解核磁共振碳谱的特点及各种去偶技术,掌握不同类型 13C的化学位移及其影响因素,了解 13C核的弛豫机理及弛豫时间的应用,掌握核磁共振碳谱的解析。,本章主要内容,3.1 核磁共振碳谱概述3.2 13C的化学位移3.3 13C-NMR谱中的偶合现象及各种去偶方法3.4 弛豫3.5 核磁共振碳谱的解析,3.1核磁共振碳谱概述,3.1.1 13C NMR基本原理自旋量子数I=1/2的13C核的NMR原理与1H是同样的。但是13C核与1H核相比,由于13C 核的磁旋比只有1H核的1/4,而核磁共振测定的灵敏
2、度是与磁旋比的立方成正比(S3),因此在核数目相同的情况下,13C NMR谱的灵敏度只有1H NMR的1/64。同时考虑到1H和13C 的自然丰度的差别,1H(99.98)13C(1.1),所以碳谱的灵敏度只有氢谱的1/5800。,如果采用和核磁共振氢谱同样的方法做核磁共振碳谱,它的信号就非常微弱,被埋在仪器的噪音之中,不能检出。因此提高核磁共振碳谱灵敏度的方法有:对被测化合物的13C富集;增加给定体积下样品的浓度或给定浓度下样品的体积;从Boltzmann分布式可知,降低样品温度或增加磁场强度,可提高核磁共振碳谱的灵敏度采用多次扫描,并将每次扫描的结果储存于计算机中,由计算机累加平均;,增加
3、核磁共振碳谱灵敏度最经济和最有效的方法是脉冲Fourier变换技术(PFT)与各种去偶技术相结合。3.1.2 13C-NMR的特点:1.化学位移范围宽(0250);2.13C-NMR给出不与氢相连的碳的共振吸收峰;3.碳原子的驰豫时间较长;驰豫时间主要指T1,T1从几毫秒到几百秒,且能被准确测定。由于不同结构类型的13C核其T1时间不同,从而有助于推断结构。,3.1.3 13C NMR谱图,1H NMR谱,13C NMR谱,3.2 13C的化学位移,13C的化学位移是碳谱的重要参数,由碳核所处的化学环境决定。,不同环境的碳核受到的屏蔽作用不同,i值不同,其共振吸收频率不同,出现在碳谱的不同位置
4、。i值越大,屏蔽作用越强,c值越小(向高场移动)。,3.2.1 13C化学位移的屏蔽原理原子核的屏蔽是指原子核外围电子(包括核本身的电子及周围其它原子的电子)环流对核所产生的屏蔽作用的总和:i=dia+para+n+med对于13C核主要为与P电子有关的顺磁屏蔽para,它的方向与外磁场方向一致,加强了外加磁场,因此为去屏蔽效应。para与P电子密度、分子中电子激发能以及键级(指占据P 轨道电子的数目和多重键的作用)等因素有关。,例如1:13C屏蔽与电子激发能的关系,2.电子密度的影响,3.2.2 影响13C化学位移的主要因素1.碳的杂化轨道碳的杂化在很大程度上决定13C的化学位移的范围。不同
5、碳核杂化的屏蔽常数大小为:sp2spsp3c的大小为:双键碳三键碳饱和碳 范围:120240 70110-20100,2.碳原子的电子云密度碳的化学位移与其核外围电子云密度有关,核外电子云密度增大,屏蔽效应增强,c值向高场位移。碳正离子c值出现在较低场是由于碳正离子电子短缺,强烈去屏蔽作用所致。如:,共轭效应 由于共轭引起电子云分布不均匀,导致c向低场或高场位移。例如,在巴豆醛分子中,其羰基碳原子的c值相对于乙醛(201ppm)向高场位移至191.4ppm。另一方面,共轭效应使C=C双键的碳原子核外电子云密度稍增大且处于高场,却使碳核外电子云密度稍减少而处于较低场。,共轭羰基化合物,羰基碳的化
6、学位移移向高场,c值减小,当由于空间阻碍破坏共轭作 用时,将恢复羰基原来的c值。例如,苯乙酮的羰基碳的c值为195.7ppm,当邻位有甲基取代时,降低了羰基与苯环的共轭程度,使羰基碳的c值向低场移动;当邻二甲基取代时,由于空间阻碍,羰基与苯环难以继续处于同一平面,破坏了共轭作用,使羰基恢复到普通酮的c值为205.5ppm(如丙酮2067ppm)。请看下面的例子:,共轭双键化合物,中间碳原子因键级减小,c值减小,移向高场。例如,在丁二烯分子中,如果只考虑取代基的诱导效应,乙烯基应大于乙基,丁二烯的C2化学位移值应大于140.2ppm,而实际上由于共轭效应使C2的化学位移向高场移动,为137.2p
7、pm。,诱导效应 与电负性取代基相连,使碳核外围电子云密度降低,c值增大,向低场位移,取代基电负性愈大,低场位移愈明显。如:,3.立体效应 c对分子的构型十分敏感,碳核与碳核或与其他核相隔几个键时,其间的相互作用会大大减弱。但若空间接近,彼此会强烈影响。在van der Waals距离内紧密排列的原子或原子团会互相排斥,将核外电子云彼此推向对方核的附近,从而增加屏蔽作用,使化学位移向高场移动。具体有以下两个方面:,取代烷基的密集性 当碳原子上的氢被烷基取代后,其c值也就相应增大。另外,取代的烷基越大、越具分支,则碳原子的c值也越大。在下列系列化合物中,c值从左到右逐渐增大。,旁式效应 电负性基
8、团使、碳原子的化学位移值移向低场,却使碳原子的化学位移值移向高场。这种影响称邻位交叉效应或旁式效应(-gauche effect),该效应在链烃或六元环化合物中普遍存在。请同学们讨能:a.为什么链烃中电负性基团使、碳原子的化学位移值移向低场,却使碳原子的化学位移值移向高场?b.在取代环己烷中又会如何?,4.其它影响溶剂的影响:不同溶剂测试的碳谱,其c值改变在几个ppm到十几个ppm。氢键的影响:氢键的形成使C=O中碳核的电子云密度降低,c值低场位移。温度的影响:温度的改变可使c值有几个ppm的位移。当分子有构型、构象变化或有交换过程时,谱线的数目、分辨率、形状都将随温度变化而明显改变。,3.2
9、.3 主要结构的13C值的范围不同的13C化学位移的变化范围一般从0到220ppm,但应熟记下列主要结构的13C值的范围:,-,-,-,-,0,50,100,150,200,060,5080,7090,100150,150220,C=O,苯环碳C=C,CX,CC,烷烃类饱和碳,其中有关羰基碳对结构决定尤为有用,各种羰基碳的化学位移如下:酮类:188288ppm醛类:185208ppm酸类:165182ppm酯与酰胺:155180ppm,3.2.4 13C化学位移经验式的估算。,影响13C化学位移的因素很多,理论计算还不够完善,核磁共振碳谱的解析往往比氢谱更为困难。在进行未知物的鉴定,标识碳谱峰
10、时,常采用一些经验的计算方法。这些方法都是根据已经累积的13C化学位移资料,归纳整理后,找出的预测c的经验规律。,烷烃1.开链烷烃第i个13C原子的c(i)的加合公式c(i)=-2.6+9.1n+9.4n-2.5n+0.3n例如:正己烷 CH3CH2CH2CH2CH2CH3c1=13.7(13.7)c2=22.8(22.8)c3=31.9(31.9)2.支链烷烃第i个13C原子的c(i)的计算公式在开链烷烃的计算公式基础上加校正项(S)校正项(S)请参见教材140页表5-3,3.取代烷烃的c的计算公式c(i)=对应烷烃的c+取代基参数注意取代类型:正取代和异取代的区别取代基参数请见教材141也
11、表5-44.环烷烃及其衍生物当环烷烃有环张力时,c位于较高场,五元环以上的环烷烃,c都在26ppm左右。相应的杂环化合物,由于受杂原子电负性的影响,c低场位移。烷基取代基的引入,使环烃的-碳,-碳的值低场位移,-碳的值高场位移。,环己烷的c为26.6ppm,单取代环己烷,取代基处于直立键和平伏键时,对c的值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多取代环己烷的c的值与取代基的键型及相对位置有关。取代环己烷c的经验计算式为:ci=26.6+Ai(Ai 值见P143表5-5)请同学们计算环己醇中各个碳的化学位移。,5.烯烃及其衍生物烯烃碳的化学位移估算:(P144表5-7)c=123.3+取代基参数+空间校正项6.炔烃
12、及其衍生物炔烃碳的化学位移估算:(P145表5-8,9)c=71.9+取代基参数7.苯环碳的c的估算:(P146表5-10)c=128.5+取代基参数,8.羰基化合物羰基碳的c值羰基碳为sp2杂化,加之羰基碳的极性,所以c值位于更低场。除醛基外,其他羰基化合物的羰基都不与氢相连,在偏共振去偶谱中均以单峰出现,在质子宽带去偶谱中无NOE,羰基碳的共振吸收峰都较弱,在碳谱中极易辨认醛:c=o 2005ppma.偏共振去偶谱中为双峰,质子宽带去偶谱中有NOE,比其它羰基稍强;b.-C上取代基数目增加,c稍向低场位移;c.当与苯环或双键共轭时,c向高场位移。,酮:c=o 21010ppma.-C上取代
13、基数目增加,c稍向低场位移b.-二酮烯醇式c=o 较酮式高场位移10ppmc.,-不饱和醛酮由于-共轭,c=o 高场位移510ppm,烯碳则低场位移。羧酸及其衍生物 羰基与具有孤对电子的杂原子相连时,羰基碳原子的电子短缺现象得以缓和,c=o 较醛酮高场位移至155185ppm范围。,3.3 13C-NMR谱中的偶合现象 及各种去偶方法,3.3.1 碳谱中的偶合现象1.13C-1H偶合 13C-1H偶合为碳谱中最重要的偶合作用,偶合作用的大小用 1J表示,除此之外还有 13C-1H的远程偶合。另外还存在13C-13C的偶合,但可以忽略,为什么?由于磁旋比的差别,CHn基团是典型的AXn体系。,1
14、3C-1H偶合常数 1JCH的大小一般在120到300Hz范围,决定 1JCH值大小的最重要因素是C-H键的s电子成分,近似有:1JCH=5(s)(s)为C-H键的s电子所占的百分数例如:CH4(sp3,s=25)1J=125Hz CH2=CH2(sp2,s=33)1J=157Hz C6H6(sp2,s=33)1J=159Hz CHCH(sp,s=50)1J=249Hz,由于1J很大,造成碳谱谱线相互重叠,给碳谱解析带来困难,因此记录碳谱时必须对质子去偶。除了s电子的成分以外,取代基电负性对1J也有影响,随取代基电负性的增加而相应增加。另外2JCH、3JCH、4JCH也存在,在碳谱中称为远程偶
15、合。2JCH值的变化范围为-5至60Hz;3JCH值在十几Hz之内,它和取代基及空间位置有关,Karplus方程近似成立。注:在芳环中,3JCH 2JCH除少数特殊情况,4JCH一般小于1 Hz。,1JCH的应用C-H偶合裂分常常不按n+1规律,这可能是由于偶合的碳谱中,能量类似的自旋态的混合产生了高阶裂分所致。但是在很多情况下,可以从偏共振去偶法测得的碳谱中的裂分峰数得到与碳原子直接相连的氢原子数目(仍按n+1规律),原因是减弱的1JCH。例如:四重峰(q)是CH3 三重峰(t)是CH2,=CH2 二重峰(d)是CH,CHO,C6H6,CCH 单峰(s)是C=O,季碳原子,2.13C和杂原子
16、X之间的偶合碳-氘偶合(JCD)JCH与JCD有如下关系:JCH/JCD=H/D=6.51所以JCD=2030Hz。又因氘的I=1,使13C信号裂分为(2n+1)个峰碳-氟偶合(JCF)1JCF=158-370Hz 2JCF=30-45Hz 3JCF=0-8Hz 4JCF=0-3Hz,碳-磷偶合(JCP)一般 JCP=-14-150Hz(五价大于三价)碳-氮偶合(JCN)一般 JCN在020Hz,1,1,3.3.2 脉冲技术和去偶方法,1.脉冲Fourier变换核磁共振技术(PFTNMR技术)(Pulse Fourier Transform,PFT)在脉冲核磁共振实验中,用短而强的射频脉冲照射
17、样品,使磁化强度矢量M0转动一个 角。结果产生了磁化强度矢量的横向分量My,其大小为:,当射频脉冲过后,横向磁化强度经自旋-自旋弛豫以时间常数1T2指数衰减到零。由My衰减而产生的核感应电流,可被射频接收器检测到,称为自由感应衰减(Free Inductive Decay,FID)信号。当FID衰减至接近零时,仪器指令射频振荡器再发出一个新的脉冲(一般相隔15s),这样由数千以至数万个脉冲引起的FID信号都存入计算机内,累加起来,再经过傅立叶变换把FID信号转变为常见的核磁共振碳谱。,使用PFT-NMR仪器主要有如下几个优点:(1)在脉冲作用下,所有的13C核同时发生共振。(2)脉冲作用时间短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波谱 分析 第三 CNMR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61867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