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染色质结构与基因转录.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染色质结构与基因转录.ppt(1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三节 染色质结构与基因活化,主讲人:黄曼丽组员:吴丽、郑苑琼、李文锐、李婷婷、方晓丽、高宁英、马洁娜、华玲燕、李威、吴翠玉、庄伟志、周骏腾,染色质结构与基因活化,活性染色质及其主要特征 染色质结构与基因转录,一,二,真核生物内DNA是裸露的吗?,染色质,核酸,蛋白质,少量RNA,DNA,组蛋白,非组蛋白,核小体,阻断了转录的进行,一、活性染色质及其主要特征,活性染色质(active chromatin)与非活性染色质(inactive chromatin)活性染色质的主要特征,(一),(二),活性染色质:具有转录活性的染色质 非活性染色质:没有转录活性的染色质 活性染色质的核小体发生构象改
2、变,具 有疏松的染色质结构,从而便于转录调 控因子与顺式调控元件结合和RNA 聚合 酶在转录模板上滑动。,(一)活性染色质(active chromatin)与 非活性染色质(inactive chromatin),.活性染色质具有DNase I超敏感位点(DNase I hypersensitive site,DHS):活性染色质对DNase具有优先敏感性。超敏感位点是一段长100200bp的DNA序列特异暴露的染色质区域。大部分位于5-端启动子区。可能是为RNA聚合酶、转录因子或其他蛋白调控因子提供结合位点。,(二)活性染色质的主要特征,.活性染色质在生化上具有特殊性活性染色质很少有组蛋白
3、H1与其结合;活性染色质的组蛋白乙酰化程度高;活性染色质的核小体组蛋白H2B很少被磷酸化活性染色质中核小体组蛋白H2A在许多物种很少有变异形式;组蛋白H3的变种H3.3只在活跃转录的染色质中出现HMG14和HMG17只存在于活性染色质中。,(二)活性染色质的主要特征,.活性染色质在组蛋白修饰上的特异性甲基化、乙酰化(标志)、磷酸化,(二)活性染色质的主要特征,Questions:,如何形成活性染色质中的超敏感结构?如何隔离活性区域与非活性区域?RNA聚合酶如何通过与组蛋白结合的DNA模板进行转录?,二、染色质结构与基因激活,(一),(二),(三),疏松染色质结构的形成,染色质的区间性,染色质模
4、板的转录,.DNA局部结构的改变与核小体相位的影响 当调控蛋白与染色质DNA的特定位点结合时,染色质易被引发二级结构的改变;进而引起其它的一些结合位点与调控蛋白的结合。核小体变构因子可通过改变核小体的相位协助基因转录,疏松染色质结构的形成,(一),核小体易位使得转录因子能与DNA结合:,有些细胞具有某些“工具”(如人类细胞的SWI/SNF复合物)能撬开被核小体阻断的DNA区域,从而允许转录因子与DNA接触。,.组蛋白的修饰:影响转录活性决定了染色质处于活性或非活性状态。直接影响:改变染色质的结构(如:磷酸化)间接影响:使核小体变构(易位/解体等),使其他调控蛋白易于和染色质相互接触 例如:组蛋
5、白的赖氨酸残基的乙酰化.HMG结构域蛋白HMG结构域可识别某些异型的DNA结构,与DNA弯折和DNA-蛋白质复合体高级结构的形成有关。,(一),疏松染色质结构的形成,(二)染色质的区间性,基因座控制区(locus control region,LCR)染色体DNA上一种顺式作用元件,具有稳定 染色质疏松结构的功能;与多种反式因子的结合序列可保证DNA复制 时与启动子结合的因子仍保持在原位。隔离子(insulator)概念:处于抑制状态与活化状态的染色质结构域之间、能防止不同状态的染色质结构特征向两侧扩展的染色质 DNA序列。作用:作为异染色质定向形成的起始位点;提供拓扑隔离区;涉及追踪机制。,(三)染色质模板的转录,基因转录的模板不是裸露的DNA,染色质 是否呈疏松结构,即是否处于活化状态是决定转录功能的关键 转录的“核小体犁”(nucleosome plow)假说 RNA聚合酶被认为是用“核小体犁”(如前面提到的SWI/SNF复合物)来解除组蛋白和DNA间的相互作用。,转录的激活与转录起始物的形成,染色质解凝聚,露出组蛋白尾巴,转录开始被激活,乙酰化,形成转录起始物,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61862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