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方体的体积单位教学设计.doc
《长方体的体积单位教学设计.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长方体的体积单位教学设计.doc(3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All great actions and thoughts have a trivial beginning.整合汇编简单易用(页眉可删)长方体的体积单位教学设计 长方体的体积单位教学设计1长方体的体积计算这一内容是在学生认识了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的概念,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立方米、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的基础上学习的。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在今后的生产和生活中实际测量和计算一些物体的体积,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到知识*于实践、用于实践的道理,学习一些研究问题的方法。并且对学生空间观念的形成有着重要的意义。听了叶老师执教的长方体的体积一课,深受启发。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
2、亮点:一、重视引导学生经历知识的探究过程。究竟长方体的体积与长、宽、高有什么定量关系呢?叶老师安排了操作活动,引导学生用小正方体摆4个不同的长方体,通过观察、分析,发现长方体体积与长、宽、高的关系,逐步归纳得出计算方法。这一过程都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探究的过程,而不是教师的简单说教。二、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叶老师展示出6个大小不同的长方体,引导学生观察、发现长、宽、高与体积的关系的过程,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过程。叶老师引导学生通过观察长、宽、高与体积的关系,让学生发现规律:长方体的体积正好是它们长、宽、高的乘积的过程,也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过程。叶老师引导学生用棱长为1厘米的小正方体摆不
3、同的长方体的过程,是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过程。老师引导学生练习的过程,是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过程。在这一系列的探索活动中,学生通过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手操作,发散思维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策略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三、重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脱离生活的数学,把数学知识的学习与学生身边的事物割裂开来,既不利于学生理解抽象概括的数学知识,又无法让学生体会学习数学的意义。在课后练习中“一个长方体木箱长5分米,宽和高都是0.4米,它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分米?”在课程接近尾声之时,叶老师始终没有忘记让学生再次感受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是解决我们身边的一些实际问题,我们学习了它,就应该把它运用到
4、生活中。通过联系实际,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帮助学生更好地应用所学的知识。这样,不仅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激发学生从生活中寻找数学问题的兴趣。四、重视反馈纠正。反馈纠正是改善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叶老师在教学中反馈形式多种多样,随堂提问、课堂交流、布置练习等反馈及时,纠正有力。反馈面较广,反馈角度多方面,有效地防止了学生知识缺陷的积累,增强了学生学习的自信心。总之,这节课充分体现了叶老师先进的教学理念和高超的教学艺术,充分体现叶老师追求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探索过程,给我们以深刻的启示和借鉴。当然,艺无止境,教学尤其如此,针对这堂课,我认为以下几个方面还需再继续探究,以达
5、更好的教学效果呢?可以借助多媒体课件逐一展示每个长方体,要求学生记录每个长方体的长、宽、高、体积等有关数据,这样更直观。更便于学生发现体积与长、宽、高之间的关系。长方体的体积单位教学设计2一、 教学内容简析:这一内容是在学生理解了体积的概念和体积单位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由计算平面图形的面积扩展到研究立体图形的体积计算,是学生空间思维发展的一次飞跃。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是学生形成体积的概念、掌握体积的计量单位和以后计算各种形体体积的基础。二、教学环境:通过“猜想动手操作验证探究”的教学过程,学生们兴趣盎然的参与到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当中。借助多媒体的教学手段。演示实验的过程,帮助学生建立空
6、间观念,形成清晰的表现。三、教学目标:知识技能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和实践活动,探索并掌握长方体、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2、在观察、操作、探索的过程中,提高动手操作能力,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过程与方法策略目标:通过“猜想验证”的过程,形成发现、创新的过程。从而获取数学活动经验。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抽象概括、归纳推理的能力。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发现数学的兴趣,学会与人合作。 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长方体的体积公式的的推导过程,掌握长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教学难点:理解长方体的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四、教学设计意图:在本课的教学
7、中,让学生从生活实际需要中体会长方体的体积在生活中的应用,从而产生研究长方体体积的计算的需求,通过观察生活中的实物,发现长方体的体积与长宽高有关系,提出猜想,确定研究的方向。在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动手操作探究,来验证猜想的正确。使学生经历知识的建构的过程。通过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运用长方体体积计算的方法。体会数学运用于生活实际。五、教学媒体的选择和应用:这节课的学习重点是:使学生理解并掌握长方体的体积公式,能正确计算。这节课的学习难点是:动手实验、发现长方体的体积公式。 六教学实施具体过程:(一)激发兴趣,唤起生活经验和旧知课件出示:1、字典是我们学习的工具书,必须要常备身边的,淘气遇到了这样
8、的问题,他每天都要带一本字典,现在有两本内容同样的字典,他要选择其中的哪一本经常带在书包里比较方便呢?为什么?(小本的字典。体积小)2、在我们生活中经常会遇到比较物体体积大小的情况,请你观察下面的这几组物体,你能发现物体体积的大小可能与物体的什么有关系?(与物体的长、宽、高都有关系。)今天我们就来研究长方体的体积. 意图:导入新课用学生熟悉的工具书,引入新课,体会物体的体积有大有小,课件出示体积大小不同的字典,直观形象的看出体积有大有小。(二)、唤起旧知提出猜想1、看一看下面的长方体的体积是多少?为什么?体积是4立方厘米。为什么?因为他它含有4个1立方厘米的体积单位。 (1)我们已经知道,长方
9、体的体积就是指长方体所含有的体积单位数。所以求长方体的体积就是求长方体所含有多少个这样的体积单位。下面我们运用1立方厘米的体积单位来研究长方体的体积计算方法。(2)再加上这样的两排,这个长方体的体积是多少?你是怎么想的?学生1:12立方厘米。追问怎么得到的?学生2:一排是4立方厘米, 3排就是43=12立方厘米。?(3)再加上这样的一层,这个长方体的体积是多少?你是怎么计算的?一层是12立方厘米,2层就是122=24立方厘米 这个长方体的长宽高分别是多少? 学生1:24立方厘米。学生2:长是4厘米,宽是3厘米,高是2厘米。 板书:体积长宽高243.启发:生活中计量物体的体积,都用“切成若干个体
10、积单位”来计算,行的通吗?观察板书上的几个数字之间有什么关系?大胆猜测体积与什么有关?有什么关系?猜想:学生1:用计算公式学生2:与长宽高有关。因为表面积就与长宽高有关? 学生3: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三)动手实践验证猜想1、这个猜想正确吗?下面就请同学们通过实验去验证我们的猜想是否正确。(1)请同学们小组合作,用这些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木块拼成形状不同的长方体,每拼成一种就记录下它的长宽高和体积各是多少,然后计算出来验证刚才的猜想是否正确。全班同学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分工,开始操作、计算、记录、思考、讨论引导学生全员参与公式的推导。明确小组学习的任务 哪个小组愿意先汇报你们的研究过程和成果?
11、(在实物投影上边摆边说)第一组:把12个正方体木块摆成3排,每排2个,摆2层。这个长方体的长是2厘米,宽是3厘米,高是2厘米,体积是12立方厘米,我们认为猜想的公式是正确的。第二组:把18个正方体木块摆成1排,每排6个,摆3层。这个长方体的长是6厘米,宽是1厘米,高是3厘米,体积是18立方厘米,我们认为猜想的公式是正确的。第三组:把12个正方体木块摆成2排,每排6个,摆1层。这个长方体的长是6厘米,宽是2厘米,高是1厘米,体积是12立方厘米,我们认为猜想的公式是正确的。 刚才老师把同学们的实验数据汇总了这张表,我们一起来观察。意图: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己动手分组操作拼长方体、填写报告单,为学生
12、创新能力培养创造了条件。同时让学生自主地去感知、观察发现长方体的长、宽、高与小正方体个数之间的关系,降低体积公式推导的难度。从而提出创造性问题,逐步形成创造意识。2、发现总结长方体体积公式(1)师问:每排的个数、每层的排数、层数与长宽高有什么关系?生一:每排的个数相当于长,每层的排数相当于宽,层数相当于高。生二:因为每排的个数、每层的排数、层数相乘就是体积,所以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师:体积怎么求?为什么?学生们学会了总结长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2)师:同学们真了不起,通过猜想、实验、验证总结出了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今后在学习上同样可以利用这种方法学习。意图:分小组学习,是学生主动理解学习过
13、程、解决问题的重要途径。通过学生交流、师生交流,比较、分析实验过程,从而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出长方体体积与长、宽、高的关系。学生们通过自己探索,学会了一定的学习方法。 课件演示公式的推导过程(3)字母表示:长方体体积用V表示 长用a表示,宽用b表示高用h 表示,长方体的体积公式用字母表示是V=abh = abh3、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的应用(1)师问:在生活中,怎样计算长方体的体积? 例:一个长方体,长7厘米,宽4厘米,高3厘米,它的体积是多少?学生1: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 全班动笔做一做。(2)看立体图计算长方体的体积(只列式不计算)写在课堂作业本上。长6分米,宽4分米,高3分米,求体积。 长
14、6厘米,宽6厘米,高5厘米,求体积。 (3)迁移推导,再次尝试长6厘米,宽6米,高6米,求体积。是什么立体图形?正方体教师指着长、宽、高都是6厘米的长方体提问:这个图形有什么特征?你怎样想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与同学交流你的想法?学生讨论后得出: 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用字母表示V=aaa = a3 说明理由: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意图:尝试练习是运用长方体体积公式解决新问题的渠道。同时通过学生说思考过程,不但突出了掌握长方体、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这一重点,而且培养了学生动手、动口及创新发展的能力。 (4)继续观察阴影部分的面积是上面各个图形底面的面积,称为底面积。长、正方体的体积=底面积
15、高 V=Sh(四)学以致用巩固提高 1.判断(判断对错,说明理由)(1)一个正方体的棱长是2米,它的体积是8立方米。()(2)一个长方体的长30厘米,宽2分米,高5厘米,它的体积是3025=500(立方厘米)。()(3)一个棱长为6分米的正方体,它的表面积和体积相等。() 2.提高题(1)一块砖的长是24厘米,宽是长的一半,厚是6厘米,它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只列式)(2)一个正方体的棱长总和是36厘米,它的体积是多少?3. 实际应用(1)雄伟的人民英雄纪念碑矗立在天安门广场上,石碑的高是14.7米,宽2.9米,厚1米。这块巨大的花岗岩石碑的体积是多少立方米?解:V=abh =2.9114.
16、7=42.63(m3)答:这块巨大的花岗岩石碑的体积是42.63立方米。(2)有一种正方体形状的魔方,棱长是6厘米,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V=a3=666=216(cm3)答:这种魔方的体积是216立方厘米。 4.发展题一块不规则的石头,要求学生借助于两种工具:一个装有水的长方体容器,一把直尺,把这块不规则的石头的体积求出来,只要求说出自己的方法。意图:巩固练习的练习题设计,力求突出重点,解决难点,利用多样的题型,把基础认知与创新能力发展紧密结合起来,以达到发展学生思维、形成技能的目的。(五)谈谈你今天的收获板书设计: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V=abh= abh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V=aaa=
17、a3长、正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V=Sh 教后记:本课注重让学生从体验中学习,在体验中自我建构新知,在体验中掌握数学方法。努力为学生创设条件,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发现数学知识的过程中。在整个活动中,教师很自然地向学生们渗透了科学研究的基本过程,引导学生们要通过猜想操作论证去发现一些客观规律。让学生在发现验证解释中体会数学,探究知识。学生们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猜测、动手操作、交流讨论发现了长方体的长、宽、高和体积之间的关系,总结出了计算长方体体积的公式。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掌握了计算长方体体积的数学公式,还知道了应该如何独立思考,学会了与他人合作。在论证的过程中,同学们动手操作,分别派出各组的代表讲解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长方体 体积 单位 教学 设计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6185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