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ppt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ppt(10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环境影响评价大气环境,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考前培训班,二、评价等级与评价范围,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大气环境,(一)评价工作等级的分级掌握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的划分,根据评价项目的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周围地形的复杂程度以及当地执行的大气环境质量标准等因素,将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划分为一、二、三级。评价工作等级分级的步骤(1)等标排放量的计算(2)评价工作级别的划分(3)评价工作级别的调整,(一)评价工作等级的分级掌握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的划分,(1)等标排放量的计算 Pi评价等级判别参数,等标排放量,m3/hQi单位时间排放量,t/h;C0i环境空气质量标准,mg/m3,(一)评价工作等级
2、的分级掌握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的划分,C0i的选择:一般选用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及其修改单中的1h平均取样时间的二级标准的浓度限值;对该标准中未包的包含的项目,可以照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TJ36-37)中居住区大气中有害物质的最高允许浓度的一次浓度值;如已有地方标准,应选用地方标准中的相应值;对某些上述标准中都未包含的项目,可参照国外有关标准选用,但应作出说明,报环保部门批准后执行。,(一)评价工作等级的分级掌握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的划分,(2)评价工作等级的划分表 评价工作级别(一、二、三级),评价工作级别(一、二、三级),复杂地形:山区、丘陵、沿海、大中城市
3、的城区等。,(一)评价工作等级的分级掌握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的划分,(3)评价工作级别的调整 可以根据项目的性质,总投资和产值,周围地形的复杂程度,环境敏感区的分布情况,以及当地大气污染程度,对评价工作的级别作适当调整,但调整幅度上下不应超过一级。对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有危害而又没有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的特殊污染物,其评价工作等级不应低于二级。除了导则规定的内容外,还应根据评价区域所在的城市发展总体规划、环境保护规划及环境功能区划而定。,(二)评价范围的确定原则掌握各等级大气环境影响评价范围的确定原则,根据项目的评价工作级别确定(主要);考虑评价区内和评价区边界外有关区域(以下简称界外区域)的地
4、形、地理特征;该区域内是否包括大中城区、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等环境保护敏感区。,(二)评价范围的确定原则掌握各等级大气环境影响评价范围的确定原则,一般可取项目的主要污染为中心,以主导风向为主轴,按正方形或矩形划定评价区的范围。如无明显主导风向,可取东西或南北向为主轴。大气环境影响评价范围的边长,平原取上限,复杂地形取下限,对于少数等标排放量较大的一、二级项目,评价范围应适当扩大。,(二)评价范围的确定原则掌握各等级大气环境影响评价范围的确定原则,考虑到界外区域对评价区的影响,对于地形、地理特征和排放高度、排放量较大的点源的调查,还应扩大到界外区域,各方位的界外区域的边长大致为评价区域边长的0
5、.5倍。如果界外区域包含有环境保护敏感区,则应将评价区扩大到界外区域。如果评价区包含有荒山、沙漠等非环境保护敏感区,则可适当缩小评价区的范围。,例题:位于大城市工业区内某工程,经初步工程分析,除尘脱硫后的SO2排放量为40kg/h,NOx排放量为600kg/h,请问该项目的大气评价工作等级为多少?并确定其评价范围。答:QSO20.04 t/h,C SO20.5 mg/m3,P SO28107m3/h;QNO20.60 t/h,C NO20.24 mg/m3,P NO22.5109m3/h;由评价工作级别表可知,由于该工程位于大城市工业区内,属于复杂地形,根据计算结果,P max2.5109m3
6、/h,故该项目的大气评价工作等级为一级。由于是复杂地形,取一级评价范围的下限,即评价范围应为16km16km。,三、大气环境现状调查,自然环境状况社会环境概况项目和区域大气污染源评价区域内的空气环境质量现状,大气污染源调查内容,(一)污染因子的筛选,筛选的原则:应选择该项目等标排放量较大的污染物为主要污染因子;还应考虑在评价区已造成严重污染的污染物。,污染源调查中的污染因子数一般不宜多于5个。对某些排放大气污染物数目较多的企业,如纲铁、化工企业,其污染因子数可适当增加。,(一)污染因子的筛选,工业企业向大气排放的主要污染物,(二)大气污染源调查对象 熟悉大气污染源调查对象的确定及调查方法,按污
7、染源存在形式分:固定污染源、移动污染源按污染源的几何形状分:点源、线源、面源、体源,污染源的分类,(二)大气污染源调查对象 熟悉大气污染源调查对象的确定及调查方法,如建设项目将替代区域污染源时,则对替代污染源做详细的调查;若评价区域内又其他在建、拟建项目,则需对其污染源进行详细调查。,(三)污染源调查的基本内容熟悉各等级评价项目大气污染源调查的内容及要求,一级评价项目应进行以下9方面的调查:按生产工艺流程或按分厂、车间分别绘制污染流程图;按分厂或车间逐一统计各有组织和无组织排放源的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对改扩建项目的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应给出:现有工程排放量、新扩建工程排放量,以及预计现有工程经改造后
8、污染物的削减量,并按上述三个量计算最终排放量。除调查统计主要污染物的正常生产的排放量外,对于毒性较大的物质还应估计其非正常排放量。将污染源按点源和面源进行统计。,(三)污染源调查的基本内容熟悉各等级评价项目大气污染源调查的内容及要求,6 点源调查统计内容一般包括:排气筒底部中心坐标和海拔高度及位置图;排气筒几何高度(m)和出口内径(m);排气筒出口烟气温度(K);烟气出口速度(m/s);各主要污染物正常排放量(t/a,t/h或kg/h);毒性较大物质的非正常排放量(kg/h);排放工况,如连续排放或间断排放,间断排放应注明具体排放时间、时数和可能出现的频率。,(三)污染源调查的基本内容熟悉各等
9、级评价项目大气污染源调查的内容及要求,7 面源调查统计内容:主要污染物排放量 t/(hkm2);面源有效排放高度(m);面源网格分类,8 对于颗粒物污染源,还应调查其颗粒物的密度及粒径分布。9 原料、固体废弃物等堆放场所产生的扬尘可按面源处理。二级适当从简。三级评价项目,可只调查(3)、(5)、(6)、(7)、(8)等条内容。,非正常工况:如点火开炉、设备检修、原料中毒性较大成分含量的波动、净化措施达不到应有效率的设备及管理事故等情况。,(四)评价区环境空气质量监测,1、现有例行监测资料分析 收集评价区内及其界外区各例行大气监测点的近三年监测资料。统计分析各个监测点不同取值周期的浓度均值:年均
10、浓度、日均浓度、小时平均浓度;评价长期浓度、短期浓度达标情况(或超标情况、最大超标倍数)、变化趋势;统计一定周期内,短期浓度的超标情况;分不同季节主要大气污染物污染水平的变化情况。,2、现状监测项目、监测布点原则、监测制度及结果统计分析熟悉大气环境质量现状监测项目、监测布点原则与监测制度,监测项目:选择筛选出的污染因子作为监测因子。,2、现状监测项目、监测布点原则、监测制度及结果统计分析熟悉大气环境现状监测结果统计分析的要点,监测结果统计分析基本要点:浓度范围;小时浓度最高值;日均浓度波动范围;小时浓度及日均浓度超标率;不同功能区浓度变化特点及平均超标率;浓度日变化及季节变化规律;浓度与地面风
11、向、风速的相关特点等。,四、污染气象调查分析,(一)常规气象资料的采用原则 熟悉建设项目所在地附近台站现有常规气象资料的采用原则 根据气象台(站)距建设项目所在地的距离以及二者在地形、地貌和土地利用等地理环境条件方面的差异确定该气象台(站)的气象资料的使用价值。1、对于一、二级评价项目,如果气象台(站)在评价区域内,且和该建设项目所在地的地理条件基本一致,则其大气稳定度和可能有的探空资料可直接使用。其它地面气象要素可作为该点的资料使用。2、如果气象台(站)不符合上述条件,则应进行气象现场观测。,(一)常规气象资料的采用原则 熟悉建设项目所在地附近台站现有常规气象资料的采用原则,3、对于三级评价
12、项目,可直接使用建设项目所在地距离最近的气象台(站)资料。4、对于不能直接使用的气象台(站)资料,必须在与现场观测资料进行相关分析后方可考虑其使用价值。5、相关分析方法采用分量回归法。所用资料的样本数不得少于观测周期所获取的数量。一级评价项目,相关系数r不宜小于0.45,二级评价项目不得小于0.35。,(二)常规气象资料的调查时期的要求掌握对建设项目所在地附近气象台站气象调查时期的要求,对于一级评价项目,至少应为最近三年;二、三级评价项目至少应为最近一年。,(三)大气稳定度,大气稳定度:整层空气的稳定程度,是大气对在其中作垂直运动的气团加速、遏制还是不影响其运动的一种热力学性质。,大气不稳定时
13、有利于大气污染物的扩散,(三)大气稳定度,不稳中性or弱稳稳定下稳,上不稳上逆、下不稳,(三)大气稳定度掌握大气稳定度分级;,确定大气稳定度的方法有很多种,P-T稳定度分级法由于仅用地面气象观测资料来判断大气稳定度,是适合我国国情的方法,也是最常用的方法。P-T法根据地面风速(U10)、太阳辐射等级和云量把大气稳定度分为六类,即强不稳定A、不稳定B、弱不稳定C、中性D、较稳定E和稳定F。,(三)大气稳定度掌握大气稳定度分级,分类的方法:由计算的太阳高度角h0及云量,查表太阳辐射等级数,再根据太阳辐射等级及地面风速,查表判别大气稳定度的等级。太阳辐射等级数,大气稳定度的等级,夜间:太阳辐射等级均
14、0,大气稳定度等级为D、E、F。阴天(云量8)或大风(地面风速6):太阳辐射等级均=0,大气稳定度等级为D。强不稳定类:白天、晴天和风速2m/s;稳定类:夜间和风速3m/s。,太阳高度角h0使用下式计算:h0=arcsin sin sin+cos cos cos(15t+-300)式中:h0太阳高度角,deg;当地纬度,deg;当地经度,deg;t进行观测时的北京时间;太阳倾角,deg。,(四)地面气象资料和高空气象资料调查的主要内容,风玫瑰:即用16方位风频联连而成的图,是统计所收集的地面气象资料中16个风向出现的频率,然后在极坐标中按16个风向标出其频率的大小。,风向、风速、大气稳定度联合
15、频率表,1、地面气象资料熟悉地面气象资料和高空气象资料调查的主要内容,一级评价项目应至少包括以下各项:a.年、季(期)地面温度,露点温度及降雨量;b.年、季(期)风玫瑰图;c.月平均风速随月份的变化(曲线图);d.季(期)小时平均风速的日变化(曲线图);e.年、季(期)各风向,各风速段,各级大气稳定度的联合出现频率及年、季(期)的各级大气稳定度的出现频率;二、三级评价项目至少应进行b 和e 两项的调查。,2、高空气象资料熟悉地面气象资料和高空气象资料调查的主要内容,逆温:气温虽高度增加。混合层:是指边界层中存在的湍流特征的不连续界面一下的大气层。混合层高度:从地面算起至第一层稳定层底的高度。,
16、2、高空气象资料熟悉地面气象资料和高空气象资料调查的主要内容,如果符合可直接使用的气象台(站)资料有高空探空资料,对于一、二级评价项目,可酌情调查下述距该气象台(站)地面1500m高度以下的风和气温资料:a.规定时间的风向、风速随高度的变化;b.年、季(期)的规定时间的逆温层(包括从地面算起第一层和其它各层逆温)及其也现频率,平均高度范围和强度;c.规定时间各级稳定度的混合层高度;d.日混合层最大高度及对应的大气稳定度。,五、大气环境影响预测,预测方法:数学模型、模拟试验,(一)大气环境影响的预测内容熟悉各等级评价项目大气环境影响的预测内容及要求,一、二、三级评价项目的预测内容:小时平均和日平
17、均的最大地面浓度和位置;不利气象条件下,评价区域内的浓度分布图及其出现的频率;评价区域年长期平均浓度分布图。一、二级评价项目还应预测可能发生的非正常排放条件下的浓度分布图。一级评价项目在必要时,还应预测施工期间的大气环境质量。,不利气象条件:指熏烟状态以及对环境敏感区或关心点易造成严重污染的风向、风速、稳定度和混合层高度等条件(也可称典型气象条件)。熏烟状态可按一次取样计算,其它典型气象条件可酌情按一次取样或按日均值计算。熏烟:,熟悉大气环境影响预测方法的选用原则 导则,三级评价项目,建议采用模式中所列的正态模式进行预测。一、二级评价项目,可采用正态模式(包括某些修正的正态模式)或平流扩散方程
18、、随机游动等数值模式预测,预测中应估计到地形的影响及气象平均场的时空变化规律,并尽可能估计污染的迁移转化规津。对于一、二级评价项目,在可能出现背风涡以及下沉、下洗气流的复杂地形或高大建筑物附近,必要时,还应通过室内模拟(风洞、水槽)试验进行预测。,(二)多源叠加的技术要求熟悉大气环境影响预测中的多源叠加的技术要求,一级评价项目:计算该建设项目每期建成后各大气污染源的地面浓度,并在接受点上进行叠加。对于改扩建项目,还应计算现有全部大气污染源的叠加地面浓度。对于评价区的其它工业和民用污染源以及界外区的高大点源,应尽可能叠加其地面浓度。如果难以获得上述污染源的调查资料或其浓度监测值远小于大气质量标准
19、时,也可将其监测数据作为背景值进行叠加。,(二)多源叠加的技术要求熟悉大气环境影响预测中的多源叠加的技术要求,二、三级评价项目:计算该建设项目每期建成后各大气污染源的地面浓度,并在接受点上进行叠加。对于改扩建项目,还应计算现有全部大气污染源的叠加地面浓度。对于评价区的其他工业和民用污染源以及界外区的高大点源,可按监测数据为背景值对浓度进行叠加处理。,(三)常用的环境空气质量预测模式及其适用条件掌握常用预测模式的适用条件,导则中推荐的高斯扩散模式是适合模拟平原地区定场情况下的连续排放的污染源的浓度分布。扩散模式可分为:有风(距地面10m高处的平均风速U101.5m/s),小风(1.5m/sU10
20、0.5m/s)和静风(U100.5m/s)情况;气态污染源和颗粒物污染源情况;短期(小时平均和日均)浓度和长期(年均)浓度;点源、面源、线源和体源等扩散模式。,1、有风点源正态烟羽扩散模式 掌握有风点源正态烟羽扩散模式的运用,适用条件:1.地面10m高处的平均风速=1.5m/s 2.平坦地形 3.气态污染物 4.在模拟单元时段内风向、风速、稳定度 基本不变 5.污染物通过某种装置排放(点源),(1)以排气筒地面位置为原点,下风向地面任一点(X,Y),小于24小时取样时间的浓度C(mg/m3),可按下式计算:,式中,Q单位时间排放量,mg/s;Y该点与通过排气筒的平均风向轴线在水平面上的垂直距离
21、,m;y 垂直于平均风向的水平横向扩散参数,m;z 铅直扩散参数,m;U 排气筒出口处的平均风速,m/s。h 混合层厚度;k 反射次数。一、二级评价项目中,k4 三级评价取k=0,此时F=2exp(-He2/2z 2),(2)污染源下风向地面轴线浓度掌握地面轴线及最大落地浓度计算,(3)地面最大落地浓度Cm及距源距离Xm,(2)小风和静风点源扩散模式掌握小风、静风扩散模式和熏烟模式的运用,适用条件:1.地面10m高处的平均风速1.5m/s 2.平坦地形 3.气态污染物 4.在模拟单元时段内风向、风速、稳定度 基本不变 5.污染物通过某种装置排放(点源),小风和静风点源扩散模式计算公式:,01,
22、02和分别为横向和铅直向扩散参数回归系数,(x=y=01T,z=02T),T为扩散时间(s)。,3、颗粒物模式了解颗粒物扩散模式的运用,尘粒子的地面反射系数,Vg尘粒子的沉降速度,d、分别为尘粒子的直径和密度,g重力加速度,为空气动力粘性系数。,当粒径大于15m时,其地面浓度Cp按下述倾斜烟羽模式计算:,地面反射系数,4、熏烟模式掌握小风、静风扩散模式和熏烟模式的运用,熏烟模式主要用以计算日出以后,贴地逆温从下而上消失,逐渐形成混合层(厚度为hf)时,原滞留在这一层的污染物所造成的高浓度污染,这一浓度值Cf(mg/m3)可按下式计算:,5、面源模式熟悉线源和面源扩散模式的运用,主要扩散模式:后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环境影响评价 技术 大气环境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61780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