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应激和环境压力.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环境应激和环境压力.ppt(7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三章 环境应激和环境压力,本章着重阐述应激的意义、类型、环境压力的性质、来源和个体对环境压力的反应,以及人们对应激和环境压力的控制,为个体有效适应环境服务。,第一节 环境应激,环境应激或紧张是日常生活中的常见现象,它指个体生理或心理上受到威胁时的一种紧张状态。环境应激常常伴随者一系列的情绪反应,使人产生不愉快甚至痛苦的感受。各种环境问题往往是应激的重要来源。,一、环境应激的意义,(一)应激的含义 应激包括人与人、人与环境间相互作用的关系;心理应激包括人的知觉、对应激采取的措施和事件三方面的内容。应激可以定义为人们采取某种反应方式时的任何调节要求。,(二)应激效应,大多数人认为,个体处于剧烈的
2、应激状态会引发疾病。但并非任何应激都会引发疾病,疾病常常来源与消极的应激和恶性的应激,或脱离社会环境的应激。,社会再适应量表(SRRS)霍姆斯和拉里,通过此量表对许多生活环境事件引起的应激程度进行评价。尽管存在年龄、种族、性格差异,但人们仍有一致性,高度应激会影响人们对生活事件的反应。,评价方法,生活改变单位LCUs 将生活环境事件对个人影响的大小依次排序,每一生活环境事件所针对的数值即为生活改变单位。个体通过回忆自己在过去12 个月中是否经历过SRRS所列举的事件,用来检验目前面临的生活环境的压力。评价 LCUs 得分 150199 LCUs 个体处于轻度生活危机状态。200299 LCUs
3、 个体处于中等程度生活危机状态。300 LCUs 个体处于严重生活危机状态。随着LCUs的增加,个体因应激在疾病的概率会更大,应激程度也会国家更加激烈。,社会再适应等级量表,研究表明:当人们面临环境的一系列剧烈变化时,更容易产生疾病;结论:剧烈的获得或生活环境变化,将会降低个体的防御能力和免疫能力。,(三)应激反应阶段,在应激条件下,人们的反应将会出现三个逐步递进的阶段:警戒反应阶段、抗拒反应阶段、衰竭反应阶段。,1、警戒反应阶段,是人们对令人烦恼的应激动因的最初的能动反应,即生物水平上的应激,包括复杂的机体生理变化。如:呼吸、血压、肌肉张力和皮肤电的变化等,这些变化是由于不注意应激源的类型而
4、产生的简单症状,这些症状逐步积累而引起疾病。当应激更多地指向心理方面时,警戒反应就包括高级心理活动的内容,如焦虑、挫折感等,它会激起和动员人们全身的防御机能。,2、抗拒反应阶段,机体成功适应应激后,抗拒反应阶段开始出现。抗拒反应阶段包括增加腺体的分泌量,对机体进行有效组织,以降低对抗的消极影响。长期的焦虑者、神经质个体或其他竞争谋略者,往往在这个阶段会产生心理紧张,其特征是疲倦、抑郁,并且很可能会生病。,3、衰竭反应阶段,如果存在着持续性应激,就会引起衰竭反应。在这个阶段,有机体的防御机能被破坏,适应能力大大减弱,并且具有生物学意义的警戒反应又重新出现。应激进一步加剧,除了衰竭阶段的有关症状外
5、,还有更多的可逆性现象出现。延缓应激达心理可感受的水平时,会出现幻觉、妄想和其他异常行为特征,从而扰乱人的正常生活,如果这种状态长期维持下去,就会产生严重后果,使个体近乎心理性的死亡。,(四)影响应激的因素,个体因素和环境因素结合起来,决定个体应激的水平。个体因素对个体应激的影响是各种各样的,如具有强烈进取心、高度事业心、抱负水平高、有侵犯性和竞争行为的个体,他们为了实现预定的目标,承受的压力更大些。过多的刺激会使人整天疲于应付,生活在眼泪和忧虑中;太少的应激又会使人冷漠、无聊、厌烦和无所事事。因此对社会每个人来说,把握恰当的应激水平是非常重要的,它会使人在社会中发挥更好的作用。每个人的个性特
6、点、认知特点、过去的经验、经受的锻炼和训练在应激的调节过程中都起着重要的作用。,二、环境应激的类型,人类有机体是把环境刺激作为一个整体进行反应的,因此人们可以明确判断出一系列不同形式的应激。环境应激的四种主要类型:压力、挫折、冲突、矛盾。,(一)压力,无论从内部环境、外部环境,还是两者兼有之的环境,人们都能体验到压力。个人的抱负水平是内部压力的一个来源,一般的,人们需要这种压力,以帮助他们把事情做得更好。在现代社会中人们面临的一个共同压力是环境造成的压力。竞争贯穿生活的每一件事;甚至当成功时也会有经常性的压力随之而来压力越大,个体面临的应激程度也越大。,(二)挫折,挫折是个体在从事有目的的活动
7、过程中遇到障碍或干扰使个人动机不能实现、需要不能满足时的情绪状态。挫折一般源于人们的动机受到阻碍,或者寻找目标失败,或者个体的努力受到挫败。例如,当人们在百忙之中挤出时间一心一意等一个人,而这个人最后却没有来,其内心就会体验到挫折感。挫折还可能发生与人们的追求目标没有暴露之前,挫折的出现与动机密切相关。例如,当人们非常饥饿但没有任何食物出现的迹象时,内心也会体验到挫折。,延误是产生挫折的另一个根源。对于生活在信息化社会的人们来说,时间意识的社会化是人们在新时期面临的一个特殊课题。每天人们都能感受到延误带来的挫折。等公共汽车时,公共汽车误点;等朋友的电话,电话没来;试图对某些问题理解得更清楚、更
8、深刻,而问题偏又非常模糊。所有这些,都可以使人产生挫折的感受,甚至都市的不断发展、生活环境的拥挤现象等,也会给人们带来挫折。,挫折还常常来源于愤怒和攻击性行为。究竟具有怎样强度的挫折才能产生攻击性行为?或者说,具有多少数目的挫折,才能产生攻击性行为?并且,达到怎样的水平,个体才能理解和忍受挫折而不产生攻击性行为?目前尚无深入地研究。但挫折的忍受水平越低,那么个体就越有可能产生攻击性行为的倾向。,(三)冲突,冲突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需要同时存在而又处于矛盾中的一种心理状态。当冲突的结果具有一个肯定的目标时,它是产生一种接近的倾向;当冲突的结果具有一个否定的目标时,它产生一种回避的倾向;当两个目标相
9、互靠拢时,就同时具有接近和回避两种倾向,这时,要看在两种倾向中更侧重于哪一种倾向。,接近,接近型冲突要求个体必须在两个都想满足的需要中进行选择。这些冲突常常是非常容易和迅速地解决的,特别是当目标围绕着一个主要系统旋转时,作出选择会更快。一旦作出了选择,也就解决了冲突。例如,当个体报考两所大学,并同时被录取;或者你申请两项工作,同时获准时,这时作出决定就会面临接近型冲突。一般地,当两种具有同等价值、同等吸引力的选择摆在个体面前,要作出选择性决定时,就会常常陷入冲突之中。,回避,回避型冲突是要求个体必须在两个都不想满足的需要中进行选择时所面临的冲突形式。因为每种选择机会都包含了不受人欢迎的后果,这
10、种类型的冲突较之接近型冲突显得难度更大些,并且常常需要人们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解决它。例如,丈夫和妻子发现他们的婚姻出现了裂缝,如果夫妻双方想要避免离婚的结局,那么,他们两人必须共同努力,互相体谅、互相尊重、互相关心,消除婚姻中的裂缝。在这种情境中,他们都将遭受损害自尊的忧虑,即轻微的伤害。其结果使得人们倾向于放弃进行这些选择,而处于应激状态之中。,接近回避,接近回避型冲突是指那些感觉到同样的一个人或一件事既有吸引力,又具有排斥力的那种冲突。它常常包含了基本的动机控制或欲望控制。例如,如果一个管理者在某件事的处理中令你非常恼怒,你渴望能立即责备他的不礼貌行为,然而,先前的经验已经向你表明对这
11、件事应采取回避的态度,因为直接地表达恼怒情感,冒险对抗管理者,会使自己受到更大的危险,使解雇成为现实。,双重接近回避,双重接近回避型冲突是所有的冲突类型中较为普遍的形式。在这里,个体将面临在两个选择之间进行决策的问题,而这两个选择既包括肯定的结果,又包括否定的结果。例如,一对新婚夫妇正在试图对是否生孩子这个问题作出决定,如果他们决定生孩子,肯定的方面是这是一件非常有意义、有价值的事,他们会有一种新的生活,否定的方面是养育孩子要耗费时间、精力、财力等。如果他们决定不要孩子,肯定的方面是他们能生活得自由、潇洒,富有活力,把绝大部分精力投入到自己所从事的事业中去;否定的方面是在生活中少了一份乐趣,并
12、且必须承受来自方方面面的质询和压力。在这个例子中,每一种选择都有肯定或否定的结果,并且由于这个原因,作出某个决定时是十分痛苦的。,(四)焦虑,焦虑是个体由于不能达到目标或不能克服障碍的威胁,致使自尊心和自信心受挫,或使失败感和内疚感增加,形成一种紧张不安,带有恐惧的情绪状态。如果个体是一个比较马虎、粗心大意的人,那么,往往不易觉察到已经来临的危险。心脏跳动速度的加快,肌肉收缩速度的加快,额上及其他部位渗出的冷汗,这些都表明个体已经面临危险,这就是人们习惯上所谓的焦虑症状。过去,人们都倾向于把焦虑作为应激的一种形式,具有否定作用。但是在今天,心理学家们认为焦虑是人们正常生活的一部分,它有可能促使
13、个体的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第二节 环境压力,环境是个体赖以生存、活动的场所,不同的环境会直接影响人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环境中的重大变动、压力性生活事件、潜在环境压力源的过度刺激等,都会造成某种压力,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造成影响。,一、环境压力的概念和性质,(一)什么是环境压力环境压力是指个体觉得某种状况超出可以应付的能力范围,而感受到威胁的心理体验。环境压力一般发生在环境的要求超出个人所能对付的范围时,它既包括个体感受到的现实的环境压力,也包括个体感受到的潜在的可能的环境压力。,20世纪80年代后关于环境压力的研究主要从下述三个方面展开:,一是多个压力综合效应。个体通常在同一时间内面临着
14、环境的多个压力,在多个环境压力中,个体最终产生的是一种整合反应。二是相倚压力方面。对此的研究多是基于一种假设:即积极的或消极的重大生活事件,累积起来会提高个体感受性。因此可以用“压力生活事件”对环境压力作出评估。三是寻找训练处理环境压力的最佳策略。因为环境压力是不可避免的,所以重要的不是消除压力,而是训练人们寻找最佳的处理策略。,(二)环境压力的类型,生态学方面的压力:由外部环境中物理事件所产生的压力;社会学方面的压力:由社会、文化、风俗习惯等对个体的影响所造成的压力。本人造成的压力:因个人人格特点、生活方式所致,也包括自愿摄入所导致的压力。不同的环境压力会使个体作出不同的特定反应,这种反应与
15、某一种特定的环境压力相对应。,尽管环境压力多种多样,但是,所有的压力对个体都具有特定的和概括化的双重作用。不同的环境压力会使个体作出不同的特定反应,这种反应与某一特定环境压力相对应。同时,个体对不同的环境压力具有普遍的共同的生理和心理方面的变化,这种变化是面临不同的环境压力时的共同特征,即概括化作用。,(三)环境压力的性质,当环境对个体的要求与个体实现这些要求的能力不符时便会产生压力。,格林的观点:,环境输入(潜在刺激、变动事件),环境输入的知觉、评估(它是否构成威胁?它是好的还是坏的?),心理反应(沮丧、苦恼、快乐),个体所体验到的环境压力的性质会受到压力持续时间的影响,长期压力(chron
16、ic stress)因持续时间较长,所以其效应比短期压力(acute stress)更大,也更复杂。按照格林的模型,将每一个阶段区分为长期和短期,从而判断环境压力度个人的影响。,二、压力源:自然灾害、环境污染和空气污染,(一)自然灾害 包括水灾、旱灾、火灾、地震、山崩等等。自然灾害会在个体的心中留下创伤,因为它在现实生活中是强烈的、不可预测的和罕见的,所以会导致受害者的恐惧、焦虑和退缩。个人对自然灾害所采取的行为模式可归结于个人的知觉和性格,可以用工具加以评估。,诗密特和吉福德的环境评估量表(EAI),评估人们对环境危害的知觉。量表由72道题目组成的,分别对自我的威胁、对环境的威胁以及个人对威
17、胁的控制等知觉。是环境知觉的一般性客观性测量工具。除此之外,对环境危害的知觉还有其他评价方式,如:观察法、访谈法等。,(二)环境污染,环境污染大多属于人为环境危害,包括有害性物质对大气、水源、土壤和食物的污染,记忆噪声、恶臭、放射性物质、核废料对环境的危害,这些都会对人类的身心健康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随着经济的发展,工业“三废”、城市生活污水、垃圾等,都是环境污染的来源。环境污染程度较小时,由于环境自净作用,仍可保持动态平衡,不会给人类带来危害;但如果污染物数量很大,远远超过环境自身承受能力时,就肯破坏生态平衡,给人类带来灭顶之灾。,环境污染中较为严重的是高科技所带来的环境灾害苏联切尔诺贝利
18、核电站核能灾害带来的重大生命和财产损失。美国宾州三里岛核电场事件。应对环境污染加以立法管理、控制,并积极治理,以保持生态平衡和人们的身心健康。,(三)空气污染,环境污染中人们较为熟悉的是空气污染。空气污染一方面由机器、工厂造成;另一方面由个体直接造成,如:吸烟。空气污染会对人们的生理和心理造成双重影响。,除了噪声、温度、拥挤、自然灾害、和环境污染等威胁性的物理刺激之外,某些社会性进紧张也会构成环境压力,如生活平衡破坏、社会需求未遂、团体压力和角色压力、重大生活变故等。为了更好的适应环境,人们需要了解环境压力对人类的影响,他会促使人们自觉构建和保护一个健康的、使人幸福的环境。,第三节 对待环境应
19、激 和环境压力的策略,压力对个体身心会产生一定的影响,那麽如何减轻这种影响?一般有两种途径:一是减少压力意识或减轻反应的症状;二是帮助人们获得最佳的反应途径。,一、环境应激的防御机制,在人类社会早期,人们往往只能用本能反应来面对应激,这些本能反应被研究者称为防御机制。在各种环境下,人们常常利用防御机制,利用自我作中介,从威胁的环境中摆脱出来,获得自我保护。防御机制一般通过焦虑的途径来唤起,虽然一般情况下,它是个体所没有一时到的,但它的保护使个体在突发事件前泰然自若。,一、压抑,压抑是把不能被意识所接受的想法、情感和行动在不知不觉中抑制到潜意识里去,是心理防御机制的最根本的方式。压抑常常是一组令
20、人恐惧的冲动或思想,这些冲动或思想来源于人们的自我意识。压抑给人们恐惧的痛苦一时带来了某些慰藉,但也在某种程度上阻碍了人们的意识,从而引起刻板现象,导致了许多无效行为。,同时,压抑也是个体正常发展的的一部分内容,因为人们总是生活在现实社会中,而人所处的社会有一系列公认的道德规范、行为准则,人们会压抑某些与这种规范、准则相违背的东西。但个体内心有一种强烈的欲望,并由其引起高度焦虑时,应选择性的对这些欲望采取意识控制措施。而这里的关键问题就是要看这种欲望是否与社会公德、道德准则、行为规范相一致。,(二)否认,是一种较为原始而简单心理的防御机制。其方法是把已经发生的痛苦和不快加以否定,就像它根本没有
21、发生过。其实质是拒绝看到或听到的事件的真实方面,这真实方面往往是令人恐惧或不愉快的,而且是威胁性的东西。,(三)文饰作用,文饰作用又称合理化,是指人们一盒里的和社会可接受的方式,试图为不快接受的行为进行辩护,从而用一种“自我”能接受、“超越”能宽恕的理由来代替自己行为的真正理由。,所谓酸葡萄心理,即把得不到的东西说成是不好的;或所谓甜柠檬心理,即在得不到葡萄并只有柠檬时,就认为柠檬是甜的。文饰作用是用似是而非的理由来证明行为的正确,掩盖错误或失败,以保持内心的安静。因此,文饰作用包含了自我欺骗的因素。当人们采取文饰作用的时候,往往试图使自己确信其他人也有和自己一样的感受。,无论什么时候,当个体
22、做错了某件事或者深刻体验到失望和失败的环境压力时,往往采取文饰作用的办法,使心理取得相对平衡。例如,一个学生在考试时作弊,他在向别人解释这件事时往往会说:“这是你能对付这种愚蠢的考试的惟一办法。”而另一个人可能会说:“你做得对,你确实需要这样做。”用这种方式代替了作为一个“朋友”的忠告。一个被男朋友抛弃的女孩子则往往会这样说:“在各方面我越来越不能忍受他的行为举止和交谈方式了。”以这种精神胜利的方式来报复她的男朋友,并获得心理平衡。这些例子实际上是按照社会可接受的方式,对自己所受的挫折进行合理化解释。,因为文饰作用常常包含有一定道理,所以,当某人在行为中表现出文饰作用时,人们不太会去批评、说服
23、他。然而,当有人怀疑他们的文饰作用时,他们又会变得非常敏感,并且顽固地拒绝承认批评中的任何合理性因素,人们总是对自己所信奉的文饰作用确信无疑。文饰作用能够帮助人们改善由于不愉快所带来的不协调。人们总是试图找出体面的理由来掩盖自己行为的错误性,就像为考试作弊找出正当理由来一样,用自己内心最能接受的方式,为自己不光彩的动机或行为进行辩护。,(四)反应形成,反应形成又称反向作用,即以“矫枉过正”的形式处理一些不能被接受的欲望与行动。生活中人们通过夸大他们所反对的那些情感和行为,来对待不可能接受的欲望和行动。在反应形成中通过意识的作用,那些基本的压抑得到进一步加强,从而行为中表现出熟练化和习惯化的倾向
24、,在他人眼里,这些行为都是非常自然产生的。,反应形成倾向的关键,在于意识化的情感和行为的夸张程度。过分要求个体掩盖这种倾向,其结果必然会使其内心产生混乱,在外部行为上表现为不知所措。粗暴、信誓旦旦的男人在与女人交往时,很可能把他对女人的兴趣、喜新厌旧的特征等情感反应倾向掩藏起来,从而在女人面前表现出文质彬彬、有涵养、有“绅士”风度。那些富有魅力、过分轻浮的女人在与男人交往时,则很可能把她对男人的兴趣、对自己的诱惑力充满信心等情感反应倾向也同样掩盖起来。强迫自己快乐的个性,肯定会竭力避免抑郁感。然而,压抑的欲望往往是以一种或另一种间接的方式,在人们的行为中表现出来,结果是使他们自己变得更加沮丧。
25、,(五)无意识行为,无意识行为是指人们对自己的身心状态不能清楚知觉情况下的行为无意识行为帮助个体从不能接受的、冲动的痛苦意识中获得暂时的安慰,但这样并不会导致自我醒悟,使问题完美解决。,(六)幻想,幻想主要指以想象的方式来满足现实中不可能实现的欲望。当个人遇到困难时,因无力处理某些问题,便以某些方式,使自己脱离现实,在幻想中处理心理上的纠纷,让欲望得到满足。对待幻想的态度:1.幻想是不可避免的;2.对幻想要正确利用。,防御机制模式,二、减少环境压力的方法,1替代 替代是指刺激与刺激间或反应与反应间彼此替代的情形。例如,那些令人舒适的触觉、食物和饮料,对人们来说是非常熟悉的,并且人们都愿意接受它
26、。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可以看到,一个小孩是怎样寻找触觉,增加他和母亲的身体接触,并把它作为在面对紧张或压力时获得缓和的一种令人放心且安全的有效方式。成年人面对悲伤时,也同样依靠和其他人的接触、交往而获得安慰、同情和帮助,避免使自己陷入极端紧张的陷阱。,培根说:当痛苦被另一个人理解时,对你来说,痛苦好像减轻了一半。在面临环境压力的时候,那些食物和饮料的心理价值,能够使人们暂时离开他们紧张的目标,使压力得到一定程度的松弛,在这个意义上,食物和饮料成了应激的代替品。对于处于环境压力中的人们来说,这是一个极其有效的方法,这就像母亲的乳房对于婴儿来说,它的存在是安全的象征,它的价值在于使他放心。当人们处于
27、一定的压力下,服用一些饮料,或者抽一支烟,都有利于使人们的心境回复到宁静的境界,情绪变得稳定起来。在这种情况下,分析问题和处理问题就会变得更加得心应手,左右逢源。,2发泄 发泄又称宣泄,即采用语言、动作、感觉甚至想象等活动,使个体的情绪放松,使其原来的心理冲突或压抑的各种不愉快的经验宣泄出来,以减轻心理紧张所带来的痛苦。例如,笑、哭、骂等方式都会减轻面临的应激与压力而产生积极的影响。不知你是否注意到,当人们经历了一场考试或战斗后,往往会高声大叫,放声大笑。其实,道理非常简单,人们这样做的目的无非是为了放松由于考试或战斗带来的紧张。,如果人们能够用笑声去迎接烦恼和痛苦、厄运和挫折、打击和失败,那
28、么他就能够生活得乐观、豁达,在学习、工作上能排除障碍,更好地适应环境。一句话,他是生活的强者在压力面前,一筹莫展,整天紧锁双眉、忧心忡忡、提心吊胆,不但不利于工作的正常开展,而且对身体也是有害的。笑声是驱除忧虑的最好良药,因此,人们在生活中要多笑。俗话说:笑一笑,老人也变俏。这句话充分强调了笑声对人的生理和心理的双重作用。,而哭在一般人眼里认为具有消极作用,其实,未必尽然。从个体的发展历史来看,哭首先是被小孩子所采用,孩子痛哭,与其说是一种自发的本能反应,倒不如说是为了减轻应激或环境压力,通过哭来要求成人的照顾,通过哭来满足他的需要。因此,对小孩来说,哭是一种释放紧张的有效方法,他们热了、冷了
29、会哭,饿了、痛了也会哭,即使是尿床、打破了玩具而感到紧张,采取的手段还是哭。在某种意义上说,小孩是伴随着紧张和用哭的手段来应付紧张的过程而长大的。实际上,哭是小孩意识到自己违反了社会化的要求而作出的反应。通过儿童期、青年期,他们适应环境的能力将不断发展,这也是一个实现个体社会化的过程。,对成人来说,哭的意义与小孩又有所区别。研究表明:在压力面前,成人比儿童更少采用哭的手段来减轻压力,男人比女人更少采用哭的手段来消除压力,但是,现在有的男人发现哭确实是减轻压力的有效办法,于是,他们就偷偷地关起门来,一个人在房间里嚎啕大哭。一般地,男人减轻压力更常用的方法通常是高声咒骂,咒骂使他工作不顺利的环境,
30、咒骂使他倒霉的某个领导。总之,他咒骂一切使他忧虑、失望、痛苦、失败的人或事。咒骂完了之后,心境逐渐趋于平衡,其实,最紧张的时期也就过去了。,3转移 因为对某一对象的情绪、欲望和态度,是不可能为自己的理智和社会所接受的,便在潜意识之中,把它转移到另一个可以代替的对象上,使心境回复平衡。例如,谈论某事或周密地思考某事,这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过分的压力面前减轻紧张的一个比较常用的方法。当人们遇到麻烦的时候,与别人谈论其他的事,并发现对方在认真倾听自己的谈话,此时谈话的兴趣就更大了,这是人们转移压力目标的有效办法,同时也是面临环境压力时人们所能做的、对自己最有帮助的事。,一大群人围着你,听你高谈阔论,并
31、不时也对你的谈论作出积极的反应,能够使你的注意力全部集中在这件事上,从而达到移情的效果。这比对应激问题的思考、争论等效果要好得多。人们可以在与其他人的谈话中获得对所面临紧张的放松,或者从其他人那里得到减轻环境压力的某些启发。因为人们常常不知道自己真实的思想或情感,只有当别人提醒或表达出来时,才意识到。当然,人们还需要花费时间去周密考虑头脑中的紧张问题,只有解决这些问题,压力才能真正得到消除。,在工作或玩耍中消除紧张,是人们释放紧张、转移应激状态的另一种办法。虽然这样做并不能改变引起应激的那些情境,但至少可以转移目标。例如,专心致志地从事某件工作,能迫使人们放弃头脑中的问题。这实际上是把使人们应
32、激的问题暂时搁置起来,进行“冷处理”,待回过头来解决这个问题时,能够保持敏锐的思维和冷静、沉着的态度。这时候要解决问题、消除紧张就会显得容易些。有时候,人们也可以通过寻找和异性交往的机会,跳舞、聊天、喝咖啡,使身心得到充分的放松,来取代所面临的应激,但这虽然不是一个长久之计。然而,它可以使人们从当前的压力困境中走出来,然后再精神抖擞地投入消除应激与压力的工作中去。,日常生活中,人们每时每刻都在利用这些方法,来消除或缓解我们所面临的紧张。从人们的实践活动看,上面所列举的这些方法显然比其他方法用得更普遍些。有的人可能更多的是通过言语中介来释放紧张,而其他的人可能更多通过工作或玩耍来消除心理上的紧张
33、。有的人通过吃、喝或情绪表现等内脏活动来调节压力,还有的人是通过智力中介,包括白日梦或沉思等方式来减少紧张。,你很可能会问:“究竟我采用哪一种方式呢?”一般地,人们应该利用最适合自身特点和所处环境的那种方式来排除紧张。在选择消除应激与压力的方法时,最危险的做法是照搬别人的策略,以此作为自己的惟一方法。在选择方法时,应该把他人消除应激的方法作为选择时的参考,而选择的主要立足点放在对自己当时所处情境和自己个性特征的分析上。因为任意两个人不可能同时、在同一地点遇到同一种应激和压力,所以,必须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总之,个体对环境压力的控制应该具备三种能力:一是行为控制的能力,即在环境里选择行为,直接处
34、理环境刺激,获得预期结果的能力;二是认知控制的能力,这是一种对环境状况的解释、预期及了解结果的能力;三是决策控制的能力,即对反应的选择与决断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减轻环境应激和环境压力,掌握处理环境应激和环境压力的技能、技巧和策略。,室内环境中人的心理与行为,人在室内环境中,其心理与行为尽管有个体之间的差异,但从总体上分析仍然具有共性,仍然具有以相同或类似的方式作出反应的特点,这也正是我们进行设计的基础。,下面我们列举几项室内环境中人们的心理与行为方面的情况:,1、领域性与人际距离 领域性原是动物在环境中为取得食物、繁衍生息等的一种适应生存的行为方式。人与动物毕竟在语言表达、理性思考、意志
35、决策与社会性等方面有本质的区别,但人在室内环境中的生活、生产活动,也总是力求其活动不被外界干扰或妨碍。不同的活动有其必须的生理和心理范围与领域,人们不希望轻易地被外来的人与物所打破。,室内环境中个人空间常需与人际交流、接触时所需的距离统盘考虑。人际接触实际上根据不同的接触对象和在不同的场合,在距离上各有差异。赫尔以动物的环境和行为的研究经验为基础,提出了人际距离的概念,根据人际关系的密切程度、行为特征确定人际距离,即分为:密切距离;人体距离;社会距离;公众距离。每类距离中,根据不同的行为性质再分为接近相与远方相。例如在密切距离中,亲密、对对方有可嗅觉和辐射热感觉为接近相;可与对方接触握手为远方
36、相。当然对于不同民族、宗教信仰、性别、职业和文化程度等因素,人际距离也会有所不同。,2、私密性与尽端趋向 如果说领域性主要在于空间范围,则私密性更涉及在相应空间范围内包括视线、声音等方面的隔绝要求。私密性在居住类室内空间中要求更为突出。日常生活中人们还会非常明显地观察到,集体宿舍里先进入宿舍的人,如果允许自己挑选床位,他们总愿意挑选在房间尽端的床铺,可能是由于生活、就寝时相对地较少受干扰。同样情况也见之于就餐人对餐厅中餐桌座位的挑选,相对地人们最不愿意选择近门处及人流频繁通过处的座位,餐厅中靠墙卡座的设置,由于在室内空间中形成更多的“尽端”,也就更符合散客就餐时“尽端趋向”的心理要求。,3、依
37、托的安全感 生活活动在室内空间的人们,从心理感受来说,并不是越开阔、越宽广越好,人们通常在大型室内空间中更愿意有所“依托”物体。在火车站和地铁车站的候车厅或站台上,人们并不较多地停留在最容易上车的地方,而是愿意待在柱子边,人群相对散落地汇集在厅内、站台上的柱子附近,适当地与人流通道保持距离。在柱边人们感到有了“依托”,更具安全感。,4、从众与趋光心理 从一些公共场所内发生的非常事故中观察到,紧急情况时人们往往会盲目跟从人群中领头几个急速跑动的人的去向,不管其去向是否是安全疏散口。当火警或烟雾开始弥漫时,人们无心注视标志及文字的内容,甚至对此缺乏信赖,往往是更为直觉地跟着领头的几个人跑动,以致成
38、为整个人群的流向。上述情况即属从众心理。同时,人们在室内空间中流动时,具有从暗处往较明亮处流动的趋向,紧急情况时语言诉引导会优于文字的引导。,5、空间形状的心理感受 由各个界面围合而成的室内空间,其形状特征常会使活动于其中的人们产生不同的心理感受。著名建筑师贝聿铭先生曾对他的作品具有三角形斜向空间的华盛顿艺术馆新馆有很好的论述,他认为三角形、多灭点的斜向空间常给人以动态和富有变化的心理感受。,环境心理与设计理念的互动,人的需求是复杂的,从物质到精神,从生理到心理等诸方面都有着极高的要求,而现代人的意识也从“生存意识”进展到更高层次“环境意识”。如何创造适合现代生活,能够满足人们生理和心理上需要
39、的、高质量的室内环境是一个非常迫切的课题。室内设计不再仅仅是要满足一定的使用功能,更重要的,一是要创造一个室内的生活环境;二是能给人视觉上和心理上,乃至行为上更具享受性的空间环境。,心理与行为的改变与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许多人都在考虑如何通过对物质环境的设计,诱导或改变人们的某些行为,从而使整个环境在一种运动变化中被正确地感知。虽然我们不能说环境必须能够导致人们做出怎样的行为,但不可否认的是,环境可以影响人们的行为。曾有报道说,日本北海道有一家餐馆,业主将室内的墙壁漆成冷色调蓝色,结果在冬季即使开了暖气,前来就餐的人们依旧穿着厚厚的羽绒服,后来改成粉红色,情形则大为改观。所以说物理环境总是
40、成为心理环境的可能性,而心理环境总是成为行为的决定性条件。人们总是以他们获得的环境信息来对环境做出反应,按个人对环境线索的领会来采取行动。,环境设计的最终目的就是将人们的行为朝向有益的方向引导,从而达到较为完善的动态平衡,即,“室内设计之首要目的,即在于使用者的定位,以确定的空间使我们脱离虚无的不确定感。”室内设计是个极其“人性化”的概念,使用者的定位是决定我们的设计是否成功的关键,也就是:以人为本”的真实含义:使用者的需求。,人们对空间环境的使用表现为两个心理与行为特征:私密性与领域性。无论何时何地,人都需要有一个能受到保护的空间。因此我们会看见,无论是在餐厅、酒吧、茶馆和图书馆等等地方,只
41、要存在着与人共用一个大空间时,几乎所用的人都会先选择靠墙、靠窗或有隔断的地方,原因就在于人的心理上需要这样的安全感,需要被保护的空间氛围;而当空间过大时,我们就会有一种隐隐迷失的茫然。所以,现在的室内越来越多地融入了穿插空间和母子空间的设计,目的就是为人提供一个稳定安全的空间。只有在设计中充分考虑人的不同条件下的空间心理需要,才有可能创造出使人感觉适宜的室内环境。,在环境、心理与行为的动态关系中,人类只有通过认知环境,才能从环境中获得指导行为的方法,而环境必须通过人的认知与感受,才能验证它存在的合理性。正如拉普卜特所说:如果环境设计在一定程度上被看作是信息的编码过程,那么使用则可被看作是对其进
42、行的解码。人在环境中的心理活动众多,我们期待所做出的环境设计能被使用都“解码”。而“解码”的过程就是使用者心理活动过程。所以,在实际设计中就要首手于主要的心理活动,利用心理活动这一线索串起我们的设计。,“引人注目”是人们心理活动现象之一。视觉具有先行性,由于人的视觉范围的特殊性,人们对环境的印象总是由一个个的小片断组成的,只有先确定流线才能决定每一个“流线片断”上的画面,由引人注目的画面组成一道引人注目的风景,这时设计的目的就达到了。“触景生情”是人们审视环境时最常用的潜意识心理活动。中国的成语有许多都被现代商家用作广告语和宣传口号,譬如打着“宾至如归”旗号的餐厅、宾馆,宣传口号是“世外桃源”
43、的居住小区等等,其目的就在于利用人们对环境的“触景生情”的心理,唤起人们“熟悉”的感觉。这其实就是在找一种认同感,而“认同感”在一定程度上就是“熟悉感”。就如问幼儿看见红色的感觉时,孩童们不是说“苹果”就是“太阳”的道理。,人为了满足需求、达到某种目的而最终采取具体行动,不可否认的是,社会的价值观及社会媒体的影响,会改变人对其生活空间的定位与认可。譬如在家居设计中关于“书房”的概念,随着网络的发展及社会图书馆的完善,加之业余时间的有限与工作的疲惫,现代许多人在家时没有太多的时间来阅读大量的书籍,既然如此,家中就不需特别的书柜来放置图书,只是和装饰柜结合起来就了。环境心理学研究的目的就是要将现代生活中作为个体的“人”的根本需求作为其存在的起码条件来分析,从而确定室内设计的发展方向与着重点。如果设计师也能人使用者的实际情况出发,切实设计,那么在家中书柜上摆放的假精装书”就不会有存在的市场了,而我们的室内设计行业也许就能更踏实地走“以人为本”的设计路线。,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61780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