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弥儿读书报告.ppt
《爱弥儿读书报告.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爱弥儿读书报告.ppt(1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爱弥儿读书报告,By:夏侯雨婷,内容大纲,作者简介爱弥儿简介爱弥儿内容概要个人感受和反思,作者简介,让雅克卢梭(Jean-Jacques Rousseau,1712年-1778年),法国伟大的启蒙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是18世纪法国大革命的思想先驱,启蒙运动最卓越的代表人物之一。主要著作有论科学与艺术(1749年);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1755年);新爱洛伊斯(1761年);社会契约论(1762年);爱弥儿(1762年);山中书简(1763年);忏悔录(1788年)等。在哲学上,卢梭主张感觉是认识的来源,坚持“自然神论”的观点;强调人性本善,信仰高于理性。在社会观上,卢梭坚持社
2、会契约论,主张建立资产阶级的“理性王国”;主张自由。卢梭的教育思想是从他的自然哲学观点出发的,他认为人生来自由平等,教育目的在于培养自然人,教育,要服从自然的法则,听任人的身心自发展。自然教育,是卢梭教育观念的指导思想。,爱弥儿简介,爱弥儿论教育是十八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的代表作品。卢梭曾经说过:爱弥儿一书,构思二十年,撰写三年。他对这部作品也最为满意,认为这是他的著作中最系统的一部。这部融合了哲学、教育、文学于一体的巨著分析了人的发展和外部环境的关系,论述了自然教育和儿童本位的教育观,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并极具现代借鉴意义。,爱弥儿一书中,虚构了出身名门的孤儿“爱弥儿”和他未来的妻子“苏菲
3、”的教育。卢梭则始终扮演教导“爱弥儿”的导师角色,他根据爱弥尔的年龄设计了不同的教育内容和方式,将其教育思想贯穿爱弥儿的成长过程。卢梭将教育孩子从其出生一刻到20岁的教育期分为幼儿期教育、儿童期教育、少年期教育、青年期教育四个主要阶段,贯穿于这四个阶段教育的主要线索就是“归于自然,发展天性”。,爱弥儿内容概要,(婴儿期0-2岁),“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这是第一卷的第一句话,也是全文的第一句话。通过这句话,卢梭开门见山的表达了他的立场-自然是最好的。而我们要做的,是顺应自然培养自然的人。第一卷主要讲述了婴儿时期(02岁)的孩子的教育问题。这一阶段的教育重
4、点是身体的养护与锻炼。养护方面,包括婴儿需要什么样的乳汁、需要什么样的空气、怎么样给他们洗澡,不要用襁褓束缚他们等,都是以“自然”为最高的准则。锻炼方面,包括自然的学习说话、走路、吃东西,训练孩子勇敢品性,不要让哭成为孩子的武器等,都是以“自由”为最高的标准,既给予儿童充分的自由,让他们保持身体的自然习惯。在教育地点方面,通过城市和农村的对比,卢梭认为这一时期的教育,最好的在乡村进行,远离城市的喧嚣和诱惑。,-体育教育,儿童期(2-12岁),在第二卷中,幼儿时期结束了,孩子步入了儿童时期(212岁)。这一时期孩子的特点是“理性的睡眠期”,在这一时期,卢梭主张要“把孩子教育成孩子”。首先,对于“
5、受伤”这一方面,卢梭并不主张大人对于孩子过分的看护,而是一定要让孩子学会忍受痛苦,不要让孩子去惧怕受伤,这也是对孩子勇敢的品性的培养。其次,卢梭用了大量的篇幅论述“欲望”,他强调要让孩子顺应自然,儿童应有儿童的样子,欲望是人教出来的,千万不要让欲望支配了孩子。因为“人愈接近他的自然状态,他的能力和欲望的差别就愈小,因此,他到达幸福的路程就没那么遥远。再次,这个时期的孩子还没有发展出“理性”,所以不要对这个时期的孩子进行“理性教育”。所以,卢梭提到“最初几年的教育应当纯粹是消极的。它不在于教学生以道德和真理,而在于防止他的心沾染罪恶,防止他的思想产生谬见。”这个时期的智育教育,应该从感官的锻炼开
6、始,而这个时期的德育教育,则应该从行动上教育。最后,这个时期的教育依然需要在乡村进行,因为这个时期的孩子善于模仿,而只有在乡村,孩子才能模仿淳朴善良的品质。,-感官和消极教育,少年期(12-15岁),在这个阶段,孩子的体力快速的增长,比他们需要的增长还快得多。这个时候,已经要开始教给孩子们知识了。但是卢梭指出“问题不在于他学到的是什么样的知识,而在于他所学的知识要有用处”。那什么样的知识才算是有用处呢?首先,这个知识要能被孩子所理解;其次,要有孩子的好奇心来引导,成为孩子学习知识的动力;最后,要从感觉出发,从一个感觉到另一个感觉,用事例进行教育。这样的教育,其精神才“不是要教孩子以很多的东西,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爱弥儿 读书 报告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61764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