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意识探索与复杂性理论.ppt
《潜意识探索与复杂性理论.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潜意识探索与复杂性理论.ppt(3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潜意识探索与复杂性理论,北京师范大学 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 何克抗学者专访/何克抗,潜意识探索与复杂性理论,一潜意识探索的主要环节 二思维对象复杂性分析及复杂性理论 三“高水平复杂性”问题与潜意识探索,一.潜意识探索的主要环节,非随意创造思维的心理加工方式,属于“环形非线型交互作用”。这种加工方式涉及环A、环B与环C中三种思维的交互作用,其过程比较复杂,但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潜意识探索”。这种潜意识探索是形成灵感或顿悟,即实现非随意创造思维目标的核心与关键。整个非随意创造思维过程包括“显意识激励”、“潜意识探索”和“显意识检验”等三个步骤。其中属于潜意识探索的部分是、“发散思维”、“联想思维”和
2、“创造想象”(或“复杂直觉思维”)等三个环节。,一.潜意识探索的主要环节,下面着重对潜意识探索”中最主要的环节“创造想象”和“复杂直觉思维”作进一步的分析。仅从加工方式的流程来看,“潜意识探索”中的“想象思维”环节或“复杂直觉思维”环节与随意创造思维加工方式中的“再造想象”或“直觉判断”并无二致。但是,这只是从静态的图形上看是如此,而从动态的实际加工过程看,这两种思维是有本质区别的。这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潜意识探索的主要环节,第一,思维的目的性不同。随意创造思维中的“想象”或“直觉”思维是随意的,虽然也要受一定的逻辑思维的指引或言语概念的制约,但是并无明确的创造目标,即这种思维的出发点不
3、一定是为了创造,属于“灵机一动,计上心来”这一类偶然的智慧火花。非随意创造思维中的“想象”和“直觉”思维则有很强的目的性,有明确的创造目标。这里的“想象”或“直觉”思维并非漫无目标地自由驰骋,而是要受指令的约束,使“想象”或“直觉”思维的焦点对准所要解决问题的关键。由于目的性强,一般来说,这种创造性思维的效率比较高,能解决比较重大的、悬而未决的问题。其思维成果则是在意料之中由事先确定的创造性目标所规定。,一.潜意识探索的主要环节,第二,思维的加工方式不同。随意创造思维中的“想象”或“直觉”思维通常属于串并存、线性、单向的一次性加工活动。非随意创造思维中的“想象”或“直觉”思维则不同:由于事先规
4、定了明确的目标(由当前的加工指令体现),不达到这一目标,思维的任务就没有完成,来自环A 的指令就会经常作用到环B 或环C 的输入端,从而不断地激励“逻辑思维调控发散思维定向联想提供材料想象(或直觉)形成思维成果”的加工过程。从环B(或环C)中的局部来看,这一加工过程仍是串并存、线性、单向的,每进行一次“串并存线性单向”加工,其思维成果可能为空白(即属于“潜意识探索”),也可能是尚不成熟、离目标还有一定距离的半成品,这时的工作记忆并不空白,只是内容还不符合目标的要求,这种情况的思维过程是可以觉察的即属于“显意识思维状态”)。如此继续下去,每一次循环的结果都使环B中的“想象”(或环C中的“直觉”)
5、思维成果朝目标要求更逼近一步,所以这种过程是按环形、非线性交互作用方式进行加工,而且总是要循环多次(即潜意识探索要激发许多次)。,一.潜意识探索的主要环节,第三,思维对象的复杂性不同。在随意创造思维的情况下,虽然也能产生创新的思维成果,但由于思维开始前和思维过程中都缺乏明确的创造目标,对所要解决的问题未作较长时间的酝酿和准备,又是一次性加工,所以在这种情况下能够产生思维成果的思维对象,其复杂性水平一般是比较低的。当然,在实际的随意创造思维过程中,也肯定会遇到思维对象具有较高复杂性水平的情况。这时只有两种可能的结果:一是回避这类难题而转向其他问题;二是由随意创造思维转向非随意创造思维。这就表明,
6、如果真正是随意创造思维产生了有创新意义的成果,其思维对象的复杂性水平必然是比较低的,也就是说,只有在非随意创造思维的情况下,其思维对象才会有较高的复杂性水平。正是因为非随意创造思维的对象具有较高的复杂性水平才导致潜意识思维状态的出现和潜意识探索过程的发生。可见,在上述两种创造性思维的三方面差异中,第三方面的差异(思维对象复杂性水平的差异)具有更为本质和更为重要的意义。,二思维对象复杂性分析及复杂性理论,1.现有复杂性理论的缺陷 2.电子计算机的发明及其 复杂性分析,二思维对象复杂性分析及复杂性理论,1现有复杂性理论的缺陷(1)若宾等人的“关系复杂性理论”若宾(Robin 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
7、心理系)的理论认为,人类思维对于事物的本质属性和事物之间内在联系规律性所作的反映,实际上可看成是对事物之间存在的各种关系所作出的反映。根据数理逻辑中谓词逻辑的表述方式,事物本身所具有的本质属性也可看成是一种关系(一元关系);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则可看成是n元关系。n是关系的维度,n愈大,关系的复杂程度愈高。因而根据n值的大小可以定义不同关系的复杂性水平:水平1一维函数关系,描述事物具有某种属性;水平2二维函数关系,描述两种事物之间的二元关系;水平3三维函数关系,描述三种事物之间的三元关系;水平4四维以上的函数关系,描述四种以上事物之间的多元关系;若宾等人认为,人类用来解决实际问题的各种知识不外乎
8、两大类:明确的关系知识 和 内隐的关系知识。明确的关系知识以有意识的、可一步步进行逻辑推理的思维加工为基础;内隐的关系知识则以潜意识的快速直觉思维加工为基础。若宾的关系复杂性理论,就是建立在谓词逻辑基础上、专门用于表征“明确的关系知识”的一套知识表征系统。,二思维对象复杂性分析及复杂性理论,1现有复杂性理论的缺陷(2)若宾“关系复杂性理论”的缺陷 这种复杂性理论虽有一定的实际指导意义,但存在一个较大的缺陷未能抓住思维对象复杂性的关键,因而其指导作用是不大的。如上所述,人类思维对于事物本质属性和事物之间内在联系规律性所作的反映,实际上可看成是对事物之间存在的各种关系所作出的反映:事物本身具有的本
9、质属性是一元关系,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则是n元关系。n 越大,涉及的事物越多,彼此之间的关系就愈复杂,因此用n 的值定义复杂性水平的高低是有一定道理的。但是,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而且是并非最重要的方面。更为重要的方面是在哪里呢?是在复合函数当中-应当将复合函数的“重数”(即谓词逻辑的“阶数”)m 和关系的维度(即“元数”)n 二者结合起来,即用 m*n 来表示思维对象的复杂性才符合客观实际,才更有指导意义。事实上,对于思维对象复杂性的表征来说,m 的作用远比 n 大得多。为了说明这个问题,我们不妨回顾一下历史上的重大科技发明事例对我们的启示。,二思维对象复杂性分析及复杂性理论,2.电子计算机的
10、发明及其复杂性分析(1)电子计算机发明过程概述 世界上最早的、比较完善的电子计算机是在40年代后期由美国的莫克利和冯诺依曼等人研制成功的,但是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的技术方案设计在1941年就已基本完成了。事实上,想要革新传统计算器、萌生发明电子计算机的初步设想早在30年代中期就已经开始。由发明的思想萌生到形成电子计算机的完整设计方案,这中间又经历了五、六年,到最终诞生出比较完善的电子计算机则花费更长的时间,而且经过许多人的“接力”式奋斗才得以完成.,二思维对象复杂性分析及复杂性理论,2.电子计算机的发明及其复杂性分析(1)电子计算机发明过程概述 图灵的工作 1936年,英国剑桥大学的 数学家
11、图灵,为了证明存在不 具有可计算其函数值算法的函 数,提出了右图所示的计算模 型即所谓“图灵机”,图灵机是一个假想的计算模型,并不是实际的机器。它的结构与动作极为简单,但是,正是这样的结构包含了电子计算机最基本的工作原理:按串行运算、线性存储方式进行符号处理。,二思维对象复杂性分析及复杂性理论,(1)电子计算机发明过程概述 阿塔纳索夫的工作 差不多与图灵提出计算模型的同时,美国衣阿华州立大学的阿塔纳索夫教授,为了解决各种繁杂的计算任务,一直想要发明一种快速运算工具。他深入地剖析了当时流行的各种计算器(包括机械式、电动式、模拟式等)的运算原理,得出一个结论:要想对计算器进行革命,关键是要找到一种
12、能高速运算的部件。在这种思想的指引下,正好图灵的计算模型发表了,加上当时电子器件的研究与应用已取得较大进展(在此之前,1904年发明了真空二极管,1906年发明了真空三极管,1919年出现了由两只真空三极管组成的双稳态触发电路,1930年以后又出现了真空管计数电路),于是就使阿塔纳索夫产生用电子真空管制作触发电路来取代传统机械式计算器的想法。于是他设计出了世界上第一张用电子器件组成的计算机电路结构图,但是在整整两年内阿塔纳索夫却无法将它加以实现因为还缺少一个对运算过程进行协调控制的关键部分。1940年底,这个被称为控制器的关键部件终于被设计出来,整机的技术方案设计也随之完成,并在1941年1月
13、15日的德孟内斯论坛报上作了报道。这种电子计算机如果研制成功可以一次求解含30个未知数的一次联立方程,因此引起不小轰动。可是天不遂人愿,在此后不久,太平洋战争爆发了,日本偷袭了珍珠港,阿塔纳索夫穿上了军装,其研制工作也因而中断。,二思维对象复杂性分析及复杂性理论,(1)电子计算机发明过程概述 莫克利和埃克特的工作 差不多同一时间,曾先后在厄辛诺和宾西法尼亚莫尔学院任教的物理学博士莫克利(他曾研制过模拟计算机),也产生过用电子真空管作高速运算部件的设想,并且正为想不出理想方案而苦恼,看到德孟内斯论坛报上的消息和设计中的控制器照片后,非常兴奋,1941年6月他专程赶赴衣阿华州去向阿塔纳索夫请教。阿
14、塔纳索夫热情接待、并毫无保留地把自己珍贵的设计手稿借给了他。莫克利和他的助手埃克特得到这一手稿后如获至宝;很快将阿塔纳索夫的设计方案加以完善和发展,并在军方的巨额经费支持下,于1943年春天成立了电子计算机研制组。经过两年多努力,终于在1945年底研制出一台名为“电子数值积分机”(简称ENIAC)的计算机,但是该机存在一个很大的缺点计算程序是外插型,需要花费较多时间准备程序,加上是用十进制运算,元器件速率未能充分发挥,使运算速度受到很大限制。,二思维对象复杂性分析及复杂性理论,(1)电子计算机发明过程概述 冯.诺依曼的工作 1946年数学家冯.诺依曼针对ENIAC的缺点提出了从三方面改进的方案
15、:一是用二进制取代十进制,以充分发挥电子元器件在速率方面的潜力;二是设置程序计数器,以保存当前欲执行指令的地址 改外插型计算程序为内置,从而使整个计算过程完全由电子计算机自动控制,并有效地提高了运算速度;三是以图灵模型为基础,将计算机的体系结构扩展为运算器、控制器、存储器、输入设备和输出设备等五个组成部分,把“程序”和“数据”都放在存储器中,并首次提出“中央处理器”(简称CPU)概念,而CPU则由运算器、控制器和程序计数器组成,这就是著名的“冯.诺依曼体系结构”。上述三方面的改进最终在1949年于英国剑桥大学完成。国际计算机界普遍认为冯.诺依曼体系结构的提出及其实现是现代电子计算机基本完善的重
16、要标志。,二思维对象复杂性分析及复杂性理论,2.电子计算机的发明及其复杂性分析(2)计算机发明的复杂性分析及二维复杂性理论 用复杂性理论分析计算机的发明过程 由以上历史概述可见,计算机的发明经历了十多年的风风雨雨,而且不是由一个人,而是由包括数学家、物理学家、电子学家以及工程技术人员在内的研究群体完成的,其中起主要作用的有图灵、阿塔纳索夫、冯.诺依曼、莫克利和埃克特等人。电子计算机的发明之所以出现这种“难产”状况,正是这种创造性活动涉及的思维对象具有高度复杂性的反映。这种“复杂性”主要表现为下述各种不同层次函数的多重复合:,二思维对象复杂性分析及复杂性理论,第一层次提高运算速度的创造性目标与选
17、用的数制有关(如十进制、八进制或二进制),用函数可表示为:g=f1(x1,y1,z1);第二层次实现某种数制的自动运算与操作方式有关(如电动式、机械式、电子数字式、模拟式),用函数可表示为:x1=f2(x2,y2,z2,u2);第三层次实现电子数字式自动运算与系统体系结构有关(如输入、运算、存储、控制、输出),用函数可表示为:z2=f3(x3,y3,z3,u3,v3)第四层次体系结构中的每一模块又各自与不同的因素有关,例如:“运算”模块与采用“串行”或“并行”方式有关,用函数表示为:y3=f4(x4,y4);“存储”模块与采用“线性”或“非线性”方式有关,用函数可表示为:z3=f4(x4,y4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潜意识 探索 复杂性 理论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6174639.html